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代,女性受到社会的压抑,新时代,女性有更大的选择权,但她们的心灵,是否也能不受拘束地获得自由?由黎海宁编创的新作《女书》,通过舞蹈表达出她对现代女性思维的一些观感。
无声的诉说
最近,一部以“女书”为题材,以女性为关注点的现代舞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以舞蹈方式从女性文字“跳”到女性心理,为当代女性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关怀,成为一个别样的点缀。
《女书》是被誉为“香港舞林掌门人”的当红编舞黎海宁于2007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并且凭借出色的演出夺得两项“香港舞蹈年奖”。黎海宁是舞评家公认最杰出的华人编舞家之一,被“云门舞”的林怀民先生誉为“最厉害的华人编舞家”。而演绎这部作品的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被誉为“当代香港艺术灵魂”。
“女书”是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一带所独有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只在女性之间流传的文字,是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唯一女性专用文字。这种绣写在扇子、手帕上的独特文字也仿佛是她们之间沟通的“密码”。当她们去世之后,这些记录了女性一生的辛酸苦辣的纸帕巾扇便随之一同埋葬,或者用火烧掉,代表一个人喜怒哀乐的结束。
身为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驻团编舞,黎海宁坦言她以“女书”为题材创作这部作品,是因为过往少有以女性之间的关系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同时也是因为被女书所显示出的那种纯粹的女性情谊所吸引。《女书》所表现的内容还从女性文字引申到女性写作,这对黎海宁来说也是一个熟悉和亲密的世界,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位作家,直至离世前最后的一段日子她仍不断地写作,并从中找到独立和自我表达的途径。黎海宁希望透过这部舞蹈作品向她的母亲及其它这样的女性致敬,她说:“我想探讨那些为寻求自由和幸福而搏斗的女性的生命。”
随着《女书》演出的开始,观众仿佛跟随着舞者走回了古代村落,把那些隐匿心底的小秘密与小期盼用肢体进行着无声的述说。更为难得的是,《女书》的创作团队深入到湖南,收录了一位年逾古稀的女书传人何静华老人吟唱的段落,在这段音乐录制后不久,老人便与世长辞,也令这段乐曲成为了绝唱。在作品的第二部分,舞蹈编排的重点则转到了现代生活之中,有大量篇幅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纠缠,例如讲述现代社会中大批男性占主导地位,令女性要在男性掌控的社会中寻求生存。所以舞剧在第三部份尝试探讨女性能否从纠缠当中走出来,孤独地存在,寻回一种纯女性的感觉。但这对于黎海宁而言也是最困难的创作部份,因为她从描述过去与现状跳转到了对于未知可能性的探讨。
开场的素衣女子,与手中的白扇和红布密切交流,在油画般强烈的视觉中,用肢体将心事撰写成秀丽的文字,咏叹着女人的命运;中场灯光和音乐切换,时空骤然变成现代,黛玉般柔弱的女子摇身变作黑衣性感女人,她们在男伴的牵引下款步走上舞台。柔弱的外表下,是勇敢的心;而黑衣露腿的大胆下,女人们在男权社会的舞步中渐渐走失……
优雅的反叛
《女书》没有在圈定的题目里打转,而是毫不犹豫地跨了出去。编导没有沉溺在柔肠寸断的女性情感中,而是聪明地将演出的编排转向了现代——男女共舞,主次分明。在玩转世界的男人面前,女人犹如提线木偶,放弃了判断和思考,以男人的审美趣味活着。相形之下,“女书”的女权意识尤为可贵——它反压迫、反垄断、反强权、反侵占。女书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是没有宣战的斗争,是乖张的姿态,是团结的意志,是对男人优雅而彻底的转身。
节目单上的内容分段,似乎给整个演出蒙上了另一层纱。舞蹈分为11段,依次为:她们、我们、她/她们、我、她、你、我/他、她们、她/我、我/你、我们、她。这看似简单的分类使整个叙述文本更加多元。编导以这巧妙的文字游戏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重要的秘密——人的身份的多重性。每个人都是“你我他”,都是“我们和他们”中的一员。人的一生都在这些身份之间来回转换。每个人都相对地存在着,对于自己来说是“我”,对于别人来说却是“他”;当“我”爱上“他”时,“他”就变成了“你”;而当“你”离开“我”时,“我”又变成了“你”眼中的“她”。这样的替换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在这里,一个人有了更多的可能,获得了无数分身。黎海宁让我们从另外一些角度看到了自己——那个陌生的、还没有被认识的自己,那个矛盾着、痛苦着、喜悦着和悲伤着的自己。
对于自小深受文学和音乐影响的黎海宁来说,《女书》不是仅停留在传统的层面,只谈及女性的挣扎,而是更深一步,从女性书写发展至女性如何表达自我,所以她把很多她所喜欢的女性作家西西和黄碧云作品中的章节,展现在舞台之上,其中描绘的或是具有普遍性,或是颇有独特之处的女性经验,在情境上起到了点题作用,又配合这舞蹈中的感觉。不过黎海宁也并非单纯以文字转化成舞蹈,而是根据情景配以不同呈现,如投影和录音等。例如其中一段,就以全黑的舞台,配以由黎海宁自已录音的黄碧云作品《沉默·暗哑·微小》中的《微小姿势》的选段。呈现在黑暗中的寻觅,文字在当中的作用变得更有层次感,将概念实践到了舞台。
现代舞的魅力来源于它的自由。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地带,一切皆有可能,每个人都可以自以为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台词,甚至没有剧情,所以你可以没有期待。不必在拿到宣传单时杞人忧天地猜测情节。这样的演出,将剧场还给了剧场,使剧场更像剧场。一切本该如此。
无声的诉说
最近,一部以“女书”为题材,以女性为关注点的现代舞作品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以舞蹈方式从女性文字“跳”到女性心理,为当代女性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关怀,成为一个别样的点缀。
《女书》是被誉为“香港舞林掌门人”的当红编舞黎海宁于2007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并且凭借出色的演出夺得两项“香港舞蹈年奖”。黎海宁是舞评家公认最杰出的华人编舞家之一,被“云门舞”的林怀民先生誉为“最厉害的华人编舞家”。而演绎这部作品的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被誉为“当代香港艺术灵魂”。
“女书”是中国湖南省江永县一带所独有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只在女性之间流传的文字,是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唯一女性专用文字。这种绣写在扇子、手帕上的独特文字也仿佛是她们之间沟通的“密码”。当她们去世之后,这些记录了女性一生的辛酸苦辣的纸帕巾扇便随之一同埋葬,或者用火烧掉,代表一个人喜怒哀乐的结束。
身为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的驻团编舞,黎海宁坦言她以“女书”为题材创作这部作品,是因为过往少有以女性之间的关系为主题的舞蹈作品,同时也是因为被女书所显示出的那种纯粹的女性情谊所吸引。《女书》所表现的内容还从女性文字引申到女性写作,这对黎海宁来说也是一个熟悉和亲密的世界,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位作家,直至离世前最后的一段日子她仍不断地写作,并从中找到独立和自我表达的途径。黎海宁希望透过这部舞蹈作品向她的母亲及其它这样的女性致敬,她说:“我想探讨那些为寻求自由和幸福而搏斗的女性的生命。”
随着《女书》演出的开始,观众仿佛跟随着舞者走回了古代村落,把那些隐匿心底的小秘密与小期盼用肢体进行着无声的述说。更为难得的是,《女书》的创作团队深入到湖南,收录了一位年逾古稀的女书传人何静华老人吟唱的段落,在这段音乐录制后不久,老人便与世长辞,也令这段乐曲成为了绝唱。在作品的第二部分,舞蹈编排的重点则转到了现代生活之中,有大量篇幅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纠缠,例如讲述现代社会中大批男性占主导地位,令女性要在男性掌控的社会中寻求生存。所以舞剧在第三部份尝试探讨女性能否从纠缠当中走出来,孤独地存在,寻回一种纯女性的感觉。但这对于黎海宁而言也是最困难的创作部份,因为她从描述过去与现状跳转到了对于未知可能性的探讨。
开场的素衣女子,与手中的白扇和红布密切交流,在油画般强烈的视觉中,用肢体将心事撰写成秀丽的文字,咏叹着女人的命运;中场灯光和音乐切换,时空骤然变成现代,黛玉般柔弱的女子摇身变作黑衣性感女人,她们在男伴的牵引下款步走上舞台。柔弱的外表下,是勇敢的心;而黑衣露腿的大胆下,女人们在男权社会的舞步中渐渐走失……
优雅的反叛
《女书》没有在圈定的题目里打转,而是毫不犹豫地跨了出去。编导没有沉溺在柔肠寸断的女性情感中,而是聪明地将演出的编排转向了现代——男女共舞,主次分明。在玩转世界的男人面前,女人犹如提线木偶,放弃了判断和思考,以男人的审美趣味活着。相形之下,“女书”的女权意识尤为可贵——它反压迫、反垄断、反强权、反侵占。女书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是没有宣战的斗争,是乖张的姿态,是团结的意志,是对男人优雅而彻底的转身。
节目单上的内容分段,似乎给整个演出蒙上了另一层纱。舞蹈分为11段,依次为:她们、我们、她/她们、我、她、你、我/他、她们、她/我、我/你、我们、她。这看似简单的分类使整个叙述文本更加多元。编导以这巧妙的文字游戏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重要的秘密——人的身份的多重性。每个人都是“你我他”,都是“我们和他们”中的一员。人的一生都在这些身份之间来回转换。每个人都相对地存在着,对于自己来说是“我”,对于别人来说却是“他”;当“我”爱上“他”时,“他”就变成了“你”;而当“你”离开“我”时,“我”又变成了“你”眼中的“她”。这样的替换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在这里,一个人有了更多的可能,获得了无数分身。黎海宁让我们从另外一些角度看到了自己——那个陌生的、还没有被认识的自己,那个矛盾着、痛苦着、喜悦着和悲伤着的自己。
对于自小深受文学和音乐影响的黎海宁来说,《女书》不是仅停留在传统的层面,只谈及女性的挣扎,而是更深一步,从女性书写发展至女性如何表达自我,所以她把很多她所喜欢的女性作家西西和黄碧云作品中的章节,展现在舞台之上,其中描绘的或是具有普遍性,或是颇有独特之处的女性经验,在情境上起到了点题作用,又配合这舞蹈中的感觉。不过黎海宁也并非单纯以文字转化成舞蹈,而是根据情景配以不同呈现,如投影和录音等。例如其中一段,就以全黑的舞台,配以由黎海宁自已录音的黄碧云作品《沉默·暗哑·微小》中的《微小姿势》的选段。呈现在黑暗中的寻觅,文字在当中的作用变得更有层次感,将概念实践到了舞台。
现代舞的魅力来源于它的自由。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地带,一切皆有可能,每个人都可以自以为是。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台词,甚至没有剧情,所以你可以没有期待。不必在拿到宣传单时杞人忧天地猜测情节。这样的演出,将剧场还给了剧场,使剧场更像剧场。一切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