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khy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素养是一项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需要构建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具备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精神。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开设实验、实训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应用型大学;科学素养
  我国“十三五”规划已明确提出,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是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科学素质倾向于科学文化的精神层面,科学素养则侧重其知识层面。大学生受到了良好的大学教育具備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其科学素养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是什么呢?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科学研究意识与精神[1]。具体来说,包含构建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具备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与方法;以及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具有的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以及刻苦钻研,团队协作,求真创新等品质。科学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大学毕业生未来生存、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未来高精尖人才的储备力量。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将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分为:学术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型本科院校主要强调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即注重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2]。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在培养人才的模式上做了调整,以培养企业高素质劳动力为导向,但是从每年的就业情况显示,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学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大学生依旧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为缓解这一问题,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据统计2020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约70万,其中考研人数高达28万,并且考研人数每年都在持续增长。近40%的大学生需要继续深造,以期在读研过程中实现华丽逆袭。对于本省应用型大学的毕业生来说,考研人数比例也很高。对于其他60%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创业或者失业。应用型大学一部分是针对市场需求培养人才的,但为何企业仍然招不到人?一部分原因是,毕业生多方面能力有待提高,比如,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本应在大学阶段得以强化和提升,但是很多时间并没有引起特别注意。北上广很多“跳槽者”那里工作机会多是一方面原因,主要原因归于自身能力是否有跳槽的资本。知识浩瀚无穷不可能学完,知识学习目的还是提升多方面能力。大学的课本上不会面面俱到讲到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大学教育到底能做些什么?概括来说,大学教育需要让学生具备科学素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能力。科学素养是一项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其研究问题的方法论适用于大多数行业,其科学精神内涵可以引导学生走的更远。因此,应用型大学的教育中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现在普遍现象是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能够具备一定的知识,但是其知识体系不完整。迫于毕业、就业和升学压力所学知识有限[3],只注重考点,考纲,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也有很多学生追求证书、奖励,对系统性学习认识不足,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甚至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虚度年华,价值观,人生观摇摆不定,如何让这些学生回到现实世界,扮演好学生角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前两种情况的学生,本文针对这些学生的培养方式做了一些思考。前面提到的知道学习,但是学不得法,疲于学习的同学也是我校绝大部分同学的现状,这些同学往往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深入追问则说不出所以然,遇到实际科学问题无从下手,欠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这些短板直接导致学生毕业后创新力不足,科学素养不高。因此,如何利用大学几年时间,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联合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共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针对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以下几个策略:
  • 注重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创新的依据和源头。是实现大国“智造”的根本。在校老师传授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查漏补缺,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学教师正是“渔”的传授者。如何利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课堂,达到“授渔”目的?这就要求老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在不断训练中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由于大学课程安排并非连续,大部分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的知识,忘记前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知识点往往是孤立的零散的。针对此问题,教师讲授课程中需要注重知识点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讲解或者以专题形式讲解,同时要求学生课下进行章节总结或者专题化总结,以便于学生构建本课程的知识主线。不过有限的课堂时间,只能重点讲述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本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还需要学生自己查漏补缺。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在课堂讲述的知识点的同时提出有关问题,抛砖引玉,提供相关参考书目,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阅读大量书籍,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以回答,理清楚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完善知识主线,教师可以在下次课对提出问题的答案做以检查和补充。教师起到引导员作用,不断层层深入的发问,层层递进的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自主探索。
  另外,通过名人轶事、提出问题等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学生通过归纳、总结等过程形成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框架。同时,也要推荐学生阅读相关方法论书籍,系统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演绎方式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框架。学校可以要求低年级学生每天保证3到4小时自习时间,自习时间不携带电子产品,以确保学生能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查漏补缺。此外,除了必修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学习多元化知识,解决其知识构架单一,知识面窄的问题。
  • 参与科研活动,培养科研素养[4]

  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在项目实施初期,老师需要手把手教会学生规范操作,重点强调注意事项,保证安全、规范操作;如何检索文献,如何阅读文献提取有用的部分…教授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项目实施中期,老师引导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调研文献,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经过小组讨论,确立方案,不断尝试。项目实施后期,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总结规律,撰写实验总结或论文。在不断推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系统的科研方法、缜密的科研思维。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多尝试,遇到失败分析原因,调整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坚定科研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科研意志力。对于进入实验室一到两年的学生,可以锻炼独立完成选题,调研,实验,总结,写作等完整科学研究过程,为这些学生将来进入高层次深造,独立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实验中的“老带新”,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条件允许情况下,应用型理工科院校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在老师协助下完成毕业设计,老师确定课题研究方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检索-调研-文献汇报-设计实验思路”,并与老师讨论后确定可行的实验方案,以小组协作方式完成实验,通过每个环节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科学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 注重实操过程,加强能力提升

  应用型大学开设的一些课程,如数学建模、物理实验、化学实验和科技创新制作等,注重过程考核,鼓励学生提前预习,小组讨论,设计出实施方案;实施后分析总结。时间、环境允许的情况下,老师适当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完成相应实操项目,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系统思维能力等。应用型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也侧重于实训,“实训”容易被理解为经验传授,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那么,首先来思考几个问题,实训中“新人”向“师父”请教时,如何及时的发现问题,准确的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自己总结出解决办法?从“疑”到“问”再到“总结”…这一系列的思考模式,不正是大学教育给予的科学素养吗?此外,在实训中往往会遇到书本中未曾学过的知识,需要学生不断查阅书籍,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来扩展知识面,这不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方式吗?实训只是将课堂搬到了现场,通过发现新问题,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完成既定工作。在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以后其今后学习和工作必备的软实力。由于课程时间限制,如此短时间内可能无法快速使学生完全具备这些能力,实训课程只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多数时间还需要学生自己遇到问题多问为什么?多总结,通过优秀案例不断推演出自己的逻辑框架。
  • 持续阅读,提升能力

  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大学是读书的黄金时期,倡导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来延展知识面,通过阅读经典来建立正确的三观。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不断总结,乐于分享。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多方面能力,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重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我。大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黄金时期,仅仅靠老师课堂上的传授远远不够,所以大学生需要自主阅读。学生首要明确:讀什么书?怎么读?这要求学生首先读一些方法论书籍,明确读书方法,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以避免后续大量阅读过程中出现“读不得法”。倡导学生读经典、读历史、读哲学、读思想类的著作等,在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逻辑思维,成熟心智。
  此外,每门课程所选的都是经典教材其严谨的逻辑,缜密的设计也是阅读的经典,也是大学生阅读的基础,虽然部分学生就业的岗位可能和专业没有多大关联,但是大学课程中潜移默化养成的思维方式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老师精讲、细讲教材的主要目的之一。学校可以成立“读书社团”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定期阅读与分享,营造良好的读书大环境,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积极性,这里老师必要做好言传身教,老师也不再是指挥者、组织者、成为参与者,这样利于学生融入,而不是迫于压力参与。那么如何做到全校范围内的读书分享?参考体育竞技类项目的遴选过程:可以按院系分成多个组或者更小单位分组,可以让每个同学做到组内分享,优秀者可以进行组与组之间的分享,然后一级级的推荐到全校范围的读书分享。 在这不断的分享过程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阅读,让学生们慢慢爱上阅读,爱上分享,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那时我们的校园不仅是处处鸟语花香,还有满园的书香。
  •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下达了“全民终身学习”的通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全民学习。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终身学习。如今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知识的不断更新,要求每个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要不间断的学习。不论在任何学习阶段和工作岗位,都会有“新”知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证跟上时代的迅猛发展。在当今信息、知识爆炸时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发展,大学生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学慕课、学微课…也可借助新媒体资源[5],不断搭建和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不断掌握新方法、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当然,信息爆炸时代也有弊端,我们的时间可能不知不觉的被偷走,手机一刷几小时,网页浏览几小时…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专注力越来越差,眼镜片越来越厚…这也要求大学生要有更多的自控力,要求老师们群策群力制定更多的规则让学生充实忙碌,多走出去参与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资源不断拓宽自我认知边界,让学习成为习惯,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六、结语
  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升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学校和师生需要共同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出了几点见解。期望它能在应用型人才科学素养的提升上发挥一定作用,同时也能为学生在大学阶段完善自我,实现人生进阶提供一些具体的实施思路。
  参考文献:
  [1]杜红.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与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4):63-68.
  [2]夏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与保障[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2):6-11.
  [3]任志玲,付华,郭瑞.在科研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8(Z1):71-72.
  [4]陈梁,徐晨曦,许文苑,侯朝辉,何斌鸿.高校科研团队平台助力锻塑大学生科学素养[J].山东化工,2019,48(04):159+161.
  [5] 李佩佩.现代传播理念的更新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1(05):167-171.
  项目资助: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1A140016),洛阳理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安秀云(1985—  ),女,河南平顶山人,博士,洛阳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非贵金属电催化水分解制氢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通信技術课程需要仿真软件的配合,“5GStar”超仿真5G复合型人才培养软件就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该软件体系基于5G基站同源开辟,应用软件支撑云上尝试,荒野行动透视辅助,将仿真5G实训,为进修者建立矫捷超仿真5G场景,提供复合型型人才培育平台。这次推出的“5GStar”超仿真5G基站系统,搭载5G基站技术,高度还原实地建网业务流程,有效降低人才培养投入成本和提高培训效率,实现“所学即所用”。
摘 要:随着大数据与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教育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河北工程技术院校基于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目前存在的教学现状,并给出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情况。  关键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  1概述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是
摘要:二维材料的发现开启了研究二维材料磁性的大门,为实现新功能器件拓宽了思路。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本文研究了MSi2N4(M=Sc,Ti,V,Cr,Mn,Fe,Co,Ni和Cu)体系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磁特性。结果表明,MSi2N4具有丰富的磁特性,CrSi2N4材料是非磁的半导体材料,而MSi2N4(M=V,Mn,Fe,Co,Ni,Cu)为普通的磁性金属。MSi2N4(M=Sc,Mn,V)表现出
摘要:“缺芯”是我国现阶段的“卡脖子”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强的计算机硬件人才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学生在硬件实验课中,难于结合工程项目和实际应用,学习主动性不够高。通过多样化的课前预习、知识化的思政案例、有针对性的课堂指导和完善的指导制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验课和理论课相互促进,使硬件课程难学的问题得到解决。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产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03;G
摘要:城市风景园林与乡村文化礼堂分别是中国城市、农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内涵丰富,具有挖掘潜力,但在文化表现形式上差异明显。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体验,采用对比研究法梳理分析发现,城市风景园林与乡村文化礼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认为,文化特色差异是“异曲”,文化载体功能是“同工”。由于二者文化属性突出,德育功能显著,艺术魅力十足,现今仍然具有广阔的开发与研究前景。  关键词:
摘要: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不斷取得新的进步,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诞生后也在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从广义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从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该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极大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目前,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能够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能为进一步提高我国
摘要:学前教育目前深受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已经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目前幼儿园在学校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集中体现在教学效率低下,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形式。所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优势,幼儿园要不断加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以此来促进学前教育信息化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对目前学前教育现状的分析结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出建议和意见
摘要:工业遗产乃是存在于每一个城市中的的一种标识,它是带动城市积极发展的重要的推动力,也是任何一个时代创新和发展的起点。本文通过对工业遗产景观改造的历史沿革的梳理和解读,对指导思想的阐述,进而将景观改造设计中产生的各种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和理解,将文化景观如何在工业遗产改造中进行表达,并阐述历史文脉对于景观表达的重要性,旨在为城市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提供部分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改造设计;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