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中的模型建立与方法指导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植树问题”的核心思想是归纳法(即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的合情推理)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如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封闭路线),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方阵队列问题等。其传达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一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建模带来的便捷。
  [关键词]植树问题;模型建立;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62-02
  “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植树时分隔的段数与植树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将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抽象成一个模型去解决类似问题。教学中,解题不是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并感知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合情推理,归纳出数学公式和定理,将数形结合、对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囊括其中,经历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和概括形成数学理论的过程,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出示例题:市政局绿化队在全长100 米的柏油马路的一边栽行道树,一共需要多少株树苗?
  1.补充信息
  师:如果请你来当规划师,还需要路政部门提供什么数据?(株距5米)
  2.理解信息
  师:株距5米,是什么意思?
  3.提出研究策略
  师:你准备采取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指点学生遇到较复杂问题时,先进行简化处理,如将柏油马路的长改为“20米”去研究)
  4.自主探究
  给学生提供学具“一段20厘米长的黑胶带(模拟柏油马路),一段长5厘米的木方(当作间隔)”,让学生边分段边将小树画在黑胶带上。
  学生自主探究:(1)用摆放、图示的方法去研究,并完成表格。
  [柏油马路长20米(总长) 每隔5米栽一棵(间隔) 有几个间隔(分隔的段数) 栽了几株树(株数) ]
  (2)组内分享展示。
  5.小组汇报
  方法一:用学具演示并辅助说明。
  方法二:图示法演示。
  6.比较发现:不论何种方法,都指向一个结果,那就是20米被等分成4小段,种下5株树。
  师:你对分隔的段数和株数有什么发现?
  动画演示:在20米长的柏油马路上种行道树,一株树紧随一段间隔(一株树和一段间隔黏在一起),轮到第五株树时,后面没有续接间隔,直观演示株数比分隔的段数多1。
  师:根据刚才画的线段图和多媒体演示,列出算式。
  板书:20÷5=4(段) 4 1=5(株)
  【设计意图:如此教学浅显易懂,通过商讨栽行道树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间隔的段数,同时缩减间距,化繁为简,将学习难度降级,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情境中回归初始状态,用木方度量间隔段数的方法推算出株数和分隔的段数。在学生汇报时,由学生操作转入教师绘图,同时配合动画模拟演示植树情境,巧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揭示“多1”的原因,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從而帮助学生建立全面清晰的表象,初步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
  二、合作研究,验证模型
  1.小组学习指导
  (1)每人随机挑选一组数据,自选方法验证栽行道树问题的数学运算规律。
  (2)组内交流栽行道树问题的数学运算规律。
  2.小组合作探究
  分别分析10米、15米、25米、30米柏油马路上种行道树的情况。
  3.汇报交流,发现并检验规律的真实性
  板书:全程÷每段间距=分隔的段数;分隔的段数 1=株数。
  4.数形结合,解释模型
  师:综合分析多组数据总结出“株数=分隔的段数 1”。为什么“两端都栽”的情形下,株数是“分隔的段数 1”呢?多的1株树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设计意图:有了夯实的基础,教师放权让学生自由研究后合作交流,再给不同数组配图,帮助学生证实之前的推断,发现两端都栽的数学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有了深切体会,并通过反复证明,最终确信:分隔段数 1=株数。学生依仗线段图,利用数形结合、图文配合,让思维发展有了肥沃的土壤,并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
  模型的建立不能完全由教师牵着学生进行,而应该由学生合力创建,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落实合作研究、交流展示等学习方法。教师要做的只是提供技术指导,做出战略部署,而一砖一瓦都要由学生拼搭。如教师只是提供几组数据作为素材,由学生自由选择一组数据作为“全程”和“间距”来构建模型,进行栽树操作。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大胆创新。学生拿着选好的数据进行小组合作,自创模型:可以是在公路上栽树,可以是在围墙上插红旗,可以是汽车长途行驶的途中每隔一段距离加油一次,形形色色,不一而足。最后发现,无论是在哪种情境下建立的模型,最后两端都栽树(起止两处端点都各进行一次独立试验),那么试验次数就比间隔段数多1,这个试验可以是栽树间隔也可以是锯木头,甚至是敲钟,间隔数可以是距离间隔,也可以是时间间隔。所有模型都指向一个规律(也是模型的主要性质和课程重点),那就是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栽树株数=间隔数 1”。
  三、教学反思
  1.线索流畅、简明易懂,归功于不断改进
  新课伊始,引出例题,迅速确立课程内容,紧接着将植树问题中的数据改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时指导有方,点到为止,让学生利用学具摆放或者自主画出线段图,解析问题后列式。学生在手脑并用中初步建立了植树问题的模型。一开始,让学生自主探索20米柏油马路上种行道树的规律时,学生在画线段图的过程中感到阻碍重重,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用黑胶带代替柏油马路,用木方代替5米的间隔,边度量边标记行道树,最终推算出行道树株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在学生汇报操作结果后,教师指示学生绘制线段图,其用意在于给学生搭建研究方法的台阶,由粗笨的黑胶带操作升级到灵巧的画线段图、列算式,从而厘清间距、分隔的段数、株数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一举攻克重点和难点。经过一番探究,学生对栽行道树问题中间距、分隔的段数、株数的数量关系已初步建立了模型,为后续的检验埋下伏笔。这也反映教师对学生的方法指导严谨有序,循序渐进。
  2.注重实践、体验,探究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的指导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体验的机会,借助图示和动画揭示问题本质,能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株数并不是简单等于分隔的段数。学生在首次探究后,教师趁机追问“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这样将解决问题的经过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可让学生纵观全局,形成谋略。在探究栽行道树问题的数学运算规律的本质时,教师动画演示“20米的柏油马路上一株树紧随一段间隔,第五株树身后没有跟随一段间隔”,有助于学生直观发现株数比分隔的段数多1。这里,动画演示巧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揭示多1的真相,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稳定的表象,进而建立数学模型,为后续研究一端栽树和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 罗 艳)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思维与个性的差异,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
体积和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只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面对这个由平面到空间跨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依据“
[摘 要]分数四则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性质和定律一脉相承,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分数更难。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不断降低对学生学习分数计算的要求下,应把握好“尺度”,有效实施分数计算教学。  [关键词]分数;计算教学;尺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36-02  一、一道多解的分数计算题引发的尺度讨论  笔者偶然读到《把
[摘 要]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全面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的基礎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及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试卷应注重学科的整合,努力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思想,做到不出偏题、怪题、过难的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又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试卷讲评;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必备的基本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运算的算理和算法,创造合理的运算方法,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能力,最終实现数学课程标准对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深度学习;运算教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自觉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优秀传統文化;全面发展
数学建模能够使学生深入数学问题的探索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由原来的机械式识记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由原来的解决单一问题转化为解决同类问题.以“植树问题”教学为
[摘 要]学生自主活动并非自作主张、我行我素,它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活动并非只有看得见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神态交流,思维活动也是数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饱满的活动经验,应是感知活动与智力活动的完美融合,不论哪种形式的活动,数学本质永不过时。  [关键词]数学活动;数学本质;引领;操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
[摘 要]统编教材的散文类文本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类文本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诵读,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深化、审美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从情境、技法、活动、实践等角度展开引导,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感知的机会,让学生在诵读体验中形成审美认知,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  [关键词]散文类文本;语境化;诵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要基于问题表象,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根源深究不放,建立模型,训练学生的应用意识,促使学生的学生自发地运用数学规律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灵活解题的目的。  [关键词]乘法意义;分配律;建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64-02  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始料未及的错误。原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