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连日的雕刻加彩绘,外观再涂上厚实的耐热透明漆,总算将创作多时的柚木舢舨壶承完成。正思考着要搭配何种茶壶才更臻完美时,台湾岩矿名家游正民适时来访,还带来了他的岩矿壶新作,让我眼睛为之一亮。
因为带来的两把茶壶,正是他近年致力创作的“台湾系列”野柳岩矿壶组。作品除了壶身有敲碎研磨后的野柳砂岩拍打妆点,更以近年北海岸最夯的地标“野柳女王头”作为壶扭,砂岩与陶土完美的契合,不仅饱含丰富的生命力,更呈现强烈的质感与个人风格。
迫不及待将女王头新作放在刚刚完成的舢舨壶承上,加上相同系列的两只岩矿杯与茶盅,以沸水冲泡今年谷雨前孕育的红水乌龙,船壁漆绘的大眼投影在杯面,荡漾着的茶汤色彩顿时丰富了起来,让人彷佛站在野柳覃状石群与女王头多样地貌之间,空气中海风轻拂,伴随幽幽茶香一起入喉。
话说游正民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台湾矿土呈现台湾的质朴之美,希望在“壶”与“茶”的互动中,追求壶艺的内涵与创新。他说自己经常深入台湾各地溯溪捡拾野溪岩矿,近年的台湾系列包括北势溪、兰阳溪等,将各地的天然赤铁矿、石英高岭土、钠长石、黑云母等不同矿物,敲碎研磨后融入陶土创作,再以本土肉桂叶等晾干后烧灰拌以矿石成就天然釉色。
从台湾名川大山的野溪岩矿到野柳海边,游正民透过壶艺创作诠释了台湾北海岸之美,令人感动。不过他却正色地告诉我,采集的岩矿并非来自野柳地质公园,而是野柳渔港旁捡拾所得,正与我的大眼舢舨壶承的意象不谋而合。
早期以“白夜”为笔名创作岩矿壶,期间曾一度淡出,转战广告传播事业。身为中和游姓大家族的一份子,游正民没有任何世家子弟的浮夸与骄纵,反而在事业达到颠峰时急流勇退,再度投入创作壶的行列并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游正民的创作风格较为多元,作品造型丰富而多变化,例如有四支壶嘴、提梁可以360度旋转的“多嘴壶”,设计上就颇具巧思,壶盖无须再开气孔,任何一个方向都能顺畅出水,外型也甚为讨喜。
我一直喜欢在北海岸或淡水河口看船,也经常将它们绘入油画中。无论野柳渔港碧蓝的水面上满载渔获归来的驳船,还是成群在关渡八里一带晃呀荡的小舢舨,亦或仰躺在浅滩上招来大批螃蟹的扁舟,都算是舢舨的一种吧!尽管依照《词汇》的解释,舢舨是以竹片编成的小舟,也称划子或竹筏,但我认为所有平底的小船都可称为舢舨,无论其材质是竹制或木制、铁壳,或现代的塑钢材料等。舢舨,不仅全球各地的造型明显不同,就连台湾北部与中南部都有显著的差异。尤其从淡水河下游的淡水、八里、关渡一带延伸至万里、野柳渔港,舢舨的造型与色彩更是独树一格,也最具地方特色——彩绘着朱红、蔚蓝与宝蓝的船身,平口上扬的船头,以优美弧线连结肚大尾小的船壁,约占主体三分之二的蓝色也不再忧郁,成群或坐或卧集结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每当走进河岸水域,饱满缤纷的色彩总是热情似火地扑面而来,像血液里储存了火热的阳光,让人瞬间爆发高昂的激情。
穿红戴绿涂抹得花枝招展的舢舨,强烈的对比色彩不仅反映了台湾特有的民间艺术,精准的色彩配置更超越了上世纪70年代风靡美国的“硬边画派”:红蓝并列、红绿相映,以极简风格的色块发挥彩度;没有阴影,也无空间距离的暗示,原色中间再画龙点睛地放进一抹白色,缓和色与色之间的冲突,看来耀眼又和谐。而两侧船壁深蓝或深绿色块烘托的大眼,以及船头朱红底色突出的白色太阳与浪花图腾,更为玲珑有致的格局划下完美的句点。
因此除了绘画,我也希望将舢舨融入壶承或茶盘创作。目前市面茶盘多为孟宗竹高压成型制成,也有少数石材或陶瓷茶盘。至于木制茶盘,我曾以友人馈赠的桧木雕凿,再以压克力颜料彩绘闽南老厝华丽的马背,并在置壶处写上短短茶诗。完成后才发现有两大弱点:除了桧木质地较软,往往小小的擦撞就会凹出明显伤痕。表面的彩绘也禁不起茶壶或杯具的高温,经常留下无可弥补的烙印。
因此泡茶师好友美妆特别送了一块南非柚木给我,让我大喜过望。从雕刀顺着木理凿下的力道感觉,硬度应该足够了,彩绘后再刷上耐热透明漆,也无需再担心彩绘毁于瀹茶的高热,自然能安心置壶泡茶。
野柳地层主要由倾斜的层状沉积岩所组成,海蚀平台上因长年风化作用,形成的蕈状岩群起争雄,其中当以女王头最为著名。其它各自伫立的蕈状岩也不遑多让,外观大多形似磨菇,由上方粗大的球状岩石,连结下方较细的石柱所组成,游客多昵称为香菇头。游正民带来的另一组岩矿壶,壶身造型或外观并无不同,只是壶扭从女王头变成了香菇头,一样让我听见海洋的声音。
细看两把壶的外观,皲裂的壶身彷佛野柳岩石风化的裂痕,又像是侵蚀差异造成的蜂窝岩,忠实呈现了野柳地质地貌的意象。长年研究台湾岩矿的游正民说,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岩石内的铁质会氧化生成氧化铁,颜色也会转为褐色或咖啡色,因此他的野柳系列作品,也尽可能以天然植物釉呈现相同的颜色,那样贴切又令人深深感动。
因为带来的两把茶壶,正是他近年致力创作的“台湾系列”野柳岩矿壶组。作品除了壶身有敲碎研磨后的野柳砂岩拍打妆点,更以近年北海岸最夯的地标“野柳女王头”作为壶扭,砂岩与陶土完美的契合,不仅饱含丰富的生命力,更呈现强烈的质感与个人风格。
迫不及待将女王头新作放在刚刚完成的舢舨壶承上,加上相同系列的两只岩矿杯与茶盅,以沸水冲泡今年谷雨前孕育的红水乌龙,船壁漆绘的大眼投影在杯面,荡漾着的茶汤色彩顿时丰富了起来,让人彷佛站在野柳覃状石群与女王头多样地貌之间,空气中海风轻拂,伴随幽幽茶香一起入喉。
话说游正民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以台湾矿土呈现台湾的质朴之美,希望在“壶”与“茶”的互动中,追求壶艺的内涵与创新。他说自己经常深入台湾各地溯溪捡拾野溪岩矿,近年的台湾系列包括北势溪、兰阳溪等,将各地的天然赤铁矿、石英高岭土、钠长石、黑云母等不同矿物,敲碎研磨后融入陶土创作,再以本土肉桂叶等晾干后烧灰拌以矿石成就天然釉色。
从台湾名川大山的野溪岩矿到野柳海边,游正民透过壶艺创作诠释了台湾北海岸之美,令人感动。不过他却正色地告诉我,采集的岩矿并非来自野柳地质公园,而是野柳渔港旁捡拾所得,正与我的大眼舢舨壶承的意象不谋而合。
早期以“白夜”为笔名创作岩矿壶,期间曾一度淡出,转战广告传播事业。身为中和游姓大家族的一份子,游正民没有任何世家子弟的浮夸与骄纵,反而在事业达到颠峰时急流勇退,再度投入创作壶的行列并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游正民的创作风格较为多元,作品造型丰富而多变化,例如有四支壶嘴、提梁可以360度旋转的“多嘴壶”,设计上就颇具巧思,壶盖无须再开气孔,任何一个方向都能顺畅出水,外型也甚为讨喜。
我一直喜欢在北海岸或淡水河口看船,也经常将它们绘入油画中。无论野柳渔港碧蓝的水面上满载渔获归来的驳船,还是成群在关渡八里一带晃呀荡的小舢舨,亦或仰躺在浅滩上招来大批螃蟹的扁舟,都算是舢舨的一种吧!尽管依照《词汇》的解释,舢舨是以竹片编成的小舟,也称划子或竹筏,但我认为所有平底的小船都可称为舢舨,无论其材质是竹制或木制、铁壳,或现代的塑钢材料等。舢舨,不仅全球各地的造型明显不同,就连台湾北部与中南部都有显著的差异。尤其从淡水河下游的淡水、八里、关渡一带延伸至万里、野柳渔港,舢舨的造型与色彩更是独树一格,也最具地方特色——彩绘着朱红、蔚蓝与宝蓝的船身,平口上扬的船头,以优美弧线连结肚大尾小的船壁,约占主体三分之二的蓝色也不再忧郁,成群或坐或卧集结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每当走进河岸水域,饱满缤纷的色彩总是热情似火地扑面而来,像血液里储存了火热的阳光,让人瞬间爆发高昂的激情。
穿红戴绿涂抹得花枝招展的舢舨,强烈的对比色彩不仅反映了台湾特有的民间艺术,精准的色彩配置更超越了上世纪70年代风靡美国的“硬边画派”:红蓝并列、红绿相映,以极简风格的色块发挥彩度;没有阴影,也无空间距离的暗示,原色中间再画龙点睛地放进一抹白色,缓和色与色之间的冲突,看来耀眼又和谐。而两侧船壁深蓝或深绿色块烘托的大眼,以及船头朱红底色突出的白色太阳与浪花图腾,更为玲珑有致的格局划下完美的句点。
因此除了绘画,我也希望将舢舨融入壶承或茶盘创作。目前市面茶盘多为孟宗竹高压成型制成,也有少数石材或陶瓷茶盘。至于木制茶盘,我曾以友人馈赠的桧木雕凿,再以压克力颜料彩绘闽南老厝华丽的马背,并在置壶处写上短短茶诗。完成后才发现有两大弱点:除了桧木质地较软,往往小小的擦撞就会凹出明显伤痕。表面的彩绘也禁不起茶壶或杯具的高温,经常留下无可弥补的烙印。
因此泡茶师好友美妆特别送了一块南非柚木给我,让我大喜过望。从雕刀顺着木理凿下的力道感觉,硬度应该足够了,彩绘后再刷上耐热透明漆,也无需再担心彩绘毁于瀹茶的高热,自然能安心置壶泡茶。
野柳地层主要由倾斜的层状沉积岩所组成,海蚀平台上因长年风化作用,形成的蕈状岩群起争雄,其中当以女王头最为著名。其它各自伫立的蕈状岩也不遑多让,外观大多形似磨菇,由上方粗大的球状岩石,连结下方较细的石柱所组成,游客多昵称为香菇头。游正民带来的另一组岩矿壶,壶身造型或外观并无不同,只是壶扭从女王头变成了香菇头,一样让我听见海洋的声音。
细看两把壶的外观,皲裂的壶身彷佛野柳岩石风化的裂痕,又像是侵蚀差异造成的蜂窝岩,忠实呈现了野柳地质地貌的意象。长年研究台湾岩矿的游正民说,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岩石内的铁质会氧化生成氧化铁,颜色也会转为褐色或咖啡色,因此他的野柳系列作品,也尽可能以天然植物釉呈现相同的颜色,那样贴切又令人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