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只有密切联系生活的教学情境设计才能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数学花园”,并让学生在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的无穷魅力和学习数学的不尽乐趣。
一、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时,我围绕教学整体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迎接新年到来后,随着倒计时出示的0点时刻引入,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安排,结合钟面操作,发现了解应用24时计时法。在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环节,我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的例题,我说老师明天要去泰州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请你们帮助老师设计:(1)盐城到泰州要选择哪种车,乘坐何班次?(2)根据快运盐城——泰州时刻表,算一算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3)算一算到达泰州的时间。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再如教学运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我用“请同学们拿出地图先量一量,再算一算我们建湖到北京实际大约有多远?”把教材中的求实际距离的教学内容换了。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只有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二、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证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车、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可训练思维。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请看“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段: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名学生问我:“老师。小红多大了?”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她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买门票,是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红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可能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中的同学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问题。“学生学了本领,就想用”这是孩子的天性。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应用环节,教师创设让学生去品尝美食的情境。吃美食,也要考虑袋子中的钱够吗?数学的应用,自然而来,怎样消费?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知道。刚才的简便算法派上用场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数学从生活中来,因而还应该“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数学之花”才能在生活的大花园中美丽绽放。
一、捕捉“生活素材”,唤起学习兴趣
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绝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开发,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这节课时,我围绕教学整体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或改造,试图体现教学内容生活化,呈现方式多样化,教学活动实践化,增强教学实效。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在迎接新年到来后,随着倒计时出示的0点时刻引入,围绕“正月初一你在干什么?”让学生谈一昼夜的活动安排,结合钟面操作,发现了解应用24时计时法。在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环节,我设计了“猜一猜”的内容替换教材的例题,我说老师明天要去泰州参加教学研讨活动,请你们帮助老师设计:(1)盐城到泰州要选择哪种车,乘坐何班次?(2)根据快运盐城——泰州时刻表,算一算经过多少时间才能到达?(3)算一算到达泰州的时间。师生围绕此题展开讨论。再如教学运用比例尺求实际距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我用“请同学们拿出地图先量一量,再算一算我们建湖到北京实际大约有多远?”把教材中的求实际距离的教学内容换了。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替换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只有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二、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证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上车、下车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开展活动,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接着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列式计算,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并让学生顺水推舟地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这一系列问题既形象直观又可训练思维。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费时不多,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习,个个成为学习主体。
三、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思考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请看“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段: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红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有一名学生问我:“老师。小红多大了?”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小红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她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红还小不需买门票,是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红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可能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中的同学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四、回归“生活实践”,学会解决问题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问题。“学生学了本领,就想用”这是孩子的天性。例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应用环节,教师创设让学生去品尝美食的情境。吃美食,也要考虑袋子中的钱够吗?数学的应用,自然而来,怎样消费?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知道。刚才的简便算法派上用场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数学从生活中来,因而还应该“回”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数学之花”才能在生活的大花园中美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