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wblj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皖江城市带顺应当前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面临诸多问题。为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掘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构筑产业集群化;加快承接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软环境。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长三角;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127,F06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0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6-03
  
   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寻找比较优势、拓展消费市场,将部分或全部的产品生产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而发生的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的过程。在推动中西部崛起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安徽省结合自身的物流和成本优势、资源和市场优势、政策和产业优势等一系列组合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构建皖江城市带的战略构想。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简称《规划》),该规划是迄今为止我国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振兴规划。皖江城市带以芜马巢(江北产业集中区)、安池铜(江南产业集中区)两大核心并依托10大产业转移示范区为整个皖江示范区的建设找寻突破口和着力点,肩负起推进中西部崛起而探索创新产业承接模式的重任。
   一、 皖江城市带建设现状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家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三保”方针。安徽省凭借自身独有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扎实的传统产业基础,无疑成为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承接点。皖江城市带自古就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体系,自建设以来,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一) 承接区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对示范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如允许示范区在经济发展的相关领域先行先试,可以在土地、金融、财政、投资、税收和对外开放等各个方面采取灵活的政策引导措施;中央财政将加大对示范区的财政投资力度,积极支持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和软环境建设。安徽省也对示范园区增大支持力度,省政府先后从土地、金融、环境、税收、人才等十大方面部署了共40条具体落实方案(简称“皖江40条”),如自2010年起,省财政将连续6年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园区新增企业的所得税原隶属省级部分全额奖励地方,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将免除;鼓励“飞地经济”,积极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间的合作交流,探索先进的管理和运营经验;园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等。安徽省科技厅等五部门围绕“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皖江创新21条”。
   (二)承接载体初具规模
   目前我们所经历的国内第三次产业区域转移是建立在企业自主判断基础之上的,与前两次的政策主导型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次产业转移移出的不仅仅是资金和工艺,还包括了东部地区所占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组合优势。承接地要想充分发挥这些组合优势,必须要有相当完善的配套设施给予强力支撑。
   虽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拥有5个国家级开发区和65个省级开发区,并且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园区,但从总体来看,皖江城市带的现有开发区面积仍不足,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条件还不充分。根据《规划》要求,“适应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趋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开发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推进沿江城市跨江联动发展”。为此,安徽省政府于2010年先后成立了以芜马巢的江北产业集中区、安池铜的江南产业集中区,两大省级产业集中区的建立无疑为这次整个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三)承接步伐明显加快
   合蚌芜目前传来喜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超额完成任务。截止今年上半年,合芜蚌三市实现总产值1562.8亿元,同比增长41.8%,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60.8%。全省实现总产值2670亿元,同比增长47.8%,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59.3%;累计实现净增加值721.8亿元,约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1/3。同时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也超额完成任务。上半年,合芜蚌开发区共申请专利6556件,专利授权3296件,同比分别增长62.9%和56%,完成全年既定任务的55.4%和46.8%。全省累计申请专利11367件,获授权专利5997件,同比分别增长56.5%和81.5%,完成全年任务的56.8%和54.5%。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5家;总数达1125家,居全国第7位、中部地区第1位。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增幅居全国领先位次。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8位,较去年提升5位,位居中部地区首位,增幅跃居全国第1位;授权量居全国第12位,增幅居全国第4位。
   (四)承接产业转移的拉动效应日益显现
   卢根鑫教授在《国际产业转移论》一书中,指出产业转移对移入地的拉动效应主要通过要素转移效应、结构成长效应、提高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加速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就业结构变化等变化效应来体现。在合肥示范区,动漫和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已入驻国内外企业60余家,包括中电科技集团16所、40所及蓝光高清等一批知名企业,拉动就业人数达663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数达3500余人,博士生和硕士生达2400余人,留学归国人员达400多人,就业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上升率高达110%。
   在增加与兄弟省份横向交流的同时,安徽省积极加强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与美国马里兰州结为友好省份并于7月参加首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共同签署了高达20.9亿元合作项目,涉及江淮汽车、高新区太阳能设备等园区建设项目。2011年上半年,皖江城市带的生产总值达3789.9亿元,同比增长16.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3.1%,皖江城市带俨然已经成为引领安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皖江城市带在承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皖江城市带发展至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来看,基于内部之间各要素和内外关系的协调和统一,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示范区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仍面临诸多问题。
   (一)产业转移区域粘性的制约
   产业区域转移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从空间导向上看,产业转移主要是从发达地区向相对落后地区的转移。在相同条件下,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与空间距离成负相关关系,即我们所说的产业转移的区域相关性。但人们却常常忽视区域粘性对产业转移的制约作用。
   1.产业转移存在区域粘性。从移入地的角度来看,更希望承接一些具有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由于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和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而具备这些条件的区位往往是那些经济技术发达、科教人才丰富的地区,目前这些区位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正是这次产业转移的移出地。因此,基于高新技术行业的区位选择理论应是向东部沿海城市集聚而非向中西部转移。同时,在一些成熟产业的转移过程,基于企业的初始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若向外转移就将面临较高的沉没成本,这些往往会限制这些行业的跨区域转移。
   2.行政壁垒的区域粘性效应。泛长三角地区行政隶属关系比较复杂,受行政区域的、体制的束缚,区域经济传递的规模与范围十分有限,机制体制对接工作还不完善,错综复杂的行政屏障和利益冲突问题,将直接影响产业承接转移顺利与否。
   (二)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
   皖江城市带工业门类丰富,拥有以马钢、海螺为代表的原材料行业,江汽、奇瑞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淮北、淮南矿业集团和皖能集团为代表的能源行业等。现已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家电、建材、化工等产业集群。虽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尚未形成综合配套优势。
   1.产业层次较低。安徽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第一产业一直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随着产业布局的调整,皖江城市带已基本实现“二、三、一”的产业布局。但除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工业化率较高外,巢湖、六安依然农业占据较大比重,第一产业比重超20%,工业化进程缓慢。安庆、池州和宣城工业化率较低,支柱产业单薄。
   2.产业特色不明晰。皖江城市带建设以汽车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工业、优质金属材料业、水泥及非金属材料工业、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及煤化工业和生物技术工业为支柱产业。但各个区域间主导产业导向重复,产业特色不明晰,区域间竞争多于合作。目前合肥、滁州、芜湖都同时将家电制造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芜湖、宣城、巢湖、马鞍山也在大力发展水泥业;合肥和芜湖同时也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和动漫产业。这种区域间无序竞争会导致新的重复建设,会产生更大程度的资源浪费,从而影响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效应的形成。
   (三)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
   改革开放为了吸引外资,东部沿海地区探索了一条“飞地经济”模式,即通过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供给以及税收等优惠措施来吸引投资。但这些模式在给沿海地区经济带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粗放型增长、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应对和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也成为皖江城市带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1.资金缺口严重。目前,产业园区的建设虽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如“皖江40条”中明确提出自2010年起,省财政将连续6年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资金用于园区建设。但是按照园区开发规律,每平方公里的开发成本至少要投入3~4亿元资金,仅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就需上百亿资金。如何解决资金供给、拓宽融资渠道直接影响到园区的后续进程。
   2.土地供给紧张。土地供给应以最小侵占农田为主要原则,还要兼顾承接规模、地质条件、占地成本等多方面考量,来合理解决土地供给紧张问题,优化土地存量,提升土地增量。
   3.高端人才和技术短缺。皖江城市带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大部分工人的素质不高,缺乏专门的技术培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研发人员短缺,高技能、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端人才偏少。
   4.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缺乏谈判筹码,往往是被动地承接转出企业的生产流程,成为产业价值链中的最低端模块的接受者。
   三、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过程中的相关对策
   皖江城市带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宣传,优化产业环境;注重引智引技,构建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内外关系的冲突,顺利完成产业转移的重任。
   (一)加强宣传,优化产业环境
   1.利用各种媒介,加大宣传力度。皖江城市带要充分利用舆论宣传的优势,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渠道向国内外宣传,提高示范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在引进投资的宣传中,应打好“资源牌”、“特色牌”、“优势牌”。善于借势造势、接力引力,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
   2.优化承接软环境。在政府服务上,政府职能要逐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审批程序,着力营造“亲商、扶商、和商”的投资环境。在市场建设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坚决打击不合法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
   3.完善配套保障设施。夯实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公路、铁路、海运港口建设,打造全面、立体的交通网络。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电力、水力、通讯等公共设施的保障能力,实现城市综合服务对产业园区的全面覆盖。
   (二)引智引技,构建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
   1.注重引智引技。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吸引资金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将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设计环节一并转入。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节能环保型企业,特别要重视对掌握高新科学技术的尖端人才的引进。
   2.打造特色产业。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要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打造各市的特色产业,实行错位发展,发挥协同促进作用,以避免产业雷同而导致的相互恶性竞争。
   3.培育产业集群。产业综合配套能力越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就越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就越好,产业就愈趋于集群化。皖江城市带各市要立足自身的产业特色,根据产业转移的新变化,与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及时有效地调整产业布局,增强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为产业集群化创造有利条件。
   (三)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皖江城市带各市要按照“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服务集成”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逐渐完善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整合。立足当前现有的支柱产业,依照合理分配资源的原则,科学地设置项目准入标准,严禁引入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
   引进来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再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贯穿于企业成长周期的始末,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创新资源的整合与集成,通过合作共建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提升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品慧.安徽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2] 刘紫姣.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性经济效益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3] 朱道才、陆林.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系统目标与创新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2009,(09):8-11.
  [4] 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04):69-74.
  [5] 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0)[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6] 张会恒.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问题[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03):8-14.
  [7] 徐岚.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 (12):57-59.
  [8] 吴子敏.强化举措打造自主创新试验区[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02):120-124.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发展,众多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新课改的提出和实施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所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
类比推理是指根据两个不同的对象所存在的某些相同的方面,推测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进而实现推理的一种方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类比推理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有
摘 要:对贵州省82个县域人均GDP的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996年之前,贵州省县域经济呈现出先收敛再发散的“U型”趋势;1996年以后,经济增长分异的趋势较明显。  关键词:县域经济;σ收敛;绝对β收敛  中图分类号:F127;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06 文章编号:1672
在分析现有的群体决策支持系统局限性的基础上,通过划分决策角色,提出将群体决策分为组织者发起的决策和一般成员发起的决策两种,两类决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决策和流程有所区别,
(1浙江省衢州市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 浙江衢州 324000;  2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建筑工程建设一般周期长、工序复杂、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加强对各个阶段造价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保障建设各方的经济利益,对推动我国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 造价控制 全过程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摘 要:为了我们高中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这是自身发展的一种手段。它既是提高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途径,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种办法。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不少家长总是反对我们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为高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阐述了开展高中生社会实践的目的与方法,以期为今后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会实践;责任感;使命感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争相走进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老年大学在促进广大老年人“教、学、乐、为、健”中发挥了积极地推动作
摘 要: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们提倡“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善于思考,发现疑惑,并想方设法解决它,才能尽快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形成合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更是这样,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当前学生面临着信息瞬息万变、各种价值观异彩纷呈、诱惑与机遇
向量是高中数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内容较为灵活,应用范围较广,在代数、几何中广泛穿插,学习起来比较费劲。现将常见的与向量相关的计算问题整理出几类,以加深对向量的认识和理解。  一、 向量中的投影问题  二、向量中与三角形“心”相关的问题  三角形除去“旁心”之外,常用到的有四心:外心、内心、重心、垂心。在向量问题中也常有三角形“四心”问题的判断。  向量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以上只是列举了一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长期以来高中数学注重双基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只为了考试和升学的需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无用.数学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学生学习数学消极被动,机械,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