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本是万花筒,有阳光雨露也有风雪冰霜,有快乐也有烦恼。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感觉最深的却是烦恼,它好似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永远也抹不掉,让我好难受。
我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只在过年之际才回家一趟,我和弟弟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从小就没这个感觉,在我酸楚的泪水中,我创造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奶奶好》。
现在,爸妈为方便我们读书,在镇上租了房,我和弟弟‘独立门户’了,一日三餐的烹煮、弟弟的照管、日常的洗刷成了我的必修课。可顽皮的弟弟不怎么听话,总爱和我吵架,吵得我心烦意乱;每次放学回家,面对空荡的房子,寂寞和空虚总缠绕于心头;平时缺乏关爱,感冒了又没人关心,有时没钱打针只能痛苦伤心地熬过。拿上星期二来说吧,早上一起床我的头昏沉沉的,一点也不想动,可不起来吧,弟弟又没吃的,我只好落泪坚持起来煮饭给他吃……
平日由于我们缺乏大人呵护,总有那么些人爱欺负我们,我们又能怎样?爸妈每天只知道挣钱给我们砌房子,从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有多烦恼,难道钱比我们还重要吗?有时伤心烦恼至极,想找个人诉说,可又向谁诉说呢?
唉……爸爸,你快回来吧,女儿快支撑不住!老天爷,求您放过我吧!要不就天打雷劈了我吧,与其这般痛苦烦恼的生活,还不如早些离去。如果我的至亲们,失去了我才知道我的烦恼的话,那我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了……”
这是一个年仅14岁的初一女生在作文《我的烦恼》中倾吐的肺腑之言。常言说,言为心声。面对这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真情告白,谁能不为之震惊呢?之后虽然得到了班主任的诸多支持与帮助,逐渐重新扬起了生活
信心之帆,但班主任的努力毕竟是杯水车薪。纵观农村(特别是薄弱地区),类似的“空巢家庭”又何止一家呢?家庭的真空使留守孩子演变为问题孩子的严峻形势,令人深思:
一、厌学情绪空前膨胀
读书学习本是孩子们的首要任务,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身社会、报效祖国。但鉴于社会、家庭和孩子本身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当前农村孩子学习兴趣普遍处于低谷,尤其是“山中无老虎,猴子成霸王”的家庭真空的出现,年幼无知、生性活泼、缺乏自控力的孩子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而失去了必要监管,上学流于形式、学习外于应付,日复一日,陷入了“厌学——成绩下降——更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逐渐演变为“学习懒得管、学校懒得去、纪律懒得要、批评懒得听”的“四懒”孩子,脱离了家庭配合得学校教育陷于了管不了、管不好的尴尬局面,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思想行为急剧蜕变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广大农民朋友为获取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汇成了一股股掏金洪流,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素来被视为赖以生存命根子的土地也被抛弃了,造成农村孩子从小失去了劳动的洗礼,劳动情感淡化,无法感知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助长了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双亲的外出,孩子自幼缺乏生活交流与父母关爱,易产生家庭情感危机,本已脆弱的内心世界变得异常封闭、烦闷,伴随而来的是自私、冷漠。为了排解心中孤寂,幼稚的心灵无法抵御网吧、电子游戏、录像“休闲一族”的诱惑,原本紧张有序的校园文化生活节奏发生了极大紊乱:有的忙里偷闲,有的“半工半读”,有的如痴如醉,甚至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辍学流向社会,裂变为社会新一代游手好闲一族;有的留守孩子寄情于交友和桃园结义之中,崇尚江湖义气,再现江湖派系,“楚汉相争”的场面时有重演、屡禁不止,甚至与社会青年混杂一起,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挑衅。不仅如此,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还极易演变同学真情,过早地涉入爱河之中,分散精力,浪费青春时光,有时三三两两相互借宿,甚至还演化校外恋情,与社会青年苟合在一起乃至上当受骗,遗憾终身。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牵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然而当前留守孩子演变为“问题孩子”的严峻现实,我们又如何改变呢?从理论上讲,可从两方面来加以解决:一是积极发展壮大各地方经济,促使外出农民工返乡务工;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状况,能让广大农民工子弟进城求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两条途径理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但我们必须正视留守孩子长期存在这一社会现实,立足当前现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切实为留守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校龙头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牢固树立“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动力,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学生协调并建立与他人、自我和自然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同时,积极鼓励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结对活动,在思想上、学习上帮助留守学生,增进友谊,共同成长;还可以组织留守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2、强化家庭教育法律责任,优化家长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同时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广大家长要善于调整心态,更新观念,准确认识、评价子女,对子女的成才目标期望必须符合实际,切不可急功近利;同时广大家长朋友们要切实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注意与子女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俩尽量不可同时外出,倡导就近务工,缩短回家周期,增进与子女的亲情交流。同时还应与班主任、委托监管人保持联系,共商教育策略,使子女從小在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积极动员全社会关注“留守孩子”,充分发挥社会的“平台”作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形式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大众传媒作用,强化综合治理,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同时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不断改善教育条件,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跟踪辅导等措施加强管理。就学校而言,还要注重与留守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联系,与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合作与联络,争取多方面力量关心“留守孩子”。
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配合。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人人都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浓厚氛围,开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能托起留守的“太阳”。
我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只在过年之际才回家一趟,我和弟弟从小就跟随奶奶生活。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我从小就没这个感觉,在我酸楚的泪水中,我创造了一首歌《世上只有奶奶好》。
现在,爸妈为方便我们读书,在镇上租了房,我和弟弟‘独立门户’了,一日三餐的烹煮、弟弟的照管、日常的洗刷成了我的必修课。可顽皮的弟弟不怎么听话,总爱和我吵架,吵得我心烦意乱;每次放学回家,面对空荡的房子,寂寞和空虚总缠绕于心头;平时缺乏关爱,感冒了又没人关心,有时没钱打针只能痛苦伤心地熬过。拿上星期二来说吧,早上一起床我的头昏沉沉的,一点也不想动,可不起来吧,弟弟又没吃的,我只好落泪坚持起来煮饭给他吃……
平日由于我们缺乏大人呵护,总有那么些人爱欺负我们,我们又能怎样?爸妈每天只知道挣钱给我们砌房子,从不知道自己的女儿有多烦恼,难道钱比我们还重要吗?有时伤心烦恼至极,想找个人诉说,可又向谁诉说呢?
唉……爸爸,你快回来吧,女儿快支撑不住!老天爷,求您放过我吧!要不就天打雷劈了我吧,与其这般痛苦烦恼的生活,还不如早些离去。如果我的至亲们,失去了我才知道我的烦恼的话,那我只能选择这种方式了……”
这是一个年仅14岁的初一女生在作文《我的烦恼》中倾吐的肺腑之言。常言说,言为心声。面对这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真情告白,谁能不为之震惊呢?之后虽然得到了班主任的诸多支持与帮助,逐渐重新扬起了生活
信心之帆,但班主任的努力毕竟是杯水车薪。纵观农村(特别是薄弱地区),类似的“空巢家庭”又何止一家呢?家庭的真空使留守孩子演变为问题孩子的严峻形势,令人深思:
一、厌学情绪空前膨胀
读书学习本是孩子们的首要任务,以便将来更好地立身社会、报效祖国。但鉴于社会、家庭和孩子本身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当前农村孩子学习兴趣普遍处于低谷,尤其是“山中无老虎,猴子成霸王”的家庭真空的出现,年幼无知、生性活泼、缺乏自控力的孩子获得了绝对的自由而失去了必要监管,上学流于形式、学习外于应付,日复一日,陷入了“厌学——成绩下降——更厌学”的恶性循环之中,逐渐演变为“学习懒得管、学校懒得去、纪律懒得要、批评懒得听”的“四懒”孩子,脱离了家庭配合得学校教育陷于了管不了、管不好的尴尬局面,严重地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二、思想行为急剧蜕变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广大农民朋友为获取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汇成了一股股掏金洪流,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素来被视为赖以生存命根子的土地也被抛弃了,造成农村孩子从小失去了劳动的洗礼,劳动情感淡化,无法感知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助长了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双亲的外出,孩子自幼缺乏生活交流与父母关爱,易产生家庭情感危机,本已脆弱的内心世界变得异常封闭、烦闷,伴随而来的是自私、冷漠。为了排解心中孤寂,幼稚的心灵无法抵御网吧、电子游戏、录像“休闲一族”的诱惑,原本紧张有序的校园文化生活节奏发生了极大紊乱:有的忙里偷闲,有的“半工半读”,有的如痴如醉,甚至因无法适应学校生活而辍学流向社会,裂变为社会新一代游手好闲一族;有的留守孩子寄情于交友和桃园结义之中,崇尚江湖义气,再现江湖派系,“楚汉相争”的场面时有重演、屡禁不止,甚至与社会青年混杂一起,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受到严重挑衅。不仅如此,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还极易演变同学真情,过早地涉入爱河之中,分散精力,浪费青春时光,有时三三两两相互借宿,甚至还演化校外恋情,与社会青年苟合在一起乃至上当受骗,遗憾终身。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牵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然而当前留守孩子演变为“问题孩子”的严峻现实,我们又如何改变呢?从理论上讲,可从两方面来加以解决:一是积极发展壮大各地方经济,促使外出农民工返乡务工;二是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状况,能让广大农民工子弟进城求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两条途径理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但我们必须正视留守孩子长期存在这一社会现实,立足当前现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切实为留守孩子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1、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校龙头作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牢固树立“学校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负责”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积极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兴趣和动力,发展学生独立地、有尊严地面对世界的品质和能力,帮助学生协调并建立与他人、自我和自然的积极的、建设性的关系。同时,积极鼓励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结对活动,在思想上、学习上帮助留守学生,增进友谊,共同成长;还可以组织留守学生尽可能多的参加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集体生活的温暖,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2、强化家庭教育法律责任,优化家长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同时也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广大家长要善于调整心态,更新观念,准确认识、评价子女,对子女的成才目标期望必须符合实际,切不可急功近利;同时广大家长朋友们要切实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环境,注意与子女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俩尽量不可同时外出,倡导就近务工,缩短回家周期,增进与子女的亲情交流。同时还应与班主任、委托监管人保持联系,共商教育策略,使子女從小在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3、积极动员全社会关注“留守孩子”,充分发挥社会的“平台”作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的形式下,要切实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大众传媒作用,强化综合治理,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同时要加大农村教育投资,不断改善教育条件,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跟踪辅导等措施加强管理。就学校而言,还要注重与留守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联系,与社会力量和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合作与联络,争取多方面力量关心“留守孩子”。
对“留守孩子”的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配合。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形成“人人都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浓厚氛围,开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就一定能托起留守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