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案,促进深度学习的良好载体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in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学历案的简介
  1.1 学历案的概念
  在班级教学情境下,基于学生立场,围绕某一具体的学习单位(主题、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学历案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就某一学习内容,呈现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的完整历程;是通向学生目标达成的脚手架;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生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是学业质量的监测依据。
  1.2 学历案的要素与结构(表1)
  1.3 学历案的特征
  1.3.1 课程框架
  学历案的内容框架体现了课程的四个要素——“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由于单元或主题或课时是最小的学习单位,是课程的“细胞”,因此,学历案也可称之为“微课程”。
  1.3.2 系统设计
  学历案主张学科学习内容应该是完整的,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形成学习单元或主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1.3.3 学生立场
  学历案的设计关注“差”和“异”的存在,从学生实际出发,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弱化教师强权,置学生立场为所有教学行为的原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把学生发展作为最高目标。
  1.3.4 “教—学—评”一致
  学历案在编制的次序上首先设定学习目标,并将评价任务设计前置到教学过程设计,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
  1.3.5 指向深度学习
  学历案是让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或知识的专业方案,基于学历案的课堂不仅关注“从教到学”的第一次信息转换,更能较好地实现“从学到学会”的第二次信息转换,逐渐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2 深度学习简介
  2.1 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是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提出的,与浅层学习相对应。2005年,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此定义在国内学者中较为认可。
  2.2 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2.2.1 批判理解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思想,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各种观点之间建立多元连接。
  2.2.2 信息整合
  信息整合包括内容整合和过程整合。其中内容整合是指多种知识和信息间的联结,包括多学科知识融合及新旧知识联系,将其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过程整合是指形成内容整合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
  2.2.3 建构反思
  学习者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经验的双向相互作用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并对建构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过程。建构反思是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本质区别。
  2.2.4 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对学习情境深入理解,对关键要素的判断和把握可以在相似情境“举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断差异并将原则思路迁移运用。
  2.2.5 问题解决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能否将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这里所指的问题不是那种套用规则和方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后才能够解决的复杂的问题。
  3 使用学历案上“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时促进深度学习的体现
  3.1 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
  整节课学生都围绕学历案上的任务要求积极思考、讨论。45 min的课上,教师用于讲解、点评、启发的时间仅为10 min,所有的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堂上每一个学习小组至少有3人发言,整节课学生的发言人数达24人次。这种由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为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2 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最大区别。从布鲁姆分类目标教育理论来看,当下的学习大多数停留在“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层面,“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的发展往往被忽视。本节课对格里菲斯实验得出的结论并非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前面所补充的关于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特别是关于S型肺炎双球菌的致病原因,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大胆质疑的态度、批判性思维以及对实验改进的设想都得到充分的展现。
  3.3 自主或社会建构知识
  本节课学习的是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格里菲斯实验的步骤、每一步出现的现象、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艾弗里實验的思路、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存在的不足等知识都是由学生自主或讨论得出,教师没有给出的现成的结论。同时教师安排的合作学习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和“异”,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分工,每个学习小组都积极参与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给于点评,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4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的教学之所以十分重要,就因为这类科学史的教学能让学生学到有关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实验结论分析的基本思路,以及对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感悟。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格里菲斯的实验中提炼出的控制单一变量、对照性原则,紧接着在艾弗里的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中就让学生迁移运用。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问题真实情景的创设、所学知识的迁移应用无一不是深度学习的表现。
  3.5 学科相关知识的整合
  学历案的一大特点是没有将教材内容割裂成一课一课的形式,而是将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单元或主题。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的教学就把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的实验、RNA病毒重建实验放在一个学习单元内,进行教学的整体设计,不仅利于学生对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和学会应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以及质疑、创新、求是的科学精神。这对于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3.6 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
  学历案是“教—学—评”一致性设计的方案,整个过程环环相叠、丝丝入扣。每一个环节都有学习、建构、总结、应用、评价,由于设定的目标的针对性强、学生的参与度高、评价和反馈又非常及时,学生知识架构调整的频度也在加快,无疑在脑海中的印记也将加深。这种总结反思习惯的养成将进一步促进深度学习。
  3.7 学习实实在在的发生
  学历案的设计中有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作业和反思,每一块都要求明确、任务具体,同学们在说中学、做中学、议中学、辩中学、悟中学,让学习过程看得见,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也将会促进深度学习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总之,学历案不仅关注教什么、学什么,更强调从学生立场出发设计学习过程及何以学会。教师只有立足“学”、弄清楚“教”,才能更好地促进深度学习。学历案的确是促进深度学习的良好载体,研究好、完善好、编写好、使用好学历案必将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6年06月09日.
  [2]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29-30.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要以核心素養为宗旨。科学探究是核心素养的一方面,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的生物学问题,针对待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
摘要 讨论了在探究性教学的一般模式下,应用PPT课件以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使用PPT课件时的一般应用模式及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PPT课件 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全国很多省市已经开始使用新课标版的生物教材,而湖北省也即将开始新课改。新课改倡导的探究性教学很大程度上要借用多媒体辅
一、 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与ATP中所含元素的种类相同  B. 一个tRNA分子中只有一个反密码子  C. T2噬菌体的核酸由脱氧核糖核苷酸组成  D. 控制细菌性状的基因位于拟核和线粒体中的DNA上  2.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35题,每题2分,共计7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顶最符号题意。  1.下图表示一个二肽分子结构,其中方框内结构的名称是  ( )  A.R基  B.肽键  C.氨基  D.羧基  2.下列糖类中,属于二糖的是  ( )  A.糖原  B.淀粉  C.蔗糖  D.纤维素  3.原核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  ( )  A.糖原  B.淀粉  C.线粒体  D.核糖体  4.下列有关人
摘要:教材是辅助一线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和主要材料。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参考三个维度:教学应基于教材,取其精华,实现教材的最大价值;还应高于教材,匠心独运,灵活调整教学活动;更应反思教材找准定位,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如何对其充分、有效、创造性地利用,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促进自身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教材使用 一线教师  中图分类号:G
1 课例回放  片段回放一:小诗引入课题。  师朗诵:在浩瀚的原始海洋中/我聚天地之精华/成了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面对生命的诞生/我孤独/我恐惧/但/是你/为我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你/为我日夜守边防/是你/为我传信报安康/……  片段回放二:探究创建生物膜的结构模型。  背景材料一: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亲水基团(头部),又有疏水基团(尾部)。  背景材料
1 发生背景  本部分选自苏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材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该教材的编写以抽象的生理功能为主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可促进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成为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细胞结构和功能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困难,无法全面地掌握。更多学生倾向于死记硬背,忽略了理解记忆的方法。  2
摘 要 S型细菌的DNA使R型细菌发生了转化是肺炎双球双球菌转化实验时实验的重点部分。  关键词 细菌 外源DNA 细菌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摘要:文学翻译很难,诗歌翻译难上加难。诗歌的意象、节奏、风格和诗人的情感都是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这就是所谓的“对等”。尤金·奈达在1960年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两个法译文为例,将功能对等理论应用于诗歌译文的欣赏,为译者进行诗歌翻译提供借鉴,以创作出更多质量上乘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功能对等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中图
在“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我国于1999年开展了影响深刻的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其中校本课程是这次改革中一个全新的课程,它的开发即使学校将素质教育纵深推进,又有利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因此,广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始广泛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一点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