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子哲学饱含睿智,他特别崇尚水的品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对现代人做人处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道 “上善若水” 人生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其哲学体系中,道具有多重含义: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既是自然的法则,又是人生的法则。
一、道的品质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下引《老子》只注章序)老子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存在。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道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这表明道的品质就是自然而然,因而道也是人生的最高法则。
2.道是“一”“朴”“谷”。
“一”“朴”“谷”既是道的名称,又是道的品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自古以来,得到“一”即道的,天得到了就清明,地得到了就稳定,神得到了就有灵气,河谷得到了就充盈,万物得到了就生长,王侯得到了就能成为天下主。所以道就是“太一”,就是混沌未分的状况,是本然而然的状态。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三十二章)意思是说,道本无名,若勉强取一个名字,“朴”也是道的名称之一。朴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东西,虽然细小,然而天地却不敢支配它。因为道使万物产生而不主宰万物,而是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
老子又把道形象地比喻为“谷”“谷神”。山谷是空虚的,惟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道就如山谷一样,其作用无穷无尽。
3.道“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可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老子以为,大道流行,可左可右,无远不到,无所不至。万物都靠着道而生长,它却默无一言;它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自傲,它养育了万物,却不主宰它们,而是任万物各随其性,自生自长。它一直没有私心,没有欲望,隐微虚无,可以说它很小,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万物都以道为归,而它并不主宰万物。正因为道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伟大。
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
老子特别注意到物极必反的现象,他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其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然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强大往往会走向死亡。因而老子提出了“贵柔”、“守雌”的原则,而“执弱守柔”、“知足不争”也正是道的崇高品质。
二、“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老子论述道的种种品德,最终是要落实到人生和社会问题。道的品质就是人应该效仿的品质,也是人生的法则。老子非常崇尚水的美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因为水的品质接近于道的品质。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第二是本性柔弱、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蓄居流注于人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有这三大特性,所以水是很接近道了。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虚静沉默;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从不居功自傲,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乐善博施而不求回报;水照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行,就像水一样至诚至信,绝不虚伪。
“老子在自然界中最崇尚水,在人中最崇尚婴儿,所以常用水和婴儿来比喻道。水性柔弱不争,婴儿柔弱纯朴,这些特性正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人如果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1]
2.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能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攻克坚强的能力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弱能够胜强,柔能够克刚,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够实行。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冲决坚强之石,新生的、弱小的事物最终能够战胜腐朽的、暂时强大的事物。他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因此,老子提出居弱守柔的原则和方法。正因为水柔弱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3.江海能为百谷王
正因为水甘心处于低下之处,并具有谦下包容的品德,所以才能使众流汇注,从而成就其广阔深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所以,圣人想要居万民之上,必定要对人民言语卑下,处处冲和,想要居万民之前,必须对人民态度谦恭,事事退后,这样,天下的人民都乐于推戴他。老子认为,水的这种谦下包容的品质不仅人应该效仿,而且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大国更应该效仿。他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意思是说,大国应该向江海一样处于低下的地位,表现得像雌性动物那样柔弱,成为天下人归结之所。大国若能对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依附。反之,如果大国逞强争胜,小国固然要灭亡,但大国也难以维持长久。因为恃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结果,往往引起天下叛离,最终不免于灭亡。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命题包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老子推崇的美德是见素抱朴、贵柔守雌、慈俭谦退、柔弱不争。”[2]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做人处事、生存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
1.乐善好施,奉献社会。
当今社会,每个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人做人处世必须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更高层次上来讲,一个人努力为善,乐善好施,奉献社会,并积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才能成就自己,实现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而才能成就水的美德。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人一己私利出发,只利己而不利人,甚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这样不仅个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且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谦虚居下。
谦虚是一种美德。常言道:“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地完善自己。谦虚的人居功不傲,总是平易近人,言语谦和,从不盛气凌人。水能滋养万物,荡涤污浊,但从不骄傲自夸;江海善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使百流汇注,成为百谷王。所以,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谦虚守下、虚怀若谷。相反,如果一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最后必自取其祸。正如《老子》第九章所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是说,一个人如果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就会溢出来,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刚强则易折,惯于咄咄逼人必易遭受打击。“金玉满堂,却不能永久保住财富,持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敛不自满、不自骄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3]
3.宽厚包容。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大海的宽大包容,不拒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其广阔与博大的胸怀。现实中的人和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只有具有包容心,承认多样性、差异性,才能达到统一协调,促进事物的发展。古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包容,才能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只有包容,才能成长自己。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4.学会反向思维。
老子认为,刚强的容易折断,柔弱的反而能够保全。水性柔弱,却无坚不摧,无强不克。这个道理一般人虽知道,但不能实行,原因就在于这种常道,表面看来,完全和世俗的情形相反。老子善于从事物的反面、负面思考问题,善于从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里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反面。这正是老子哲学的深刻性与智慧所在。
物极必反。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老子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理任何事情不致过分,“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举目当今社会,一个又一个高官的落马,无一不是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走向了死路。老子通过冷静观照,看到逞强、富贵、暴力、权势、贪欲、奢侈、骄横等的负面。所以,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是教会人们反向思维,他推崇的美德是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知足不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谓以取道北辙。”
参考文献:
[1]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8,(第一版).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第一版).
[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
该项目属于安康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0AYPYRW07。
关键词: 老子 道 “上善若水” 人生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其哲学体系中,道具有多重含义: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既是自然的法则,又是人生的法则。
一、道的品质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下引《老子》只注章序)老子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存在。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道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这表明道的品质就是自然而然,因而道也是人生的最高法则。
2.道是“一”“朴”“谷”。
“一”“朴”“谷”既是道的名称,又是道的品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自古以来,得到“一”即道的,天得到了就清明,地得到了就稳定,神得到了就有灵气,河谷得到了就充盈,万物得到了就生长,王侯得到了就能成为天下主。所以道就是“太一”,就是混沌未分的状况,是本然而然的状态。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三十二章)意思是说,道本无名,若勉强取一个名字,“朴”也是道的名称之一。朴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东西,虽然细小,然而天地却不敢支配它。因为道使万物产生而不主宰万物,而是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
老子又把道形象地比喻为“谷”“谷神”。山谷是空虚的,惟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道就如山谷一样,其作用无穷无尽。
3.道“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可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老子以为,大道流行,可左可右,无远不到,无所不至。万物都靠着道而生长,它却默无一言;它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自傲,它养育了万物,却不主宰它们,而是任万物各随其性,自生自长。它一直没有私心,没有欲望,隐微虚无,可以说它很小,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万物都以道为归,而它并不主宰万物。正因为道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伟大。
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
老子特别注意到物极必反的现象,他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其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然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强大往往会走向死亡。因而老子提出了“贵柔”、“守雌”的原则,而“执弱守柔”、“知足不争”也正是道的崇高品质。
二、“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老子论述道的种种品德,最终是要落实到人生和社会问题。道的品质就是人应该效仿的品质,也是人生的法则。老子非常崇尚水的美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因为水的品质接近于道的品质。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第二是本性柔弱、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蓄居流注于人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有这三大特性,所以水是很接近道了。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虚静沉默;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从不居功自傲,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乐善博施而不求回报;水照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行,就像水一样至诚至信,绝不虚伪。
“老子在自然界中最崇尚水,在人中最崇尚婴儿,所以常用水和婴儿来比喻道。水性柔弱不争,婴儿柔弱纯朴,这些特性正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人如果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1]
2.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能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攻克坚强的能力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弱能够胜强,柔能够克刚,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够实行。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冲决坚强之石,新生的、弱小的事物最终能够战胜腐朽的、暂时强大的事物。他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因此,老子提出居弱守柔的原则和方法。正因为水柔弱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3.江海能为百谷王
正因为水甘心处于低下之处,并具有谦下包容的品德,所以才能使众流汇注,从而成就其广阔深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所以,圣人想要居万民之上,必定要对人民言语卑下,处处冲和,想要居万民之前,必须对人民态度谦恭,事事退后,这样,天下的人民都乐于推戴他。老子认为,水的这种谦下包容的品质不仅人应该效仿,而且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大国更应该效仿。他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意思是说,大国应该向江海一样处于低下的地位,表现得像雌性动物那样柔弱,成为天下人归结之所。大国若能对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依附。反之,如果大国逞强争胜,小国固然要灭亡,但大国也难以维持长久。因为恃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结果,往往引起天下叛离,最终不免于灭亡。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命题包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老子推崇的美德是见素抱朴、贵柔守雌、慈俭谦退、柔弱不争。”[2]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做人处事、生存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
1.乐善好施,奉献社会。
当今社会,每个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人做人处世必须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更高层次上来讲,一个人努力为善,乐善好施,奉献社会,并积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才能成就自己,实现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而才能成就水的美德。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人一己私利出发,只利己而不利人,甚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这样不仅个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且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谦虚居下。
谦虚是一种美德。常言道:“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地完善自己。谦虚的人居功不傲,总是平易近人,言语谦和,从不盛气凌人。水能滋养万物,荡涤污浊,但从不骄傲自夸;江海善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使百流汇注,成为百谷王。所以,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谦虚守下、虚怀若谷。相反,如果一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最后必自取其祸。正如《老子》第九章所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是说,一个人如果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就会溢出来,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刚强则易折,惯于咄咄逼人必易遭受打击。“金玉满堂,却不能永久保住财富,持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敛不自满、不自骄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3]
3.宽厚包容。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大海的宽大包容,不拒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其广阔与博大的胸怀。现实中的人和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只有具有包容心,承认多样性、差异性,才能达到统一协调,促进事物的发展。古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包容,才能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只有包容,才能成长自己。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4.学会反向思维。
老子认为,刚强的容易折断,柔弱的反而能够保全。水性柔弱,却无坚不摧,无强不克。这个道理一般人虽知道,但不能实行,原因就在于这种常道,表面看来,完全和世俗的情形相反。老子善于从事物的反面、负面思考问题,善于从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里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反面。这正是老子哲学的深刻性与智慧所在。
物极必反。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老子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理任何事情不致过分,“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举目当今社会,一个又一个高官的落马,无一不是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走向了死路。老子通过冷静观照,看到逞强、富贵、暴力、权势、贪欲、奢侈、骄横等的负面。所以,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是教会人们反向思维,他推崇的美德是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知足不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谓以取道北辙。”
参考文献:
[1]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8,(第一版).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第一版).
[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
该项目属于安康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0AYPYRW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