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
1 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而最好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灵活、善变的思维训练就是填空、选择题训练。教师往往到高三为了应试才注重填空的单独训练。其实,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就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在课内限时操作训练,类似英语课内的速读练习。在操作中,注意掌控时间,题目难度适中、题目数量适当、题目解析适度。
2 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帮助学生建立有序思维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中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高一代数中关于幂函数y=xn(n∈N)的图象和性质一节,教材篇幅较长,图象规律难懂,学生难以接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完课本中n>0和n<0的性质以后,与学生一起通过对几个图象的观察以后,概括出关于幂函数图象的四条规律:①定点:n>0时,图象过定点(0,0),(1,1);n<0时,图象过定点(1,1)。②方向:在第一象限,当n>1时图象向上递增伸展;当0 经过这样的概括,同学们对幂函数的性质和图象规律已基本掌握。由此对知识的归纳、概括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对事物的分析,对解决问题先后的逻辑推理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这也是思维培养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3 重视定理、结论的推理过程的理解
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数据和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推理过程。数学推理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在数学定理、公式的证明中更能得到体现。通过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揭示数学思想和方法,尽可能地将自己(学习数学家的思维过程)的思维活动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看到教师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这种示范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提高推理能力会有很好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应当强调数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只注意数学活动的结果。这里,“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实质是要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概括活动,去探究和发现数学的规律。
4 回顾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其中包括对数学具体知识、内容的反思,对数学所包含的思想、观念、方法的反思,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的反思,对自己学习的经验或长处、教训或弱点的反思等。
当然,要求学生做到有意识地反思,教师本身也是有心人,我们可以从作业分析或试卷分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入手。因此,作业分析就是笔者在每堂课开始必备阶段,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方法一:列举错误解法,请学生比较。对于批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让学生进行甄别,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反驳错误,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由此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进行思考,展开争论,很快进入状态。
方法二:列举相似问题进行比较。这是分析作业的关键。所以,我对于作业分析的备课量也很大,为了类似于习题课的效果,我把相似类型题目编成一组,让已经有过初次实践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拓展性的思维从这里培养起来。时间长了,学生开始学会了“这一招”,有时侯,学生也会自己想出些结论,当场就进行论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时侯,学生下课后也会来问,如果变了某某条件,怎么办?
其次,在分析例题的过程中适当采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教学策略,也是促进学生养成反思习惯的好方法。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自觉地进行总结、反思、提炼、升华,通过回顾、咀嚼、消化、整理思维过程,删去无用、多余、错误、曲折的思维岔路,找出问题解决的线索和关键,使思维过程清晰化、条理化、简捷化;或是进一步深入地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法?用同样的方法能解决哪些类似的问题?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
1 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而最好的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灵活、善变的思维训练就是填空、选择题训练。教师往往到高三为了应试才注重填空的单独训练。其实,笔者认为,在高一阶段就可以选择适当时机,在课内限时操作训练,类似英语课内的速读练习。在操作中,注意掌控时间,题目难度适中、题目数量适当、题目解析适度。
2 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帮助学生建立有序思维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中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揭示,由于学生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高一代数中关于幂函数y=xn(n∈N)的图象和性质一节,教材篇幅较长,图象规律难懂,学生难以接受。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完课本中n>0和n<0的性质以后,与学生一起通过对几个图象的观察以后,概括出关于幂函数图象的四条规律:①定点:n>0时,图象过定点(0,0),(1,1);n<0时,图象过定点(1,1)。②方向:在第一象限,当n>1时图象向上递增伸展;当0
3 重视定理、结论的推理过程的理解
数学运算的实质是根据运算定义及其性质从已知数据和算式推导出结果的过程,也是一种推理过程。数学推理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在数学定理、公式的证明中更能得到体现。通过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揭示数学思想和方法,尽可能地将自己(学习数学家的思维过程)的思维活动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看到教师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这种示范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提高推理能力会有很好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应当强调数学的“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是只注意数学活动的结果。这里,“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的含义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其实质是要让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概括活动,去探究和发现数学的规律。
4 回顾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反思“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数学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和调节。其中包括对数学具体知识、内容的反思,对数学所包含的思想、观念、方法的反思,对解题方法、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的反思,对自己学习的经验或长处、教训或弱点的反思等。
当然,要求学生做到有意识地反思,教师本身也是有心人,我们可以从作业分析或试卷分析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入手。因此,作业分析就是笔者在每堂课开始必备阶段,一般采取两种方法:
方法一:列举错误解法,请学生比较。对于批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让学生进行甄别,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反驳错误,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由此学生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进行思考,展开争论,很快进入状态。
方法二:列举相似问题进行比较。这是分析作业的关键。所以,我对于作业分析的备课量也很大,为了类似于习题课的效果,我把相似类型题目编成一组,让已经有过初次实践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拓展性的思维从这里培养起来。时间长了,学生开始学会了“这一招”,有时侯,学生也会自己想出些结论,当场就进行论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时侯,学生下课后也会来问,如果变了某某条件,怎么办?
其次,在分析例题的过程中适当采取“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教学策略,也是促进学生养成反思习惯的好方法。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自觉地进行总结、反思、提炼、升华,通过回顾、咀嚼、消化、整理思维过程,删去无用、多余、错误、曲折的思维岔路,找出问题解决的线索和关键,使思维过程清晰化、条理化、简捷化;或是进一步深入地让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解法?用同样的方法能解决哪些类似的问题?能否由特殊推广到一般?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策略和思维方法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