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培训过程中,外请名师做讲座是非常普遍的培训形式。一方面,既能保证在不动用更多人工及资金成本的情况下,让全体教师都受益;另一方面,聆听讲座报告、与名师近距离交流也是教师接触教育新理念、新方法的快捷方式。
精彩的讲座让人醍醐灌顶、深受启迪,进而推进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为“有效的培训”。不过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讲者主题偏离、讲座乏味的尴尬局面,令听者兴趣索然,最终讲座流于形式,白费气力。一场讲座,效果好不好,邀请方和培训对象是否都觉得“值”,邀请的主讲“名师”非常重要。如何请对名师?这是一门技巧。
确定培训主题
选择名师,首先要确定主题。根据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演讲主题,并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名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判断名师的课程是否符合培训主题,名师是否有能力进行授课?一般可通过相关教育咨询机构的推荐。因这些咨询机构有着丰富的资源,并熟知各类型的名师讲座课题。当然,还有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网查询——有过多次演讲经验的名师,大多能在各类学校主页及教育局网站、教师的博客上搜索到,其中包含了演讲的主题、内容和反馈等,还能大概判断该名师近来的演讲主题大致方向。这都避免了邀请之后演讲内容不合适的尴尬。
主题确定之后,还要根据成本决定是选择省内还是省外的名师,省内名师在教学经验上有更大的相似度与参考空间,省外的名师则会带来更多的视角与理念。
考虑培训效果
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就要开始更细致的筛选——名师的讲课效果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场专题培训能不能成功。讲课效果因人而异,这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有:
1. 培训对象。不同岗位的培训对象,选择讲课的名师层次也各有不同。教师培训一般更偏向于仍在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名师,结合案例讲解可能更容易获得共鸣;中高层干部培训则需要名校长、教育专家的指导,这里边有很多的理论与教育哲学,更多的是给予培训对象心理动员和知识更新。邀请的名师在教学经验(或者说“等级”)上,至少要与培训对象是一致的,只能高而不能低,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2. 培训人数。有的名师在教室讲课效果比较好,但是放到会议室、报告厅,面对100人以上做2~3小时的演讲,可能就会虎头蛇尾,越讲越累;有的名师属于慢热型,适合大型培训,在小教室就受局限,不仅其自身不能正常发挥,培训对象也会哈欠连连。虽然是同样的主题,但是所演讲的维度、视角、范围都有可能不一样。实操性强的内容适合中小场培训,利于对话、交流;理念性强的内容适合大型报告,重在给培训对象新鲜的资讯。因此,不仅要根据培训人数选择适合的名师,在前期邀请的时候还要与名师进行详细的沟通,确定演讲内容。
3. 演讲风格。组织策划培训的人员出于不同的考虑,有的喜欢严肃认真的氛围,有的希望讲座现场气氛活跃、笑声掌声不断,还有的热衷于互动研讨……从众多培训经验看,培训对象更倾向于张弛有度的演讲风格,在演讲的过程中,不时的对话、提问能让令人感到亲切,结合实际生活或工作的例子更是讨喜。不过,如果名师本身就是一个个人魅力十足、气场强的人,能让一众人随着其情绪、话语不断变换思维,融入讲座其中,那是最好,主办方甚至连演讲风格都不用考虑了。
特邀名师三点需留意
除了“盲选”名师,也有的校本培训是慕名邀请专门的名师来讲课。这虽然目标明确,但也不能一劳永逸。有三点需要留意:第一,弄清名师能够演讲的主题。有的名师研究的领域比较多,能讲的主题也有好几个方面,此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选择最贴切的主题。第二,弄清名师演讲所适合的受众人群。不盲目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参加,做到科学安排,实现有效培训。第三,名师演讲时长的控制。根据名师演讲的状况、演讲内容的纵深度和实际情况,合理规定讲座时长,使演讲者和受众在不疲倦的情况下完成教学。
邀请到一位合适的名师需要考虑的因素方方面面,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足,在筛选方面做得细致周到,那会使培训卓有成效,也不会让“专题讲座”给众人留下吐槽的机会。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培训部记者)
链接
这些名师很有料
黄爱华《我们该享受什么样的幸福》《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王水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郑 杰《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执行力艺术——中层高效执行》
李香平《传统文化与德育》
张克运《教育的哲学视野及教师的哲学人生》《学校及生活德育》
吴松年《有效教学策略》
杨四耕《优化课程,改造课堂》
钟文芳《青年教师成长规划》《小组合作学习辨析》《规范与特色——课程建设专题》
方海东《班主任工作实例解析》《学生成长的密码——关于学生成长诸多因素的思考》
李升勇《构建学校自己的课程》
纪大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特色德育策略》
唐晓勇《教室里的革命2.0》
陈晓华《做一个精彩的班主任》
王永江《校本课程与学校品牌策略》《学校特色的定位选择策略》
段惠民《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
何池歆《学校品牌锤炼和宣传技巧》
张浩权《基于学校特色定位的德育课程设计》
田 琪《走好每一步,可以至千里》
黄大谷《以区域角度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许昌良《学校优质发展的理念、路径与策略》
精彩的讲座让人醍醐灌顶、深受启迪,进而推进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为“有效的培训”。不过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讲者主题偏离、讲座乏味的尴尬局面,令听者兴趣索然,最终讲座流于形式,白费气力。一场讲座,效果好不好,邀请方和培训对象是否都觉得“值”,邀请的主讲“名师”非常重要。如何请对名师?这是一门技巧。
确定培训主题
选择名师,首先要确定主题。根据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演讲主题,并根据主题选择合适的名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判断名师的课程是否符合培训主题,名师是否有能力进行授课?一般可通过相关教育咨询机构的推荐。因这些咨询机构有着丰富的资源,并熟知各类型的名师讲座课题。当然,还有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网查询——有过多次演讲经验的名师,大多能在各类学校主页及教育局网站、教师的博客上搜索到,其中包含了演讲的主题、内容和反馈等,还能大概判断该名师近来的演讲主题大致方向。这都避免了邀请之后演讲内容不合适的尴尬。
主题确定之后,还要根据成本决定是选择省内还是省外的名师,省内名师在教学经验上有更大的相似度与参考空间,省外的名师则会带来更多的视角与理念。
考虑培训效果
以上两个问题解决了之后,就要开始更细致的筛选——名师的讲课效果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场专题培训能不能成功。讲课效果因人而异,这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有:
1. 培训对象。不同岗位的培训对象,选择讲课的名师层次也各有不同。教师培训一般更偏向于仍在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名师,结合案例讲解可能更容易获得共鸣;中高层干部培训则需要名校长、教育专家的指导,这里边有很多的理论与教育哲学,更多的是给予培训对象心理动员和知识更新。邀请的名师在教学经验(或者说“等级”)上,至少要与培训对象是一致的,只能高而不能低,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2. 培训人数。有的名师在教室讲课效果比较好,但是放到会议室、报告厅,面对100人以上做2~3小时的演讲,可能就会虎头蛇尾,越讲越累;有的名师属于慢热型,适合大型培训,在小教室就受局限,不仅其自身不能正常发挥,培训对象也会哈欠连连。虽然是同样的主题,但是所演讲的维度、视角、范围都有可能不一样。实操性强的内容适合中小场培训,利于对话、交流;理念性强的内容适合大型报告,重在给培训对象新鲜的资讯。因此,不仅要根据培训人数选择适合的名师,在前期邀请的时候还要与名师进行详细的沟通,确定演讲内容。
3. 演讲风格。组织策划培训的人员出于不同的考虑,有的喜欢严肃认真的氛围,有的希望讲座现场气氛活跃、笑声掌声不断,还有的热衷于互动研讨……从众多培训经验看,培训对象更倾向于张弛有度的演讲风格,在演讲的过程中,不时的对话、提问能让令人感到亲切,结合实际生活或工作的例子更是讨喜。不过,如果名师本身就是一个个人魅力十足、气场强的人,能让一众人随着其情绪、话语不断变换思维,融入讲座其中,那是最好,主办方甚至连演讲风格都不用考虑了。
特邀名师三点需留意
除了“盲选”名师,也有的校本培训是慕名邀请专门的名师来讲课。这虽然目标明确,但也不能一劳永逸。有三点需要留意:第一,弄清名师能够演讲的主题。有的名师研究的领域比较多,能讲的主题也有好几个方面,此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与需求,选择最贴切的主题。第二,弄清名师演讲所适合的受众人群。不盲目要求所有的教师都参加,做到科学安排,实现有效培训。第三,名师演讲时长的控制。根据名师演讲的状况、演讲内容的纵深度和实际情况,合理规定讲座时长,使演讲者和受众在不疲倦的情况下完成教学。
邀请到一位合适的名师需要考虑的因素方方面面,前期的准备工作做足,在筛选方面做得细致周到,那会使培训卓有成效,也不会让“专题讲座”给众人留下吐槽的机会。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培训部记者)
链接
这些名师很有料
黄爱华《我们该享受什么样的幸福》《智慧课堂教学艺术》
王水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郑 杰《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执行力艺术——中层高效执行》
李香平《传统文化与德育》
张克运《教育的哲学视野及教师的哲学人生》《学校及生活德育》
吴松年《有效教学策略》
杨四耕《优化课程,改造课堂》
钟文芳《青年教师成长规划》《小组合作学习辨析》《规范与特色——课程建设专题》
方海东《班主任工作实例解析》《学生成长的密码——关于学生成长诸多因素的思考》
李升勇《构建学校自己的课程》
纪大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特色德育策略》
唐晓勇《教室里的革命2.0》
陈晓华《做一个精彩的班主任》
王永江《校本课程与学校品牌策略》《学校特色的定位选择策略》
段惠民《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
何池歆《学校品牌锤炼和宣传技巧》
张浩权《基于学校特色定位的德育课程设计》
田 琪《走好每一步,可以至千里》
黄大谷《以区域角度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许昌良《学校优质发展的理念、路径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