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有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变则有创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扎实双基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往往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发展与提高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主体性作用,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启发式或质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实验室制取CO ,药品是石灰石与稀盐酸1)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不是可加快反应速度?2)为什么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二者都是酸,有何不同呢?3)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可行吗?为什么?经过对比,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逻辑思维,要把握知识重、难点,由简入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2、优化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少而精的原则,要讲到点子上,同时利用教材内容,分析思维因素,体现思维过程,从而把握思维本质,及时发现和总结规律。因此,教师可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经常使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中,先用Mg、Zn、Fe、Cu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上述四个实验,最后分析与对比,得出金属与酸反应规律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为了提高知识综合性和灵活性,当讲授“金属化学性质”时,经常设计“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实验验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其规律:1)“两金一盐”即用铁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与银反应实验。2)“两盐一金”即用硫酸亚铁溶液与铜,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实验。3)“氢之前后”即用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从而验证铁(氢)铜,即铁﹥铜,再验证铜﹥银,采用铜与硝酸银溶液实验。
3、实验教学,开发思维
实验教学是开发思维的重要手段。其中实验方案设计可开发学生各种思维能力。
3.1开发思维多向性。
思维多向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它突破单一思维模式,突破思维的固定形式,使思维不再受到已有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和冲击,让思路向多方位,多角度延伸与发展,从而积极调动思维的灵活性,对所探讨的问题做出多种方案和设计,从而突破常规与定势。例如,如何从只含有MgSO4和少量稀硫酸的废水中回收纯净的MgSO4固体,请设计方案。
3.2开发思维整体性。
即整体思维,它是重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在实验教学时,为防止思维出现独立性,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考虑课题间的各种内在与外在联系,从而设计出准确的方案。
例如,有一白色粉未,可能是CaCO 、Ca(OH) 或两种的混合物,设计实验验证。学生讨论并设计了三种方案:方案1: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则是CaCO 。方案2:取样,加入稀盐酸,无气体产生,则是Ca(OH) 。方案3:取样,加水,振荡后静置,下层出现不溶物,在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变红是两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以上方案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吗?通过分析实验方案可排除方案1。继续启发:能否再设计一个方案,证明是两物质混合物?如参考方案:取样,加水振荡后静置,在上层清液中加石蕊试液则变蓝,倒出清液后,再滴加稀盐酸,则产生气体。
3.3开发思维发散性和收敛性。
思维发散性和收敛性是辩证统一。在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发散。例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物质的鉴定与鉴别方法的设计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爆发创造思维火花,但发散性思维若没有收敛性思维做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形成空想与幻想。但是,当学生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要注意收敛。如实验方案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和验证,寻找最佳方案。
4、习题教学,训练思维
4.1层次练习,训练思维深刻性。
根据知识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易至难设计层次性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各种存在条件与因素,挖掘事物内在本质特征,开发思维的深刻性。例如,1)石灰水瓶壁上附着一层白膜是什么物质?有关反应方程式如何?2)如何检验二氧化碳?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石灰水?3)若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可行吗?如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存在反应?其实验方案如何?第一层次中,只要知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即可回答;第二层次必须明确CO 和NaOH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及两种溶液和CO 反应的不同;第三层次,上升为实验方案设计,这要求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要联想到物理压强有关知识才能作答。分为三个层次练习,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反应有关原理理解深透。
4.2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灵活性。
一题多变方式可培养学生思维向广处,向深处发展,达到触类旁通目的,从而开发思维灵敏性。例如,实验室室制取H ,取7g含杂质的锌粒加入100g稀硫酸溶液,刚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06.8g剩余物,求生成物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1:“取6.5g的锌粒”代替“7g含杂质的锌粒”。变化2:“得到气体的质量0.2g”代替“反应后得到106.8g剩余物”。变化3:不纯的锌粒7g, 将100g稀硫酸分五次加入,所得数据如下表(杂质难溶于水,不与稀硫酸反应)。计算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3比较练习,训练思维广阔性。
利用知识横向与纵向联系设计比较性练习,建立知识沟通体系,活跃思维,发展思维的广阔性。例如,下列六种情况pH值如何变化呢?1)往酸溶液中逐滴加入碱溶液至过量;2)往可溶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溶液至过量;3)往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4)往碱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5)用润洗过的玻璃棒检测溶液的pH值,若溶液呈酸性,其测定结果有何影响?若呈中性或碱性又是如何呢?6)错误操作将pH试纸湿润后再检测溶液pH值,其结果有何偏差?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或碱性,情况有何不同?通过比较练习,使学生明确其原理,掌握其方法,知识有效进行迁移,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教师应与日俱进,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引导思维,开发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1、精心设疑,激发思维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启发式或质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让学生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实验室制取CO ,药品是石灰石与稀盐酸1)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不是可加快反应速度?2)为什么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二者都是酸,有何不同呢?3)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可行吗?为什么?经过对比,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
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逻辑思维,要把握知识重、难点,由简入繁,由表及里,环环相扣,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2、优化教学,引导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少而精的原则,要讲到点子上,同时利用教材内容,分析思维因素,体现思维过程,从而把握思维本质,及时发现和总结规律。因此,教师可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经常使用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方法,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中,先用Mg、Zn、Fe、Cu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再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重复上述四个实验,最后分析与对比,得出金属与酸反应规律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为了提高知识综合性和灵活性,当讲授“金属化学性质”时,经常设计“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实验验证,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其规律:1)“两金一盐”即用铁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与银反应实验。2)“两盐一金”即用硫酸亚铁溶液与铜,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实验。3)“氢之前后”即用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从而验证铁(氢)铜,即铁﹥铜,再验证铜﹥银,采用铜与硝酸银溶液实验。
3、实验教学,开发思维
实验教学是开发思维的重要手段。其中实验方案设计可开发学生各种思维能力。
3.1开发思维多向性。
思维多向性是指在思考问题时,它突破单一思维模式,突破思维的固定形式,使思维不再受到已有思想和理念的影响和冲击,让思路向多方位,多角度延伸与发展,从而积极调动思维的灵活性,对所探讨的问题做出多种方案和设计,从而突破常规与定势。例如,如何从只含有MgSO4和少量稀硫酸的废水中回收纯净的MgSO4固体,请设计方案。
3.2开发思维整体性。
即整体思维,它是重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在实验教学时,为防止思维出现独立性,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考虑课题间的各种内在与外在联系,从而设计出准确的方案。
例如,有一白色粉未,可能是CaCO 、Ca(OH) 或两种的混合物,设计实验验证。学生讨论并设计了三种方案:方案1:取样,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则是CaCO 。方案2:取样,加入稀盐酸,无气体产生,则是Ca(OH) 。方案3:取样,加水,振荡后静置,下层出现不溶物,在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变红是两混合物。引导学生思考以上方案中有不合理的地方吗?通过分析实验方案可排除方案1。继续启发:能否再设计一个方案,证明是两物质混合物?如参考方案:取样,加水振荡后静置,在上层清液中加石蕊试液则变蓝,倒出清液后,再滴加稀盐酸,则产生气体。
3.3开发思维发散性和收敛性。
思维发散性和收敛性是辩证统一。在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从现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发散。例如,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物质的鉴定与鉴别方法的设计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爆发创造思维火花,但发散性思维若没有收敛性思维做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形成空想与幻想。但是,当学生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要注意收敛。如实验方案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和验证,寻找最佳方案。
4、习题教学,训练思维
4.1层次练习,训练思维深刻性。
根据知识内在联系,由浅入深,由易至难设计层次性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各种存在条件与因素,挖掘事物内在本质特征,开发思维的深刻性。例如,1)石灰水瓶壁上附着一层白膜是什么物质?有关反应方程式如何?2)如何检验二氧化碳?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石灰水?3)若用氢氧化钠溶液检验二氧化碳可行吗?如何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存在反应?其实验方案如何?第一层次中,只要知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方程式即可回答;第二层次必须明确CO 和NaOH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及两种溶液和CO 反应的不同;第三层次,上升为实验方案设计,这要求对知识的理解与创新,要联想到物理压强有关知识才能作答。分为三个层次练习,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反应有关原理理解深透。
4.2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灵活性。
一题多变方式可培养学生思维向广处,向深处发展,达到触类旁通目的,从而开发思维灵敏性。例如,实验室室制取H ,取7g含杂质的锌粒加入100g稀硫酸溶液,刚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06.8g剩余物,求生成物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1:“取6.5g的锌粒”代替“7g含杂质的锌粒”。变化2:“得到气体的质量0.2g”代替“反应后得到106.8g剩余物”。变化3:不纯的锌粒7g, 将100g稀硫酸分五次加入,所得数据如下表(杂质难溶于水,不与稀硫酸反应)。计算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3比较练习,训练思维广阔性。
利用知识横向与纵向联系设计比较性练习,建立知识沟通体系,活跃思维,发展思维的广阔性。例如,下列六种情况pH值如何变化呢?1)往酸溶液中逐滴加入碱溶液至过量;2)往可溶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酸溶液至过量;3)往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4)往碱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5)用润洗过的玻璃棒检测溶液的pH值,若溶液呈酸性,其测定结果有何影响?若呈中性或碱性又是如何呢?6)错误操作将pH试纸湿润后再检测溶液pH值,其结果有何偏差?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或碱性,情况有何不同?通过比较练习,使学生明确其原理,掌握其方法,知识有效进行迁移,从而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教师应与日俱进,在教学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引导思维,开发思维,训练、发展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