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教变为不需要教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2103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为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因为知识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加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要学习的其他科目越来越多,自习课辅导时间也随之减少,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不会学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将来,所以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之目的,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抓好预习这条最基本的途径入手,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由于把预习引进课堂,学生自学,完成预习作业情况如何?需教师点拨引导,同学们议论修正;学生的质疑问难,需帮助解决……这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预习——讨论交流——教学反馈。
  一、预习
  预习是阅读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叶老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过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议论释疑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不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能随时点拨。在进行教法的改革,如“中间切入”、“抓两头带中间”、形式变序讲读时,就能实施得更为顺利。再者,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经历过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力定向的基础;人人都获得了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普遍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读懂、读熟课文,二是学生弄清文章的大意,三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差生备教法、备学法。先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不同年级自能读书的主攻方向,划分不同课型自能读书的层次要求,在结合教材训练的重点和课后作业编排的意图,精心设计预习题,以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下手练习预习题,寻求引导学生完成预习题的步骤、方法,以提高预习的质量。
  二、讨论交流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议论式”,是一种活跃思维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或呆滞。它代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讲解分析课文时,正如叶老所说:“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由于议论的主要议题是在预习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又是每个学生在预习中做好准备的,因而议论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教材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学生思维的发展,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发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理解课文的深透,课堂气氛之活跃……都是“教师烦琐问,学生匆匆答”——“木偶戏式”的传统教法所少见的,教学效果更是传统教法所望尘莫及的。
  讨论交流的过程,“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把力气花在下面几种能力的培养上:⑴理解题目的能力;⑵理解词语的能力;⑶理解句子的能力;⑷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⑸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⑹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的能力;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⑻鉴赏文章词语和写作的能力;⑼写自学笔记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出典型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议论纠正错误,补充缺漏,讲解学生议而难决的内容,归纳讨论结果和学习经验,表扬有创见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作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优扶差。
  三、练习反馈
  “练习反馈”,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验。它包含修改预习本,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两大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改,既加深了认识,又提高了修改能力;通过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这样,“改”与“练”既是“预习”和“讨论交流”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除了教师布置少量的必作题、选作题或深化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兴趣作业外,课后作业大部分已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做过预习本就是作业。
  只要我们不怕麻烦,用心去做了,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教育大辞典》中是这样解释“审美”的:“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它既不是感性认识也不是理性认识,它是人类(主体)对世界(客体)的一种特殊体验,是主体与客体的沟通,是一种有意识的一体化。”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知识和美感能力的教育。它具有生动、形象、多样等特点,易于青少年接受,他们不断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就能陶冶道德情操、扩
期刊
口语交际能力是言语表达能力、做人能力、生存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新教材中口语交际比旧教材中听说的要求更高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口语基础。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口语交际,由此可见从低年级起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经过探究,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期刊
学生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天真顽皮,对生活充满憧憬与幻想。学生作文就是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所知所感,放飞自己纯真的心灵,体会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让学生快乐地作文,本人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写作兴趣,调动快乐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要使学生喜欢作文,只有通过其本身的积极主动参与、消化、吸收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应着力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兴趣,积极提供和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乐
期刊
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评价中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信息技术课如何在评价中既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又能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过程性评价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本人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什么是过程性评价  关于过程性评价,目前国内文献阐述的或
期刊
在新一轮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史首先被看作理解数学的一种途径。教材中应当包含一些辅助材料,如史料、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数学家介绍、背景材料等,还可以介绍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发展过程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  数学史对于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对于引导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思维过
期刊
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注重激发探究欲望,尽可能地提供探究机会,确保自主探究的时间,自觉地将教学过程处理成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验证、想像、创新的过程。但由于小学生受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独立地完成探究任务,还必须依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  一、精心诱导,激发探究动机  动机是内驱力,自主探究需要一种内在的激励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
期刊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地球村的人们需要一种统一的语言共同的发展和进步。于是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现在学校的学生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是升入初中后,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是提高了,反而降低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他们对英语学习感到越来越难,甚至有一些学生丧失英语学习的信心。每年,学校的英语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全校优秀的学生比例在上升,后1/3学生的人数也在上升,中游的学生的成绩则呈现下滑的趋势。学校
期刊
大部分科目,如外语、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甚至包括化学,学习时相当大部分的智力活动是记忆。其实物理学习也需要记忆,而且记忆在物理学习中也很重要。事实上,各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只不过是不同学科对记忆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一些高中生把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真正搞清它们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说明,记住物理知识不等于学会物理。还有一种情况,
期刊
数学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都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喜欢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学习的热情降低,上数学课表现出消极情绪。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现状作一下简单的分析,并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写出来供各位同仁商榷。  一、外部特征  1.不知所措型  这类学生内心有着一种强烈的学好数学的决心,但由于长期
期刊
历史学科的文字表达偏重于直叙,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必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特别是对于十一二岁的初中生来说年龄尚小,注意力又不易稳定集中,往往是凭兴趣认识事物。学习新知识,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有的干脆不学。  在教学中,对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方面,本人做了点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在编写教案中体现出兴趣性  在编写教案的过程中,一是多方查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