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途径和方法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wen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将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也能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途径、方法,根据语文学科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和教育,实现教学课堂和德育教育的统一。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所提出的目标。为此,笔者提出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希望能为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途径方法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29
  在小学阶段,语文属于一门工具性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开辟德育渗透的新路径,采取全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有效的道德熏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从而健康地成长和学习。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德育知识传递给学生,能促使学生对社会热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这也是语文教育渗透德育元素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充分挖掘各种情感元素、人文元素,可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也因此,德育教育能提高语文教学的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2.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属于一门语言类学科,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语文学科具有启发性、人文性的特点,如果教师能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在课堂上充分渗透德育教育,那么语文学科就能发挥出巨大优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审美情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3.促使学生获得个体化的发展
  小学生因为年纪较小,生活经验并不丰富。受到年龄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容易产生思想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從课文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德育元素的课文,教师要对其进行充分利用,挖掘其中的内涵。不仅如此,教师也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三年级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了一个村庄消失的故事。在课上,教师先给学生播放相关的短视频课件,让学生了解该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时,教师再提问学生:“村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样一来,便加深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为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这种方式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
  2.从朗读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朗读文章,能够抒发情感。教师可以从课文朗读入手,渗透德育元素,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五年级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情感元素。只有通过大声朗读,学生才能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让一位学生朗读小金花的台词,另一位学生朗读大娘的台词,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中国和朝鲜人民的伟大友谊。
  再如,五年级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表现了千万人民在长安街送别周总理的场景。学生通过深情朗读,能够感受到周总理在人们心中的伟岸形象,从而对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3.从写作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开展德育教育,教师可从写作入手,渗透德育元素,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增强学生的感悟。
  例如,在让学生写命题作文“我的理想”时,教师可提醒学生将自己的理想和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并非独立生活在社会上,而是和千千万万人有着关联的社会共同体中的一员,所以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也要考虑各种外界因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2020年疫情期间医护人员的奉献牺牲精神,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再如,教师让学生以“我对‘碰瓷’的看法”为题写一篇作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碰瓷”现象发表看法,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4.从写字教学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和认字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教师可尝试将写字教学和德育教育进行结合,在帮助学生识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人生道理。
  举个例子,在教学生写“相”这个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写出两个“相”字,一个是“木”和“目”距离很远的“相”字,另外一个则是紧凑的“相”字。这时,教师问学生:“这两个字哪个更好看?”学生纷纷回答第二个更好看。这时教师再问学生:“为什么第二个字更好看?”学生告诉教师:“第二个字的‘木’和‘目’非常紧凑,看起来美观大方。”这时,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木’和‘目’就像是亲人和朋友,不能分离。同样,一个班级的同学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共同进步。”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哪些汉字是由两个字形组成的。从那以后,学生写字会注意紧凑性,偏旁和部首也不会再分离,而且也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5.从课外活动入手渗透德育元素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而是要拓展至课外活动。教师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朗诵”“成语接龙”之类的比赛。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在课下累积诗词、成语等,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和成语的含义,学习古人的良好品质,比如爱国、忠心、敬业等。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或者观看经典影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比如,在教学六年级课文《两小儿辩日》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场辩论赛,对课文中的话题进行辩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
  6.从词句入手渗透德育教育
  有些课文的词句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挖掘其中的内涵,从而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在开展四年级课文《颐和园》的教学时,教师要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颐和园的全景图,配合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在学生受到感染之后,再展示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一边听一边朗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颐和园景色的,并且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词句。这样一来,学生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此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你喜欢颐和园吗?”依托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颐和园被八国联军破坏的历史,并且介绍一座更美丽的园林—圆明园,让学生深刻认识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野蛮行为。这样,教师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情怀,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充分渗透了德育教育。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凸显。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更是人文素养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之所。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洪静、孙洪斌《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亚太教育》2019年第1期。
  [2] 黄振科《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年第6期。
  [3] 韩永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1期。
  [4] 马天骄《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巧妙落实“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德育的渗透策略》,《新课程》2020年第43期。
  [5] 骆慧英《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分析》,《文理导航(下旬)》2020年第10期。
  [6] 温彦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探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9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改下催生了众多教学新理念,如果将这些理念的核心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儿童立场”。“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彰显儿童立场,在落实学科育人的教学实践中,更要充分体现儿童立场。2016年,全国开始推进“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基于新《课标》试图有力突破的又一跨越式发展,儿童立场尽显。  关键词:儿童立场 学科育人 部编语文教材 教学实践  一、儿童立场:部编新教材的意蕴彰显
摘 要:在知识新常态背景下,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相关教学要求,以及实现对学生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当前,学生阅读兴趣普遍偏低,为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攻坚克难的第一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教师要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通过创新和健全语文教学方法等措
摘 要:核心素养是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核心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助力,是他们掌握和应用知识的万能钥匙。这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以往的教育模式当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目的仅是为了提升成绩,其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并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这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进步。鉴于此,今日提倡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由于语文的基础学科特性,语文教师成为实施素质教育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也逐渐深入,让学生站到课堂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分享获取知识,构建以“问”定“教”、以“学”促“教”的问学课堂,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理想课堂。构建问学课堂的关键就在于师生的“问”,而影响“问”的内容与效果的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的感知程度。  关键词:课堂问学 质疑 咬文嚼字 细节推敲  DOI:10.12241/
摘 要:新《课标》提出“小学阶段以培育學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中学语文教学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语文素质以及文化素质进行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我国本土文学—这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应巧借外国文化,来取得相辅相成之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外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有着悠
摘 要:“支架式持续默读”是指:在老师的适当干预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自主、自由、愉悅、有趣味、足量而无干扰地进行持续性默读的学习模式。它是基于定势理论、输入假设理论、阅读圈循环理论,以及布鲁纳自主学习理论,且结合本国实际而提出的以学校为基础,但可扩展到课外、校外的生态阅读模式。而在农村高中,古文学习环境缺乏,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古文阅读普遍缺失。故此,将支架式持续默读运用到古文学习当中,能为学生以后
摘 要:在小学语文低段教育中,阅读始终是难点,這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有着直接联系,同时也从侧面体现了教师教学方法的不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先对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的困境进行分析,之后对解决策略加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段阅读 困境 对策  在低段教学阶段,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阅读在内容、篇幅、深度方面都相对较低,但实际效果仍不理想,这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了
小学是训练学生语言的重要阶段,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因此,在这个阶段开展口语训练会有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口语训练,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为我国培养新型人才贡献力量。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口语训练的实际情况提出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开展口语训练的不足  1.缺少系统性  小学阶段的口语教学仍处在发展阶段,并没有完善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语文教师越发重视自己的教学观点及方法,不再一味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死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基于此,本文针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日后成长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还能让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如今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以微视频为主的相关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让教学得到有效的改善。本文主要从设置课堂口语交际环境、改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加深师生交流互动力度三方面,提出微视频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策略。  关键词:微视频 小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