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实说,我觉得量化交易的门槛挺高的。普通投资者往往业余做交易,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难以保证。作为入门的话,我觉得可以先挑一个自己能掌握的量化交易平台,学习一些已经实现的经典交易策略,然后再加入一些自己对市场的理解,通过详细地分析测试,用小规模的资金实盘运行检验。量化交易一定要先实盘试一试,很多问题不经过实战检验是发现不了的。交易初期难免要交一些学费,所以要控制好交易规模,避免大的损失。随着理论和实战经验的积累,在找到一些不错的获利方法以后,可以逐步加大交易的规模。
对于已经参与量化交易的投资者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风控计划和交易计划。交易前要对自己的风险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测试和估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参与交易,有了利润再逐步放大头寸。如果碰到较大的回撤,就要按照风控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头寸或者暂停交易。我觉得只要做好了风控计划和交易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普通投资者要被市场淘汰也是不容易的。
一套完整的量化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开仓条件、平仓条件、头寸管理和风险控制。请问您的系统对于开仓、平仓、头寸管理和风险控制是怎么设计的?
开发策略首先是由交易员提出一个大致的思路,然后程序员配合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统计,再由交易员和程序员一起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研究的结果反复进行细化和调整,逐步完善,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策略。
我们主要是做多品种多策略的交易,通过不同品种和不同策略的差异来达到风险对冲而收益叠加的效果,从而提高收益风险比。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特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每个策略需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开、平仓。在交易的时候,不同策略是各自独立的。我们的头寸管理主要是由风控计划来决定的。我们一般把风险控制在10%以内;在早期没有利润的时候,我们把风险控制在5%左右。这样,即使碰到意外情况,也可以确保本金回撤不超过10%。我们会根据当时能够承受的回撤金额,决定交易的头寸规模,确保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当交易有一定的利润以后,我们再逐步加大头寸。遇到不利情况,风险明显超出预期的时候,我们也会主动地降低头寸从而控制风险。
一个交易策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的研发、测试、摸索、完善,然后投入实盘?就当下的市场而言,哪一类策略盈利的可能性最大、哪一类策略资金容量最大?
一般一个策略从提出思想到完成代码大概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有的策略完成以后,发现测试结果不太好,距离我们的标准还比较远,就暂时搁置;有的策略经过测试以后,发现效果比较好,有潜力,我们就做更详细地测试,尝试更多的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如果经过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能够达到实战的标准,就进行模拟盘的交易。模拟交易在两周左右,比较稳定了再进行小规模的实盘交易,实盘交易2周左右没问题了,就可以放入候选策略池,在恰当的时候正式放入实盘交易。大致来说,一个用于实盘的策略,从研发、测试、改进完善、模拟和小规模实盘检验,到最后正式交易,整个流程大概需要2-3个月左右。
我们的策略类型比较多,趋势、震荡、套利都有。在搭配上,趋势的比重大一些。其他类型的策略主要是对冲风险、平滑资金曲线。所以在利润贡献上,也是趋势策略贡献的利润多一些,其他类型策略贡献的利润少一些。
就盈利的可能性来说,我觉得趋势、震荡、套利都是可以获利的。只是它们的特点差异比较大,适应的行情阶段不一样。就资金容量来说,显然趋势策略的容量要大一些。获利需要波动,趋势来临的时候波动很大,行情持续期间有很多机会可以介入,可以不停加码扩大头寸,随时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在震荡行情中,波动幅度很小,对买卖点的要求很高,稍有差错利润就变成亏损了,所以能够容纳的资金有限。
股指期货推出后,您就专职从事A股股指期货量化交易的研究,股指期货被限后,您在股指期货上的策略是否有调整?
我们在股指期货上投入的精力是最多的,这方面的策略也最丰富。股指期货被限以后,绝大多数策略都不能用了,我们花了一段时间对策略进行调整,改成长线的交易策略。从测试和实盘的结果来看,绩效也还不错。但是受到交易量的限制,资金利用率很低,于是我们把研发转向了商品期货方面。经过半年多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从测试和小规模实盘的结果来看,已经接近以前股指期货的绩效。
目前股市低迷,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又非常严格,几乎没法交易,大家只好转向商品期货的交易。在股指期货的限制放开以前,我觉得商品期货的热络交易应该还会持续下去。
就您来看,2016年的商品期货市场有哪些投资机会?在商品期货上,您主要采用哪些交易策略,跟股指期货的策略有什么不同?我们只做量化交易,交易主要是基于交易数据的统计以及对交易行情的及时反应。当某些品种出现交易机会的时候,我们的数据分析系统会把这些品种筛选出来,然后我们会部署相应的策略并交易。在交易时段,每收到一笔行情信息,策略都会进行计算,对最新的行情数据做出反应,做出观望、开仓或者平仓的决策。所以,对于未来我们不进行预测,当行情走出来的时候,投资机会自然就来了。
我们主要交易最活跃的品种,例如螺纹钢、豆粕、菜粕之类的。
在商品期货上,我们也是采用多种策略同时交易,比例上以趋势策略为主,震荡和其他类型的策略做补充。我们的商品期货策略和股指期货策略的主要区别,就是持仓时间更长。我们感觉商品期货的波动以及活跃程度比股指期货差,如果持仓时间短,价格波动的幅度不够,获利的机会就比较小,因此只好增加持仓时间,以捕捉更大级别的行情波动。
我从2006年开始交易股票,当时正是大牛市启动的时候,一度获利丰厚并感觉良好。后来在2008年的熊市中,不但把利润都还回去,还损失了一些本金,这才对自己的交易能力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反思亏损的原因,在于股票交易量化系统不完善。虽然按照量化选股的策略进行买卖,但是实际交易和测试的差异太大。例如:量化选股系统经常选出数十个股票,可是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一两个股票买入;当出现平仓信号的时候,又因为工作忙而漏掉,从而导致实盘和测试的结果差异很大,背离了量化交易的方向。
后来我进行期货的量化交易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交易标的是确定的,交易策略选定以后交易结果也是确定的;期货有程序化交易接口,能实现全自动交易。由于我们的平台是基于tick数据进行回测,实盘和回测的差异很小,这样历史测试的结果就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实际交易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实盘运行的结果接近我们基于测试得到的预期。
我们在外盘和股票上都还没有实现全自动的交易,这个平台开发和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我从2006年开始交易股票,当时正是大牛市启动的时候,一度获利丰厚并感觉良好。后来在2008年的熊市中,不但把利润都还回去,还损失了一些本金,这才对自己的交易能力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反思亏损的原因,在于股票交易量化系统不完善。虽然按照量化选股的策略进行买卖,但是实际交易和测试的差异太大。例如:量化选股系统经常选出数十个股票,可是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一两个股票买入;当出现平仓信号的时候,又因为工作忙而漏掉,从而导致实盘和测试的结果差异很大,背离了量化交易的方向。
后来我进行期货的量化交易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交易标的是确定的,交易策略选定以后交易结果也是确定的;期货有程序化交易接口,能实现全自动交易。由于我们的平台是基于tick数据进行回测,实盘和回测的差异很小,这样历史测试的结果就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实际交易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实盘运行的结果接近我们基于测试得到的预期。
我们在外盘和股票上都还没有实现全自动的交易,这个平台开发和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对于已经参与量化交易的投资者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风控计划和交易计划。交易前要对自己的风险有一个比较详细的测试和估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参与交易,有了利润再逐步放大头寸。如果碰到较大的回撤,就要按照风控计划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头寸或者暂停交易。我觉得只要做好了风控计划和交易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普通投资者要被市场淘汰也是不容易的。
一套完整的量化交易系统应该包括开仓条件、平仓条件、头寸管理和风险控制。请问您的系统对于开仓、平仓、头寸管理和风险控制是怎么设计的?
开发策略首先是由交易员提出一个大致的思路,然后程序员配合进行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统计,再由交易员和程序员一起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研究的结果反复进行细化和调整,逐步完善,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策略。
我们主要是做多品种多策略的交易,通过不同品种和不同策略的差异来达到风险对冲而收益叠加的效果,从而提高收益风险比。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特性,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每个策略需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开、平仓。在交易的时候,不同策略是各自独立的。我们的头寸管理主要是由风控计划来决定的。我们一般把风险控制在10%以内;在早期没有利润的时候,我们把风险控制在5%左右。这样,即使碰到意外情况,也可以确保本金回撤不超过10%。我们会根据当时能够承受的回撤金额,决定交易的头寸规模,确保风险在可控的范围内。当交易有一定的利润以后,我们再逐步加大头寸。遇到不利情况,风险明显超出预期的时候,我们也会主动地降低头寸从而控制风险。
一个交易策略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的研发、测试、摸索、完善,然后投入实盘?就当下的市场而言,哪一类策略盈利的可能性最大、哪一类策略资金容量最大?
一般一个策略从提出思想到完成代码大概需要两周左右的时间。有的策略完成以后,发现测试结果不太好,距离我们的标准还比较远,就暂时搁置;有的策略经过测试以后,发现效果比较好,有潜力,我们就做更详细地测试,尝试更多的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如果经过进一步地改进和完善,能够达到实战的标准,就进行模拟盘的交易。模拟交易在两周左右,比较稳定了再进行小规模的实盘交易,实盘交易2周左右没问题了,就可以放入候选策略池,在恰当的时候正式放入实盘交易。大致来说,一个用于实盘的策略,从研发、测试、改进完善、模拟和小规模实盘检验,到最后正式交易,整个流程大概需要2-3个月左右。
我们的策略类型比较多,趋势、震荡、套利都有。在搭配上,趋势的比重大一些。其他类型的策略主要是对冲风险、平滑资金曲线。所以在利润贡献上,也是趋势策略贡献的利润多一些,其他类型策略贡献的利润少一些。
就盈利的可能性来说,我觉得趋势、震荡、套利都是可以获利的。只是它们的特点差异比较大,适应的行情阶段不一样。就资金容量来说,显然趋势策略的容量要大一些。获利需要波动,趋势来临的时候波动很大,行情持续期间有很多机会可以介入,可以不停加码扩大头寸,随时都能够获得一定的利润。在震荡行情中,波动幅度很小,对买卖点的要求很高,稍有差错利润就变成亏损了,所以能够容纳的资金有限。
股指期货推出后,您就专职从事A股股指期货量化交易的研究,股指期货被限后,您在股指期货上的策略是否有调整?
我们在股指期货上投入的精力是最多的,这方面的策略也最丰富。股指期货被限以后,绝大多数策略都不能用了,我们花了一段时间对策略进行调整,改成长线的交易策略。从测试和实盘的结果来看,绩效也还不错。但是受到交易量的限制,资金利用率很低,于是我们把研发转向了商品期货方面。经过半年多的研究,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从测试和小规模实盘的结果来看,已经接近以前股指期货的绩效。
目前股市低迷,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又非常严格,几乎没法交易,大家只好转向商品期货的交易。在股指期货的限制放开以前,我觉得商品期货的热络交易应该还会持续下去。
就您来看,2016年的商品期货市场有哪些投资机会?在商品期货上,您主要采用哪些交易策略,跟股指期货的策略有什么不同?我们只做量化交易,交易主要是基于交易数据的统计以及对交易行情的及时反应。当某些品种出现交易机会的时候,我们的数据分析系统会把这些品种筛选出来,然后我们会部署相应的策略并交易。在交易时段,每收到一笔行情信息,策略都会进行计算,对最新的行情数据做出反应,做出观望、开仓或者平仓的决策。所以,对于未来我们不进行预测,当行情走出来的时候,投资机会自然就来了。
我们主要交易最活跃的品种,例如螺纹钢、豆粕、菜粕之类的。
在商品期货上,我们也是采用多种策略同时交易,比例上以趋势策略为主,震荡和其他类型的策略做补充。我们的商品期货策略和股指期货策略的主要区别,就是持仓时间更长。我们感觉商品期货的波动以及活跃程度比股指期货差,如果持仓时间短,价格波动的幅度不够,获利的机会就比较小,因此只好增加持仓时间,以捕捉更大级别的行情波动。
我从2006年开始交易股票,当时正是大牛市启动的时候,一度获利丰厚并感觉良好。后来在2008年的熊市中,不但把利润都还回去,还损失了一些本金,这才对自己的交易能力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反思亏损的原因,在于股票交易量化系统不完善。虽然按照量化选股的策略进行买卖,但是实际交易和测试的差异太大。例如:量化选股系统经常选出数十个股票,可是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一两个股票买入;当出现平仓信号的时候,又因为工作忙而漏掉,从而导致实盘和测试的结果差异很大,背离了量化交易的方向。
后来我进行期货的量化交易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交易标的是确定的,交易策略选定以后交易结果也是确定的;期货有程序化交易接口,能实现全自动交易。由于我们的平台是基于tick数据进行回测,实盘和回测的差异很小,这样历史测试的结果就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实际交易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实盘运行的结果接近我们基于测试得到的预期。
我们在外盘和股票上都还没有实现全自动的交易,这个平台开发和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
我从2006年开始交易股票,当时正是大牛市启动的时候,一度获利丰厚并感觉良好。后来在2008年的熊市中,不但把利润都还回去,还损失了一些本金,这才对自己的交易能力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我反思亏损的原因,在于股票交易量化系统不完善。虽然按照量化选股的策略进行买卖,但是实际交易和测试的差异太大。例如:量化选股系统经常选出数十个股票,可是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一两个股票买入;当出现平仓信号的时候,又因为工作忙而漏掉,从而导致实盘和测试的结果差异很大,背离了量化交易的方向。
后来我进行期货的量化交易时,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交易标的是确定的,交易策略选定以后交易结果也是确定的;期货有程序化交易接口,能实现全自动交易。由于我们的平台是基于tick数据进行回测,实盘和回测的差异很小,这样历史测试的结果就有比较高的参考价值。实际交易的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实盘运行的结果接近我们基于测试得到的预期。
我们在外盘和股票上都还没有实现全自动的交易,这个平台开发和测试的工作量很大,所以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