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hat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老子哲学饱含睿智,他特别崇尚水的品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对现代人做人处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老子 道 “上善若水” 人生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其哲学体系中,道具有多重含义:道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道既是自然的法则,又是人生的法则。
  一、道的品质
  1.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下引《老子》只注章序)老子认为,道、天、地、人是宇宙间最重要的存在。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自然而然,即道以自己原初的那个样子、那种状态为法则。这表明道的品质就是自然而然,因而道也是人生的最高法则。
  2.道是“一”“朴”“谷”。
  “一”“朴”“谷”既是道的名称,又是道的品质。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三十九章)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和总根据,自古以来,得到“一”即道的,天得到了就清明,地得到了就稳定,神得到了就有灵气,河谷得到了就充盈,万物得到了就生长,王侯得到了就能成为天下主。所以道就是“太一”,就是混沌未分的状况,是本然而然的状态。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三十二章)意思是说,道本无名,若勉强取一个名字,“朴”也是道的名称之一。朴是未经人工雕琢的东西,虽然细小,然而天地却不敢支配它。因为道使万物产生而不主宰万物,而是任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
  老子又把道形象地比喻为“谷”“谷神”。山谷是空虚的,惟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道就如山谷一样,其作用无穷无尽。
  3.道“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泛兮,其可左可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老子以为,大道流行,可左可右,无远不到,无所不至。万物都靠着道而生长,它却默无一言;它成就了万物,却不居功自傲,它养育了万物,却不主宰它们,而是任万物各随其性,自生自长。它一直没有私心,没有欲望,隐微虚无,可以说它很小,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万物都以道为归,而它并不主宰万物。正因为道不自以为伟大,所以能够成就它的伟大。
  4.“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四十章)意思是说,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发展,是道的运动,柔弱是道的作用。
  老子特别注意到物极必反的现象,他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物壮则老”“强梁者不得其死。”“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然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强大往往会走向死亡。因而老子提出了“贵柔”、“守雌”的原则,而“执弱守柔”、“知足不争”也正是道的崇高品质。
  二、“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
  老子论述道的种种品德,最终是要落实到人生和社会问题。道的品质就是人应该效仿的品质,也是人生的法则。老子非常崇尚水的美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因为水的品质接近于道的品质。
  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老子看来,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养万物,第二是本性柔弱、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蓄居流注于人人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有这三大特性,所以水是很接近道了。水处于卑下的地方,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为人谦下;水渊深清明,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虚静沉默;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从不居功自傲,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乐善博施而不求回报;水照万物,各如其形,诚实不妄,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行,就像水一样至诚至信,绝不虚伪。
  “老子在自然界中最崇尚水,在人中最崇尚婴儿,所以常用水和婴儿来比喻道。水性柔弱不争,婴儿柔弱纯朴,这些特性正是道的最重要的特性。人如果能效法水的不争,就能产生‘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1]
  2.柔弱胜刚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能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攻克坚强的能力没有什么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弱能够胜强,柔能够克刚,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够实行。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冲决坚强之石,新生的、弱小的事物最终能够战胜腐朽的、暂时强大的事物。他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因此,老子提出居弱守柔的原则和方法。正因为水柔弱不争,所以天下莫能与之争。
  3.江海能为百谷王
  正因为水甘心处于低下之处,并具有谦下包容的品德,所以才能使众流汇注,从而成就其广阔深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所以,圣人想要居万民之上,必定要对人民言语卑下,处处冲和,想要居万民之前,必须对人民态度谦恭,事事退后,这样,天下的人民都乐于推戴他。老子认为,水的这种谦下包容的品质不仅人应该效仿,而且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大国更应该效仿。他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意思是说,大国应该向江海一样处于低下的地位,表现得像雌性动物那样柔弱,成为天下人归结之所。大国若能对小国谦下,就能取得小国的依附。反之,如果大国逞强争胜,小国固然要灭亡,但大国也难以维持长久。因为恃强凌弱、以众暴寡的结果,往往引起天下叛离,最终不免于灭亡。
  三、对现代人的启示
  “上善若水”的命题包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老子推崇的美德是见素抱朴、贵柔守雌、慈俭谦退、柔弱不争。”[2]老子的这一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做人处事、生存发展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
  1.乐善好施,奉献社会。
  当今社会,每个个体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个人做人处世必须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有利于社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也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更高层次上来讲,一个人努力为善,乐善好施,奉献社会,并积极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多作贡献,才能成就自己,实现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而才能成就水的美德。相反,如果一个人只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人一己私利出发,只利己而不利人,甚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这样不仅个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且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谦虚居下。
  谦虚是一种美德。常言道:“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地完善自己。谦虚的人居功不傲,总是平易近人,言语谦和,从不盛气凌人。水能滋养万物,荡涤污浊,但从不骄傲自夸;江海善处于低下的地位,所以才能使百流汇注,成为百谷王。所以,古今中外,凡是真正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谦虚守下、虚怀若谷。相反,如果一个人刚愎自用、骄傲自满、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最后必自取其祸。正如《老子》第九章所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这是说,一个人如果自满自夸,不如适时而止,因为水满就会溢出来,过于自满的人,必会跌倒。刚强则易折,惯于咄咄逼人必易遭受打击。“金玉满堂,却不能永久保住财富,持富而骄的人,最后必自取其祸。只有功成身退,含藏收敛不自满、不自骄的人,才合乎自然之道”。[3]
  3.宽厚包容。
  天地包容,承载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因为大海的宽大包容,不拒细流,所以才能成就其广阔与博大的胸怀。现实中的人和事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只有具有包容心,承认多样性、差异性,才能达到统一协调,促进事物的发展。古语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包容,才能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只有包容,才能成长自己。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4.学会反向思维。
  老子认为,刚强的容易折断,柔弱的反而能够保全。水性柔弱,却无坚不摧,无强不克。这个道理一般人虽知道,但不能实行,原因就在于这种常道,表面看来,完全和世俗的情形相反。老子善于从事物的反面、负面思考问题,善于从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里面;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正面,而老子却能看到事物的反面。这正是老子哲学的深刻性与智慧所在。
  物极必反。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老子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理任何事情不致过分,“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举目当今社会,一个又一个高官的落马,无一不是骄奢淫逸,贪得无厌,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走向了死路。老子通过冷静观照,看到逞强、富贵、暴力、权势、贪欲、奢侈、骄横等的负面。所以,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是教会人们反向思维,他推崇的美德是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知足不争。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言:“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谓以取道北辙。”
  
  参考文献:
  [1]余培林.生命的大智慧[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8,(第一版).
  [2]郭齐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第一版).
  [3]林语堂.老子的智慧[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
  
  该项目属于安康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为:2010AYPYRW07。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动画的发展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领先是全方位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动画产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实现了“美式动画”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而美国动画的这种良性发展,包含了几个关键性的转变。首先新技术完成了从2D动画到3D动画(平面到立体)的升级换代,然后是越来越多的表现出“真人动画”这种新口味新趋势,在未来美国动画的商业之路上,激烈的竞争必将呈现给大家更多优秀动画。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有成效,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激情,要充满青春。让青春与语文作伴,需要教师的青春之心;需要教师的尊重关爱;需要教师的创新之举,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师生对话。唯有青春与语文做伴,课堂才会灵动。  关键词: 语文 青春 尊重 关爱 创新  语文曾伴随我们从儿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春,走向成熟。一路走来,语文永远充满着激情,充满着青春,这就是语文的强大魅
老炮儿是老北京方言里混混的意思,管虎导演在这样的一个角色塑造里融合了中国文化的很多精髓,他的身上展示着仁义、尊老爱幼、善良等等许多人性中熠熠生辉的品质。  老炮儿里六爷的出场就展现了活在老北京规则里有情有义的爷们形象,尽管在新的价值体系的冲击下,其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但他以自己固有的方式坚守了规则与底线,最终也以情义撼动了身边所有的人,无论世界怎样改变,情义二字永远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和弥久经世的
[摘要] 路遥中篇小说《人生》及其同名电影以人生的变化为线叙述了人一生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问题。看《人生》,就仿佛阅读人生,《人生》于字里行间总给人以无限的启迪,让人情不自禁地思考人生,感悟人生。  [关键词] 《人生》 路遥 小说 电影    中篇小说《人生》自1982年问世以来很快引起轰动,成为路遥的成名作,并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1984年,小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电影放映后,引起了当时整个社
摘要 对《卢旺达饭店》的解读仅仅从人性的角度来把握是不够的,1994年卢旺达悲剧的发生其实和人性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最根本的缘由来自于西方文明所导致的盲视和偏见,来自于西方价值观念的局限性,卢旺达大屠杀以极端的方式显示了西方文明强势情况下,以现代性为特征的全球一体化下人类所面临的根本困境。  关键词 卢旺达大屠杀 人性的有限性 现代性困境    1994年4月,当世人按部就班地过着自己日子的时候,卢
摘 要: 文章认为,应创建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班级,使全体学生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学习风气;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使班集体最大可能地成为塑造学生心灵的栖居地。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班级环境文化 班级“软文化”    我不想让我的班级只成为学生习得知识的场所,而是想让它成为学生心灵栖居的地方。我非常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因为我认为班级文化代表的是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是班级的灵魂。  在一
[摘要]贾樟柯的电影极具纪实风格的美学气息,他用摄影机捕捉着被银幕遗忘的时空,保持着对平民阶层的一贯关注,揭露出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城市的异化和人的艰难存在的主题,他坚持“电影让我们冲破自己狭小的生活圈,去关注更多的人群。电影创作不可以‘去理想’,如果为了娱乐而放弃思想,终有一天无论是整个国家还是个人,都将承受泛娱乐化的后果,在这些重要的观念上,我不能迁就观众。”贾樟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关键词]
[摘要] 影片《转山》通过回归自然的成长仪式,人物形象塑造的成长叙事,骑行意义的符号化指代,构建了人在自然下生存与死亡的话题,宣扬了积极向上充满斗志的青年文化,成功表达了成长主题,进而也使其成为台湾成长主题电影的新突破。  [关键词] 回归自然 成长 符号化  《转山》曾经在第2 4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电影是根据台湾作家谢旺霖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位帮助死去的哥哥完成骑行梦想
马克思人的解放研究的意旨在于介清人的主体性、现实性和价值性,实现由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回复,这是马克思人的解放的体系之构建,而体系之下则是通过三重维度达及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电影《海上钢琴师》(朱塞佩·托纳多雷,1998)中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恰好是人经历由“无根”向“有根”渐变、由“抽象”向“现实”跃迁、由“工具”向“目的”升华的典型,以此为实证材料澄清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以及人的价值的真实所
【摘要】美国喜剧片《楚门的世界》中的幽默不同于一般搞笑片的逗趣,是饱含了眼泪和沉重的黑色幽默。导演采用这种独特的手法,把在高科教控制和奴役下的人性真实的表现出来,引起我们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生存态度的思考。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 黑色幽默    影片《楚门的世界》被归类为一部喜剧。而观后我们会感觉它并不是纯粹的喜剧风格。一些评论文里提到这是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因对于此片的评论赏析中还未见到专门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