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丰富的教育资源,利用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让活动内容还原生活,活动材料取之生活,活动形式再现生活,有机融合生活操作进行区角学习,并注重在一日生活自然渗透与随机教育,使幼儿在现实生活和游戏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真切地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意义,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从而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 寓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指出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就是将数学回归生活,寓数学教育于生活,使幼儿在现实生活和游戏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真切地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意义,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从而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融数学教育于幼儿生活,努力实践数学教育生活化。
一、充分利用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
幼儿活动的环境和身边一切的有形事物,都是可充分利用的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将幼儿熟悉、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现场,捕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素材,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原型,采撷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体、生动、直观和有趣。
1.活动内容还原生活
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有益于引导幼儿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活动室大搜索——引导幼儿感知1个自己和许多小朋友, 1个插塑和许多插塑的数量关系,寻找和表达活动室里的1和许多;整洁的家——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将娃娃家中各种物品摆放在指定地点的上下、前后、里外等位置,感知空间方位;秋游的故事——引导幼儿将近期集体外出郊游的所见所闻作为编应用题的素材,学习自编加减应用题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捕捉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生成教学活动的内容。如体育活动中争论“谁的飞盘飞得远?”——学习自然测量;值日生餐具分错了——学习一一对应;剪窗花时提出“对称折怎么折?”——学习图形的等分等。将数学活动的内容与日常的实际生活相链接,贴近幼儿的认知经验,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愉快。
2.活动材料取之生活
数学活动的操作学具常常需要人手一份,学具的制作既费时又耗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随处可得的自然物、安全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等作为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点数10以内的数——插塑、贝壳、花生、石子、扣子、棉签棒等;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瓶子和盖子、碗和汤匙、水彩笔和笔帽、饮料瓶和吸管等;认识几何形体——糕点、积木、皮球、书本、饮料罐、茶叶桶、包装盒等。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活动所需的活动材料,可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或请家长协助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有关材料,从而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活动形式再现生活
数学活动生活化还体现在,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数学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和模拟日常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情境。如学习按一定特征分类——教师利用衣物、玩具、日用品、食品等,创设一个即将开张的小超市,幼儿扮演超市工作人员整理货物,将杂乱的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学习双维序数——教师将椅子一排一排整齐摆放,布置成小剧场,幼儿扮演观众,根据自制剧票上标明的第几排第几座,寻找自己的座位。认识整点、半点——引导幼儿按照时钟上显示的时间,模拟八点上幼儿园、九点半做早操、十一点午餐等日常在园、在家一日作息安排和活动场景等。通过创设和模拟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二、自然渗透一日生活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的一日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实施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巧妙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通过谈话、观察、实践等方式,自然而然地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在生活中感知理解
数学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它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潜在的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幼儿在自然的活动状态下感知和理解。如:在进餐时引导幼儿感知小朋友与碗、勺、盘子是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散步时观察不同树木的高矮、树干的粗细、叶子的形状和大小等;上下楼梯时发现楼梯上标注的数字从下至上是顺数,从上至下是倒数;排队时感知自己所处的空间方位是某个小朋友的左边、右边、前面或后面;轮流做值日生时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星期几的时间概念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有益的数学经验,为更系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地基础。
2.在生活中实践运用
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如:学习了点数,要求幼儿统计班级桌子、柜子、风扇、开关等数量;学习了分类,要求幼儿进餐后将用过的碗、碟、勺、餐巾分类整收;学习了自然测量后,鼓励幼儿尝试用跨步测量比较操场的长度与宽度;学习了等分,请值日生折叠餐巾时运用二等分的方法折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学习了群数,引导幼儿用二个二个数的方法点数园中的树木、花盆、器械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机融合生活操作进行区角学习
众所周知,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操作区主要是进行穿、舀、夹、倒、系、切等精细动作练习,发展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与协调性,提高幼儿日常生活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将生活练习与数学学习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按数夹卡”——按照图卡上的数字夹上相应数量的小夹子,学习按数取物的同时练习夹的动作;“五彩花边”——用各色回形针在长条卡纸上别出指定规律或自创颜色规律的颜色序列图案,学习规律排序的同时练习别回形针;“切火腿肠”——将火腿肠一分为二地切成两段,以此方法循环进行多次一分为二地切段,学习二等分的同时尝试使用餐刀;“筷子夹彩石”——用筷子将各色小石子分别夹进不同容器里,学习颜色分类的同时练习使用筷子等。教师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操作相结合,不仅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的生活操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过程中,应牢固树立“生活化”数学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将数学学习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并通过集中教育、区域学习与日常渗透相结合,使数学真正成为幼儿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工具。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 寓于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数学教育目标与内容要求,指出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就是将数学回归生活,寓数学教育于生活,使幼儿在现实生活和游戏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真切地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意义,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从而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因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融数学教育于幼儿生活,努力实践数学教育生活化。
一、充分利用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
幼儿活动的环境和身边一切的有形事物,都是可充分利用的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将幼儿熟悉、亲近、自然的生活环境作为教学活动现场,捕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素材,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原型,采撷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来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具体、生动、直观和有趣。
1.活动内容还原生活
数学教育的内容应和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有益于引导幼儿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活动室大搜索——引导幼儿感知1个自己和许多小朋友, 1个插塑和许多插塑的数量关系,寻找和表达活动室里的1和许多;整洁的家——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将娃娃家中各种物品摆放在指定地点的上下、前后、里外等位置,感知空间方位;秋游的故事——引导幼儿将近期集体外出郊游的所见所闻作为编应用题的素材,学习自编加减应用题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善于捕捉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生成教学活动的内容。如体育活动中争论“谁的飞盘飞得远?”——学习自然测量;值日生餐具分错了——学习一一对应;剪窗花时提出“对称折怎么折?”——学习图形的等分等。将数学活动的内容与日常的实际生活相链接,贴近幼儿的认知经验,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使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愉快。
2.活动材料取之生活
数学活动的操作学具常常需要人手一份,学具的制作既费时又耗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选取随处可得的自然物、安全的废旧材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等作为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如点数10以内的数——插塑、贝壳、花生、石子、扣子、棉签棒等;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瓶子和盖子、碗和汤匙、水彩笔和笔帽、饮料瓶和吸管等;认识几何形体——糕点、积木、皮球、书本、饮料罐、茶叶桶、包装盒等。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活动所需的活动材料,可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或请家长协助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的有关材料,从而增强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活动形式再现生活
数学活动生活化还体现在,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所学的数学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和模拟日常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情境。如学习按一定特征分类——教师利用衣物、玩具、日用品、食品等,创设一个即将开张的小超市,幼儿扮演超市工作人员整理货物,将杂乱的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学习双维序数——教师将椅子一排一排整齐摆放,布置成小剧场,幼儿扮演观众,根据自制剧票上标明的第几排第几座,寻找自己的座位。认识整点、半点——引导幼儿按照时钟上显示的时间,模拟八点上幼儿园、九点半做早操、十一点午餐等日常在园、在家一日作息安排和活动场景等。通过创设和模拟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二、自然渗透一日生活进行随机教育
幼儿的一日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契机,是实施数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巧妙利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通过谈话、观察、实践等方式,自然而然地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让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在生活中感知理解
数学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它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潜在的丰富的数学信息,让幼儿在自然的活动状态下感知和理解。如:在进餐时引导幼儿感知小朋友与碗、勺、盘子是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散步时观察不同树木的高矮、树干的粗细、叶子的形状和大小等;上下楼梯时发现楼梯上标注的数字从下至上是顺数,从上至下是倒数;排队时感知自己所处的空间方位是某个小朋友的左边、右边、前面或后面;轮流做值日生时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星期几的时间概念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有益的数学经验,为更系统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地基础。
2.在生活中实践运用
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如:学习了点数,要求幼儿统计班级桌子、柜子、风扇、开关等数量;学习了分类,要求幼儿进餐后将用过的碗、碟、勺、餐巾分类整收;学习了自然测量后,鼓励幼儿尝试用跨步测量比较操场的长度与宽度;学习了等分,请值日生折叠餐巾时运用二等分的方法折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学习了群数,引导幼儿用二个二个数的方法点数园中的树木、花盆、器械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机融合生活操作进行区角学习
众所周知,区域活动中的生活操作区主要是进行穿、舀、夹、倒、系、切等精细动作练习,发展幼儿小手肌肉的灵活性与协调性,提高幼儿日常生活能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将生活练习与数学学习有机融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按数夹卡”——按照图卡上的数字夹上相应数量的小夹子,学习按数取物的同时练习夹的动作;“五彩花边”——用各色回形针在长条卡纸上别出指定规律或自创颜色规律的颜色序列图案,学习规律排序的同时练习别回形针;“切火腿肠”——将火腿肠一分为二地切成两段,以此方法循环进行多次一分为二地切段,学习二等分的同时尝试使用餐刀;“筷子夹彩石”——用筷子将各色小石子分别夹进不同容器里,学习颜色分类的同时练习使用筷子等。教师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操作相结合,不仅增强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的生活操作能力。
总之,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过程中,应牢固树立“生活化”数学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丰富的数学教育资源,将数学学习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并通过集中教育、区域学习与日常渗透相结合,使数学真正成为幼儿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