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透明性作为当代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空间操作到感知体验两种角度来解读当今建筑的透明现象,以期望有助于加深对建筑透明性理论的理解及其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透明性;特征;运用
1、对“透明性”的理解及其特征
1.1.对“透明性”的理解
所谓透明性是指一种新的设计手法,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物质材料方面,是空间存在的依托,包括材料、肌理、光影、色彩等。海德格尔认为,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存在着“物因素”,空间设计也不例外,如玻璃、砖石、土木、混凝土、塑料,钢材等。空间以这些物质元素为基础,产生了表层的视觉形式;其二是指空间的组织关系,即空间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构、组织,展现的是形式美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如节奏、平衡、协调、韵律等,体现的是人们对空间关系的感知与解读。
1.2.透明性的特征
室内“透明性”的实质是对墙体的革新,对非承重结构的墙体结构利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透明化处理,使视线可以不受空间限制而自由驰骋,从而加强相邻空间人与人、人与景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透明性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是光线、空气、视线或身体行为能穿越的物质材料属性;二是对空间关系及层次的感知。这是一个由视觉空间到知觉空间的提升,也是提倡透明空间设计的目的所在——解放空间、解放视线和行为,从而“解放”思想。第一个基本特征,在视觉的透明性方面,可分为视全透明(如玻璃)和视半透明(如百叶、孔板等);这些材料以不阻挡人的视线而又不允许人行为穿行为基本特点,通过它们的使用能使视野开阔,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行为穿行的透明性,即是过去常说的软划分、自由隔断、虚拟划分等形式,如珠帘、帷幔、立柱、植物等方式形成半通透空间,这种形式的分隔界限不是很明确,允许人自由穿行,从而减少身体行为上的束缚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空间关系透明性,核心是组成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冲突与联合、实现与受挫、推动与被阻碍、相互刺激和抑制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空间层次秩序的解读,一种知觉行为同时产生的对不同空间位置的感知以及对其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的理解。
2 “透明性”概念——空间感知层面的运用
人体对于空间的感知体验,无不以人体感官去感受空间。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述,“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内与外、西方与东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级之间,人体验生活感知传统的要素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设计师在处理空间时,对于感官意识的处理经常会有人惊叹的神来之笔,也许是听觉的,也许是嗅觉的……
我们将试着去解读、观看。
安腾忠雄所设计的峡山池博物馆(图1),位于日本大板府峡山市,是源于水利工程而建造。狭山池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一座水库,记载可以回溯到公元7世纪,供应附近农耕和生活饮水。為此,政府为其建造一座博物馆来保留历史遗迹。
博物馆的建造与峡山池融为一体,以长方形水庭和圆形中庭进行组织,展厅延边布置。建筑以清水混凝土、石材、玻璃幕墙为主要材料。展示的重点部分是峡山池堤岸局部,水库灯塔,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安腾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解释道,“建筑的体量是由堤岸断面的体量所决定的,他是展示的主体。建筑的组织是以一个两侧瀑布为特征的水庭为核心,由此安排了一个适应展览尺度的、充满活力的空间序列。”这个空间序列,即“电梯(下)—流水中庭—圆形庭院—弧形坡道。”
我们已知这是以“水”为主题的博物馆空间,“水”作为建筑的“底”,因为,峡山池博物馆是依据峡山池水利工程考古发掘而来,从还未进入博物馆范围,水的印象已经生成于人们的脑海中,所以说,安腾取“水”作为元素,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么的高不可攀,在峡山池这样的环境中,选“水”作为主题,也许是一个高明的设计师不用费很大功夫就能得到的主题,人刚刚进入范围内,“水”的主题形象已经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了。我们来试试看运用透明性的方式是否能解释这个设计过程。
我们可以得出几张透明画面,到达之前由峡山池地域带来的水的浅浅印象,到了堤岸其实是叠合了水和水利设施,到此为止,水和水利设施,已经作为基础的印迹潜在观赏者的脑海里了,沿着种满樱花的堤岸,这是安腾气氛渲染的技巧。有种代表日本民族精神的樱花的出现,使水和水利设施的意象增加了一笔柔和的和默默的人情感知。博物馆和峡山池以及地域文化,在我看来,其实是处于一种透明的叠合关系中。
如果仅仅做到了这三个层次的叠加,那安腾也就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敬佩的安腾了,峡山池博物馆里最令人赞叹的是他对听觉体验的独特运用,听觉体验是叠加到水,水利工程,日本文化三层感知上的另外的东西。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先绕过小门,看见平静的水面上,坐拥两座垂直的建筑,你一点也不会觉得突兀,一个全封闭的电梯出现,将人们带入了另一个标高层,同时,正在回味着流水声。除了电梯门,进入了博物馆的流水中庭,终于看到了两面巨大瀑布的声音,夹杂着耀眼的光线,代替了传统的玻璃护窗。湍急的瀑布带着振聋发聩的咆哮之声肆意地倾泻着,像是带来了一场关于流水的听觉盛宴。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设计师让我们听到湍急的流水声,是想让我们去寻找这个声音,中间过渡用电梯的全封闭方式沉静下来,再忽然打开。让你再次听到声音的时候,其实叠合了一种“我终于找到了”,这样的一种满足感。顺着这个倾泻而下的瀑布,看见了宽大的水庭,宽大的水庭带来了空间的悠远与空寂之感,无疑是为我们听到的这个声音铺了一个让你能沉下心来,心情更加沉静的这种感知。水庭中一层层的台阶设置,任凭水流在中间穿行,似乎没有源头没有结尾,奔腾不止的撞击声显现出水池的一种气势恢宏的境界来,让人的心情也随之豁达、明朗起来。另外,处于下沉式的流水中庭,无形中造成了一种鼓的效果——产生了回音,悠悠远远之音扑朔迷离,丰富着人们的听觉感受,更称得空间开阔、敞亮,似乎为我们叙述和传达了一种具有流水遐想的水利工程的空间意境。设计师似乎要让自然来作曲——水流声、撞击声、回声、以及风声等都给建筑带来一种
灵气,“水流声、撞击声、回声、以及风声”如果用透明性的观点来运用它,就像一层层额外的透明画面叠入建筑空间中,引发更多的联想,更加强化了建筑本身的空间和光影给我们的感知。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安腾给我们的精心设计。
听觉的感知体验是安腾设计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了,它是通过叠加在所有那些铺垫上面,叠上去的一些若干的小的花絮,作为小的片段出现,它是其中最能让你感动的部分。就像一首曲子,可能主旋律已让你感动不已,但一直是这样的旋律也会让人贫乏,如果在和声、节奏或者另外的不同的音调的配合下,效果就会更好,更能让人回味。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列举整个空间中,安腾所给我们带来的感知,就像是一幅画一样,一个个被安排在画面中,各自守卫着自身的领域。作为整个空间感知“底”的水,水堤带来遐想的水利工程,樱花步道带给人的日本文化之感,以及最具独特的听觉体验中所产生的水流声、撞击声、回声、风声等带给人的不同的感知等等。一个个像立体画面的片段一样忽然跃然纸上,层次分明,层层叠加,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产生了多种阅读性,当你想要去感知触碰某一片段时,它就会跳出被你发现。(图2)
3、结语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手法将主要运用于建筑教学中功能空间组织中的操作方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感知层面的尝试。李伯斯金说:“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对于他来说,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故事的载体,一个疗愈伤痛的空间。因此我们意在利用透明性的设计手法对于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将此方法尝试、实践之。
参考文献:
[1]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法]梅洛一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
[3 ] S·E·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彭小娟.建筑的透明性及其空间分析[C].同济大学,2006.
[5] 康彬,张杰.空间认知的“透明性”在城市设计中的尝试[J],建筑技艺,2010,(2).
关键词:室内空间;设计;透明性;特征;运用
1、对“透明性”的理解及其特征
1.1.对“透明性”的理解
所谓透明性是指一种新的设计手法,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是物质材料方面,是空间存在的依托,包括材料、肌理、光影、色彩等。海德格尔认为,在所有的艺术作品中都存在着“物因素”,空间设计也不例外,如玻璃、砖石、土木、混凝土、塑料,钢材等。空间以这些物质元素为基础,产生了表层的视觉形式;其二是指空间的组织关系,即空间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构、组织,展现的是形式美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如节奏、平衡、协调、韵律等,体现的是人们对空间关系的感知与解读。
1.2.透明性的特征
室内“透明性”的实质是对墙体的革新,对非承重结构的墙体结构利用新材料新工艺进行透明化处理,使视线可以不受空间限制而自由驰骋,从而加强相邻空间人与人、人与景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透明性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是光线、空气、视线或身体行为能穿越的物质材料属性;二是对空间关系及层次的感知。这是一个由视觉空间到知觉空间的提升,也是提倡透明空间设计的目的所在——解放空间、解放视线和行为,从而“解放”思想。第一个基本特征,在视觉的透明性方面,可分为视全透明(如玻璃)和视半透明(如百叶、孔板等);这些材料以不阻挡人的视线而又不允许人行为穿行为基本特点,通过它们的使用能使视野开阔,有空间扩大的感觉;行为穿行的透明性,即是过去常说的软划分、自由隔断、虚拟划分等形式,如珠帘、帷幔、立柱、植物等方式形成半通透空间,这种形式的分隔界限不是很明确,允许人自由穿行,从而减少身体行为上的束缚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空间关系透明性,核心是组成空间各要素之间的冲突与联合、实现与受挫、推动与被阻碍、相互刺激和抑制的方式,也是人们对空间层次秩序的解读,一种知觉行为同时产生的对不同空间位置的感知以及对其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的理解。
2 “透明性”概念——空间感知层面的运用
人体对于空间的感知体验,无不以人体感官去感受空间。正如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所述,“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要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在内与外、西方与东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现实、艺术与现实、过去与未来、抽象与具象、单纯性与复杂性两级之间,人体验生活感知传统的要素是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设计师在处理空间时,对于感官意识的处理经常会有人惊叹的神来之笔,也许是听觉的,也许是嗅觉的……
我们将试着去解读、观看。
安腾忠雄所设计的峡山池博物馆(图1),位于日本大板府峡山市,是源于水利工程而建造。狭山池被认为是日本最早的一座水库,记载可以回溯到公元7世纪,供应附近农耕和生活饮水。為此,政府为其建造一座博物馆来保留历史遗迹。
博物馆的建造与峡山池融为一体,以长方形水庭和圆形中庭进行组织,展厅延边布置。建筑以清水混凝土、石材、玻璃幕墙为主要材料。展示的重点部分是峡山池堤岸局部,水库灯塔,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安腾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解释道,“建筑的体量是由堤岸断面的体量所决定的,他是展示的主体。建筑的组织是以一个两侧瀑布为特征的水庭为核心,由此安排了一个适应展览尺度的、充满活力的空间序列。”这个空间序列,即“电梯(下)—流水中庭—圆形庭院—弧形坡道。”
我们已知这是以“水”为主题的博物馆空间,“水”作为建筑的“底”,因为,峡山池博物馆是依据峡山池水利工程考古发掘而来,从还未进入博物馆范围,水的印象已经生成于人们的脑海中,所以说,安腾取“水”作为元素,并不像我们所说的那么的高不可攀,在峡山池这样的环境中,选“水”作为主题,也许是一个高明的设计师不用费很大功夫就能得到的主题,人刚刚进入范围内,“水”的主题形象已经存在于人的脑海中了。我们来试试看运用透明性的方式是否能解释这个设计过程。
我们可以得出几张透明画面,到达之前由峡山池地域带来的水的浅浅印象,到了堤岸其实是叠合了水和水利设施,到此为止,水和水利设施,已经作为基础的印迹潜在观赏者的脑海里了,沿着种满樱花的堤岸,这是安腾气氛渲染的技巧。有种代表日本民族精神的樱花的出现,使水和水利设施的意象增加了一笔柔和的和默默的人情感知。博物馆和峡山池以及地域文化,在我看来,其实是处于一种透明的叠合关系中。
如果仅仅做到了这三个层次的叠加,那安腾也就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敬佩的安腾了,峡山池博物馆里最令人赞叹的是他对听觉体验的独特运用,听觉体验是叠加到水,水利工程,日本文化三层感知上的另外的东西。进入博物馆的入口,先绕过小门,看见平静的水面上,坐拥两座垂直的建筑,你一点也不会觉得突兀,一个全封闭的电梯出现,将人们带入了另一个标高层,同时,正在回味着流水声。除了电梯门,进入了博物馆的流水中庭,终于看到了两面巨大瀑布的声音,夹杂着耀眼的光线,代替了传统的玻璃护窗。湍急的瀑布带着振聋发聩的咆哮之声肆意地倾泻着,像是带来了一场关于流水的听觉盛宴。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设计师让我们听到湍急的流水声,是想让我们去寻找这个声音,中间过渡用电梯的全封闭方式沉静下来,再忽然打开。让你再次听到声音的时候,其实叠合了一种“我终于找到了”,这样的一种满足感。顺着这个倾泻而下的瀑布,看见了宽大的水庭,宽大的水庭带来了空间的悠远与空寂之感,无疑是为我们听到的这个声音铺了一个让你能沉下心来,心情更加沉静的这种感知。水庭中一层层的台阶设置,任凭水流在中间穿行,似乎没有源头没有结尾,奔腾不止的撞击声显现出水池的一种气势恢宏的境界来,让人的心情也随之豁达、明朗起来。另外,处于下沉式的流水中庭,无形中造成了一种鼓的效果——产生了回音,悠悠远远之音扑朔迷离,丰富着人们的听觉感受,更称得空间开阔、敞亮,似乎为我们叙述和传达了一种具有流水遐想的水利工程的空间意境。设计师似乎要让自然来作曲——水流声、撞击声、回声、以及风声等都给建筑带来一种
灵气,“水流声、撞击声、回声、以及风声”如果用透明性的观点来运用它,就像一层层额外的透明画面叠入建筑空间中,引发更多的联想,更加强化了建筑本身的空间和光影给我们的感知。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安腾给我们的精心设计。
听觉的感知体验是安腾设计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了,它是通过叠加在所有那些铺垫上面,叠上去的一些若干的小的花絮,作为小的片段出现,它是其中最能让你感动的部分。就像一首曲子,可能主旋律已让你感动不已,但一直是这样的旋律也会让人贫乏,如果在和声、节奏或者另外的不同的音调的配合下,效果就会更好,更能让人回味。
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列举整个空间中,安腾所给我们带来的感知,就像是一幅画一样,一个个被安排在画面中,各自守卫着自身的领域。作为整个空间感知“底”的水,水堤带来遐想的水利工程,樱花步道带给人的日本文化之感,以及最具独特的听觉体验中所产生的水流声、撞击声、回声、风声等带给人的不同的感知等等。一个个像立体画面的片段一样忽然跃然纸上,层次分明,层层叠加,相互独立却又相互联系。产生了多种阅读性,当你想要去感知触碰某一片段时,它就会跳出被你发现。(图2)
3、结语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手法将主要运用于建筑教学中功能空间组织中的操作方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感知层面的尝试。李伯斯金说:“伟大的建筑,一如伟大的文学作品,或者诗和音乐,都能说出灵魂深处的精彩故事。”对于他来说,建筑可以是一个叙述故事的载体,一个疗愈伤痛的空间。因此我们意在利用透明性的设计手法对于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将此方法尝试、实践之。
参考文献:
[1] 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法]梅洛一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
[3 ] S·E·拉斯姆森著,刘亚芬译.《建筑体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彭小娟.建筑的透明性及其空间分析[C].同济大学,2006.
[5] 康彬,张杰.空间认知的“透明性”在城市设计中的尝试[J],建筑技艺,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