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为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因为知识如汪洋大海,一个人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加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要学习的其他科目越来越多,自习课辅导时间也随之减少,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不会学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将来,所以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培养学生学海泛舟的能力,使他们能驾驭知识的风帆,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学生有了这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掌握探索的主动权。
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之目的,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抓好预习这条最基本的途径入手,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由于把预习引进课堂,学生自学,完成预习作业情况如何?需教师点拨引导,同学们议论修正;学生的质疑问难,需帮助解决……这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预习——讨论交流——教学反馈。
一、预习
预习是阅读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叶老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过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议论释疑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不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能随时点拨。在进行教法的改革,如“中间切入”、“抓两头带中间”、形式变序讲读时,就能实施得更为顺利。再者,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经历过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力定向的基础;人人都获得了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普遍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读懂、读熟课文,二是学生弄清文章的大意,三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差生备教法、备学法。先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不同年级自能读书的主攻方向,划分不同课型自能读书的层次要求,在结合教材训练的重点和课后作业编排的意图,精心设计预习题,以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下手练习预习题,寻求引导学生完成预习题的步骤、方法,以提高预习的质量。
二、讨论交流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议论式”,是一种活跃思维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或呆滞。它代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讲解分析课文时,正如叶老所说:“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由于议论的主要议题是在预习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又是每个学生在预习中做好准备的,因而议论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教材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学生思维的发展,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发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理解课文的深透,课堂气氛之活跃……都是“教师烦琐问,学生匆匆答”——“木偶戏式”的传统教法所少见的,教学效果更是传统教法所望尘莫及的。
讨论交流的过程,“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把力气花在下面几种能力的培养上:⑴理解题目的能力;⑵理解词语的能力;⑶理解句子的能力;⑷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⑸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⑹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的能力;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⑻鉴赏文章词语和写作的能力;⑼写自学笔记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出典型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议论纠正错误,补充缺漏,讲解学生议而难决的内容,归纳讨论结果和学习经验,表扬有创见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作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优扶差。
三、练习反馈
“练习反馈”,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验。它包含修改预习本,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两大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改,既加深了认识,又提高了修改能力;通过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这样,“改”与“练”既是“预习”和“讨论交流”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除了教师布置少量的必作题、选作题或深化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兴趣作业外,课后作业大部分已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做过预习本就是作业。
只要我们不怕麻烦,用心去做了,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为了教学生会学,以期达到“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之目的,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抓好预习这条最基本的途径入手,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改革,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由于把预习引进课堂,学生自学,完成预习作业情况如何?需教师点拨引导,同学们议论修正;学生的质疑问难,需帮助解决……这就形成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预习——讨论交流——教学反馈。
一、预习
预习是阅读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叶老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既有利于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是从开发智力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而且,学生通过预习,熟悉了课文内容,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过探索研究,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阶段——议论释疑时,学生的“辩解式”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师的“启发式”就不会局限在枝节的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文章的要旨,尽可能随时点拨。在进行教法的改革,如“中间切入”、“抓两头带中间”、形式变序讲读时,就能实施得更为顺利。再者,学生通过课堂预习,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经历过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力定向的基础;人人都获得了练习机会,自学能力普遍提高。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还可以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精讲的内容,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读懂、读熟课文,二是学生弄清文章的大意,三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差生备教法、备学法。先从学生实际出发,确立不同年级自能读书的主攻方向,划分不同课型自能读书的层次要求,在结合教材训练的重点和课后作业编排的意图,精心设计预习题,以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下手练习预习题,寻求引导学生完成预习题的步骤、方法,以提高预习的质量。
二、讨论交流
这个阶段是在自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议论式”,是一种活跃思维比较有效的形式,有助于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或呆滞。它代替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在讲解分析课文时,正如叶老所说:“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教师是在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由于议论的主要议题是在预习中产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又是每个学生在预习中做好准备的,因而议论时,学生思维活跃、争先发言、各抒己见、据理力争,甚至对教师的结论也敢加以补充、否定。对教材内容、语言标题、文章顺序,有时也表示了不同看法。学生思维的发展,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发挥,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理解课文的深透,课堂气氛之活跃……都是“教师烦琐问,学生匆匆答”——“木偶戏式”的传统教法所少见的,教学效果更是传统教法所望尘莫及的。
讨论交流的过程,“教都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把力气花在下面几种能力的培养上:⑴理解题目的能力;⑵理解词语的能力;⑶理解句子的能力;⑷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⑸掌握文章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⑹划出文章重点词、句、段的能力;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⑻鉴赏文章词语和写作的能力;⑼写自学笔记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确切了解课文的难易之处,提炼出典型的议题,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议论纠正错误,补充缺漏,讲解学生议而难决的内容,归纳讨论结果和学习经验,表扬有创见的学生。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迅速地进行判断、调控、作出反应;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内部潜在力,去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优扶差。
三、练习反馈
“练习反馈”,即实践吸收。它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检验。它包含修改预习本,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两大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改,既加深了认识,又提高了修改能力;通过完成硬性和弹性作业,反复运用新知、巩固新知,并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技能。这样,“改”与“练”既是“预习”和“讨论交流”这两个阶段的消化和深化,又起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
除了教师布置少量的必作题、选作题或深化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兴趣作业外,课后作业大部分已作了预习作业让学生做过预习本就是作业。
只要我们不怕麻烦,用心去做了,我们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