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堂好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有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更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尾收得好,就更能深刻地表现课堂教学的思想内容,加强课堂教学艺术魅力,在同学们心中燃起旺盛的探求的火焰,取得课虽终而意不尽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也同理,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仅仅对一节课的简单总结,而且要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把数学思想延伸到课后的现实生活中去。下面就本人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数学课结束语的粗浅设计。
一、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拉伊曾指出:“通过游戏进行的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典范,因为这种教学合乎自然。”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我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面对全班38名学生,从容地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了。游戏开始了,我先出示了一张数字卡片2,学号是2、4、6、8、10……的学生高兴地走出教室。接着,我又分别出示了卡片5和卡片3,学号是5、3的倍数的学生走出了教室,(其实学生们都没有走远,都在门外、窗外看着呢)。最后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这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数都不是老师拿出的卡片上的数的倍数。”“那么,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就都可以走了?”学生积极地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我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10名学生在下课铃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游戏,巩固了旧知,检查了新知,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举多得,灵活巧妙。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止步,而是跃跃欲试。其间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后进生,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创造的气氛中,被唤起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悬念,激活思维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式结束语,就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创设一种情境,含蓄地抛出下节课所要探究的话题,让同学们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中,提前介入下一节课学习内容的结课方式。所以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来以质疑问难的方式创设课堂结束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白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跃跃欲试的欲望。如,教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我说:“同学们,老师可毫无保留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这项绝计传授于你们了,大家掌握得还不错。可我还有项更给力的绝活,你们随便出一个数字,我可以不计算迅速判断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随后经过学生的出题验证后,我得意地说:“要想掌握这项绝活,首先要了解3的倍数的特征,同学们课后不妨猜一猜、议一议。”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课,常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悬念性结束语。这种结束语,使学生感到: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欲奋力再攀。这种留“尾”的做法,为上好下节课涂上一点神秘色彩。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我想,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经常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真理,而且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这时的教学也就是高效率的。
三、引入生活,感动儿童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为此数学课的结尾设计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一)”结束时,我说:“至此,我们今天的学习探究已圆满完成,我想同学们都小有所获吧,请和你的同伴谈谈你的收获。”(同桌交流后,随机抽取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讲给全班同学。)师: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收获。在认识了分数这个朋友后,我有些惭愧,因为分数很正直,遇到谁总是平均分,可我这点却做得不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没有将我的爱平均分给每个同学。以后我会尽量改正(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红心),现在我要将我的师爱平均分给咱们班同学。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得到的师爱吗?先请学生写在草稿本上,然后齐声回答。”片刻之后,同学们激动深情地异口同声答:“1/26。”
上述的结束语,由于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营造了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奇妙的情趣,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自然而然荡起了终课前的涟漪。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为课堂教学画上了一个个圆满的句号。
四、学科融合,人文享受
数学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也是人文学科,在数学知识讲授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人文性。教师除了在备课中“披文以入情”,还必须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这种感情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结束语更要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结尾的时候,在音乐声中,让学生创造出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并用一句话概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数学课堂与艺术相融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同样,在教学“圆”时,用这样的动画演示结尾,正方形旋转越来越快,所经过的轨道就成了圆,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其中又蕴含道家思想。
清代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强调编戏、写文章结尾要清亮美约,余音绕梁。其实讲课亦然。一个个亮丽的、隽永的结束语,可以使课堂的生命得以延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历久不减,使教师的教学技艺更加精湛。鉴于此,为师者有必要巧设课尾,再掀思维高潮,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让我们将课堂结束语设计得再成功些,再精彩些吧,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余音绕梁!
一堂好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文章,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有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更有耐人寻味的结尾。教学中,尾收得好,就更能深刻地表现课堂教学的思想内容,加强课堂教学艺术魅力,在同学们心中燃起旺盛的探求的火焰,取得课虽终而意不尽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也同理,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仅仅对一节课的简单总结,而且要能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把数学思想延伸到课后的现实生活中去。下面就本人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数学课结束语的粗浅设计。
一、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家拉伊曾指出:“通过游戏进行的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典范,因为这种教学合乎自然。”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我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面对全班38名学生,从容地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离开教室了。游戏开始了,我先出示了一张数字卡片2,学号是2、4、6、8、10……的学生高兴地走出教室。接着,我又分别出示了卡片5和卡片3,学号是5、3的倍数的学生走出了教室,(其实学生们都没有走远,都在门外、窗外看着呢)。最后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这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数都不是老师拿出的卡片上的数的倍数。”“那么,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就都可以走了?”学生积极地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我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10名学生在下课铃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游戏,巩固了旧知,检查了新知,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举多得,灵活巧妙。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止步,而是跃跃欲试。其间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后进生,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创造的气氛中,被唤起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悬念,激活思维
“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式结束语,就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创设一种情境,含蓄地抛出下节课所要探究的话题,让同学们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中,提前介入下一节课学习内容的结课方式。所以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来以质疑问难的方式创设课堂结束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白点,激发学生积极探究,跃跃欲试的欲望。如,教学了“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我说:“同学们,老师可毫无保留将2,5的倍数的特征这项绝计传授于你们了,大家掌握得还不错。可我还有项更给力的绝活,你们随便出一个数字,我可以不计算迅速判断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随后经过学生的出题验证后,我得意地说:“要想掌握这项绝活,首先要了解3的倍数的特征,同学们课后不妨猜一猜、议一议。”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的新授课,常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悬念性结束语。这种结束语,使学生感到:思前,觉余音缭绕;顾后,欲奋力再攀。这种留“尾”的做法,为上好下节课涂上一点神秘色彩。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那么,我想,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经常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真理,而且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这时的教学也就是高效率的。
三、引入生活,感动儿童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的学科,为此数学课的结尾设计要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一)”结束时,我说:“至此,我们今天的学习探究已圆满完成,我想同学们都小有所获吧,请和你的同伴谈谈你的收获。”(同桌交流后,随机抽取学生将自己的收获讲给全班同学。)师:我也有一点小小的收获。在认识了分数这个朋友后,我有些惭愧,因为分数很正直,遇到谁总是平均分,可我这点却做得不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没有将我的爱平均分给每个同学。以后我会尽量改正(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红心),现在我要将我的师爱平均分给咱们班同学。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你得到的师爱吗?先请学生写在草稿本上,然后齐声回答。”片刻之后,同学们激动深情地异口同声答:“1/26。”
上述的结束语,由于联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营造了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学生与教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奇妙的情趣,奇妙的思维,奇妙的想像,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自然而然荡起了终课前的涟漪。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为课堂教学画上了一个个圆满的句号。
四、学科融合,人文享受
数学学科有其相对独立性,但也是人文学科,在数学知识讲授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人文性。教师除了在备课中“披文以入情”,还必须以生动的语言,饱满的感情,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这种感情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结束语更要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比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结尾的时候,在音乐声中,让学生创造出一幅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并用一句话概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数学课堂与艺术相融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同样,在教学“圆”时,用这样的动画演示结尾,正方形旋转越来越快,所经过的轨道就成了圆,体现了极限的思想,其中又蕴含道家思想。
清代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强调编戏、写文章结尾要清亮美约,余音绕梁。其实讲课亦然。一个个亮丽的、隽永的结束语,可以使课堂的生命得以延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历久不减,使教师的教学技艺更加精湛。鉴于此,为师者有必要巧设课尾,再掀思维高潮,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让我们将课堂结束语设计得再成功些,再精彩些吧,让每一节课的“终曲”都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