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艺术类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相对特殊的群体。如何开展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许多综合性高校都普遍面临的情况。较其他文、理科生而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较为特殊,在教学中突显出许多问题。本课题组就贵州师范大学的320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本科)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率为96%。
一、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一)政治敏感性较低、关注自我设计。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普遍不太关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有厌恶政治的心理。这些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上,对于其他公共课程不太重视,尤其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抵触反感情绪。
(二)理想目标定位更趋现实,信念不够坚定。
在面对理想目标的问题时,有20%的学生选择“希望拥有充满激情和挑战的人生”,26%的学生选择“建立好家庭并努力让家人都过的幸福”,10%的学生选择“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就”,38%的学生选择“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艺术类大学生教其他文理科生而言,兴趣点向消费主义靠拢的趋势更为明显,这一点在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上,表现为许多学生的理想目标定位更趋功利化,关注社会热情度不高。
(三)在思想和行为上受社会影响度更高,更易偏离正轨。
艺术类大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就独立生活,更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如在面对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生傍大款、傍老外,甚至被包养的行为,以下比较符合你的想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无所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这样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影响的大环境下,他们很难分清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如果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其思想上偏离正轨的可能性也更大。
二、影响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因素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影响。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理念,尤其是有的教师还在沿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那么也许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也还是行得通的。但是,当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面对一群纪律涣散、自我意识突出、文化基础又相对较弱的学生时,恐怕教学效果就很难奏效。
(二)社会因素。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价值观的冲突非常明显。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属于社会上较敏感的群体,但却又缺乏敏锐、准确的辨别能力。他们容易对一些丑恶现象和拜金主义、自私、欺诈、崇拜权利等产生疑问和困惑,把社会主流误认为是那些支流、暗流,并被这些不良风气所影响,受其熏染,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生自身因素。
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占据优势,但组织纪律性较差,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势。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这些学生通常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很认真,相对不太重视其他文化课程,这一点在综合性高校表现得就更加突出,这些学生较艺术类专门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化修养低,专业基础薄弱。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因为文化素质的下降而不理想,缺乏可塑性。
三、对策
(一)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
从学校层面上,对待这一群体应该针对其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既尊重学生个性,又能够考虑到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学院层面上,不仅要摈弃过去传统理念中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轻视之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强化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同时提高辅导员的艺术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在提供学生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感召学生。
(二)完善艺术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学校中有许多学生对艺术并不感兴趣,高考为了走捷径而选择填报艺术类专业,这样,在入校后如何将其引导至合理的方向进行学习是开展艺术生有效教育的方式之一。首先在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徒”优势,其次在校园中依托学生艺术社团,设立艺术项目小组,搭建学生艺术创新的平台。
(三)关注心理问题增多趋势,积极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感性色彩浓厚、情绪起伏较大,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较为突出。而这些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开设上有针对性的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教育,建立起寝室、班级、学院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102C010)的最终成果。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一)政治敏感性较低、关注自我设计。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普遍不太关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有厌恶政治的心理。这些学生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上,对于其他公共课程不太重视,尤其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抵触反感情绪。
(二)理想目标定位更趋现实,信念不够坚定。
在面对理想目标的问题时,有20%的学生选择“希望拥有充满激情和挑战的人生”,26%的学生选择“建立好家庭并努力让家人都过的幸福”,10%的学生选择“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就”,38%的学生选择“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艺术类大学生教其他文理科生而言,兴趣点向消费主义靠拢的趋势更为明显,这一点在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上,表现为许多学生的理想目标定位更趋功利化,关注社会热情度不高。
(三)在思想和行为上受社会影响度更高,更易偏离正轨。
艺术类大学生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时期就独立生活,更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如在面对问题“对于当前大学生傍大款、傍老外,甚至被包养的行为,以下比较符合你的想法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无所谓,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这样在当前价值观多元化影响的大环境下,他们很难分清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如果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正确的思想引导、教育,其思想上偏离正轨的可能性也更大。
二、影响综合性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因素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影响。
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如果教师不改变教学理念,尤其是有的教师还在沿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那么也许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也还是行得通的。但是,当教学对象发生了变化,面对一群纪律涣散、自我意识突出、文化基础又相对较弱的学生时,恐怕教学效果就很难奏效。
(二)社会因素。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价值观的冲突非常明显。艺术类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快,属于社会上较敏感的群体,但却又缺乏敏锐、准确的辨别能力。他们容易对一些丑恶现象和拜金主义、自私、欺诈、崇拜权利等产生疑问和困惑,把社会主流误认为是那些支流、暗流,并被这些不良风气所影响,受其熏染,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生自身因素。
艺术类学生情感丰富,感性思维占据优势,但组织纪律性较差,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相对淡薄,在行为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势。他们对外界刺激敏感,情绪易受环境的干扰和影响。这些学生通常在专业课程学习上很认真,相对不太重视其他文化课程,这一点在综合性高校表现得就更加突出,这些学生较艺术类专门院校的学生而言文化修养低,专业基础薄弱。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因为文化素质的下降而不理想,缺乏可塑性。
三、对策
(一)转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
从学校层面上,对待这一群体应该针对其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既尊重学生个性,又能够考虑到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从学院层面上,不仅要摈弃过去传统理念中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轻视之风,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强化辅导员的“服务”意识,同时提高辅导员的艺术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在提供学生教育服务的过程中以自身良好的人格品质感召学生。
(二)完善艺术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
在调查中了解到,在学校中有许多学生对艺术并不感兴趣,高考为了走捷径而选择填报艺术类专业,这样,在入校后如何将其引导至合理的方向进行学习是开展艺术生有效教育的方式之一。首先在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徒”优势,其次在校园中依托学生艺术社团,设立艺术项目小组,搭建学生艺术创新的平台。
(三)关注心理问题增多趋势,积极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艺术类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感性色彩浓厚、情绪起伏较大,其心理健康问题也较为突出。而这些心理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相关课程的开设上有针对性的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教育,建立起寝室、班级、学院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号102C010)的最终成果。
(作者: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