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日本经济财政白书述评

来源 :日本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f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白书共分三章,第一章分析了日本经济景气状况,包括景气恢复中的物价变动、金融财政政策和金融资产市场;第二章分析了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的行为变化,特别对日本式经营的特点、变化趋势以及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三章分析了家庭环境的变化及其提高综合素质等问题。
  关键词:日本;宏观经济;经济财政白书
  
  一、实现新经济增长的日本经济及其课题
  
  1.日本经济景气的长期化及其面临的问题
  此次经济景气开始于2002年,其特征表现在:
  第一,进入持续的以民间需求为中心的景气恢复。2002年开始的景气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2—2003年间是外部经济带动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及世界了产业调整的终结,伊拉克战争爆发带来景气的暂时停滞。二是2003年后半年到2005年前半年国内经济拉动型增长,国内企业部门的结构调整见效,设备投资开始增长,家庭部门的恢复滞后于企业,但2003年失业率开始下降,就业者收入也从2004年末停止下降。三是2005—2006年间的民间需求拉动型经济增长,从企业层面看,出口全面增加,企业生产、收益和设备投资增加,个人消费缓慢改善,可以说进入了企业、家庭和海外部门同时均衡的经济增长,
  第二,90年代的景气扩张期缩短,而此次景气扩张期拉长。战后最长的景气扩张期是33个月,泡沫经济后出现了扩张期缩短的趋势,如1986—91年持续51个月,1993—1997年43个月,1999—2000年22个月。而此次景气已经超过了泡沫经济景气,这也符合许多国家的景气特征,在IMF的一份研究报告中,70年代21个发达国家的平均扩张时间是4年,80—90年代的平均扩张时间为6年,景气的衰退时间为1年,震荡的幅度也在缩小,而且在2000年后日本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景气联动的特征。
  第三,此次的经济景气是在通货紧缩状况下出现的。现在的通货紧缩虽然不像30年代大危机那样的恶性循环,但通货紧缩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如带来实际债务余额的增加、实际利率的居高不下、名义工资的刚性降低了价格变化余地等,日本经济之所以没有陷入通货紧缩恶性循环在于以下现象抵消了通货紧缩的效果,其一是外需作为日本经济的引爆器激发了通货紧缩下的景气恢复,2002年的经济景气主要是面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中国和亚洲等国的经济增长,给日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出口环境。其二是在防止信用危机所采取的金融改革取得超过预期的效果,因此,失业率从2003年开始下降,消费也开始恢复。其三是反映日本银行的松金融政策和政府财政均衡的决心,抑制了名义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汇率也处于稳定状态。同时,企业和家庭部门的行动也部分抵消了通货紧缩的影响。
  日本经济景气须注意的问题表现在:
  第一,原油价格的动向及其影响。2005年8月大型飓风破坏了墨西哥湾的石油关联设施,恶化了原油供给,而长期的油价高涨已经起到抑制需求效果,又由于库存调整,价格变动幅度不大。从原油价格水平看,WEI期货价格在2006年第一季度平均为63美元,与2002年初石油价格水平(22美元)相比上升了193%。而经过一般物价水平调整后石油价格变动的程度不大,如果以2006年4月的石油价格为100,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期为95,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为150。
  白书认为,原油价格上升是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及美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而石油生产国生产能力的不足及石油消费国精加工能力等制约因素的存在,决定石油价格上升不会是一时的,而将是长期的现象。对于石油价格上升的影响,白书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对物价的影响下降,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消费者物价上升两位数,第二次石油危机上涨不足10%,而此次石油价格上升对消费者物价指数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其次,石油美元流动的影响,从产油国净石油出口增加值对世界GDP的比重看,本次增加1.2%,而前两次石油危机时期分别提高0.8%和1.1%。从世界石油收支来看,石油出口国的收支增加4370亿美元,美国减少1240亿美元,其他发达国家减少1980亿美元(其中日本400亿美元),中国减少53亿美元,其他发展中国家减少53亿美元。最后,石油价格上升对日本工业企业和家庭的影响表现在不能转嫁成本时抑制了企业收益的提高,同时油价上升所带来的实际收入下降影响了个人消费的提高。
  第二,世界经济动向的影响,白书引用了IMF和OECD的世界经济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将增加近5%,亚洲将持续增长超过8%,中国经济增长将持续在9%以上,虽然世界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但还是存在一些风险因素,全球经济失衡就是表现之一,从2003—2005年世界经常收支变动情况看,美国作为最大的经常收支赤字国,占世界经常项目赤字的70%,最大的经常项目盈余国还是日本,但比重由2003年的20%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工6%,而中国的份额却由7%上升到14%,产油国和俄罗斯分别从4—5%提高到8%左右,可以说日本、新兴工业国和产油国正在为美国融资,如果美国经济保持稳定,这种不均衡还会继续扩大。
  第三,利率上升对日本经济景气的影响。根据测算,1%的利率上升将使日本家庭增加6万亿日元的利率收入。这里没有考虑企业利息成本增加产生的工资收入降低效果。而工%的利率上升使企业部门利息负担增加3万亿日元,具体来说有息负债越多的行业利率上升的影响越大,如电器业、不动产业、中小企业等。利率上升1%,中小企业的经常收益将下降8.7%。利率上升对银行收益增加的影响不大,而对国债负担增加的影响是巨大的,到2009年的国债费负担将增加2—4万日元。
  2.景气恢复中的物价变动
  90年代以来,日本的各项价格指数出现了同比下降的趋势,即所谓的通货紧缩。而近年来出现了改善迹象,2004年以来,由于中国等经济发展带来的世界经济景气扩大和投机资金流入等背景,出现了国际商品价格上升局面,由此带来日本生产者物价水平的上升,消费者物价也从2005年11月以后出现了同比上升的现象,GDP缩减指数是实际GDP占名义GDP的比重,1995年以来8年连续下降,2004年来,由于原油价格上升等影响,进口价格上升带来GDP缩减指数开始回升,基于国内需求的GDP缩减指数在2006年第一季度出现了0.1%的正增长。
  为防止再次陷入通货紧缩,日本银行在解除量的缓和政策之际,制定了金融市场调节方针,表示将货币政策目标由货币供应量管理向利率管理过渡,同时继续维持零利率,渐进地减少活期存款,灵活运用金融市场操作保持买人同额的长期国债等。新的金融政策强调物价的稳定,同时明确从经济和物价两方面考虑金融政策的走向。
  3.正在恢复的金融资产市场
  首先,长期利率的变动原因及趋势,长期利率保持了长期稳定局面,工。年期国债回报率2005年3月末为1.32%,2006年3月为1.77%。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相当时 期内缓和金融政策的效果,另外还受到欧美实际长期利率变化的影响,2004年6月美国提高了政策利率(隔夜拆借利率、无担保同业利率),各国相继放弃了松金融政策,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利率向着低水平(2—3%)收敛。
  关于长期实际利率的决定方式,白书引用石(1996)的观点。分析了影响各国利率的因素和世界性储蓄过剩对实际长期利率的影响。结果显示:
  1)各国的实际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1982—85年系数为0.58,1987—1991年为0.44,而2002—04年短期利率对长期实际利率的影响在下降。
  2)实际汇率的预期变化率影响是不稳定的,但汇率偏离实际有效汇率的程度可以影响实际长期有效汇率。
  3)世界储蓄率对各国实际长期利率的影响是负相关的,世界储蓄率上升,长期实际有效利率下降,所以,新兴工业国家和产油国储蓄率的上升,对世界长期实际利率产生下降的压力。
  其次,受经济景气的影响,股票市场开始恢复,2005年5月日经平均指数达到11000日元的最低点,2005年末达到16000日元,2006年以来出现了一些震荡,3月底达到了2000年8月以来的最高点,达到17000日元关口。2005年股价上涨率为46.2%,是发达国家上涨最高的。股价上升的原因是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收益的好转。大企业为中心出现了收益大幅度增长,到2005年第一季度,呈现连续三年增收和连续两位数增收的局面。二是投资主体的扩大和股票供需面的好转,在过去的金融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随着金融机构或事业法人相互持股的减少,国内投资家出现了结构性卖出压力,扩大了股票持有的风险溢价,也形成了股价下跌的力量。2005年以后,随着海外投资家大幅度的买人行为,提高了个人、投资信托和事业法人的风险承受程度,结果在供求方面缓和了结构压力,出现了股价的预期上升。三是个人投资家的参与程度提高,股票市场上最大买家是海外投资者,尤其在2000—2002年股票下跌之际,海外投资者大量买人,2003年股价恢复后继续买人,2005年外国投资家的持股已经达到26.7%,超过了个人和事业法人的股票持有,而90年代初该比率不足5%。
  第三,银行信贷市场开始恢复,民间信贷主要是住宅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增加,而向大企业的贷款减少,由于住宅金融公库作为直接融资将被取消,面向个人的住宅贷款会转移到民间,也由于住宅贷款的收益性高于企业贷款和债券投资,银行将积极涉足住宅贷款。尽管大企业的设备投资在2005年度连续两位数增长,但银行贷款并没有增加,从不同行业的贷款情况看,制造业的设备投资贷款比上年降低10%左右,对非制造业、不动产业的贷款增加。
  4.财政政策的动向
  从近年来的政府规模看,2006年没有超过2002年的水平,财政收支在2010年实现基础收支均衡。2002年国家和地方的基础收支赤字占GDP的5。7%,2003年基本持平,2004年降为3.9%。根据《结构改革与经济财政的中期展望——2005年度修订》的测算,2005年度基础收支赤字为GDP的3.3%,2006年度达到2.8%。基础收支改善的原因,一方面是公共投资减少和税收增加改善了基础收支,在支出方面,扣除国家和地方利息支付的支出在2002年的比重是23.2%,2004年下降到21.6%,2005年逐步下降:其中,占GDP最大比重的是公共投资在2002—2004年间下降1.2%。在收入方面,2002—2003年度税收占比下降,2004年后开始增加,2005和2006年度税收持续增加。
  一般来说,财政收支受景气循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与景气循环无关的结构性因素影响,而日本在2002年度后景气循环型财政赤字减少,结构性赤字在2003年度后开始减少,在2002—2004年一般政府赤字缩小了将近3%,其中,循环型赤字的贡献是0.4%,结构性赤字贡献2.6%。从90年代OECD国家财政改革状况看,循环型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的贡献度分别为1:2,说明财政结构改革对改善收支状况有很大影响,而在结构性因素中,1/3是来自利息支付的减少和利率的下降。
  
  二、企业行为的变化及从企业评价结构改革的效果
  
  1.泡沫经济调整结束后正常化的企业行为
  日本企业部门经历了90年代末20世纪初相当困难的调整阶段,成功消除了就业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财务体制得到了根本改善。
  从行业状况看,制造业的债务过剩感相对较低,胆就业和设备的过剩感相对较大,在2005年后,设备和就业的过剩感也得到改善,损益分歧点比率也降至90年代水平,从制造,业整体看,1998—2005年损益分歧点比率下降中,人头费的减少和销售额增加的贡献各占一半,非制造业中,不动产业的债务过剩感非常严重,而就业和设备的过剩感除建筑业外基本消除。由于非制造业的就业和设备过剩的调整压力较小,非制造业损益分歧点比率也逐步下降。同时,企业的资本效率也有了提高,根据法人企业统计,全产业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从1992年最低2%恢复到2005年的4%,恢复到了1992年的水平,从行业看,制造业的恢复最为显著,2005年末达到6%。
  消除泡沫经济遗产后,日本企业在设备投资等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动向,但与过去相比,企业的行为更加慎重,更加重视效率的提高。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继续返还债务,负债率下降,企业的负债比率下降,制造业的负债比率自8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下降,由接近80%降至2003年的不足60%,非制造业的负债比率在80年代中期到2000年间基本维持在85—88%之间,2000年后开始下降,2003年降至80%。
  根据现金流量表统计,1998—2005年间,非金融法人企业的借款减少190万亿日元,同时期该类企业每年资金剩余额平均为21万亿日元,7年合计170万亿日元,因此企业增加储蓄的部分全部用于偿还贷款。最近又出现了一些变化,2003年企业还贷26.4万亿日元,2004年还贷13.2万亿日元,2005年借款增加1.8万亿日元,企业部门的资金剩余也从2003年的38万亿日元减少到2005年的12万亿日元。
  第二,过剩债务抑制企业活动。理性的企业会根据资金成本的高低选择资金筹措方式。首选是公司留存、其次是贷款、股票和公司债等的外部资金,如果内部资金充裕,理性的企业不会选择外部资金,另外由于企业陷入过度债务时,会提高破产概率和增大财务风险,也会自律地减少债务,将设备投资控制在内部资金范围内。
  过剩债务消除后,企业还在控制债务。为调查日本企业的资金筹措行为,取东政一部上市企业约1350家的面板数据分析决定企业筹资行为的因素,结果发现,随着景气恢复企业收益率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充裕,有降低负债率的效果,从最佳债务比率看,90年代以来一直下降,制造业从60%降至2003年的不足50%,非制造业从80%降至70%,今后还会是 下降趋势。根据2000—2004年的统计结果,发现内部资金越高投资越多,而债务率越高投资越少。
  第三,持续抑制人头费,劳动分配率低下。劳动分配率=人头费/人头费+营业利润+折旧。90年代初劳动分配率急剧上升,从63%升至90年代末的73%,1999年后开始下降,2001年后再度上升,2002年开始下降,2005年降至65%左右,其原因是过剩债务的存在促使企业压低工资,成果主义工资制度的引进抑制工资增长。
  
  2.日本企业的比较优势及财务特征
  关于日本产业的比较优势,白书引用OECD的统计数据,认为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而非制造业却低于平均水平,而技术集约程度高的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排在第一位的是韩国,达11%,第二位的芬兰和美国均在6%左右,所以,日本产业优势还是在技术集约型产业。
  从各国进口合计看日本的市场份额看,日本的市场份额下降,从1990年的8%下降到2005年的5%,而美国从11%下降到8%,德国从11%降至9%,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份额上升,从工3%到22%,特别是中国的份额从4%提高到10%。从贸易特化指数(进出口总额中净出口的比重,约接近1出口专业化越高)看,日本在运输机械、一般机械、电气机械等领域的特化指数较高,如日本对世界、对美国的运输机械特化指数始终维持在0.8,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有下降趋势,对中国的运输机械贸易特化指数在1990年接近工,1995年以来出现了趋势性下降,2000年降至0.6,之后保持稳定,电气机械和一般机械也出现类似特征,只是一般机械出现了持续性下降,2005年降至不足0.1。
  日本的研究开发能力在OECD国家仍居首位,根据OECD的统计,日本R&D投资在GDP的比重排在瑞典和芬兰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超过3%。但增长率较低,而且对软件和高等教育的投资偏低,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数偏低,高素质人才的国际间流动困难等也是日本的特征之一。
  关于日本企业的财务特征,白书对日美欧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全要素看,日本的总资产收益率(ROA)在80年代为6%,90年代末降为2%,2002年后开始恢复,2005年提高到4%,而美国在此期间虽有波动,但始终在7—8%之间。从ROE(股东资本收益率)看,日美欧出现了相同的趋势,2001—2004年间出现同时上升,只是日本的上升动力不足,2004年美国和欧洲均达到23%,而日本仅为15%左右,从杆杆率来看,美国和欧洲基本在3倍左右,日本在2000年杠杆率最高,达3.5倍,之后持续下降,2004年降至3倍以下。
  日本企业收益率低下的原因是资本成本的低下。资本成本包括负债成本和股东资本,是二者加权平均的结果。在1999—2004年间美国企业的资本成本在6—8%左右,而日本在3—4%左右,同时,股东成本远高于日本,分别为6—8%与5—6%,负债成本也略高于日本。资本成本低下意味着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较低,对经营者的压力较少,降低了提高收益的积极性,
  关于日本式经营的特点,白书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以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组织,提高了企业内部的协调效果,二是企业内部提升经营者和银行为中心的企业控制机制,三是以企业集团和系列企业组成的企业间长期交易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白书分析了日本式经营的变化趋势:
  第一,主银行制和企业的相互持股下降,80年代以来的规制缓和,放松了发行债券的基准与条件,收益率高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公司债融资,而收益率低的企业仍选择银行贷款,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业全面自由化和规制缓和,企业的脱媒现象更加严重。同时,由于过去严重的不良债权问题促使银行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监控,大企业为逃避这种监控也乐意选择公司债券融资,相互持股比例出现了趋势性下降,90年代初相互持股达到20%,2003年降至7.6%,稳定持有股票比例(除企业相互间持有股票外,由金融机构和事业公司持有的股票)也从40%降至24%。相互持股的下降带来了股票持有的多样化,外国人持股比重由5%提高到2004年的20%。
  第二,年功序列制的程度下降,而终身雇佣制还在维持。目前,大部分企业废除了定期涨工资制度,采取了效益工资。根据2004年企业行动问卷调查结果,在1000家样本企业中,采取效益工资制度的达到83%,还有13%的企业正在研讨实施效益工资。另一方面,关于终身雇佣制度,现在很多企业对正式员工仍采取这一制度,根据工资结构统计调查结果,一般正式员工在一个单位平均工作时间在2005年为工2年,与1990年10.9年相比还有延长,10年以上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比重达到47%,而根据ILO的国际比较调查,美国在一个单位平均工作时间为6.6年(1997)、英国为8年(2002)、EUl4国平均为10.6年(2002),10年以上工作比例美国为26.2%(2002)、英国为32.1%(2002),EUl4国平均为41.5%(2002)。
  
  3.结构改革与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
  90年代以来,日本围绕公司治理机制、公司重组、法人税制、会计制度、企业年金改革及就业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根据问卷分析,很多企业高度评价这些改革,如对于会计制度改革,超过50%的企业认为改革产生了正面效果,正面评价企业治理和年金制度效果的企业也达到40%。而50—60%的企业认为上述改革措施基本是正确的,还有10—20%的企业认为方向是正确的,但手段还显不足。
  
  4.日本金融机构的现状及课题
  受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金融机构经历了严峻的不良债权问题,现在终于走入正轨。
  从金融机构的现状看,日本的不良债权比例下降,经营体力已经恢复。2006年3月的主要银行(除新生银行和樱花银行以外的城市商业银行、长期信用银行和信托银行)不良债权比例为1.8%,而2002年3月的比例曾高达8.4%,地方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也从2002年的8.3%降至2006年的4.5%。银行的股价上升,2006年恢复到1999年水平,银行的自有资本比例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金融中介功能在加强,民间银行贷款在2006年2月出现了时隔8年2个月的正增长。
  但日本金融机构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与海外金融机构相比,日本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收益性和经营模式均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日本主要银行的自有资本比例维持在12%,水平不低,但结构不合理,核心资本占自有资本的比例为55%,而美国达到70%,美国的延期纳税资金均不计人核心资本,而日本该比例还占核心资本的10%。由于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损失很大,致使信用风险率(不良债权处理损失/贷款总额)较高,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收益(贷款收益—资金成本)。日本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与收益率有关,过去主要面向大企业贷款,随着大企业脱媒现象的出现,存款的三成投入了低回报的国债等债 券领域,拓展中间业务、增加非利息收入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
  日本金融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视零售战略,提高收益。90年代日本银行和证券业开始相互交叉,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控股集团的优点是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达到分散风险和节约成本的效果,同时还维持和扩大顾客群的效果,而缺点是业务多样化带来风险管理的难度加大,而海外的金融机构在重视业界合并和重组的同时,更加重视零售和个人业务,美国金融机构零售和个人业务的收益比重达到50%,而日本仅为10%。改革的方向是承担面向个人的投资信托和年金基金的销售、面向个人的住宅贷款业务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消费者金融业务。
  
  三、家庭环境的变化及其课题
  
  1.就业形态的变化及其影响
  在这次经济景气中,出现了就业形态多样化现象,表现在正式就业人数减少,而非正式就业增加的趋势,2005年正式就业3300万人,而非正式就业1995年超过1000万人,2005年超过1600万人,在全部就业中非正式就业的比重1990年占20%,2005年超过30%。在非正式就业中,临时工的比例下降,而派遣员工或合同制员工的比例上升。
  非正式就业的增加降低了企业的人头费,同时,企业对于稳定性差的非正式就业者的职业培训也出现了消极态度,根据内阁府开展的《企业职业培训问卷调查》,对于为提高效率进行职业培训,哪个层次最重要的问题,近40%的企业回答是现场的管理层和监督者,其次为正式就业者、现场责任者和部门责任者,回答非正式就业者的微乎其微。
  青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90年代中期开始,15—24岁的失业率在2003年达到工0.1%,25—34岁的失业率在2002年达到6.4%,到2005年形势开始好转,但两者的比例分别为8.7%和5.6%,远高于全国失业率水平(4.4%)。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在于结构性失业,在15—34岁的失业人群中,没有适合的工作和不符合工作条件的共同构成结构性失业,2002年前者达到70多万人,同时,年轻人中自由职业者和无所事事者的增加也提高了就业的难度。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无所事事的15—34岁人群在1993年为40万人,2002年开始超过60万人,2005年达到64万人。目前自由职业者脱离非正式就业大军的难度还很大。
  中高年龄层的无业者和父母同住者还在增加。根据内阁府进行的调查,2005年35—49岁的中高无业者占该年龄总数的3.7%,与1992年的1.9%相比翻了一番。
  
  2.从职业能力角度看人类综合技能的培养
  人类综合技能包括职业技能、生活技能等。综合技能从何而来,内阁府进行了个人问卷调查,虽然回答最多的是在工作实务中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工作前最重要的是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工作后是职业教育训练和独立钻研等。
  从学校教育看,日本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大专、短期大学等)入学率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75%,大学入学率超过40%,研究生入学率也超过了10%。日本教育费用的最大特征是私费比重最高,在学校教育中,日本小学和中学教育的私费比重高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工%,而高等教育的私费水平高于平均水平37%,达到77%,仅次于韩国的90%,居OECD国家第二位。
  从大学毕业后的工资差异可以评价大学教育的收益率。根据日本内阁府的调查,1975年出生的大学生一生工资将达到近3.5亿日元,而高中生的一生工资为3亿日元,但由于大学费用的上升,大学教育的收益率在下降,1960、1965、1970和1975年出生的大学生的教育投资收益率分别为6%、6.1%、6%和5.7%,呈缓慢下降趋势。
  从职业教育培训看,出现了下降趋势。根据厚生省进行的《能力开发主体的基本调查》统计,虽然回答最多的还是企业,但与过去相比回答属于企业责任的在减少,而回答是个人的在增加。企业的职业培训一般包括在岗培训和脱岗培训两种。90年代中期以前,职业培训实施率均在80%左右,此后开始下降,1997年达到历史的低点,在经历了2002年的又一低谷后上升,2003年有计划的在岗培训实施率超过40%,脱岗培训超过60%。从企业支出的培训费用占劳动费用的比重看,1988年的历史高峰达到0.38%,1995年降至0.27%,2002年缓慢增至0.28%。
  为提升人类的综合技能,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培训,采取相应对策解决自由职业者和无所事事者的职业技术需求,在工作岗位上提供多样的训练机会,等等。
  
  3.从家庭状况看经济差距
  经济差距扩大是80年代以来出现的国内外共同的现象,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加剧、适应IT产业技术革新能力差异的结果,2002年的经济景气虽然已经惠及到家庭,但家庭间的差距在扩大,而白书认为经济差距问题是与各国的历史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单纯从经济角度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如何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提高全体国民生活水平是重要的课题。
  从统计数据看日本经济差距的动向,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从收入看经济差距,主要表现为基尼系数在缓慢扩大。日本存在不同角度计算的基尼系数,如根据收入再分配调查的基尼系数,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的基尼系数,根据家庭调查的全国消费动态调查的基尼系数等等。所有的基尼系数在80年代后都出现了缓慢上升趋势,而根据全国消费动态计算的基尼系数变化最为缓慢,从1979年的0.25提升到2003年的0.30,根据税前收入再分配调查计算的基尼系数变化最为显著,从1979年的0.35提高到2001年的0.50,根据税后收入再分配调查计算的基尼系数从1979年的0.3l提高到2001年的0.36,根据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的基尼系数从1991年的0.35提高到2003年的0.36,为消除家庭人数对基尼系数的影响出现了等价收入为基础的基尼系数,这是考虑家庭的规模经济,以个人为基础修正的基尼系数被称为等价收入的基尼系数,日本2000年的该系数为0.30。根据这一系数进行国际比较发现,在OECD国家中,日本处于中间位置,处于最低一组是以丹麦、瑞典和荷兰等北欧各国,大致在0.25—0.27之间,第二组是瑞士、比利时、法国、德国等的西欧国家,大致在0.27—0.30之间,第三组是日本、英国、新西兰、美国、波兰等国家,大致在0.30—0.37之间,日本是第三组中的最低国家。最高一组是土耳其和墨西哥,在0.43—0.45之间。
  二是从消费支出看经济差距,日本消费支出的差距很小,根据全国消费动态调查(总家庭)的所得基尼系数和消费支出的基尼系数看,收入的基尼系数远高于消费支出的基尼系数,90年代后半期经济衰退扩大了差距,消费差距再次缩小。
  三是从资产看经济差距,日本的资产差距大于收入差距,全部家庭的收入基尼系数在0.3左右,而资产的基尼系数在0.6左右,
  四是从劳动所得看经济差距,根据《就业结构基本调查》统计,1987—2002年间个人劳动所得的基尼系数上升,从0.39到0.42之间。非正式就业的增加是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
  虽然从统计数据看经济差距是扩大的,但日本社会对此的意识并不非常明显,最主要的表现是社会中流意识比较稳定,70年代回答生活水平为中等的达到60%,80年代以来一直在50—60%之间。
  针对上述问题,白书提出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解决就业形态和青年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强就业前和就业后职业训练,提高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从经济差距的角度完善就
  
  (责任编辑:崔 巍)
其他文献
2001年4月,日本政府对我国的大葱、鲜香菇、蔺草席实施紧急限制进口措施,挑起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争端。我国政府在与日方多次协商末果的情况下,于同年6月宣布对来自日本的汽车、空调和手提电话加征100%的特别关税。在我国拒绝对出口产品实施自动出口限制,日本即将启动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关头,为避免摩擦扩大化,最终双方还是在妥协的前提下,通过签订所谓“民间协议”的方式使争端暂告缓解。
期刊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在研究型大学进行,而日本的研究生教育则移位于工业。两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各自国家里都取得了成功。分析两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传统与变革,可以使我们从中找到一些研究生培养的共性,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美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传统    (一)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传统  1.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形成  现代研究生教育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1810年
期刊
叶志伟先生  无论是对家乡,还是对香港、对行业,都存有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並力所能及地展开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积极地站到了社区服务一线,通过爱心传递,传递正能量。他认为,自己是做了一个香港市民应该做的,没有什麽特别的。生命影响生命,他希望的是,有更多人行动起来,共同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同心抗“疫”积极传递正能量  春到四月,风景如画。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香港仍处於紧张之中,因为这场没
期刊
胡恩成先生  是香港著名画家,他自年少困苦中来,在绘画的世界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三年求学,而後拜入陈善福老师门下,他更明了创作本身的含义,並用媒介作为手段寻找生活的和谐。他将生活的意趣化作绘画的灵感,水彩、水墨、油画,信手拈来地表达内心世界,潇洒而随性。他的笔下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亦有对生活的思考,无论是普通人平凡卻温情的故事,还是对社会的所见所思,都显示出他的绘画功力。而今,他将多年绘画经验和人生
期刊
霍 润先生  二十多年来,胸怀家国情怀,以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谱写着扶贫助学的篇章,帮助五十名贫困学子描绘未来蓝图;他积极开展“中国心·粤澳情”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中华文明滋润粤澳青年;他致力於海峡两岸交流,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扶贫济困二十载爱心助学五十人  三十载不懈努力,三十载春华秋实。  2019年是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希望工程。他指出:在党的领导下,希
期刊
沈慧林先生  香港精神  守望相助心连心  2020年初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人猝不及防。这是一场举国动员的防疫攻坚战,这也是一场接连上演的爱心接力赛。在这场战“疫”里,有人最美逆行,有人於平凡点滴中传递大爱。香港在这次疫情中也经受了不一般的考验,但越是困难,越能迸发出“香港精神”的力量,作为这场战“疫”的亲历者、参与者,沈慧林先生用实际行动诠释香港精神,用爱心奉献传递正能量的价值。  病毒无情
期刊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伴随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崭新的生命带着无知,伴着无畏,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情感,倾尽全力地发泄内心的不安。  自出生那刻起,他们便用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衡量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婴儿是善意和温暖的,是幸福和珍贵的,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对初升的朝阳而欢呼,不用理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职场生涯;不用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日常;不用处理剪不
期刊
内容摘要:建立中日韩FrA有其不可否认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制约因素。关于建立中日韩FTA的路径有好几种构想,笔者在列举和评价这些构想后,认为,中日韩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可以在东盟的合作框架下,通过3个“10+1”的具体渠道而形成。从而促进了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  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FrA
期刊
用胜利支持祖国抗疫 终极格鬥拳手张伟丽成功卫冕  3月8日中午,终极格斗冠军赛(UFC)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进行了女子草量级冠军赛,中国选手张伟丽击败挑战者波兰选手乔安娜,成功卫冕的同时,也兑现了自己“用胜利支持祖国抗击疫情”的承诺。  去年8月,张伟丽在在UFC格斗之夜深圳站比赛中,仅用42秒就击败了巴西女拳王安德拉德,拿下了女子草量级金腰带。本次比赛,张伟丽与曾统治女子草量级多年的乔安娜上演了一场
期刊
“公屋单位是个让人又想、又恨、又爱的地方。”《我们都是这样在屋邨长大的》作者之一范永聪在序言中写的这句话,代表了很多香港公屋人家的情感。许多香港人曾经或依然在公共屋邨中生活,那里演绎的人间百态,耐人寻味。  石硖尾:废墟上建起第一代公屋  香港住房大体上分三类:公屋(政府提供的公共租住房屋)、居屋(类似“限价商品房”)和私楼(商品房)。香港房价高企,目前有超过1/3的香港居民生活在公屋中。  位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