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2008至2010级学生在高二年级实行部分学科(语文、英语、政治除外)分层走班上课的基础上,又对2011级新生全面实施分层教学,通称A班、B班。A班大部分学生为统招生和指标生,有一少部分为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的艺体生;B班学生全部为计划外招生。从具体学情来看,A班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扎实,思维活跃,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态度积极主动;B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听课效率不高,学习上相对比较被动,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帮助。面对这种客观上存在的差别,如何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便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鲁教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内容比重较大这一特点,我在分层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下面结合重点篇目《赤壁之战》来谈一下具体做法。
一、根据学生实际差异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已经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他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水平参差不齐。孔子认为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今天的教学动辄就提“六统一”,统一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难点和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检测。似乎要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纳入一个步调之下,这固然有利于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更有秩序和条理,但无形中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未能真正落实“教育公平”的思想。正如杰斐逊所说:“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
由于学生从小到大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先天智力的差别,因此无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上还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去对待这种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采取统一的教学程序,必然会出现“有人吃不饱”“有人撑着了”“有人吃的好”的局面,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所谓的课堂有效性也就只能针对部分学生而言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艺体生只要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即可;中等基础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能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授《语文》必修一重点文言篇目《赤壁之战》时,笔者课前对A班B班的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由于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多数高一新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都不是很高。第一次接触篇幅较长的古文,大都对这篇课文存有畏难情绪,尤其是B班的学生,光是理解文本内容都存在难度,更别谈其他的了;而A班的学生则对赤壁之战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理解文本内容上,A班的学生同样也面临一些困难。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分别为A班、B班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班的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赤壁之战》中的人物进行客观理性地评价。B班的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
二、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别分层设计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最终能不能有效达成,取决于每个课时目标安排的是否恰当、有序。根据A班B班教学目标的不同,在每一课时,都应设计不同的课时目标。同时,即使是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应按能力的高低指出各层次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这节内容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并努力去达成各自目标,最终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A班B班均安排了三课时。B班,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反复诵读,最终达到熟读文本的程度;第二课时,老师划出该篇课文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句,学生对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段落,最后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反映的疑点和难点;第三课时,从下列精彩片段中任选其一讲述故事内容,“诸葛亮的‘求救’经过”,“鲁肃是如何劝说刘备的?”“鲁肃宇下劝谏”“周瑜一说孙权”“周瑜二说孙权”……通过复述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掌握基础知识。为了达成B班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流程基本上为读课文、解词句、译文段、讲故事。
A班的安排是: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反复诵读,最终达到熟读文本的程度;第二课时,对照课下注释,默读课文,标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借助于工具书和注释自行解答,老师重点讲解学生反映的疑点和难点,最终使学生能够疏通文章大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段落;第三课时,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分组探究。①从诸葛亮与孙权的一段对话来看,你如何评价赤壁之战时28岁的诸葛亮?②试比较“鲁肃劝说刘备”与“诸葛亮劝说孙权”的不同。③赤壁之战的胜利,与鲁肃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评价鲁肃。④文中周瑜与孙权一共有两次对话,请评价两次谈话中周瑜的不同表现。为达成A班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流程为读课文、找疑难、译文段、评人物。
教学目标不同,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也就有所不同,当然这并不代表不同层次的班所有的教学程序都不一样,像《赤壁之战》第一课时的安排A班B班完全相同,第二课时的安排也有很多的相似。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实施分层教学而故意夸大A班B班的差距,不顾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而是依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分层设计教学安排,促进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的充分发展。
三、根据学情和目标的差异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学生而言,作业是课堂学习内容巩固和运用的反映;对教师而言,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因此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伴随着作业的布置。新课改之后,随着每周正课时间被压缩为4课时,因此习题课、复习课都成为课型中的奢侈品,各科老师只好把越来越多的练习以作业的形式压到课后,学生每天疲于应付老师的作业,更何谈预习和温故复习。而实际调查发现,在所有的作业中无效性作业、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对于B班学生来说难度过大的作业,这些只顾数量、不重质量和完成时间的作业却占了一部分的比重,而这些作业必然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分层教学实施之后,A班B班作业分层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因此我们为全体高一学生编写了分层达标学案,为作业分层教学做了实践性探索。
在教授《赤壁之战》一课时,按照A、B班学生的学情差异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B班学生完成学案上“梳理积累”“文本品读”两部分的作业,主要包括课文中的字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内句子的翻译以及课内文段的阅读练习,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实本课“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而A班的学生则需要完成“梳理积累”“迁延运用”两部分的练习,“梳理积累”部分的练习与B班相同,而“迁延运用”版块则是完成一篇浅易课外文言文《项羽本纪》的阅读题,目的是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能将课文中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向课外文言文迁移,将课内之得法迁移于课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鼓励B班中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勇于尝试“迁延运用”中的练习,建议A班中一小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选作“文本品读”的练习而放弃“迁延运用”的练习。这样,分层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又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
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时流程、布置作业,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在老师的辅助下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他们学习、做人的信心。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所有个体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山东师大附属中学)
一、根据学生实际差异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已经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他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水平参差不齐。孔子认为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今天的教学动辄就提“六统一”,统一备课、统一教学内容、统一难点和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检测。似乎要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纳入一个步调之下,这固然有利于组织教学,使教学环节更有秩序和条理,但无形中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未能真正落实“教育公平”的思想。正如杰斐逊所说:“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
由于学生从小到大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先天智力的差别,因此无论是在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上还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去对待这种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采取统一的教学程序,必然会出现“有人吃不饱”“有人撑着了”“有人吃的好”的局面,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的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所谓的课堂有效性也就只能针对部分学生而言了。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尤其是一些艺体生只要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基本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即可;中等基础的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能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授《语文》必修一重点文言篇目《赤壁之战》时,笔者课前对A班B班的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由于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多数高一新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都不是很高。第一次接触篇幅较长的古文,大都对这篇课文存有畏难情绪,尤其是B班的学生,光是理解文本内容都存在难度,更别谈其他的了;而A班的学生则对赤壁之战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理解文本内容上,A班的学生同样也面临一些困难。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分别为A班、B班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A班的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赤壁之战》中的人物进行客观理性地评价。B班的教学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加必要的文言阅读体验和知识积累。
二、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别分层设计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最终能不能有效达成,取决于每个课时目标安排的是否恰当、有序。根据A班B班教学目标的不同,在每一课时,都应设计不同的课时目标。同时,即使是对同一个班的学生也应按能力的高低指出各层次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明确这节内容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掌握到何种程度,并努力去达成各自目标,最终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在学习《赤壁之战》时,A班B班均安排了三课时。B班,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反复诵读,最终达到熟读文本的程度;第二课时,老师划出该篇课文需要掌握的重点词句,学生对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段落,最后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反映的疑点和难点;第三课时,从下列精彩片段中任选其一讲述故事内容,“诸葛亮的‘求救’经过”,“鲁肃是如何劝说刘备的?”“鲁肃宇下劝谏”“周瑜一说孙权”“周瑜二说孙权”……通过复述课文,进一步熟悉文本内容,掌握基础知识。为了达成B班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流程基本上为读课文、解词句、译文段、讲故事。
A班的安排是: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反复诵读,最终达到熟读文本的程度;第二课时,对照课下注释,默读课文,标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借助于工具书和注释自行解答,老师重点讲解学生反映的疑点和难点,最终使学生能够疏通文章大意,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和段落;第三课时,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分组探究。①从诸葛亮与孙权的一段对话来看,你如何评价赤壁之战时28岁的诸葛亮?②试比较“鲁肃劝说刘备”与“诸葛亮劝说孙权”的不同。③赤壁之战的胜利,与鲁肃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评价鲁肃。④文中周瑜与孙权一共有两次对话,请评价两次谈话中周瑜的不同表现。为达成A班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流程为读课文、找疑难、译文段、评人物。
教学目标不同,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也就有所不同,当然这并不代表不同层次的班所有的教学程序都不一样,像《赤壁之战》第一课时的安排A班B班完全相同,第二课时的安排也有很多的相似。因此我们不能为了实施分层教学而故意夸大A班B班的差距,不顾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而是依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分层设计教学安排,促进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的充分发展。
三、根据学情和目标的差异分层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对学生而言,作业是课堂学习内容巩固和运用的反映;对教师而言,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因此只要有教学活动就伴随着作业的布置。新课改之后,随着每周正课时间被压缩为4课时,因此习题课、复习课都成为课型中的奢侈品,各科老师只好把越来越多的练习以作业的形式压到课后,学生每天疲于应付老师的作业,更何谈预习和温故复习。而实际调查发现,在所有的作业中无效性作业、重复性作业、惩罚性作业、对于B班学生来说难度过大的作业,这些只顾数量、不重质量和完成时间的作业却占了一部分的比重,而这些作业必然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分层教学实施之后,A班B班作业分层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因此我们为全体高一学生编写了分层达标学案,为作业分层教学做了实践性探索。
在教授《赤壁之战》一课时,按照A、B班学生的学情差异以及本课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B班学生完成学案上“梳理积累”“文本品读”两部分的作业,主要包括课文中的字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课内句子的翻译以及课内文段的阅读练习,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落实本课“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的教学目标;而A班的学生则需要完成“梳理积累”“迁延运用”两部分的练习,“梳理积累”部分的练习与B班相同,而“迁延运用”版块则是完成一篇浅易课外文言文《项羽本纪》的阅读题,目的是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能将课文中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向课外文言文迁移,将课内之得法迁移于课外。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鼓励B班中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勇于尝试“迁延运用”中的练习,建议A班中一小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选作“文本品读”的练习而放弃“迁延运用”的练习。这样,分层作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到很难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又觉得所学的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一步落实课堂的教学目标。
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课时流程、布置作业,我们已经构建了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在老师的辅助下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他们学习、做人的信心。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所有个体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山东师大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