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吸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正引起广泛关注。职教课改如何结合生产行业岗位要求。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坚持走产学结合道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无疑必将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中要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近年来,为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因此,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特点。吸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教师们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面对复杂的职业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搞清楚目前的课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改,从而明确改什么。按什么样的策略进行,避免在课程改革中走弯路,才能使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更加有序、稳妥。
一、课程改革首先要与生产行业相结合
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应用、审核和评价上。只有设有由企业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开发、应用、审核和评价本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对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内容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因此。我国要转变职业教学课程改革开发,应该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开发的基础,教育界与企业界相互参透。
二、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
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而是培养广泛的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力。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几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提高适应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既让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广泛增设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课程改革中一定要体现人才的培养能坚持产学结合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完善产学合作体制,是改变我们过去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少的不足,学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学生可以以合同制形式在企业顶岗实习,以带薪学徒的身份在企业工作。这样就能让学生能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局面。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界做实际工作,做到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共同培养学生。因为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许多好处。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中学的专业教师应既是企业界的企业家或某一领域的技术工人,又是通过教育学院培养的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专职教师。教师首先要是熟练的技术人,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历,才能参加教师培训课程,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数量不足,学历普遍较低,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而从企业里聘用企业家、技术工人做兼职教师极少。与此同时,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彻底改变目前专业教师技能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缺陷,目前,建立一支适合职教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课程改革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进修是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可允许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在职进修与脱产进修、系统培训与部分培训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对富余职教教师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五、项目课程实施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技术保证
加快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使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改成工作体系,使课程结构从学科结构改成工作结构,使课程内容从知识中心改成任务中心,使课程实施从知识灌输改成项目驱动。这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教师只有具体教学中项目课程开发、技术操作、实训设备和开发、专业开发、实训场地设计和改造等各项能力,才能为课程改革的成功提供保证。
六、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情境建设
课程改革要体现情境建设,首先要做到校园环境能凸显教育环境、就业环境、企业氛围。经常性发布就业信息、宣传优秀技能型职工、优秀毕业生岗位成才和创业发展的典型,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渲染职业学校就业导向的氛围:通过请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技师、能工巧匠来学校兼课、作讲座,宣传现代企业、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引进企业产品生产车间、按企业生产环境设计实训环境、布置有关产品质量、技能学习、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企业警句,营造企业氛围。
其次。教学实训场地布局要根据专业特点采用整合式、一体化或综合型模式设计,以满足不同专业、课程对实训环境的不同要求。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工程,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更需要站在求真务实的高度,不能追风、观望、附和,要拿出实际行动。只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反省,才能真正地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从而加速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思考
近年来,为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因此,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特点。吸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是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教师们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改革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面对复杂的职业课程改革,首先必须搞清楚目前的课程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改,从而明确改什么。按什么样的策略进行,避免在课程改革中走弯路,才能使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更加有序、稳妥。
一、课程改革首先要与生产行业相结合
课程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应用、审核和评价上。只有设有由企业界人士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开发、应用、审核和评价本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对课程的开发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并根据社会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的要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内容的调整,为在不同层次上提供更为灵活的职业教育服务。因此。我国要转变职业教学课程改革开发,应该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开发的基础,教育界与企业界相互参透。
二、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
个性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培养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不是为了培养某个具体专业领域内的职业能力,而是培养广泛的职业或专业都需要的一般技能、知识和理解力。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课程,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劳动岗位变化加快的时代,学生要在短短的几学期间掌握全部现代科学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提高适应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既让学生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又为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注重增强课程的弹性,广泛增设选修课。选修课的设置使学校的教学工作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三、课程改革中一定要体现人才的培养能坚持产学结合
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完善产学合作体制,是改变我们过去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很少的不足,学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是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学生可以以合同制形式在企业顶岗实习,以带薪学徒的身份在企业工作。这样就能让学生能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及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专门的职业技能,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也有利于缓解企业劳动力紧张的局面。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界做实际工作,做到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企业、学校和培训中心或实训车间共同培养学生。因为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有许多好处。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中学的专业教师应既是企业界的企业家或某一领域的技术工人,又是通过教育学院培养的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专职教师。教师首先要是熟练的技术人,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经历,才能参加教师培训课程,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我国职业学校师资的数量不足,学历普遍较低,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主要依托普通高等学校,而从企业里聘用企业家、技术工人做兼职教师极少。与此同时,师资的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也较少。职业教育师资的这些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推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彻底改变目前专业教师技能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缺陷,目前,建立一支适合职教发展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已成为课程改革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进修是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教师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进修,可允许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在职进修与脱产进修、系统培训与部分培训等多种形式交替进行,对富余职教教师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五、项目课程实施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技术保证
加快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使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改成工作体系,使课程结构从学科结构改成工作结构,使课程内容从知识中心改成任务中心,使课程实施从知识灌输改成项目驱动。这对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教师只有具体教学中项目课程开发、技术操作、实训设备和开发、专业开发、实训场地设计和改造等各项能力,才能为课程改革的成功提供保证。
六、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情境建设
课程改革要体现情境建设,首先要做到校园环境能凸显教育环境、就业环境、企业氛围。经常性发布就业信息、宣传优秀技能型职工、优秀毕业生岗位成才和创业发展的典型,举办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渲染职业学校就业导向的氛围:通过请企业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技师、能工巧匠来学校兼课、作讲座,宣传现代企业、学习型企业的理念,引进企业产品生产车间、按企业生产环境设计实训环境、布置有关产品质量、技能学习、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企业警句,营造企业氛围。
其次。教学实训场地布局要根据专业特点采用整合式、一体化或综合型模式设计,以满足不同专业、课程对实训环境的不同要求。
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工程,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参加,更需要站在求真务实的高度,不能追风、观望、附和,要拿出实际行动。只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反省,才能真正地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从而加速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