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的提出
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一学年是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期,也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深度的把握难度最大的一年,因为许多高一学生都认为物理是高中最难学的科目,学习物理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究其原因,物理学科对能力要求较高是物理难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在难度上有一定的跳跃性,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部分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随意增加内容,提高要求,增加习题难度和题量,不顾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差异,按照高考要求,进行“一步到位”的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渐渐对物理学习失去了信心。
2.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分析
(1)现行的高中教材编写形式基本上采用叙述方式,把有关物理问题讲清楚,每一节内容都是一篇小论文,初中教学各节内容编排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读读议议、算算想想、整理知识结构等。另外安排了大量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和仪器使用说明等。这种初、高中教材的差异,使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对教材的使用一时难以适应。
(2)在物理方法上,初中所学的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计算,高中物理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描述,这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大的思维跨越。
(3)学生在学习习惯与策略、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心理与心智方面有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很少预习,对课本很少仔细看,上课常开小差,不做课堂笔记,课后不及时复习,作业做完就算了事;作业做错不及时更正,平时有问题不及时向老师请教或同学间讨论;不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只会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丰富的物理含义为各种形式的数学符合所湮没,物理习题“做得多,想得少”,“粗做多,精做少”,不重视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3.教学对策
(1)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对本届高一(下)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初中物理感兴趣的占87%,而对高中物理感兴趣的仅占43%,因此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是进行物理教学的前提。高中学生基础有差异,水平有高低,但有一个共同点:上进心强,不甘落后。抓住这一点,适当加以引导,可以激励学生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新的学习进程中获取较好的成绩。同时要注意,有的学生入学时对物理学习充满信心,但几经努力而屡遭失败,学习物理之心“冷”下来了,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个别辅导,可使他们重新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①先慢后快,循序渐进,可帮助学生熟悉高中教材,了解老师的讲课方法和特点,有利于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虽慢但扎实,为以后的快创造了条件。
②明确高、初中知识的结合部位,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新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③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讲课要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并注意分散难点。例如加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教学难点。因此,先由速度引出速度的变化,再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并只就匀加速直线运动和运减速直线运动讨论加速度的方向。以后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曲线运动时加以深化,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
④加大实验教学力度。老师上物理课时要应用物理学科特有的大量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实验演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用随堂小实验指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用探索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用“课外实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贴近现代社会实际生活,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觉性。
(3)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注意能力的培养。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应范围。在讲授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尤其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定势思维多于发散思维。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会探索和思考,促使学习方法由背诵向理解过渡;抓住难点,采用“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处理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立体模型教具,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总之,培养能力,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总之,只要我们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到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原因,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就一定能够改变高一物理教学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不利局面。
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一学年是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期,也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深度的把握难度最大的一年,因为许多高一学生都认为物理是高中最难学的科目,学习物理成了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究其原因,物理学科对能力要求较高是物理难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在难度上有一定的跳跃性,再加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部分老师在物理教学中随意增加内容,提高要求,增加习题难度和题量,不顾学生的个性和心理差异,按照高考要求,进行“一步到位”的教学,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渐渐对物理学习失去了信心。
2.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分析
(1)现行的高中教材编写形式基本上采用叙述方式,把有关物理问题讲清楚,每一节内容都是一篇小论文,初中教学各节内容编排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读读议议、算算想想、整理知识结构等。另外安排了大量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和仪器使用说明等。这种初、高中教材的差异,使刚跨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对教材的使用一时难以适应。
(2)在物理方法上,初中所学的是对物理现象的定性说明和简单的定量计算,高中物理要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描述,这必然要求学生有较大的思维跨越。
(3)学生在学习习惯与策略、学习兴趣与动机、学习心理与心智方面有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很少预习,对课本很少仔细看,上课常开小差,不做课堂笔记,课后不及时复习,作业做完就算了事;作业做错不及时更正,平时有问题不及时向老师请教或同学间讨论;不重视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只会背定义、记公式、做练习,丰富的物理含义为各种形式的数学符合所湮没,物理习题“做得多,想得少”,“粗做多,精做少”,不重视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3.教学对策
(1)加强学习兴趣的培养,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对本届高一(下)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学习初中物理感兴趣的占87%,而对高中物理感兴趣的仅占43%,因此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是进行物理教学的前提。高中学生基础有差异,水平有高低,但有一个共同点:上进心强,不甘落后。抓住这一点,适当加以引导,可以激励学生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新的学习进程中获取较好的成绩。同时要注意,有的学生入学时对物理学习充满信心,但几经努力而屡遭失败,学习物理之心“冷”下来了,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个别辅导,可使他们重新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2)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①先慢后快,循序渐进,可帮助学生熟悉高中教材,了解老师的讲课方法和特点,有利于排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虽慢但扎实,为以后的快创造了条件。
②明确高、初中知识的结合部位,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复习旧知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新知识,既降低了难度,又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③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讲课要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并注意分散难点。例如加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教学难点。因此,先由速度引出速度的变化,再建立加速度的概念,并只就匀加速直线运动和运减速直线运动讨论加速度的方向。以后在讲牛顿第二定律、曲线运动时加以深化,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便于学生理解。
④加大实验教学力度。老师上物理课时要应用物理学科特有的大量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物理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实验演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用随堂小实验指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用探索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物理规律;用“课外实验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辅以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贴近现代社会实际生活,就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觉性。
(3)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注意能力的培养。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物理概念,一般都应使学生理解它的含义,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实例,实验和分析推理过程引出,应使学生掌握物理定律的表达形式和适应范围。在讲授比较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尤其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静态思维多于动态思维,定势思维多于发散思维。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学会探索和思考,促使学习方法由背诵向理解过渡;抓住难点,采用“抽象问题具体化”的处理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立体模型教具,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想象能力。总之,培养能力,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
总之,只要我们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找到学生感觉物理难学的原因,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就一定能够改变高一物理教学中“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