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充分显示了语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呢?
1、查访结合。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物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时空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到当时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大海时,世人的难分难舍、悲痛欲绝之情。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关于邓小平爷爷的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分组进行,然后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有感人的故事,有隽永的诗词,有动听的歌曲,有活生生的记者采访录……在共享资源、了解邓爷爷丰功伟绩的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悲壮场面,体验到了生死诀别的痛楚,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石榴》一文,石榴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校园的花坛里的石榴树,每年都开了满满一树又一树火红的石榴花;大街小巷的水果摊上,成熟的石榴也随处可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石榴的任务,并在课后精心指导学生观察石榴树叶子细细密密、郁郁葱葱的特点;观察石榴花独特的小喇叭形状,热烈奔放的火红颜色:并用了很长时间观察到了石榴果由青绿色,进而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成熟过程。学生在观察、描述石榴的同时,内化并且运用了文本中语言文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
3、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准备利用文本本身就是独幕剧之便,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我先组织他们分别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服饰、生活状态、社交礼仪等。准备好道具,自行编排之后,让他们相互比赛表演、相互评判。并组织了一个记者团,专程采访参与表演和观看的同学,请他们谈谈对本剧中各个人物的看法。学生不仅从中初步了解了独幕剧的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当时的情境,对当时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语言语气、品行都有所感悟。情境演绎在文本与学生的切身感受间架起了桥梁,为学生很好地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教学中达到真正理解课文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我也喜欢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充满童趣的《乡下孩子》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式。诗人用简短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乡下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轻松快活的生活,如果我教学时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特地请学生利用双休日到田野中,山坡上好好地享受一番。周日过后,我们组织了一个“乡下孩子交流会”,学生们畅所欲言,谈得眉飞色舞,从那一张张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的笑脸上,我深深感觉到,此时,学生的感受已经和诗人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并且,他们还拍下了大叠照片,自创了不少童真飞扬的诗篇。
5、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中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呢?
1、查访结合。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物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时空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例如我在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时,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到当时将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撒入大海时,世人的难分难舍、悲痛欲绝之情。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关于邓小平爷爷的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分组进行,然后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有感人的故事,有隽永的诗词,有动听的歌曲,有活生生的记者采访录……在共享资源、了解邓爷爷丰功伟绩的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当时的悲壮场面,体验到了生死诀别的痛楚,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石榴》一文,石榴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校园的花坛里的石榴树,每年都开了满满一树又一树火红的石榴花;大街小巷的水果摊上,成熟的石榴也随处可见,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石榴的任务,并在课后精心指导学生观察石榴树叶子细细密密、郁郁葱葱的特点;观察石榴花独特的小喇叭形状,热烈奔放的火红颜色:并用了很长时间观察到了石榴果由青绿色,进而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一半儿红,一半儿黄的成熟过程。学生在观察、描述石榴的同时,内化并且运用了文本中语言文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
3、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观看相关的影片等方法,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准备利用文本本身就是独幕剧之便,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我先组织他们分别查找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服饰、生活状态、社交礼仪等。准备好道具,自行编排之后,让他们相互比赛表演、相互评判。并组织了一个记者团,专程采访参与表演和观看的同学,请他们谈谈对本剧中各个人物的看法。学生不仅从中初步了解了独幕剧的表演艺术,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当时的情境,对当时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语言语气、品行都有所感悟。情境演绎在文本与学生的切身感受间架起了桥梁,为学生很好地体验文本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4、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语文教学中达到真正理解课文还不是最终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我也喜欢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学充满童趣的《乡下孩子》一文时,我就采用了这一方式。诗人用简短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乡下孩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轻松快活的生活,如果我教学时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特地请学生利用双休日到田野中,山坡上好好地享受一番。周日过后,我们组织了一个“乡下孩子交流会”,学生们畅所欲言,谈得眉飞色舞,从那一张张由于激动而涨得通红的笑脸上,我深深感觉到,此时,学生的感受已经和诗人的感受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对作品的感悟也会像品茶那样,愈品愈香,愈品愈回味无穷。并且,他们还拍下了大叠照片,自创了不少童真飞扬的诗篇。
5、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想象,鼓励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大胆地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通过绘画、叙述等形式记载下来,将文本中的抽象文字具体化。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生活的憧憬。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中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