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总结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保证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我院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从患者的患病情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涉及抗菌药物的种类以及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等方面进行统计、计算与分析。结果: 全部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不良反应事件较多;通过静脉给药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的反应最多;头孢类药物和青霉素类药物是使用例次最多的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也最高。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速度、时长等均有一定关系。结论: 分析并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种类的用药特点,加强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涉及到医院不同科室的多个岗位,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医院病患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细菌耐药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我院收集的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指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于2012年全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204份进行统计和分析。
1.2方法
就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药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累及器官及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106例,男女比例为1:1.08,涉及患者的年龄从5个月到79岁不等。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
表1 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
2.2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
204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抗菌药物10类,32个品种,其构成比如表2所示。
表2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在这些药品中,发生不良反应次数最多的物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左氧氟沙星29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例,头孢噻肟钠13例,阿奇霉素11例,头孢硫脒9例。
2.3 药物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
在所有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共165例,占80.8%;其次是口服给药,35例,,占到17.2%,肌肉注射和皮肤接触各2例,各占1.0%。
2.4 药物给药剂量与不良反应
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超剂量使用的情况有19例,均属于青霉素类药物,单次给药量过大,导致患者体内血药浓度过高,引起不良反应。
2.5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主要表现
不良反应发生累及患者身体的多个器官,且临床表现明显,下表是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到的器官及相应的表现。
表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
2.6 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
经统计,20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27例与临床用药不合理有关,包括19例超剂量用药,5例给药速度过快,1例给药时间过长和2例给药浓度过大。
报告中,一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有179例,占87.7%,两次后者两次以上的占12.3%。
发生不良反应后,经救治,188例痊愈,占92.2%;16例好转,占7.8%。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根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老年人与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青年;头孢类药物的使用率最高,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也最大;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给药剂量、给药的总时间,速度快慢等也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是可控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会累及患者全身的多个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的反应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经过及时救治是可以控制的。
根据上述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医生在用药过程中要做到小儿、老人用药需谨慎,需加强体质监测和用药管理;其次要规范给药途径,在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再次,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基本原则 ,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药师要做好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工作。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药物,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方式是抑制病菌生长繁殖。调查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抗菌药物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治疗有效率降低,人体正常菌群受到破坏,导致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所以,分析并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种类的用药特点,加强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槐芾,龙恩武,童荣生.29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 (1): 35-38.
[2] 何清华,李钟勇. 11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 159-160.
[3] 郑火珺,叶建云.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6):1246.
[4] 左红卫.324例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10):40-41.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涉及到医院不同科室的多个岗位,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医院病患的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细菌耐药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我院收集的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与指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选取我院于2012年全年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204份进行统计和分析。
1.2方法
就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药物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累及器官及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等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
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男性患者98例,女性患者106例,男女比例为1:1.08,涉及患者的年龄从5个月到79岁不等。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
表1 不良反应报告涉及患者的一般资料统计
2.2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
204份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抗菌药物10类,32个品种,其构成比如表2所示。
表2 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及构成比
在这些药品中,发生不良反应次数最多的物种抗菌药物分别是左氧氟沙星29例,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5例,头孢噻肟钠13例,阿奇霉素11例,头孢硫脒9例。
2.3 药物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
在所有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大,共165例,占80.8%;其次是口服给药,35例,,占到17.2%,肌肉注射和皮肤接触各2例,各占1.0%。
2.4 药物给药剂量与不良反应
204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超剂量使用的情况有19例,均属于青霉素类药物,单次给药量过大,导致患者体内血药浓度过高,引起不良反应。
2.5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主要表现
不良反应发生累及患者身体的多个器官,且临床表现明显,下表是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到的器官及相应的表现。
表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
2.6 不良反应与用药的因果关系、评价及转归
经统计,204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27例与临床用药不合理有关,包括19例超剂量用药,5例给药速度过快,1例给药时间过长和2例给药浓度过大。
报告中,一次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有179例,占87.7%,两次后者两次以上的占12.3%。
发生不良反应后,经救治,188例痊愈,占92.2%;16例好转,占7.8%。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根据统计与分析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老年人与儿童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中青年;头孢类药物的使用率最高,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也最大;静脉注射抗菌药物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给药剂量、给药的总时间,速度快慢等也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是可控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会累及患者全身的多个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附件的反应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经过及时救治是可以控制的。
根据上述的特点与规律,要求医生在用药过程中要做到小儿、老人用药需谨慎,需加强体质监测和用药管理;其次要规范给药途径,在充分考虑患者的身体情况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再次,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基本原则 ,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药师要做好不合理用药的干预工作。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药物,其发挥治疗作用的方式是抑制病菌生长繁殖。调查显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抗菌药物使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治疗有效率降低,人体正常菌群受到破坏,导致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所以,分析并了解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掌握不同抗菌药物种类的用药特点,加强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不良用药反应发生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槐芾,龙恩武,童荣生.293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医学,2011,32 (1): 35-38.
[2] 何清华,李钟勇. 112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 159-160.
[3] 郑火珺,叶建云.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6):1246.
[4] 左红卫.324例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