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学生创造个性,全面提高音乐素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_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音乐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审美接受心理,充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通过优化活动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遵循学生审美心理,有效培养审美能力;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创造能力;适度开展创编活动,全面提高音乐素养等方面阐述了张扬学生创造个性、全面提高其音乐素养的问题。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素养 创造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这说明音乐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因此,初中音乐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性,优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遵循学生的审美心理,有效培养审美能力
  1.营造乐学氛围,优化音乐欣赏。
  初中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其接受能力和接受方法,都有自身的特点。在审美鉴赏中,学生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音乐作品作为审美客体,只有主体的参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因素,要尊重并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同化和顺应,并适时打破原有期待,不断升华自己的期待视野,同时,运用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美感的熏陶,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欣赏管弦乐《闲聊波尔卡》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兴趣,营造出使学生乐学的音乐氛围,可以将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闲聊波尔卡》音乐让学生进行对比欣赏,一种是管弦乐,一种是维也纳童声合唱,为的是丰富听觉、引发思索、发展学生想象空间,优化课堂效果。当学生分别听完两首曲目时提问:两首音乐表现同一内容,你更爱哪一首,为什么?使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议论纷纷,喜爱合唱的占多数,原因是声音接近他们的年龄段。接着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童声合唱声音具有穿透力,音色优美,极具感染力。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各具特点,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音乐表现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
  2.加强音乐律动,深化音乐感受。
  达尔克罗斯曾经说过:“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趣的激情中去,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节奏和声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美的韵律中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达尔洛兹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也就是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有线条,有起伏,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因此,律动是最能表达学生的欢快心情的实践活动,是听觉和动觉训练的结合,从而达到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和谐。律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个性。但是律动教学也不能只重视动作技巧训练,也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更不能为了使动作整齐让学生机盘地反复操练,而应该从素质能力培养着眼设计教学,使学生从实践中找到真知。在听音乐时学生的第一印象是旋律,而学生们的天性是玩耍。初中生有蹦跳的欲望,律动则是满足这种欲望的最好体现。例如学习歌曲《飞的更高》、《飞翔》和《隐形的翅膀》时,在初步欣赏后,为了加深学生的音乐感受,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飞”的音乐律动。“飞”的律动,从文字上非常容易理解,且容易做。简单来说就是这么起伏连绵的上下摆臂动作,但从培养素质能力着眼,应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飞。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飞。由于个人能力有差异,个性有不同,他们飞的形态肯定各不相同。那么,我先启发学生对“飞”的想象,想象自己是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进了音乐的小天地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只要求学生跟上音乐节奏互相之间不碰撞,别的不作任何限制。由于没有固定站“飞”的模式,孩子们有的像小鸟飞,有的像蝴蝶飞,有的像老鹰在空中翱翔,有的像小白鸽上下舞动。当音乐—停,要求每个学生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猜“鸟儿们”都在干什么。表演结果,学生们为了互不碰撞能自觉保持空间距离,由于动作不受限制,每个人发挥了主动创造性,有个男同学勾起一只脚“金鸡独立”,我问他,原来他想象自己是只“小鸟”站在电线上。兴趣盎然的律动使孩子积极参与,在实践中不只是学会了飞的技能,更重要是发挥了创造性,培养了个性和能力。又如学习《幸福拍手歌》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拍肩、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3.组织歌曲表演,提高审美素质。
  歌曲表演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有集体的、个人的表演。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或欣赏曲都适合于表演。教师一方面可教给学全一些规定的表演动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例如学习《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歌词入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抓住人心理特征,特别是形态动词,自己创编动作,边唱边表演边实践,使他们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同时又感受了音乐的诸多要素,发展了大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合作,实实在在地得到一种总体协调的感觉及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实体概念,有利于学生们体会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及某些曲调的结构协调感。
  另外,在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中,将器乐普遍引入课堂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也会加深学生的负重感,使学习产生压力。但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件属于自己的乐器,那就是歌喉,人人都可以参与音乐实践。因此,合唱作为学生体验音乐的途径是最理想的,不仅发挥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加深情感的交流,而且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受音乐的律动,感受各声部彼此之间无穷的变化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多声部的听觉意识,提高了表现音乐的能力。
  二、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创造能力
  1.借助现代媒体,优化想象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创设优化了的情境,让学生融于情境中,主动进行思考、探索,以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表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欣赏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渗透知识。在进行欣赏中,先放录音让学生听,同时提出问题:乐曲出自什么地方?(并不需说出准确的地方或地名)学生开始随着音乐展开想象。由于所获表象的不同,会出现部分学生很快想象出来,且已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之中,而另一部分还在苦苦思索之中。此时,打开多媒体指导学生看画面,进行观察(画面所呈现的是江南水乡的美景),再引导学生想象,音乐的特点和画面所描绘的特点成正比,学生由图更容易了解教材的特点,掌握所学内容:江南水乡特有的“江南丝竹”。
  2.诱发审美体验,启发创造性想象。
  音乐教学必须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质疑感、探究感、喜悦感,从体验中寻找乐趣,从体验中感受美感,真正调动审美潜力,张扬审美个性,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客体中的美感,亲身感受,从而体验乐趣。比如,欣赏音乐时,教师让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诗朗诵,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符合音乐背景的诗词或者文章,通过自己的创造和体验,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审美。又如在发声练习曲《月亮出来了》的教学中,老师先启发学生想象月亮从云朵中慢慢露出来的景象,有的学生就描述“月亮像一个害羞的姑娘,非常美丽”。老师再引导他们思考:“你认为这首发声练习曲应该怎样演唱呢?”学生就会很快地回答:“声音轻柔,气息均匀。”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探索创新时,音乐既发展了他们的形象思维,又有效地培养了创造精神。
其他文献
腐殖酸是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中的天然吸光物质,其光化学行为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此,综述了近年来腐殖酸对不同种类的有机污染物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抗生素、染料和有
航空相机注释系统需要安装在成像光路里,而光路里空间有限。该设计,在注释系统中选用了两块反射棱镜,使注释光路两次折反,从而使体积最大的注释器件可以安装在输片机外,胶片
技术与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培养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素质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素质的培
为探明小麦—玉米周年水肥利用效率,在通许县壤质潮土区开展了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研究,氮(N)肥设置0、180、90+90、135+45、270、135+135、360、180+180、180+90+90kg/hm28种运
结合我们的教改项目,通过对国内5所高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综合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对该课程今后的教学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该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状态。如果无视或忽视情感教育的这种作用,无疑是放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实现新一轮的飞跃,我们应调整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的结构,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多方专家参与,加强教师培训,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双师型机制,调整职业教育课程,制定专业课程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积极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
针对国内某石油企业加油站分布广,加油机等设备的通信协议、通信接口不统一,难于对加油站设备实现统一监控管理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可以对不同加油站设备与IFSF协议进行转换、
通过分析当前机电类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系统设计了一套在现有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下,体现职业素质特性、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方法,经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