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分制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既面临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学生思政工作应探索新型的工作体系和模式,既要深化学分制的推进,也要寻求思政工作新的“增长点”。以导师制为例对学分制下新生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学分制;教育管理;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1-0065-01
1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 学生观念转变无法“与时俱进”
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就是定向学习或不考虑个人条件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这样,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2 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端倪”
实施学分制后,选修同一门课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外很少交流,学生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很难形成较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学由于选修课程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同,相对来说在一起交流时间也少。所以,当面临困惑而又缺乏交流伙伴的时候,同学们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狂躁。
1.3 班主任的“用武之地”逐渐流失?
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的凝聚力建设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班级,也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生活关心、科研指导、就业服务、心理咨询上提供帮助和服务。但随着班级观念的淡化,学生对自主化学习的不同认识,使班主任工作找不到重心。
2 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2.1 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学分制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教育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重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学分制只是针对专业课程上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习研究方法的职业训练,而缺少其他基本能力的训练和锻炼,比如说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或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锻炼而成,即要展开具有实践意义和锻炼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或项目来实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理想条件下,学分制下的第一课堂教育和训练更能让学生认真起来,并且能够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理论的掌握和专业研究方法的熟练。当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这样的收获和体验时,再来投入到第二课堂中的实践和锻炼,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这正是学生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所在。
2.2学分制推进了思政工作“专业化”打造
思政工作需要贴近实际,这样才有感染力。而学分制下对思政工作的载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即学分制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专业化”打造。其实每个人要对一样事物产生感情,首先要去了解和熟悉,然后才有感觉,到最后才会产生感情,有感情后就自然而然会继续投入到这件事物上去,不断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同样道理,如果在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中,把“专业”的元素融入到学生具体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自然会更有兴趣参加,从而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性。
3 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3.1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既是学生所在导师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学生选课学习、学术科研、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德育的自我提高;②加强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推动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才。③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④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3.2 导师制的实践意义和预期“收益”
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模式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它对于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①导师制是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和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师生在专业研究领域和兴趣特点类似于早时期的师徒关系,这是超越一般师生关系和感情的特殊关系。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师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业和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②导师制下的导师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所组成,学生易于相互交流,导师班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这对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思政工作也有较好的工作“着力点”。③导师制下,学生在一个导师班里学习和工作,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往交流,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导师吸收了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某一个现象和实体,导师在整体上给与整合和复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王未,周成法.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再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7(5):125-127.
[2]徐薇.对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56(12):133-134.(责任编辑:刘晶)
【关键词】学分制;教育管理;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1-0065-01
1学分制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 学生观念转变无法“与时俱进”
学生对自主学习,个性化自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观念改变较慢,学生观念的转变跟不上学年制到学分制的内在理念改变。比如学生对自主选课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当一部分同学仍就是定向学习或不考虑个人条件盲目跟从其他同学选课。这样,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1.2 学生心理问题“日渐端倪”
实施学分制后,选修同一门课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外很少交流,学生找不到集体归属感,很难形成较融洽的人际关系;而居住在一起的同学由于选修课程不一致,作息时间也不同,相对来说在一起交流时间也少。所以,当面临困惑而又缺乏交流伙伴的时候,同学们更容易变得孤僻、焦虑、狂躁。
1.3 班主任的“用武之地”逐渐流失?
学生的成长成才,班级的凝聚力建设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向上的班级,也能对学生在思想教育、生活关心、科研指导、就业服务、心理咨询上提供帮助和服务。但随着班级观念的淡化,学生对自主化学习的不同认识,使班主任工作找不到重心。
2 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2.1 学分制给学生思政工作带来新的“增长点”
学分制作为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学生个性化自主教育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重在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学分制只是针对专业课程上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学习研究方法的职业训练,而缺少其他基本能力的训练和锻炼,比如说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或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更多的是需要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锻炼而成,即要展开具有实践意义和锻炼性质的校园文化活动或项目来实现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在理想条件下,学分制下的第一课堂教育和训练更能让学生认真起来,并且能够获得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理论的掌握和专业研究方法的熟练。当学生在第一课堂中获得这样的收获和体验时,再来投入到第二课堂中的实践和锻炼,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而这正是学生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所在。
2.2学分制推进了思政工作“专业化”打造
思政工作需要贴近实际,这样才有感染力。而学分制下对思政工作的载体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即学分制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紧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专业化”打造。其实每个人要对一样事物产生感情,首先要去了解和熟悉,然后才有感觉,到最后才会产生感情,有感情后就自然而然会继续投入到这件事物上去,不断产生一个良性循环。同样道理,如果在对学生的思政工作中,把“专业”的元素融入到学生具体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自然会更有兴趣参加,从而提高了思政工作的成效性。
3 学生管理教育制度的再思考和再设计
3.1 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既是学生所在导师班的班主任,同时也是学生选课学习、学术科研、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有: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引导,推动学生德育的自我提高;②加强对学生自主成才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推动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才。③开展各类主题明确、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④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设计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调整心态,为择业就业做好思想准备。
3.2 导师制的实践意义和预期“收益”
导师制是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和模式有益探索和有效实践,它对于完善学院“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推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全方位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三型二能一高”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①导师制是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内涵和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渠道,师生在专业研究领域和兴趣特点类似于早时期的师徒关系,这是超越一般师生关系和感情的特殊关系。在这种感情的基础上,师生更容易在生活、学业和科研等各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导师对学生的指导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②导师制下的导师班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所组成,学生易于相互交流,导师班也会体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有着较为明显的集体感和归属感。这对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惑,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思政工作也有较好的工作“着力点”。③导师制下,学生在一个导师班里学习和工作,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往交流,推进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导师吸收了相同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充当科研助手,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论来研究某一个现象和实体,导师在整体上给与整合和复合,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了研究能力,这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王未,周成法.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再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7(5):125-127.
[2]徐薇.对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3,56(12):133-134.(责任编辑:刘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