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在观察事物时,总会或多或少融情于景,不仅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看”,从而传达出个人的情感、看法等,这便是“看”的主观化不断加强的过程。而在现代汉语“X看 NP VP”的结构中,补充了施事者和施事者对受事者的印象、评价陈述,形成了“X认为NP怎么样”的完整逻辑关系,从而为“X看”增添了一层语法色彩。
关键词:“X看” 主观化 语法化
一、“看”字语义的主观化
《说文解字》载:“看,睎也(睎,望也)。”a“看”的本义是“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小篆的“看”是个会意字,其上为“手”,其下为“目”,可见,“看”字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的。翻阅历史文献便可发现,在先秦典籍中“看”的出现频率是很低的,仅见于口译佛经,而书面语中则多用“视”“见”“观”“望”等词。“看”作为一个后起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只出现过一次,张永言、汪维辉认为,“看”最早作为一个动词使用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暮而后,门闭,因逾郭而入。”b这里的“看”表示的并不是“观看”之义,而是“看望、问候”之意,此时多用“视”来表示“用眼睛观看”这一动作。
“看”的使用在整个西汉和东汉的上半叶文献中都十分少见,汉末之后才逐步增加,“远观”之意也逐渐突出,如例1。此外,在东汉的文献中,“看”还出现了表示“检查身体、诊治疾病”的义项,如例2。
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古诗十九首》)
2.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平脉法》)
随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看”更多地从口语进入到文学书面语言中,开始逐步取代“视”“见”“观”“望”等表达,发展出了更多义项。如例3中的“看”是“看见”义;例4中的两个“看”字,前一个是“探望”义,后一个则是“阅读”义。
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4.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不顾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唐朝时期,“看”已不再仅限于表动作义,而是增加了表“估量、估计”的推测义,相较于早期侧重书面语的“观”“望”“视”“见”等表达,“看”在口语中的广泛使用使其逐渐取代前者成为该语义场的核心成员:
5.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李白《送杨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在例5中,诗人猜测友人路途遥远,待到达目的地可能已是月圆之时,以此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而在例6中,诗人十分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文赋可与扬雄匹敌、诗篇可与曹植相近,很明显,这里的“看”已经充分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了,“看”字也不再是表面动作,而有了“认为”之义,其主观性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似的还有:
7.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全唐诗·赵冬曦》)
8.同出而异流,君看何所似? (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分水岭》)
9.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李贺《秋来》)
10.刘起庆用兵,一夕逃遁,您看我家用兵有走的么?(《大宋宣和遗事》)
如果说例5和例6中的“看”是“我看”之意,那么这里的“君看”就与我们现代汉语中所说的“你看”十分相似了,表“征求、询问”之意。例9中的“谁看”则增添了反问语气,使诗人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悲凉苦痛之情表达得更为充分。继唐诗宋词之后,话本的出现给语言的表达更增添了“人”的气息,例10选自宋元时期创作的一部讲史话本,它表明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已经有了“看”类词语充当插入语的情况,并已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元明清时期,随着市井文学的迅猛发展,“看”的义项在大量白话文小说中被逐渐完善,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动词。陈颖指出,在《红楼梦》一书中,“看”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基本上已全部出现,c甚至出现了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义项,如“看轿”中的“看”是“准备”之义。在更加口语化的表达中,“看”还可以表示“当心”之意,只不过这种使用情况出现得更少:
11.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曹雪芹《红楼梦》)
综上所述,“看”字虽然出现较晚, 但构词能力强,如今其义项已十分丰富。“看”字本身虽有着非常突出的动作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其内涵不断丰富,词义也出现了虚化,尤其是在同人称代词连用中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情态义,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衍生成了话语标记。
二、“X看”的语法化过程
王力先生曾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给插入语下了一个初步的定义:“插入语附着在表示理性意义的核心句上,帮助核心句表达言语行为主体某种主观性的语义。”d插入语重在一个“插”字上,按照《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插”意为“把细长或薄的东西放进某物之中”,插入语便是这种独特的组句成分。“看”类插入语则指包含动词“看”的这一类插入语。
前文我们分析了“看”字的语义演变,得知在现代汉语中,“看”被赋予了非字面的用意。正如沈家煊所说,动作和结果的关系越来越不依赖于动词本身的词义,而是依赖于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这一变化在知觉类动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e表示视觉行为的动词由视觉意义映射出心理意义,展现在语言中,便带上了说话人的感情色彩。结合句法与词义的演变来看,“看”本是一个表示“视线接触”意义的词,但因为“看”是由“观察者”发出的动作,有行为人存在,而行为人在“看”某一物、一人或一景时,总是有自己的喜好、心情、出发点的,这一点在前文的例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看”渐渐地由“眼看”变成了“心看”,人眼所看的内容实则是人内心的体悟,传达出看者的某种态度与倾向,故而,从句法结构上来讲,“看”前也有了人称代词的存在。
关键词:“X看” 主观化 语法化
一、“看”字语义的主观化
《说文解字》载:“看,睎也(睎,望也)。”a“看”的本义是“用手加额遮目而远望”,小篆的“看”是个会意字,其上为“手”,其下为“目”,可见,“看”字最初是作为动词使用的。翻阅历史文献便可发现,在先秦典籍中“看”的出现频率是很低的,仅见于口译佛经,而书面语中则多用“视”“见”“观”“望”等词。“看”作为一个后起字,在先秦的典籍中只出现过一次,张永言、汪维辉认为,“看”最早作为一个动词使用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新为邺令,其姊往看之,暮而后,门闭,因逾郭而入。”b这里的“看”表示的并不是“观看”之义,而是“看望、问候”之意,此时多用“视”来表示“用眼睛观看”这一动作。
“看”的使用在整个西汉和东汉的上半叶文献中都十分少见,汉末之后才逐步增加,“远观”之意也逐渐突出,如例1。此外,在东汉的文献中,“看”还出现了表示“检查身体、诊治疾病”的义项,如例2。
1.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古诗十九首》)
2.消息诊看,料度脏腑,独见若神。(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平脉法》)
随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看”更多地从口语进入到文学书面语言中,开始逐步取代“视”“见”“观”“望”等表达,发展出了更多义项。如例3中的“看”是“看见”义;例4中的两个“看”字,前一个是“探望”义,后一个则是“阅读”义。
3.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4.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骠骑看文书不顾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
唐朝时期,“看”已不再仅限于表动作义,而是增加了表“估量、估计”的推测义,相较于早期侧重书面语的“观”“望”“视”“见”等表达,“看”在口语中的广泛使用使其逐渐取代前者成为该语义场的核心成员:
5.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李白《送杨子》)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在例5中,诗人猜测友人路途遥远,待到达目的地可能已是月圆之时,以此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而在例6中,诗人十分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文赋可与扬雄匹敌、诗篇可与曹植相近,很明显,这里的“看”已经充分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了,“看”字也不再是表面动作,而有了“认为”之义,其主观性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似的还有:
7.君讶今时尽陵陆,我看明岁更沦涟。(《全唐诗·赵冬曦》)
8.同出而异流,君看何所似? (白居易《和答詩十首·和分水岭》)
9.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李贺《秋来》)
10.刘起庆用兵,一夕逃遁,您看我家用兵有走的么?(《大宋宣和遗事》)
如果说例5和例6中的“看”是“我看”之意,那么这里的“君看”就与我们现代汉语中所说的“你看”十分相似了,表“征求、询问”之意。例9中的“谁看”则增添了反问语气,使诗人命运不济、报国无门的悲凉苦痛之情表达得更为充分。继唐诗宋词之后,话本的出现给语言的表达更增添了“人”的气息,例10选自宋元时期创作的一部讲史话本,它表明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已经有了“看”类词语充当插入语的情况,并已广泛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在元明清时期,随着市井文学的迅猛发展,“看”的义项在大量白话文小说中被逐渐完善,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动词。陈颖指出,在《红楼梦》一书中,“看”在现代汉语中的义项基本上已全部出现,c甚至出现了现代汉语中没有的义项,如“看轿”中的“看”是“准备”之义。在更加口语化的表达中,“看”还可以表示“当心”之意,只不过这种使用情况出现得更少:
11.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曹雪芹《红楼梦》)
综上所述,“看”字虽然出现较晚, 但构词能力强,如今其义项已十分丰富。“看”字本身虽有着非常突出的动作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其内涵不断丰富,词义也出现了虚化,尤其是在同人称代词连用中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情态义,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衍生成了话语标记。
二、“X看”的语法化过程
王力先生曾在《中国现代语法》中给插入语下了一个初步的定义:“插入语附着在表示理性意义的核心句上,帮助核心句表达言语行为主体某种主观性的语义。”d插入语重在一个“插”字上,按照《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插”意为“把细长或薄的东西放进某物之中”,插入语便是这种独特的组句成分。“看”类插入语则指包含动词“看”的这一类插入语。
前文我们分析了“看”字的语义演变,得知在现代汉语中,“看”被赋予了非字面的用意。正如沈家煊所说,动作和结果的关系越来越不依赖于动词本身的词义,而是依赖于说话人的主观判断——这一变化在知觉类动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e表示视觉行为的动词由视觉意义映射出心理意义,展现在语言中,便带上了说话人的感情色彩。结合句法与词义的演变来看,“看”本是一个表示“视线接触”意义的词,但因为“看”是由“观察者”发出的动作,有行为人存在,而行为人在“看”某一物、一人或一景时,总是有自己的喜好、心情、出发点的,这一点在前文的例句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看”渐渐地由“眼看”变成了“心看”,人眼所看的内容实则是人内心的体悟,传达出看者的某种态度与倾向,故而,从句法结构上来讲,“看”前也有了人称代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