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沈阳方城的规划设计为例,简要论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造与更新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沈阳方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造更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planning design of shenyang FangChe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ing of related problems.
Keywords: shenyang FangChe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modification update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借沈阳2013年全运会这个机遇,市政府决定对沈阳方城进行保护、改造与更新设计,我有幸参与了该项目,下面就以沈阳方城为例,简单谈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造与更新方面的一些看法与体会。
沈阳,其名城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有三个方面:新乐遗址、一宫两陵和铁西工业遗产。这些又分属三个不同的层面,新乐遗址是沈阳市的,一宫两陵是国家的,铁西工业遗产是世界的。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进行保护、改造和更新,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沈阳方城内有众多满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历史片段,有人说他们对城市的发展、更新起到了阻碍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这么认为,建筑凝聚着经济、技术、文化的进步,是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载体;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中凸显历史风貌及地域性的重要手段,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个个历史片段。其实,保留和发展历来是城市建筑中长期共存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对这些既有建筑进行再利用,使得保留下来的建筑更有助于城市的发展。以沈阳方城为例,城内现有的历史建筑19处,如图所示,它们分布在方城的每一个角落,正是有了这些历史建筑的存在,才界定了老城的存在,才唤起了人们对于老城的记忆。倘若我们将其全部拆掉,在一张白纸上另起炉灶,那是一个新的、没有历史的城市,它必将淹没在众多的千篇一律的现代都市之中,这绝不是沈阳的城市出路,当然这一点相关领导和学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
然而,但凡是历史建筑,我们就保留,这样做也是不明智的,全盘保留会有碍于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判定哪些历史建筑要保留,哪些可以拆掉,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此借用陈伯超教授的观点,他認为需要保留的建筑要满足以下方面:
1. 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如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
2. 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的场所,如沈阳的铁西工业区等;
3. 建筑史上的新纪元,在建筑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的历史建筑;
4. 具有代表性的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建筑,是城市多元性的体现;
5. 某一历史人物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场所,如沈阳张氏帅府陈列馆等;
6. 国内外著名建筑师的作品,如杨廷宝先生所作的沈阳老北站等;
7. 性质重要的一类建筑,如沈阳的故宫等;
8. 符合审美要素的优秀建筑,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等;
9. 典型的民居,如沈阳北中街的满足民居等。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对于历史建筑或片段,其自身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动态系统,所以在保留和延续时应该设定一个“度”,这个度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有限,然而对于这个限度的定义问题,要考虑到该片段所在城市、区域、环境等的未来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对于面类和部分线类的历史片段可以采用静态的保留与延续手法,而对于点类和部分线类,我认为应当采用动态的手法,即它们超过所限定这个度是,为了考虑城市、区域等整体的发展与协调,可以将这些历史片段“搬家”,但是对于这种异地保护我们一定要慎重。
目前有的城市虽有一些“文物”,但如同残留的历史碎片淹没在现代化的都市之中,无人理会,比如沈阳方城内的东三省总督府,其四周被一些并不美观的现代建筑所包围,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对于这次沈阳方城的规划与设计,我们首先要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充分发挥其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同时,整治并组织历史建筑的自身与周边,将其注入新的功能,为城市创造经济等价值;最后结合“盛京都城”的定位,适当地恢复一些历史建筑或街区,更有效地彰显沈阳盛世都城时的辉煌,如图所示。
以点体现面的规划更新模式的另一优点在于对于沈阳方城改造的现实可能性。2013年全运会之时,沈阳城的盛世辉煌尽量展现出来,大拆大建的可能性不大,恰恰是这种从历史建筑出发来唤醒古城魅力的做法,在时间上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以这些点形成中心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这样的城市更新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解决老城内人们现有的居住生活问题,如果大拆大建,势必导致社会资源的集聚、大量人口的迁移,这种做法不利于沈阳城的发展,城市原有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反到成为了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将方城有机更新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有很大好处。我要说的是这种以历史建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方式,对于历史名城的保护、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很可行的办法。
对于这些历史建筑的点,它们在城市中存在的方式绝不能是无章法的、散乱的,我们要从城市整体上把这些无序的“点”给统构起来,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点”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保留的建筑在城市规划中形成点、线、面的格局,将在历史发展中残留下来的点、中断的线、孤立的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感较强的空间序列、构成系统。对于本次沈阳方城的规划设计,我们用南北向的一个绿廊中轴将主要的几个历史建筑串联起来,同时由正阳街、朝阳街、盛京路和北中街路形成内环将周边的主要保留和更新区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联系起来。考虑到沈阳城的自身特点和原有的形态机理,井字形的道路格局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城市目前的一种道路构架,更是沈阳方城发展的历史承载信息,而对于前面所提到的绿廊中轴,我们采用自由的形态,如图所示,空间有开有合,注重其空间的流动与停驻,尽量削弱城市的视觉中轴,因为沈阳城并没有像北京城那样注重城市的中轴,而正因为如此,这恰恰是沈阳城的自身特点,这是早期满族人城市规划的体现。同时我们结合绿廊上具体的控制性建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南段受大帅府控制,将其定义为民国风情;中段受沈阳故宫控制,将其定义为满清风韵;北段结合中街和新规划的商圈,将其定义为地方风尚。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造和更新,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的感知,我们应该也必须让公众感受到历史名城的存在,说的通俗点就是,让普通老百姓度能看得到、摸得着这样的城市。对于像平遥古城这样原本就保存比较好的问题不大,人们基本都能感知到,但是对于像沈阳老城这样,由于以前的种种原因,人们已经很难感知到了,那么一方面我们采取利用历史建筑来唤醒人们的记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对方城的边界进行确定,即复原和修建城墙、门楼和角楼。对此我们不能用现代城市的观点去看待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城市的边界是模糊的,但是作为中国的古代城池,其边界是非常明确的,而这种观点早已根深蒂固的、理所当然的植入人们的思维与判定中。所以对于本次的沈阳方城项目,我们决定复建城墙等边界要素,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历史资料的记载原封不动地复原,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有的地方采取完全的复古,有的地方采取用现代手法体现古代印记,甚至有的地方直接对原有的边界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与功能置换,如图所示。当然,对于新修建的城墙,不能让其仅仅作为一种符号占据着城市空间,而是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商业。这样,沈阳老城与新城的交界处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商圈,不仅对于老城,对于整个沈阳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墙并不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束缚,而是它的精彩之处,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明宫遗址公园将城墙作为博物馆、洛阳古城在城墙内作住宅等等,如图所示。
最后,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活城”。这个“活”字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居住,否则历史文化名城就不能称之为“城”,而是一个庞大的古董、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一个失去了城市根本意义的过弃物。在沈阳方城的规划设计中,我们格外注重这一点。居住方面,在方城内留有一定的居住用地,但是对于历史名城内的居住区,我们应格外注重其私密性与安全性,同时对于其建筑密度和建筑风格也应深入推敲、设计与规划;生活方面,方城内历史建筑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以中街及其商圈作为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在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商圈,如图所示,由于方城内中街的长度有限,我们采取以中街为主干,结合具体情况,向其两侧做了三个商圈——关东曲艺饮食商圈、中心庙传统老字号商圈、城隍庙传统庙会商圈。商圈可以将中街的有效长度扩大,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商圈可以将方城内原有的消极空间激活,对于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非常有利,同时它也是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造与更新,是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当代建筑师、规划师的重要责任,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变成历史的印记,而应该仍然作为城市的载体,承续这人类的信息与文明。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Shenya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famous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ing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 Shenyanghistoric cultural cityprotectionrenovation
关键词:沈阳方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造更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th the planning design of shenyang FangChe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ing of related problems.
Keywords: shenyang FangChe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modification update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借沈阳2013年全运会这个机遇,市政府决定对沈阳方城进行保护、改造与更新设计,我有幸参与了该项目,下面就以沈阳方城为例,简单谈谈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造与更新方面的一些看法与体会。
沈阳,其名城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说有三个方面:新乐遗址、一宫两陵和铁西工业遗产。这些又分属三个不同的层面,新乐遗址是沈阳市的,一宫两陵是国家的,铁西工业遗产是世界的。对于这样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进行保护、改造和更新,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沈阳方城内有众多满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和历史片段,有人说他们对城市的发展、更新起到了阻碍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这么认为,建筑凝聚着经济、技术、文化的进步,是城市固有的历史文化载体;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中凸显历史风貌及地域性的重要手段,见证了城市发展的一个个历史片段。其实,保留和发展历来是城市建筑中长期共存的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对这些既有建筑进行再利用,使得保留下来的建筑更有助于城市的发展。以沈阳方城为例,城内现有的历史建筑19处,如图所示,它们分布在方城的每一个角落,正是有了这些历史建筑的存在,才界定了老城的存在,才唤起了人们对于老城的记忆。倘若我们将其全部拆掉,在一张白纸上另起炉灶,那是一个新的、没有历史的城市,它必将淹没在众多的千篇一律的现代都市之中,这绝不是沈阳的城市出路,当然这一点相关领导和学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
然而,但凡是历史建筑,我们就保留,这样做也是不明智的,全盘保留会有碍于城市的更新与发展,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判定哪些历史建筑要保留,哪些可以拆掉,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统一的标准,在此借用陈伯超教授的观点,他認为需要保留的建筑要满足以下方面:
1. 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如沈阳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
2. 反映某一历史阶段的场所,如沈阳的铁西工业区等;
3. 建筑史上的新纪元,在建筑史上具有跨时代的意义的历史建筑;
4. 具有代表性的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建筑,是城市多元性的体现;
5. 某一历史人物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场所,如沈阳张氏帅府陈列馆等;
6. 国内外著名建筑师的作品,如杨廷宝先生所作的沈阳老北站等;
7. 性质重要的一类建筑,如沈阳的故宫等;
8. 符合审美要素的优秀建筑,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等;
9. 典型的民居,如沈阳北中街的满足民居等。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对于历史建筑或片段,其自身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动态系统,所以在保留和延续时应该设定一个“度”,这个度在时间上无限,在空间上有限,然而对于这个限度的定义问题,要考虑到该片段所在城市、区域、环境等的未来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对于面类和部分线类的历史片段可以采用静态的保留与延续手法,而对于点类和部分线类,我认为应当采用动态的手法,即它们超过所限定这个度是,为了考虑城市、区域等整体的发展与协调,可以将这些历史片段“搬家”,但是对于这种异地保护我们一定要慎重。
目前有的城市虽有一些“文物”,但如同残留的历史碎片淹没在现代化的都市之中,无人理会,比如沈阳方城内的东三省总督府,其四周被一些并不美观的现代建筑所包围,人们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所以对于这次沈阳方城的规划与设计,我们首先要将有保留价值的历史建筑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中,充分发挥其历史和文化的魅力;同时,整治并组织历史建筑的自身与周边,将其注入新的功能,为城市创造经济等价值;最后结合“盛京都城”的定位,适当地恢复一些历史建筑或街区,更有效地彰显沈阳盛世都城时的辉煌,如图所示。
以点体现面的规划更新模式的另一优点在于对于沈阳方城改造的现实可能性。2013年全运会之时,沈阳城的盛世辉煌尽量展现出来,大拆大建的可能性不大,恰恰是这种从历史建筑出发来唤醒古城魅力的做法,在时间上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以这些点形成中心实现城市的有机更新。这样的城市更新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解决老城内人们现有的居住生活问题,如果大拆大建,势必导致社会资源的集聚、大量人口的迁移,这种做法不利于沈阳城的发展,城市原有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反到成为了社会压力;另一方面将方城有机更新对于社会资源的节约有很大好处。我要说的是这种以历史建筑为中心的城市更新方式,对于历史名城的保护、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个很可行的办法。
对于这些历史建筑的点,它们在城市中存在的方式绝不能是无章法的、散乱的,我们要从城市整体上把这些无序的“点”给统构起来,这就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些“点”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关系。保留的建筑在城市规划中形成点、线、面的格局,将在历史发展中残留下来的点、中断的线、孤立的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感较强的空间序列、构成系统。对于本次沈阳方城的规划设计,我们用南北向的一个绿廊中轴将主要的几个历史建筑串联起来,同时由正阳街、朝阳街、盛京路和北中街路形成内环将周边的主要保留和更新区更加有机紧密地结合联系起来。考虑到沈阳城的自身特点和原有的形态机理,井字形的道路格局不能改变,这不仅是城市目前的一种道路构架,更是沈阳方城发展的历史承载信息,而对于前面所提到的绿廊中轴,我们采用自由的形态,如图所示,空间有开有合,注重其空间的流动与停驻,尽量削弱城市的视觉中轴,因为沈阳城并没有像北京城那样注重城市的中轴,而正因为如此,这恰恰是沈阳城的自身特点,这是早期满族人城市规划的体现。同时我们结合绿廊上具体的控制性建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南段受大帅府控制,将其定义为民国风情;中段受沈阳故宫控制,将其定义为满清风韵;北段结合中街和新规划的商圈,将其定义为地方风尚。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造和更新,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城市的感知,我们应该也必须让公众感受到历史名城的存在,说的通俗点就是,让普通老百姓度能看得到、摸得着这样的城市。对于像平遥古城这样原本就保存比较好的问题不大,人们基本都能感知到,但是对于像沈阳老城这样,由于以前的种种原因,人们已经很难感知到了,那么一方面我们采取利用历史建筑来唤醒人们的记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对方城的边界进行确定,即复原和修建城墙、门楼和角楼。对此我们不能用现代城市的观点去看待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城市的边界是模糊的,但是作为中国的古代城池,其边界是非常明确的,而这种观点早已根深蒂固的、理所当然的植入人们的思维与判定中。所以对于本次的沈阳方城项目,我们决定复建城墙等边界要素,但是这并不就意味着我们要按照历史资料的记载原封不动地复原,我们结合实际情况,有的地方采取完全的复古,有的地方采取用现代手法体现古代印记,甚至有的地方直接对原有的边界建筑进行立面改造与功能置换,如图所示。当然,对于新修建的城墙,不能让其仅仅作为一种符号占据着城市空间,而是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商业。这样,沈阳老城与新城的交界处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商圈,不仅对于老城,对于整个沈阳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墙并不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束缚,而是它的精彩之处,相同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大明宫遗址公园将城墙作为博物馆、洛阳古城在城墙内作住宅等等,如图所示。
最后,我们要有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活城”。这个“活”字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与居住,否则历史文化名城就不能称之为“城”,而是一个庞大的古董、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一个失去了城市根本意义的过弃物。在沈阳方城的规划设计中,我们格外注重这一点。居住方面,在方城内留有一定的居住用地,但是对于历史名城内的居住区,我们应格外注重其私密性与安全性,同时对于其建筑密度和建筑风格也应深入推敲、设计与规划;生活方面,方城内历史建筑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以中街及其商圈作为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在这里,我要重点说一下商圈,如图所示,由于方城内中街的长度有限,我们采取以中街为主干,结合具体情况,向其两侧做了三个商圈——关东曲艺饮食商圈、中心庙传统老字号商圈、城隍庙传统庙会商圈。商圈可以将中街的有效长度扩大,增加社会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商圈可以将方城内原有的消极空间激活,对于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非常有利,同时它也是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改造与更新,是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当代建筑师、规划师的重要责任,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变成历史的印记,而应该仍然作为城市的载体,承续这人类的信息与文明。
参考文献:
【1】. 陈伯超,地域性建筑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Shenyang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famous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updating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 Shenyanghistoric cultural cityprotectionre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