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晨锻环节,小五班有两个小朋友并没有参与班级的自主锻炼,而正站在一棵果树前讨论着什么。我便走过去一探究竟。
我走过去后,红衣女孩(芷妍)问我:“老师,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
我:“他刚才说了什么?我没有听到哦。”
芷妍停顿了一会儿后,用手指着男孩,说道:“你说你刚才说的是什么。”
男孩指着李子树,说道:“我说这颗树是李子树。”
正好生活老师走过来,男孩继续问道:“张妈妈,这是不是李子树?”
生活老师笑着摸摸男孩的头回应:“嗯,是李子树。”
男孩听到答案之后,转身就走,芷妍自言自语道:“我觉得它就是桃子树。”
绿衣女孩(果果)走过来说:“张妈妈都说了,这个是李子。”
芷妍:“我觉得它就是桃子。”
果果:“它真的是李子。”
芷妍和果果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尝试说服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但谁也没有向谁妥协。
分析:起初,芷妍和一男孩围绕着“这是什么果树”而展开讨论,显然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并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所以当看到我过去时便立刻向我求证。在我还没有和两幼儿进行进一步互动时,班里的生活老师已经将正确答案脱口而出。所以,男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他便即刻转身离开,参与其他活动。而芷妍,却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认为这就是桃子树。即使当另一个同伴走来告诉她来自“张妈妈”的“权威”答案时,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且站在果树前不愿离开。看着芷妍对眼前的果树仍抱有极大的观察兴趣,我想这正是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究”时机,于是我决定加入她们的“桃李之争”,尝试运用以下策略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策略一:深入讨论话题,判断幼儿核心争论点
我问芷妍 :“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桃子的呢?”
芷妍:“它是红色的,桃子就是红色的。”
果果:“李子也是红色的,我吃过的。”
芷妍:“李子是绿色的,这个是红色的。”
果果:“李子有绿色的,还是有红色的。我妈妈买过。”
师:“你觉得它是桃子,因为桃子是红色的。你觉得是李子,因为你吃过李子,对吗?”
两女孩纷纷点头。
师:“那除了颜色之外,你觉得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它是桃子?”
芷妍:“那里有一点点红,桃子就是这样的。它的尖尖是红的。”
果果:“它还没有熟,熟了就变红了,是李子。”
师:“你还是觉得它是桃子,你觉得它是李子,是吗?”
两女孩点头。
分析:
在这一次的谈话中,我首先了解到了芷妍和果果的核心争论点所在,她俩对于“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都有自己的观点以及她们观点背后的原因。于是我说道:“芷妍说这是桃子,果果说这是李子,而且你们都觉得这是它小的时候。那它到底是什么水果呢?我们等它再长大一点的时候再来看看吧。”
策略二:营造积极对话氛围,引导幼儿基于观察充分表达,“据理力争”
两周后,我利用晨锻环节再次将上次参与讨论的孩子们带到了果树下开启了上次未完成的话题。
师:“上一次我们都在讨论这颗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大家都有不一样的看法。那现在你们现在再来看看这些果子有什么变化呢?它到底是什么水果呢?”
芷妍迫不及待的说道:“我还是觉得它是桃子。”
果果立马说道:“它是李子。”
我也立即回应道:“好的,现在芷妍还是觉得这是桃子,而果果觉得这是李子。既然我们都有不一样的想法,那我们现在就来互相听一听对方的原因。芷妍:“这个是桃子,你看它现在更红了,桃子就是这样的,红红的。”
果果:“这个是李子,它是红色的李子。”
芷妍:“李子是绿色的,我吃过。”
果果:“李子也有红色的,我妈妈买过的。”
芷妍用手拉过一颗果子,对着果果说:“桃子红了之后,它有一些红点,而且桃子皮上会有点点白色。”
果果也用手去摸了摸那颗“李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桃子面上有很多白毛毛,摸起来是不光滑的。你摸这个,它是光滑的。它是李子。”
芷妍也摸了摸“桃子”,想了一会儿说道:“油桃的皮皮摸起来就是光滑的,这个就是油桃。”
这一次,果果沉思了很久,说道:“这个就是李子,现在都有在卖了。”
芷妍:“这个就是桃子,油桃。”
至此,两个小朋友没有再用新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策略三: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式自主寻找答案
几天之后,我再次和果果、芷妍开启了第三次话题讨论。
师:“你们现在觉得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呢?”
这一次,芷妍和果果异口同声地说道:“李子。”
师:“咦?这一次你们都说是‘李子’了耶,那你们能说说你是怎么确定它就是‘李子’的呢?”
果果:“我和妈妈在水果店买了李子来吃,就是这种红色的李子。”
师:“哦,你是在水果店里買到了和树上一样的水果,然后确定它叫‘李子’的。”
果果:“就是。”
师:“能够把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水果和幼儿园的水果联系到一起,很棒哦。那芷妍又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芷妍:“嗯,我是回家后和爸爸一起在电脑上搜的图片,然后知道它是李子的。”
师:“原来你是和爸爸一起在网上找到的答案,你现在确定它是‘李子’了吗?”
芷妍:“确定,不过我还是觉得它和桃子长得有点像。”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会看到李子和桃子长得很像的地方,而且能够说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很棒!老师也觉得这种红李和桃子有一些些相像的地方。”
分析:在这一次的讨论中,两个孩子的争论已达成共识——树上结得是“李子”,只是两个孩子获得“真相”的途径不同。
活动反思:
1.幼儿的科学探究,随处可见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其核心行为表现。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并常常为周围的事物所吸引,或驻足观看、或提出问题。而幼儿的真正探究始于问题答案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专业的价值判断,找到“适宜的探究问题”,从而开启支架幼儿的“科学探究”之旅。
2.教师的适宜介入,是提升幼儿科学探究欲的技术保障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幼儿经历“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多元化寻找真相”的这一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更要采取适宜的方式和策略支架幼儿的科学探究。
晨锻环节,小五班有两个小朋友并没有参与班级的自主锻炼,而正站在一棵果树前讨论着什么。我便走过去一探究竟。
我走过去后,红衣女孩(芷妍)问我:“老师,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
我:“他刚才说了什么?我没有听到哦。”
芷妍停顿了一会儿后,用手指着男孩,说道:“你说你刚才说的是什么。”
男孩指着李子树,说道:“我说这颗树是李子树。”
正好生活老师走过来,男孩继续问道:“张妈妈,这是不是李子树?”
生活老师笑着摸摸男孩的头回应:“嗯,是李子树。”
男孩听到答案之后,转身就走,芷妍自言自语道:“我觉得它就是桃子树。”
绿衣女孩(果果)走过来说:“张妈妈都说了,这个是李子。”
芷妍:“我觉得它就是桃子。”
果果:“它真的是李子。”
芷妍和果果就这样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尝试说服对方赞同自己的观点,但谁也没有向谁妥协。
分析:起初,芷妍和一男孩围绕着“这是什么果树”而展开讨论,显然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并希望得到肯定的答复,所以当看到我过去时便立刻向我求证。在我还没有和两幼儿进行进一步互动时,班里的生活老师已经将正确答案脱口而出。所以,男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他便即刻转身离开,参与其他活动。而芷妍,却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认为这就是桃子树。即使当另一个同伴走来告诉她来自“张妈妈”的“权威”答案时,她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并且站在果树前不愿离开。看着芷妍对眼前的果树仍抱有极大的观察兴趣,我想这正是一次很好的“科学探究”时机,于是我决定加入她们的“桃李之争”,尝试运用以下策略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策略一:深入讨论话题,判断幼儿核心争论点
我问芷妍 :“你是从哪里看出它是桃子的呢?”
芷妍:“它是红色的,桃子就是红色的。”
果果:“李子也是红色的,我吃过的。”
芷妍:“李子是绿色的,这个是红色的。”
果果:“李子有绿色的,还是有红色的。我妈妈买过。”
师:“你觉得它是桃子,因为桃子是红色的。你觉得是李子,因为你吃过李子,对吗?”
两女孩纷纷点头。
师:“那除了颜色之外,你觉得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它是桃子?”
芷妍:“那里有一点点红,桃子就是这样的。它的尖尖是红的。”
果果:“它还没有熟,熟了就变红了,是李子。”
师:“你还是觉得它是桃子,你觉得它是李子,是吗?”
两女孩点头。
分析:
在这一次的谈话中,我首先了解到了芷妍和果果的核心争论点所在,她俩对于“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都有自己的观点以及她们观点背后的原因。于是我说道:“芷妍说这是桃子,果果说这是李子,而且你们都觉得这是它小的时候。那它到底是什么水果呢?我们等它再长大一点的时候再来看看吧。”
策略二:营造积极对话氛围,引导幼儿基于观察充分表达,“据理力争”
两周后,我利用晨锻环节再次将上次参与讨论的孩子们带到了果树下开启了上次未完成的话题。
师:“上一次我们都在讨论这颗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大家都有不一样的看法。那现在你们现在再来看看这些果子有什么变化呢?它到底是什么水果呢?”
芷妍迫不及待的说道:“我还是觉得它是桃子。”
果果立马说道:“它是李子。”
我也立即回应道:“好的,现在芷妍还是觉得这是桃子,而果果觉得这是李子。既然我们都有不一样的想法,那我们现在就来互相听一听对方的原因。芷妍:“这个是桃子,你看它现在更红了,桃子就是这样的,红红的。”
果果:“这个是李子,它是红色的李子。”
芷妍:“李子是绿色的,我吃过。”
果果:“李子也有红色的,我妈妈买过的。”
芷妍用手拉过一颗果子,对着果果说:“桃子红了之后,它有一些红点,而且桃子皮上会有点点白色。”
果果也用手去摸了摸那颗“李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桃子面上有很多白毛毛,摸起来是不光滑的。你摸这个,它是光滑的。它是李子。”
芷妍也摸了摸“桃子”,想了一会儿说道:“油桃的皮皮摸起来就是光滑的,这个就是油桃。”
这一次,果果沉思了很久,说道:“这个就是李子,现在都有在卖了。”
芷妍:“这个就是桃子,油桃。”
至此,两个小朋友没有再用新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策略三:鼓励幼儿尝试多种方式自主寻找答案
几天之后,我再次和果果、芷妍开启了第三次话题讨论。
师:“你们现在觉得树上结的是什么果子呢?”
这一次,芷妍和果果异口同声地说道:“李子。”
师:“咦?这一次你们都说是‘李子’了耶,那你们能说说你是怎么确定它就是‘李子’的呢?”
果果:“我和妈妈在水果店买了李子来吃,就是这种红色的李子。”
师:“哦,你是在水果店里買到了和树上一样的水果,然后确定它叫‘李子’的。”
果果:“就是。”
师:“能够把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水果和幼儿园的水果联系到一起,很棒哦。那芷妍又是怎么找到答案的呢?”
芷妍:“嗯,我是回家后和爸爸一起在电脑上搜的图片,然后知道它是李子的。”
师:“原来你是和爸爸一起在网上找到的答案,你现在确定它是‘李子’了吗?”
芷妍:“确定,不过我还是觉得它和桃子长得有点像。”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会看到李子和桃子长得很像的地方,而且能够说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很棒!老师也觉得这种红李和桃子有一些些相像的地方。”
分析:在这一次的讨论中,两个孩子的争论已达成共识——树上结得是“李子”,只是两个孩子获得“真相”的途径不同。
活动反思:
1.幼儿的科学探究,随处可见
“亲近自然,喜欢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其核心行为表现。幼儿喜欢接触大自然和新鲜事物,并常常为周围的事物所吸引,或驻足观看、或提出问题。而幼儿的真正探究始于问题答案的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专业的价值判断,找到“适宜的探究问题”,从而开启支架幼儿的“科学探究”之旅。
2.教师的适宜介入,是提升幼儿科学探究欲的技术保障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在幼儿经历“各抒己见——据理力争——多元化寻找真相”的这一学习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更要采取适宜的方式和策略支架幼儿的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