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仨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c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次对付日本鬼子的战斗中,我负伤了。我疼得昏了过去。原来我左大腿上部被鬼子的子弹打了一个眼,打穿了。不知过了多久,才感觉到了剧痛。一个老乡正给我治伤,他说:小兄弟,你喝了这碗水,这里边我放了点鸦片,能止些疼。
  我有气无力地说:我不喝,那东西是害人的。
  兄弟,我也不想给你喝,这东西金贵着呐。可你这枪伤,不赶紧清理干净伤口,你这条腿保不住了不说,命也得搭上。
  我想了半天,还是想活命,就咬牙把那碗水喝了。过了片刻,他给我嘴里塞了一条毛巾,让我咬住。
  我感觉得到,他的双手也有些哆嗦,他开始给我清理伤口,忙活了好大一阵子,他把嘴凑到我伤口上吸里边的东西,一口口吸出的是裹着血水的碎肉和骨茬子。我疼得咬破了嘴唇,满头全身都是汗。后来慢慢地我就睡着了。
  这是一位从红军时期过来的八路军回忆录中的一段描述。
  一位台湾的国民党退休将军看到上面的文字,眼眶湿润了。天呐,我也是这样活过来的。我被救的过程和这位老八路叙述的过程一模一样。他通过大陆的统战部门和这位老军人取得了联系。没想到,巧合的是,他们记忆中被救的地点都是山西的洪洞县大槐树那地方的一个小山村。那个救命恩人只是个山里的兽医,他只是粗懂些治伤方法。
  老八路说:我回去寻找过两次,都没有找到那个地方,更没有找到那个救命恩人。
  国民党将军说:年轻时只是偶尔会想起那一段经历,现在快入土的人了,时常对自己说:不亲口对救命恩人说一声谢谢,到了那边,心也会不安的。
  他让孙女陪自己回大陆,这是他离开70多年后头一次踏上故土。他的心里悲喜交加。
  他和老八路相约,一起去山西洪洞大槐树,去了却心里的一个心愿,就是真寻不到救命恩人,去看看那儿的山和水也是种安慰。
  在当地统战部门的努力下,终于在圪梁村找到了一位百岁老人,他断断续续说出了实情:你们要找的那人,是我家表哥,在后来的“文革”中,有人检举他救过国民党军官,天天挨批斗,最后上吊自尽了。我嫂子没有生养能力,没有给他留下个一男半女。
  站在离村子好远的土丘下一座孤独的小坟头前,两个老军人先是深深低下了头,然后缓缓举起了右手……
  77年前,命运让他们碰到了一起。
  77年后,思念讓他们再一次聚在了一起。
其他文献
一双新鞋你要是不穿,终其一生也不知道合不合脚。  1987年1月,我新兵训练结束后,从四川广元来到眉山市,进入一支英雄的部队。和我一起分到班里的还有另外两名战友,其中一名姓曾。小曾很机灵,很热情,高高帅帅的。他是四川仁寿县人,家离部队驻地很近。  每逢周末,小曾的妈妈会从仁寿赶来探望他看。那是一位非常慈善的老人。我和小曾的关系特别好,他妈妈来了,我便会让母子俩坐着好好聊聊天,而我则是跑前跑后地倒茶
期刊
天渐渐黑下来,阵地上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和火药气味,战场的四周死一般寂静。攻守双方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阵地随处可见士兵的尸体。  贝克看过手表,对斯捷潘说:“任务已经完成,咱俩马上撤退。”  两个人穿好敌方军服,巧妙通过敌哨卡。  避开敌方防守严密的大路,按照地图标出直线走,要穿过荒无人烟的原始老林子,到达与连队事先约好的会合地点小雷村,大约会节省两天的时间。  两个人在老林子里走了七天之后,饿
期刊
萨莎点着了还剩小半截的蜡烛,踮着脚放到工作台上;自己手脚并用地爬上工作台边的高脚凳,望着窗外的夜色发呆。  已是深冬,呼啸的寒风卷起地上的雪沫,和着落叶飘向远方。街上一个人也没有。这样的天确实一个人也不会上街,萨莎想着,又紧了紧身上破旧的棉衣。  他从台子上翻出一个木柄有些松了的锤子,一个梭子,和一小块皮革——那是他不久前趁爷爷不注意偷偷藏起来的。他把东西都放在蜡烛下,尽可能不出声地、小心翼翼地开
期刊
贺涛经常说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把自己嫁成了军嫂。  贺涛对奶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双小脚,还有那长长的老土裹脚布。奶奶没文化,不识字,没有名。  一个荒年,奶奶跟着爹讨饭讨到了鲁中山区爷爷所在的村子。就此驻足,当年嫁给了爷爷。  贺涛一直觉得那个年代,逃荒的奶奶嫁给爷爷,总会有些类似于电影《红高粱》的情节。可奶奶每每回忆往事,开场白总是那句“你爷爷那个村是解放区,土改了,
期刊
我现在一直使用和珍藏着两只绿色搪瓷牙缸,一只放在家里,一只放在值班室。它们虽然已经严重破损,但却见证和铭刻了我军旅生涯中的两次重要经历。  那年,春节的鞭炮声刚刚响过,官兵们还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我所在的济南军区某部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要赴祖国的西南边陲执行轮战任务。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三十多年没打过仗的部队来说,产生的剧烈反应自然可想而知。就像李存葆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环》中描写
期刊
小说的计量单位是章节。散文的计量单位是句子。诗歌的计量单位则苛刻,是字。要想真正领会一首诗,第一要素是小学的功夫,每一个字都要落实。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是诗歌的艰辛,也是诗歌的乐趣。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我常说,要想真正理解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去读诗,它可以帮助你激活每一个字。当一个字遇上好的诗句时,它会亢奋,载歌载舞,流芳千古。  这段话,是作家毕飞宇演讲《李商隐的太阳,李商隐的雨》时说
期刊
迎着泉城济南的第一场雪,我抱着一盆鹤望兰急匆匆穿行在老城区悠长的青石长巷中,我要去看望刘老先生。准确地说,我要去赴与刘老先生的初雪之约。雪花轻舞,袅娜如婆娑之柳,飘曳如昨夜之梦。清冷的风时而缓缓吹来,时而匆匆吹来,把我与刘老先生相识的记忆吹拂得似我怀中的鹤望兰,花形奇特而颜色鲜艳。  那是夏末秋初的季节,一审编辑把初选稿件发到我的邮箱里,一首《鹤望兰》的诗歌赫然入目。我心中一动——鹤望兰,原产于非
期刊
10月1日,是伟大祖国母亲68岁生日。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和爸爸妈妈决定去游览赵州桥,以这种方式庆祝祖国生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它建于隋开皇年间(公元595-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人又称其为“大石桥”。  我们购票走进赵州桥风景区后,首先看到了传说中的“八仙
期刊
推开腊月门儿,年味就脚跟脚地闯进院了。  这是北方民间村落的一个典型簸箕小院:堂屋坐北朝南一拉流五大间,中堂略宽敞些,日常里多用于来人去客会亲聚友、逢年过节供奉神灵祖宗。小脚奶奶住堂屋东头两间,公爹和婆母娘住西头。东西厢房各三间,西厢厨房占两间、仓房一间。新婚小两口就住东厢。本该亲亲密密的小夫妻,大半年了,却只有新媳妇独守空房。公爹持家有方,家庭和睦,日子富裕,家和万事兴嘛!  奶奶说今年打春早,
期刊
队列训练中我是班里的老大难,为此我没少挨班长的尅,有时我恨不得用在家时和爷爷学的拳脚跟他单兵较量,可我还得忍着。他毕竟是班长,尽管年龄上还比我小两岁,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嘛。有一次我在训练时因和他对瞪了几眼,他就罚我围着操场旁的厕所跑了三圈。  我的训练成绩老提不上去,最大的障碍就是因为在家跟爷爷练蹲马步时练成的罗圈腿,站在那里两腿怎么也并不紧,班长在后面用拳头轻松地就从我两腿间掏过去了。班长气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