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充分认识其特殊性的基础上,继承母体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结合自身“优、独、民”的特点,围绕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打造具有独立学院特点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策略
一、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狭义上理解为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着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面貌,是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高校的硬件建设日益完备的今天,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的竞争。如何在硬件建设的趋同性中提升办学理念、强化学生素质、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各所高校孜孜以求的目标,这同样是对独立学院提出的要求。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自1999年诞生以来,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发展成为本科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3月30日,经教育部确认全国举办独立学院的省份有29个,共举办独立学院318所。
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当前,独立学院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实施,势必导致独立学院将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具有时代特色和学院特点的先进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提高自身品牌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就当前来说,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准
众所周之,独立学院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专业设置、实践实习、招生就业等方面要与市场接轨,要努力创造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氛围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认为与其它部门无关,这实际上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面实施。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对教育发展的理念没有进行认真研讨和提炼。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心只是为保证如何使各项活动取得成功,如何保证学生的活动处于学校制度的控制之中。学校决策部门对校园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2、学生的主倡力量不强
独立学院的存在与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独立学院的基本职能之一。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反之学生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和直接收益者。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按第三批本科录取,生源质量与母体学校一本、二本录取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独立学院按办学成本收费,创办之初生源大都来自城镇中、高层收入家庭,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强,特长明显,社会活动积极性高。但是,伴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非城镇生源学生融入“本三大军”。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对近3年入取生源分布统计显示:2005年城镇家庭学生占71%,2006年城镇家庭学生占58%,2007年城镇家庭学生51%,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局面被打破。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相对默默无闻,性格内向,工作能力和特长不明显,有些甚至有自闭倾向。
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跨入大学门槛的同时,高额教育成本也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一项重要支出。尴尬的本三身份、学生个体的“贫富差距”、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成本的教育投入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潜在的自卑感。加之目前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仍有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多数学生的自信心不强、归属感欠缺,专业思想不稳定。校园文化似乎仅成了部分“校园活跃分子”的专利,大多数学生对发起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低。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力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引导者。但现实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等原因,制约和影响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两头大、中间小”。“两头大”指离退休返聘人员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教师队伍的主体,或“老”或“少”,“中间小”是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比例少。并且对新引进的教师基本采用人事代理的聘用关系,不能做到同工同酬且缺乏正常的激励机制,人心思动,造成一些教师的归属感不强,不能很好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学院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独立学院多数地处城郊,教师一般乘坐班车上下班,任课教师也只有上课时间来校任教,下完课马上走人,要不就赶不上学校班车了。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更谈不上针对性的指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但傍晚的校园里,几乎全是“朝气蓬勃”的面孔。学生社团聘请的专业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兼职,徒有虚名,教师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评论者而非指导者和参与者。除了大型的学院性的活动,如院庆、学院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比较零散而且多为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但层次和质量普遍偏低,处于“蹦蹦跳跳、说说笑笑”阶段,一时轰动之后难以有持续的影响力。广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逐渐失去参与活动的热情,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品校园活动难觅踪影。
4、校园的客观环境薄弱
目前,多数许多独立学院已经摆脱了创办之初的简陋和“寄人篱下”、“校中校”的局面,不仅拥有独立的、规模较大的“园林式”新校区,而且硬件设施相对优越和完备。但是大多数校园地处城市边缘,远离市中心,缺少大学应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周围也缺少一个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大环境。据一项调查统计,独立学院的学生业余时间支配为玩电脑、看电视占35%,在寝室睡觉、聊天占12%,自学、看课外书占31%,运动、恋爱及其他占22%。独立学院一般没有教师住宅区,住校教师少,校园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水平较低,学生只能用比较“肤浅”的方式进行课余活动,这一点是众多办学者容易忽视和遗忘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于独立学院的决策者们集中精力于学院的硬件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投入的精力较少,从而使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客观环境先天不足,底子较薄。
三、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而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的结果。作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校园文化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根据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传承母体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弘扬母体高校的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于独立学院的特点,着眼于学校发展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造出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优秀校园文化。
1、以办学理念为主导,充分认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办学理念确定学校的本质内涵,凸显学校的特色风格,先进的办学理念将决定学校的发展目标,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蕴含学校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为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要求。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尤为繁重,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普遍偏重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少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独立学院要从办学理念出发,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育人目标的大环境下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且树立师生共建意识。充分认识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独立学院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2、尊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身效能的发挥。校园文化不是单凭学校某一部门或某个师生员工所能完成的,那种把校园文化归属于学校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狭隘意识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导向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如果教师或者学生总是有一种“不伦不类”、“低人一等”的边缘化认识,必然导致他们身份归属感的缺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缺乏主人翁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树立全院校园文化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全体教职员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此,独立学院要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打破人事代理与正式员工的身份界限,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凝聚力,针对师生互动不足的情况,可以侧重制定一些促进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教学相长的制度。学生是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可以说校园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建设的,更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既是创建者也是受益者。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更为关注“本三”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从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调整学生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价值取向等,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归属感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3、坚持继承与创新,打造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独立学院与母体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高校与新校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合并高校之间的老校区的关系。大学新校区可以通过文化移植的方式完成文化构建,合并的校区可以通过文化融和来形成新的校园文化体系。独立学院不可以走这样的路,独立学院是以母体学校为依据申请下来的,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母体高校的支持。但是,在借鉴和继承母体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快速发展的需要定位校园文化。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必然要求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对母体高校的现有专业加以调整、改革和互补,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探索与母体高校不同的专业建设,实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一致,体现“民、独、优”的特点。
4、科学整合多元资源,实现企业文化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交融。我们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独立学院服务。独立学院引进民营机制,借鉴现代办学机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这种新型的、赋有特殊魅力的组织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应该不断创新,所以,融入地方企业文化,充分整合地方单位的教育资源,密切校企合作是创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条件,也符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独立学院与社会企业间已经有了比较频繁的交往,但是在文化方面的合作和沟通却很缺乏。因此,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应该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强化对文化的理解,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其次可以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使学生能够更加务实地学习,最终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渡过最初的创业阶段,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努力、反复积淀才能升华出特有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同时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要求,坚持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的优势,努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校园特色文化,才能不断推动独立学院在未来的竞争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公布独立学院名单.2007,http://www.cicol.cn/中国独立学院在线
[2]董建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4,(7)
[3]陈彩娟等.高教园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11)
[5]陈恒初.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核心竞争力;策略
一、引言
高校校园文化,狭义上理解为以校园为地理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着校园的人文氛围和整体精神面貌,是全体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高校的硬件建设日益完备的今天,校际竞争已经转向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的竞争。如何在硬件建设的趋同性中提升办学理念、强化学生素质、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成为各所高校孜孜以求的目标,这同样是对独立学院提出的要求。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独立学院自1999年诞生以来,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已发展成为本科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7年3月30日,经教育部确认全国举办独立学院的省份有29个,共举办独立学院318所。
作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当前,独立学院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实施,势必导致独立学院将经历“大浪淘沙”的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具有时代特色和学院特点的先进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提高自身品牌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就当前来说,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校园文化的定位不准
众所周之,独立学院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专业设置、实践实习、招生就业等方面要与市场接轨,要努力创造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和氛围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但目前多数独立学院都把校园文化建设归属于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认为与其它部门无关,这实际上是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层面实施。对校园精神的培育、对教育发展的理念没有进行认真研讨和提炼。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重心只是为保证如何使各项活动取得成功,如何保证学生的活动处于学校制度的控制之中。学校决策部门对校园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削弱了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2、学生的主倡力量不强
独立学院的存在与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独立学院的基本职能之一。校园文化影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反之学生也是创造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和直接收益者。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按第三批本科录取,生源质量与母体学校一本、二本录取的学生有较大的差距,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独立学院按办学成本收费,创办之初生源大都来自城镇中、高层收入家庭,学生实践能力普遍较强,特长明显,社会活动积极性高。但是,伴随着教育大众化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非城镇生源学生融入“本三大军”。据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对近3年入取生源分布统计显示:2005年城镇家庭学生占71%,2006年城镇家庭学生占58%,2007年城镇家庭学生51%,这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局面被打破。与城镇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相对默默无闻,性格内向,工作能力和特长不明显,有些甚至有自闭倾向。
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跨入大学门槛的同时,高额教育成本也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一项重要支出。尴尬的本三身份、学生个体的“贫富差距”、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成本的教育投入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潜在的自卑感。加之目前独立学院与公办高校在社会地位、发展前景等方面仍有现实的差距,造成了多数学生的自信心不强、归属感欠缺,专业思想不稳定。校园文化似乎仅成了部分“校园活跃分子”的专利,大多数学生对发起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低。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力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引导者。但现实问题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资队伍不稳定等原因,制约和影响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两头大、中间小”。“两头大”指离退休返聘人员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占教师队伍的主体,或“老”或“少”,“中间小”是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比例少。并且对新引进的教师基本采用人事代理的聘用关系,不能做到同工同酬且缺乏正常的激励机制,人心思动,造成一些教师的归属感不强,不能很好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学院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独立学院多数地处城郊,教师一般乘坐班车上下班,任课教师也只有上课时间来校任教,下完课马上走人,要不就赶不上学校班车了。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更谈不上针对性的指导。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大学一解》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但傍晚的校园里,几乎全是“朝气蓬勃”的面孔。学生社团聘请的专业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兼职,徒有虚名,教师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评论者而非指导者和参与者。除了大型的学院性的活动,如院庆、学院运动会、文化艺术节等,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比较零散而且多为自娱自乐的文体活动,虽然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但层次和质量普遍偏低,处于“蹦蹦跳跳、说说笑笑”阶段,一时轰动之后难以有持续的影响力。广大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逐渐失去参与活动的热情,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品校园活动难觅踪影。
4、校园的客观环境薄弱
目前,多数许多独立学院已经摆脱了创办之初的简陋和“寄人篱下”、“校中校”的局面,不仅拥有独立的、规模较大的“园林式”新校区,而且硬件设施相对优越和完备。但是大多数校园地处城市边缘,远离市中心,缺少大学应有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周围也缺少一个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大环境。据一项调查统计,独立学院的学生业余时间支配为玩电脑、看电视占35%,在寝室睡觉、聊天占12%,自学、看课外书占31%,运动、恋爱及其他占22%。独立学院一般没有教师住宅区,住校教师少,校园学术氛围不浓,科研水平较低,学生只能用比较“肤浅”的方式进行课余活动,这一点是众多办学者容易忽视和遗忘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于独立学院的决策者们集中精力于学院的硬件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投入的精力较少,从而使得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客观环境先天不足,底子较薄。
三、加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优秀的校园文化不是与生俱来、自然形成的,而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的结果。作为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校园文化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根据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传承母体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弘扬母体高校的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于独立学院的特点,着眼于学校发展战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造出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优秀校园文化。
1、以办学理念为主导,充分认识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办学理念确定学校的本质内涵,凸显学校的特色风格,先进的办学理念将决定学校的发展目标,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蕴含学校的办学理念。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精神文明的重要表现,为此,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要求。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尤为繁重,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普遍偏重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很少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纳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从而削弱了校园文化在高校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独立学院要从办学理念出发,对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育人目标的大环境下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且树立师生共建意识。充分认识到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独立学院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2、尊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师生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自身效能的发挥。校园文化不是单凭学校某一部门或某个师生员工所能完成的,那种把校园文化归属于学校宣传部门或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狭隘意识是阻碍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教师和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建设过程中,教师发挥着导向作用,学生发挥着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如果教师或者学生总是有一种“不伦不类”、“低人一等”的边缘化认识,必然导致他们身份归属感的缺失,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缺乏主人翁意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树立全院校园文化建设一盘棋的思想,全体教职员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此,独立学院要加强师资队伍管理,打破人事代理与正式员工的身份界限,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凝聚力,针对师生互动不足的情况,可以侧重制定一些促进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教学相长的制度。学生是校园文化中的主体,可以说校园文化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建设的,更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既是创建者也是受益者。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要更为关注“本三”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价值,从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调整学生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价值取向等,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归属感并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3、坚持继承与创新,打造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独立学院与母体的关系不是一般的高校与新校区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合并高校之间的老校区的关系。大学新校区可以通过文化移植的方式完成文化构建,合并的校区可以通过文化融和来形成新的校园文化体系。独立学院不可以走这样的路,独立学院是以母体学校为依据申请下来的,它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母体高校的支持。但是,在借鉴和继承母体高校优秀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快速发展的需要定位校园文化。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这就必然要求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应该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对母体高校的现有专业加以调整、改革和互补,优化专业结构,积极探索与母体高校不同的专业建设,实现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一致,体现“民、独、优”的特点。
4、科学整合多元资源,实现企业文化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交融。我们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独立学院服务。独立学院引进民营机制,借鉴现代办学机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这种新型的、赋有特殊魅力的组织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应该不断创新,所以,融入地方企业文化,充分整合地方单位的教育资源,密切校企合作是创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重要条件,也符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独立学院与社会企业间已经有了比较频繁的交往,但是在文化方面的合作和沟通却很缺乏。因此,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首先应该强化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强化对文化的理解,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其次可以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把握理解企业文化;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行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使学生能够更加务实地学习,最终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渡过最初的创业阶段,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长期努力、反复积淀才能升华出特有的生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学校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同时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要求,坚持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独立学院的的优势,努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校园特色文化,才能不断推动独立学院在未来的竞争中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公布独立学院名单.2007,http://www.cicol.cn/中国独立学院在线
[2]董建江.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04,(7)
[3]陈彩娟等.高教园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和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5,(11)
[5]陈恒初.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