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化工大学重视教师的“德才”链接,以才情激励学生,以德行温暖学生,坚持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教学队伍质量。
一、分层次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引领教学队伍更上一层楼
1.构筑高地,培养高水平教学名师
学校多年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名师成长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分层次、分阶段、梯队式培养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学校在建设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认真规划、组织、建设教师梯队,选好领军人物。以课程推动教师发展,以科研提升教师素养,以研究形成教师特色,精心培育各级教学名师。在名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对教改研究的支持力度,创造条件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获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优秀教学成果奖。例如,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张常群教授,他同时还是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的负责人、“物理化学”、“计算化学”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国家级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等等。目前,学校不足900人的师资队伍中,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4人、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的8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的20人。
2.培育新星,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生力军、接班人,是学校的未来,所以学校历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激励与培养并重,从师德师风抓起,以教学科研相长为突破口,创造多种条件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首先,学校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使青年教师能够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师的助教和导师制度。凡毕业后到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由学校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指导教师应帮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新教师应为指导教师助教、助研。新、老教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在“化新”奖教金的资助下设立了“新星奖”和“伯乐奖”,鼓励更多的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承担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
其次,学校将青年教师分配到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中,配备相应的导师,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课程建设和学术创新团队及重大科研项目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了给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校出台了“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计划”,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再次,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从1998年起,连续10年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此项活动的展开,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各位参赛教师通过比赛,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评委们的建议中获得进一步提高的指导。为进一步营造重视教学、教师的良好氛围,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带领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不断壮大的团队,学校自1990年起,连续20年组织了10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的评选活动,共培养了百余名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目前,这些优秀教师多数已成长为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现在主管教学的付志峰副校长就是第六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获得者。
3.以点带面,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为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学校在创造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以点带面加强群体培养,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更好地建设高层次教学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学校以优势学科、教学基地、创新基地为依托,以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以能力互补、相互促进的人员为主体,构建了“名师领军 团队作战”的特色模式,为创建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奠定基础。对于工作状态良好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在政策、资源上给予倾斜,在经费上舍得投入,积极扶持教学团队的发展,优化团队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使之成长为一支团结协作、敢于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优秀教学团队。例如,学校的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全国优秀“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为平台,依托化学一级学科的优势,在科研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该团队共有教师28名,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52项,省部级以上教改立项22项,拥有两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2007年获批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
4.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成就研究型教学队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科研作底蕴,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学、科研不分家,教师不能成为纯粹的教书匠,而应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注重科研的投入,并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如上文提及的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成果也令人注目。又如谭天伟教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6项,国家计委示范工程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潜心科研的同时,谭教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担任“生物工艺学”(此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首席主讲教师,2006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学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聘请学校的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知名教授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和习惯,取得了较好效果。如被誉为我国“大豆异黄酮之父”的袁其朋教授,开设了“制药工程的挑战与机遇”课程,其课程内容除介绍制药工程的发展历史、现状外,重在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师生共同探讨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合格有标准,优秀无止境”,为打造和培养优秀的教学队伍,学校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1.构建实时教学运行状态监控体系,及时调整教学状态
为了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的了解和管理,及时从课堂教学状态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教务处开发了“教学运行状态网络调查系统”,由364个学生信息员每周六通过网络填写本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状态,主要包括教师风范、教师授课效果、学生听课效果、学生到课率和教学进度5个监控指标。学生信息员填报问卷后,电脑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在周日发至主管校长、各学院教学院长和教学巡视组。根据上周的教学运行状态,相关领导可以作出必要的决策,教学巡视组专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偏差能够得到及时纠正,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合理利用学生评教机制,提供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
每学期,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信息处理系统查询自己上一学期课程的学生评教结果——教学质量反馈表。从教学质量反馈表上,教师可以看到自己所授课程、所属课类的评价指标,所有评价指标得分的单项均值、标准差、课类均值、学科均值,以及学生对所有单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的具体数据。除这些原始数据外,反馈表还向任课教师提供与教学效果相关的分析数据:参评的教学班对该教师的所授课程评价的总平均分、相对评定等级、所属课类全校平均分、教师所授课程在全校相关课类中的排名、所属学科全校平均分、教师所授课程在全校相关学科中的排名、学生评价性别差异、学生成绩评价差异等。
根据这些分析数据,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优点与缺点,可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如“学生性别评价”,向教师提供了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课程评价的结果。如果学生性别评价差异较大,教师就可以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检查自己平时授课是否存在性别倾向或是否考虑到了性别差异造成的认知和学习差异。“学生成绩评价差异”,显示了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成绩段的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接受度。教师通过“学生成绩评价差异”这一数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其与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匹配。
另外,反馈表按照课程的学科属性提供了“学科均值”和教师所授课程的学科排名,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所授课程的相对位置,向更高的目标努力。那些在学生评教中获得较高评价的教师,自然成为其他教师的学习榜样,可以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激励那些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的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总之,教学质量反馈表不仅向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的具体方向,而且提供了今后努力的目标参数,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主观盲动变为有的放矢,为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便利。
3.构建动态开放性质量认定体系,激励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一套适合校情、保证教学质量、自我监控、良性循环的动态开放性教学质量认定体系。学校的课堂教学认定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性的系统。在评价中,所有的认定结果并非一锤定音,《北京化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细则》规定:在课堂教学质量认定中达到优秀者,经本人申请、学院推荐可获得免检荣誉教师称号,免检荣誉教师两年后复审,合格者保留免检荣誉;未达优秀者可以申请参评高一级教学质量等级,学校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达到标准者可认定为高一等级。反之,有约束才能保障基本教学质量的稳定,具体措施:一是对于教学效果连续两次不达标者,不能担任主讲教师,基础课教师则考虑调离教学岗位;二是教学质量达不到良好以上者不具备申报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职称评审中有一票否决权;三是只有教学质量优良的教师才有资格聘任校级重点岗位和获得各种教师系列的荣誉称号。
根据《北京化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细则》,学校于2001年、2004年、2006年开展了3次系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工作。至此,凡是开课两学年以上且符合认定条件的课程都有了认定结果,在第二、第三次质量认定工作中,还对以前已有的认定结果进行了等级复审,符合原等级的继续保持原等级,与原等级不符的的该升的升、该降的降。对于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优良的教师,学校进行重点跟踪、检查。
课堂教学认定体系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全校教师队伍中形成了重视教学质量、设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浓厚氛围。
4.充分发挥巡视组作用,督导教师成长
我校是较早建立教学巡视制度的高校之一,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机制。巡视组成员主要由各专业优秀教师、课程负责人以及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巡视,将巡视结果反馈到任课教师、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学管理部门,便于教学管理者了解教学日常运行状态并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巡视组不仅是“督导员”、“裁判员”,更是“教练员”。除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外,巡视组尤其重视对青年教师以及教学效果稍差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巡视组专家是学校优秀青年主讲教师、教师基本功大赛评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进校教师讲评课的点评专家。在每位教师授课结束后,巡视组专家都会中肯地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巡视组采用重点跟踪的方式,多人多次进课堂听课,听完后汇总意见,与个别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教师改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重树讲好课的信心。多年来,巡视组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是任课教师的良师益友,对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督导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一、分层次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引领教学队伍更上一层楼
1.构筑高地,培养高水平教学名师
学校多年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名师成长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依托、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形成分层次、分阶段、梯队式培养计划,循序渐进地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学校在建设重点学科的基础上,认真规划、组织、建设教师梯队,选好领军人物。以课程推动教师发展,以科研提升教师素养,以研究形成教师特色,精心培育各级教学名师。在名师培养过程中,学校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对教改研究的支持力度,创造条件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获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优秀教学成果奖。例如,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张常群教授,他同时还是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的负责人、“物理化学”、“计算化学”两门国家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国家级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等等。目前,学校不足900人的师资队伍中,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4人、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的8人、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的20人。
2.培育新星,让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生力军、接班人,是学校的未来,所以学校历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坚持激励与培养并重,从师德师风抓起,以教学科研相长为突破口,创造多种条件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首先,学校为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使青年教师能够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和完善了青年教师的助教和导师制度。凡毕业后到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由学校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其指导教师,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指导教师应帮新教师尽快站稳讲台,新教师应为指导教师助教、助研。新、老教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学校在“化新”奖教金的资助下设立了“新星奖”和“伯乐奖”,鼓励更多的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教师承担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
其次,学校将青年教师分配到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中,配备相应的导师,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在课程建设和学术创新团队及重大科研项目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为了给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校出台了“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计划”,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再次,学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从1998年起,连续10年举办了5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此项活动的展开,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各位参赛教师通过比赛,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从评委们的建议中获得进一步提高的指导。为进一步营造重视教学、教师的良好氛围,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带领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不断壮大的团队,学校自1990年起,连续20年组织了10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的评选活动,共培养了百余名优秀青年主讲教师。目前,这些优秀教师多数已成长为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现在主管教学的付志峰副校长就是第六届优秀青年主讲教师获得者。
3.以点带面,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的水平和能力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为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实力,学校在创造条件和机遇进行个体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以点带面加强群体培养,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更好地建设高层次教学团队,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学校以优势学科、教学基地、创新基地为依托,以教学名师、精品课程负责人为核心,以能力互补、相互促进的人员为主体,构建了“名师领军 团队作战”的特色模式,为创建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奠定基础。对于工作状态良好的优秀教学团队,学校在政策、资源上给予倾斜,在经费上舍得投入,积极扶持教学团队的发展,优化团队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使之成长为一支团结协作、敢于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优秀教学团队。例如,学校的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以全国优秀“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为平台,依托化学一级学科的优势,在科研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该团队共有教师28名,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基金项目52项,省部级以上教改立项22项,拥有两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国家发明专利1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2007年获批首届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
4.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成就研究型教学队伍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如果没有较好的科研作底蕴,很难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学、科研不分家,教师不能成为纯粹的教书匠,而应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注重科研的投入,并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如上文提及的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科研成果也令人注目。又如谭天伟教授,作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6项,国家计委示范工程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潜心科研的同时,谭教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积极投身本科教学,担任“生物工艺学”(此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首席主讲教师,2006年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学校开设了新生研讨课,聘请学校的长江学者、教学名师、知名教授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授结合自身的科研项目,以研究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和习惯,取得了较好效果。如被誉为我国“大豆异黄酮之父”的袁其朋教授,开设了“制药工程的挑战与机遇”课程,其课程内容除介绍制药工程的发展历史、现状外,重在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将学生带到实验室,师生共同探讨制药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完善质量监控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合格有标准,优秀无止境”,为打造和培养优秀的教学队伍,学校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1.构建实时教学运行状态监控体系,及时调整教学状态
为了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状况的了解和管理,及时从课堂教学状态反映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教务处开发了“教学运行状态网络调查系统”,由364个学生信息员每周六通过网络填写本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状态,主要包括教师风范、教师授课效果、学生听课效果、学生到课率和教学进度5个监控指标。学生信息员填报问卷后,电脑自动生成各类报表,在周日发至主管校长、各学院教学院长和教学巡视组。根据上周的教学运行状态,相关领导可以作出必要的决策,教学巡视组专家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课,使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偏差能够得到及时纠正,确保了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合理利用学生评教机制,提供教师自我完善的基础
每学期,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校教务处信息处理系统查询自己上一学期课程的学生评教结果——教学质量反馈表。从教学质量反馈表上,教师可以看到自己所授课程、所属课类的评价指标,所有评价指标得分的单项均值、标准差、课类均值、学科均值,以及学生对所有单项评价指标进行评价的具体数据。除这些原始数据外,反馈表还向任课教师提供与教学效果相关的分析数据:参评的教学班对该教师的所授课程评价的总平均分、相对评定等级、所属课类全校平均分、教师所授课程在全校相关课类中的排名、所属学科全校平均分、教师所授课程在全校相关学科中的排名、学生评价性别差异、学生成绩评价差异等。
根据这些分析数据,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优点与缺点,可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如“学生性别评价”,向教师提供了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课程评价的结果。如果学生性别评价差异较大,教师就可以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检查自己平时授课是否存在性别倾向或是否考虑到了性别差异造成的认知和学习差异。“学生成绩评价差异”,显示了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对教师所授课程的评价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成绩段的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接受度。教师通过“学生成绩评价差异”这一数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使其与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匹配。
另外,反馈表按照课程的学科属性提供了“学科均值”和教师所授课程的学科排名,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己所授课程的相对位置,向更高的目标努力。那些在学生评教中获得较高评价的教师,自然成为其他教师的学习榜样,可以在教师中起示范作用,激励那些教学效果相对较差的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总之,教学质量反馈表不仅向教师提供了改进教学的具体方向,而且提供了今后努力的目标参数,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从主观盲动变为有的放矢,为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提供了便利。
3.构建动态开放性质量认定体系,激励教师队伍教学质量整体提高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一套适合校情、保证教学质量、自我监控、良性循环的动态开放性教学质量认定体系。学校的课堂教学认定体系是一个动态开放性的系统。在评价中,所有的认定结果并非一锤定音,《北京化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细则》规定:在课堂教学质量认定中达到优秀者,经本人申请、学院推荐可获得免检荣誉教师称号,免检荣誉教师两年后复审,合格者保留免检荣誉;未达优秀者可以申请参评高一级教学质量等级,学校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跟踪检查,达到标准者可认定为高一等级。反之,有约束才能保障基本教学质量的稳定,具体措施:一是对于教学效果连续两次不达标者,不能担任主讲教师,基础课教师则考虑调离教学岗位;二是教学质量达不到良好以上者不具备申报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资格,教学指导委员会在职称评审中有一票否决权;三是只有教学质量优良的教师才有资格聘任校级重点岗位和获得各种教师系列的荣誉称号。
根据《北京化工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认定细则》,学校于2001年、2004年、2006年开展了3次系统的课堂教学质量认定工作。至此,凡是开课两学年以上且符合认定条件的课程都有了认定结果,在第二、第三次质量认定工作中,还对以前已有的认定结果进行了等级复审,符合原等级的继续保持原等级,与原等级不符的的该升的升、该降的降。对于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优良的教师,学校进行重点跟踪、检查。
课堂教学认定体系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在全校教师队伍中形成了重视教学质量、设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浓厚氛围。
4.充分发挥巡视组作用,督导教师成长
我校是较早建立教学巡视制度的高校之一,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校、院两级本科教学督导机制。巡视组成员主要由各专业优秀教师、课程负责人以及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师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巡视,将巡视结果反馈到任课教师、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学管理部门,便于教学管理者了解教学日常运行状态并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在具体工作中,巡视组不仅是“督导员”、“裁判员”,更是“教练员”。除对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外,巡视组尤其重视对青年教师以及教学效果稍差的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巡视组专家是学校优秀青年主讲教师、教师基本功大赛评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进校教师讲评课的点评专家。在每位教师授课结束后,巡视组专家都会中肯地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教学效果较差的教师,巡视组采用重点跟踪的方式,多人多次进课堂听课,听完后汇总意见,与个别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帮助教师改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重树讲好课的信心。多年来,巡视组不仅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是任课教师的良师益友,对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督导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