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宗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自己教得精彩,还要让学生学得精彩,让教师精彩的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精彩学习的基础之上.本文以苏科版《力 弹力》为例,详细分析课堂中如何还原学生的精彩学习,最终让学生真正享受幸福快乐的物理之旅.
1精彩的发现还给学生察觉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自然学科,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很多物理规律和物理发现都是从实验现象中来的,这一点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的我们,就要善于提前采集实验现象、生活现象中的精彩片段,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将这些精彩的发现留给学生去察觉,最终在自己的察觉中收获精彩的发现.就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有很多的精彩发现值得学生去察觉,具体有以下三种:
(1)范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差异.学生在自己动手对吹好的气球、橡皮泥、橡皮筋、弹簧等施加力的过程中,很快就发现了这些物体形状的改变,从而自发地构建出一个形变的概念,而这时教师不应该急著帮助学生介绍什么是形变及分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再次实验,并激发学生去观察不同物体在受力后发生形变的差异性,这样的激发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来构建范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概念,这样的自我发现,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引入和讲解.
(2)弹力的客观存在.弹力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学生如何在刚刚知道力的基础上,很快认识“弹力”这个新物理名词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突破的关键点,而只有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察觉才是最有效果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物体施加力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加力的过程中,学生会明显感觉到这些物体都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形状而努力“反抗”外界给它们施加的力.这时教师也只需要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和感受.学生会在这种察觉中不知不觉感知到弹力客观存在,甚至收获弹力存在的条件.
(3)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大小关系.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是本节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不仅承接了学生对力、形变的认知,而且还有效地过渡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因此,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具体关系也是由实验现象来获知的,这个现象的观察和发现过程也应该留给学生去察觉,在学生的观察基础之上,结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其中存在精彩的一面,此处的精彩也再次体现这个关键点的价值所在.
2精彩的结论留给学生归纳
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的细节等注意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探究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还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真正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真实训练,而探究能力训练的提升点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自己完成对探究结论的归纳和对探究过程的评价,这是整个探究过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探究过程中,我们都要注重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归纳与总结,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中,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效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真正提升.比如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在控制变量法前提下进行的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过程的操作,学生会自发地对这一切的过程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个构建即使与正确的知识和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偏差,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都是原生态的探究成果,教师则帮助学生把这些探究成果变得更完善,更符合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因此,这样的结论性的收获应该还给学生自己去总结、自己去归纳,在本节的教学中就有很多精彩的结论可以还给学生去归纳,从而形成自主构建基础上的新认知和收获.就本节而言,我们主要有三个精彩的结论可以留给学生.
(1)力的概念.在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力的例子之后,教师将学生所例举的例子有选择地呈现在黑板或投影上,如图1所示,这些例子全部是:要产生力的作用,就必须有两个对象,且两者最终要产生力就必须产生一个作用,即类似这里的举、拉、推等作用性的动词.教师的板书是引导,而关键性的思考和分析还是留个学生去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顺利地归纳出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借助学生举出的例子感受到,要产生力,必须要有两个物体,而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2)弹力的概念.学生通过活动察觉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原来的形状而给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弹力概念的理解中涉及到的难点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这个概念的建立完全可以还给学生自己去归纳.而学生是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体会来归纳获知的.即使学生原先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比较薄弱,我们也可以采用以下几个问题的方式得以突破.
问题1:你在压弹簧、拉橡皮筋、压气球时,感受到了什么?
问题2: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问题3:产生这个力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发生了什么?
这三个连贯性的问题直接帮助学生正确、快速、高效地归纳出弹力的概念.
(3)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关系.学生做完实验后都能观察到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就越大,而很多教师为了强调形变程度是有一定的范围,因此,怕很多学生归纳不正确,就一再地强调:“在一定范围内,作用于物体的外力越大,物体发生的形变也越大.”其实学生如果是自己处于实验探究的话,学生自己肯定可以发现形变是有范围的,如果超过范围了,就不再是弹性形变,也就是说,弹性形变的形变程度应该是没有范围的,因为超过范围的形变就不再是弹性形变,这个结论也是留给学生去归纳和总结,在此教师也是对相关的过渡环节通过问题来帮助学生归纳,而真正的归纳和理解的过程还是要还给学生的.
3精彩的体验让给学生品味
苏科版在《力 弹力》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时,其中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知识向技能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弹性势能是学生在本节的知识延伸和拓展,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节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紧凑的,为了在充分确保学生参与度和参与面的情况下,如何高效高速地完成教学内容,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在后面的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弹性势能的了解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本人经过多次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充分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提升技能的达成,知识的延续.第一,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们并不要将使用方法一一解读,而是让学生借助已学的刻度尺、秒表、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先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去测一下1 N的拉力和2 N的拉力大小,并在学生体验后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并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注意点,而学生凭经验阐述的并不一定全、也不一定严谨,这时我们就把学生自己阐述的内容留给其他学生来判断和完善,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1 N和2 N的大小.而对于体验弹性势能的存在,我们也只要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能量的存在,即让学生去压一下气球,比一比谁最先把气球压爆,而这个过程学生都会想办法用力压,而自己却想办法远离即将压爆的气球,教师借助学生参与的兴奋点,追问,为什么要想法远离即将压爆的气球.学生都会抢着说出以下几种情况:会炸到身上、会把脸蛋弹疼、会弹到眼睛……,这时教师就追问,这说明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真正感受到弹性势能的存在,感受到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等相应知识,而在学生理解了弹性势能以后,学生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发现弹性势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达成教材对弹性势能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在教师的精彩引导下,让学生收获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发现、精彩归纳、精彩体验,不仅可以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活动和思维的积极性,还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收集归纳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等,这正是物理课堂需要渗透给学生的科学素养.
1精彩的发现还给学生察觉
物理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自然学科,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很多物理规律和物理发现都是从实验现象中来的,这一点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的我们,就要善于提前采集实验现象、生活现象中的精彩片段,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预设,将这些精彩的发现留给学生去察觉,最终在自己的察觉中收获精彩的发现.就本节课的教学中就有很多的精彩发现值得学生去察觉,具体有以下三种:
(1)范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差异.学生在自己动手对吹好的气球、橡皮泥、橡皮筋、弹簧等施加力的过程中,很快就发现了这些物体形状的改变,从而自发地构建出一个形变的概念,而这时教师不应该急著帮助学生介绍什么是形变及分类,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再次实验,并激发学生去观察不同物体在受力后发生形变的差异性,这样的激发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来构建范性形变和弹性形变的概念,这样的自我发现,效果远远大于教师的引入和讲解.
(2)弹力的客观存在.弹力是本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学生如何在刚刚知道力的基础上,很快认识“弹力”这个新物理名词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突破的关键点,而只有让学生自己通过活动来察觉才是最有效果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物体施加力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施加力的过程中,学生会明显感觉到这些物体都想恢复自己原来的形状而努力“反抗”外界给它们施加的力.这时教师也只需要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和感受.学生会在这种察觉中不知不觉感知到弹力客观存在,甚至收获弹力存在的条件.
(3)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大小关系.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是本节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不仅承接了学生对力、形变的认知,而且还有效地过渡到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因此,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具体关系也是由实验现象来获知的,这个现象的观察和发现过程也应该留给学生去察觉,在学生的观察基础之上,结合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发现其中存在精彩的一面,此处的精彩也再次体现这个关键点的价值所在.
2精彩的结论留给学生归纳
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关注探究过程中的细节等注意点,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这种探究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还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真正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真实训练,而探究能力训练的提升点就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自己完成对探究结论的归纳和对探究过程的评价,这是整个探究过程中画龙点睛的一笔,由此可见,无论在哪个探究过程中,我们都要注重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归纳与总结,都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中,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效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真正提升.比如在本节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系列在控制变量法前提下进行的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实验过程的操作,学生会自发地对这一切的过程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构建,这个构建即使与正确的知识和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或偏差,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都是原生态的探究成果,教师则帮助学生把这些探究成果变得更完善,更符合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因此,这样的结论性的收获应该还给学生自己去总结、自己去归纳,在本节的教学中就有很多精彩的结论可以还给学生去归纳,从而形成自主构建基础上的新认知和收获.就本节而言,我们主要有三个精彩的结论可以留给学生.
(1)力的概念.在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关力的例子之后,教师将学生所例举的例子有选择地呈现在黑板或投影上,如图1所示,这些例子全部是:要产生力的作用,就必须有两个对象,且两者最终要产生力就必须产生一个作用,即类似这里的举、拉、推等作用性的动词.教师的板书是引导,而关键性的思考和分析还是留个学生去归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顺利地归纳出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借助学生举出的例子感受到,要产生力,必须要有两个物体,而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2)弹力的概念.学生通过活动察觉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原来的形状而给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弹力概念的理解中涉及到的难点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这个概念的建立完全可以还给学生自己去归纳.而学生是完全能够通过自己的活动体会来归纳获知的.即使学生原先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比较薄弱,我们也可以采用以下几个问题的方式得以突破.
问题1:你在压弹簧、拉橡皮筋、压气球时,感受到了什么?
问题2: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
问题3:产生这个力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发生了什么?
这三个连贯性的问题直接帮助学生正确、快速、高效地归纳出弹力的概念.
(3)弹性形变程度与外力的关系.学生做完实验后都能观察到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就越大,而很多教师为了强调形变程度是有一定的范围,因此,怕很多学生归纳不正确,就一再地强调:“在一定范围内,作用于物体的外力越大,物体发生的形变也越大.”其实学生如果是自己处于实验探究的话,学生自己肯定可以发现形变是有范围的,如果超过范围了,就不再是弹性形变,也就是说,弹性形变的形变程度应该是没有范围的,因为超过范围的形变就不再是弹性形变,这个结论也是留给学生去归纳和总结,在此教师也是对相关的过渡环节通过问题来帮助学生归纳,而真正的归纳和理解的过程还是要还给学生的.
3精彩的体验让给学生品味
苏科版在《力 弹力》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时,其中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知识向技能转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弹性势能是学生在本节的知识延伸和拓展,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本节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紧凑的,为了在充分确保学生参与度和参与面的情况下,如何高效高速地完成教学内容,促使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在后面的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和弹性势能的了解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本人经过多次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充分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提升技能的达成,知识的延续.第一,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我们并不要将使用方法一一解读,而是让学生借助已学的刻度尺、秒表、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先尝试使用弹簧测力计去测一下1 N的拉力和2 N的拉力大小,并在学生体验后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来演示,并让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注意点,而学生凭经验阐述的并不一定全、也不一定严谨,这时我们就把学生自己阐述的内容留给其他学生来判断和完善,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并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1 N和2 N的大小.而对于体验弹性势能的存在,我们也只要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种能量的存在,即让学生去压一下气球,比一比谁最先把气球压爆,而这个过程学生都会想办法用力压,而自己却想办法远离即将压爆的气球,教师借助学生参与的兴奋点,追问,为什么要想法远离即将压爆的气球.学生都会抢着说出以下几种情况:会炸到身上、会把脸蛋弹疼、会弹到眼睛……,这时教师就追问,这说明什么?从而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真正感受到弹性势能的存在,感受到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等相应知识,而在学生理解了弹性势能以后,学生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和社会经验,发现弹性势能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从而达成教材对弹性势能的教学要求.
由此可见,在教师的精彩引导下,让学生收获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发现、精彩归纳、精彩体验,不仅可以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活动和思维的积极性,还真正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收集归纳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等,这正是物理课堂需要渗透给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