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66-0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的表现。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入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有6例患者经CT检查显示病灶中心呈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增强CT显示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11例经MRI检查的患者中,有8例T1WI可见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2WI可见病灶区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病灶边缘的不均匀强化。其余3例患者的T1WI表現为边界清楚的囊内可见高信号的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现出病灶区的高信号,在增强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原发性肝类癌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有效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是临床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原发性;肝类癌;CT;磁共振成像;表现
肝类癌(carcinoi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较为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而原发性肝类癌在临床较少见,仅占各种类癌的1%左右[1]。本病多见于女性,是一种预后较原发性肝细胞癌好的低度恶性肝肿瘤,其生长虽然缓慢但有转移倾向,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保证本病良好预后的关键。虽然本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与其他肝脏肿瘤不易区别。但CT及MRI的表现仍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本次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以期积累更多的资料为以后提高影像学的诊断准确率做出贡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入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男13例,女7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5.4±7.3)岁。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先采用GELightspeed QX/i多层螺旋CT机进行全肝的平扫,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管电压保持在120 kV,管电流250—280 mA,矩阵512×512,螺距为1.0[2]。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1)1.5 ml/kg以2.5—3.5 ml/s的速度经肘静脉注入。注射后分期进行扫描。
1.2.2 MRI检查
采用GE Signa Inifinity Twin Speed 1.5 T扫描仪进行检查。T1WI:在16~20s内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一次屏气扫描。T2WI:在120—180s内采用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RFSE)序列加脂肪抑制后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Gd—DTPA0.1mmol/kg以2.0~3.0 ml/s的流率经肘静脉注入,注射完毕后再注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分期进行扫描[3]。
2 结果
2.1 CT表现
有6例患者经CT检查显示病灶中心呈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增强CT显示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
2.2 MRI表现
11例经MRI检查的患者中,有8例T1WI可见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2WI可见病灶区呈高信号,病灶中心为不规则的低信号,增强后可见病灶边缘的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而中心区为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其范围较动脉期显著缩小。其余3例患者的T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内可见高信号的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现出病灶区的高信号,在增强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
3 讨论
原发性肝类癌临床较为少见,其早期常无典型症状,或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当肿瘤较大时可出现肝区胀痛、腹胀等,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或有囊性感,表面平滑。该病的发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由肝内胆管上皮内的嗜银细胞或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形成,也可能与一些癌基因的功能异常有关[4]。本病的进展相对缓慢,因此其预后相对较好,但本病的癌组织有转移的倾向,因此积极的掌握该病患者的CT及MRI等影像资料的表现对于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CT检测显示,肝内低密度区、增强后边界更为清晰。MRI T1加权像常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其中可有片状更高信号区,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临床应加强对CT、MRI等影像资料的重视,并能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时有效的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保证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德玲,李卉,耿志君.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3,29(4):587-590.
[2] 刘喜财,宋清彬.原发性肝类癌诊治现状[J].疑难病杂志,2008,7(6):382-383.
[3] Kaya G.Pasehe C,Osterheld MC,et a1.Primary neut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liver:an autopsy case.Pathol Int,200l,51:874-878.
[4] 杨沛钦,郑晓林,邹玉坚.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50-53.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的表现。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入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的CT及MRI 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有6例患者经CT检查显示病灶中心呈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增强CT显示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11例经MRI检查的患者中,有8例T1WI可见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2WI可见病灶区呈高信号,增强后可见病灶边缘的不均匀强化。其余3例患者的T1WI表現为边界清楚的囊内可见高信号的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现出病灶区的高信号,在增强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原发性肝类癌患者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有效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较为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是临床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
【关键词】原发性;肝类癌;CT;磁共振成像;表现
肝类癌(carcinoi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较为少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而原发性肝类癌在临床较少见,仅占各种类癌的1%左右[1]。本病多见于女性,是一种预后较原发性肝细胞癌好的低度恶性肝肿瘤,其生长虽然缓慢但有转移倾向,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保证本病良好预后的关键。虽然本病的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与其他肝脏肿瘤不易区别。但CT及MRI的表现仍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本次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以期积累更多的资料为以后提高影像学的诊断准确率做出贡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收入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男13例,女7例,年龄58-82岁,平均年龄(65.4±7.3)岁。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
先采用GELightspeed QX/i多层螺旋CT机进行全肝的平扫,后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扫描时管电压保持在120 kV,管电流250—280 mA,矩阵512×512,螺距为1.0[2]。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碘海醇(300 mgI/m1)1.5 ml/kg以2.5—3.5 ml/s的速度经肘静脉注入。注射后分期进行扫描。
1.2.2 MRI检查
采用GE Signa Inifinity Twin Speed 1.5 T扫描仪进行检查。T1WI:在16~20s内采用快速扰相梯度回波(FSPGR)一次屏气扫描。T2WI:在120—180s内采用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FRFSE)序列加脂肪抑制后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Gd—DTPA0.1mmol/kg以2.0~3.0 ml/s的流率经肘静脉注入,注射完毕后再注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后分期进行扫描[3]。
2 结果
2.1 CT表现
有6例患者经CT检查显示病灶中心呈不规则的低密度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增强CT显示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
2.2 MRI表现
11例经MRI检查的患者中,有8例T1WI可见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2WI可见病灶区呈高信号,病灶中心为不规则的低信号,增强后可见病灶边缘的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边缘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而中心区为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其范围较动脉期显著缩小。其余3例患者的T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内可见高信号的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现出病灶区的高信号,在增强后,门静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
3 讨论
原发性肝类癌临床较为少见,其早期常无典型症状,或仅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恶心、呕吐等表现。当肿瘤较大时可出现肝区胀痛、腹胀等,上腹部可触及肿块,质地较硬或有囊性感,表面平滑。该病的发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由肝内胆管上皮内的嗜银细胞或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形成,也可能与一些癌基因的功能异常有关[4]。本病的进展相对缓慢,因此其预后相对较好,但本病的癌组织有转移的倾向,因此积极的掌握该病患者的CT及MRI等影像资料的表现对于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中CT检测显示,肝内低密度区、增强后边界更为清晰。MRI T1加权像常表现为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其中可有片状更高信号区,对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临床应加强对CT、MRI等影像资料的重视,并能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时有效的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保证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德玲,李卉,耿志君.原发性肝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13,29(4):587-590.
[2] 刘喜财,宋清彬.原发性肝类癌诊治现状[J].疑难病杂志,2008,7(6):382-383.
[3] Kaya G.Pasehe C,Osterheld MC,et a1.Primary neutoendocrine
carcinoma of the liver:an autopsy case.Pathol Int,200l,51:874-878.
[4] 杨沛钦,郑晓林,邹玉坚.肝内胆管细胞癌CT、MR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