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1]。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反差
抽象空洞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反差,极易使学生对所受教育内容产生质疑心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形成合力,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尚未形成体系,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则,这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也缺乏相互协作的合力。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制约了学生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的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以形式完成为目的,而不是以形式为载体,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素
通过分析当前中学思想政治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充分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而这取决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当今的中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而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大受重视,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加之新时期的网络带给很多学生许多不良诱惑,这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其次是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原初性影响上。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然而,部分道德观念滑落的家长、结构不健全的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原初性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效果屡见不鲜。而现今很多父母对子女过多的关注甚至是溺爱,导致了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尊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很多家长片面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核心家庭氛围导致许多学生心理扭曲。
三、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
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二)以人为本,提高认识,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观。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3]。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集班主任、科任教师、后勤服务为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其作用,通力合作,齐心协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抓师德建设,以师德魅力感染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收放结合,松紧适度,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发展自我以广阔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给学生以帮助、指导和必要的限制,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化有形为无形,化有意为无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道德培养。
(五)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总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的求实精神,兢兢业业,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校园氛围,打造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3
[2] 王继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新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29—30. [3] 王炼,葛祥伟. 论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探索,2005(6):96—98. [4] 文化.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当代教育2010(2):89—89
就目前来看,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1]。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
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存在反差
抽象空洞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反差,极易使学生对所受教育内容产生质疑心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形成合力,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尚未形成体系,没有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则,这使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也缺乏相互协作的合力。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制约了学生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
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
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的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
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
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以形式完成为目的,而不是以形式为载体,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影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素
通过分析当前中学思想政治中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充分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尤为重要,而这取决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当今的中学生面临大量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而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大受重视,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很难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加之新时期的网络带给很多学生许多不良诱惑,这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其次是家庭环境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原初性影响上。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然而,部分道德观念滑落的家长、结构不健全的家庭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原初性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负面效果屡见不鲜。而现今很多父母对子女过多的关注甚至是溺爱,导致了学生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尊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很多家长片面关注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核心家庭氛围导致许多学生心理扭曲。
三、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目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营造人人关心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教育网络。从提高中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
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中学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
(二)以人为本,提高认识,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观。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中学生的思想需要[3]。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中学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三)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构建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于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集班主任、科任教师、后勤服务为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其作用,通力合作,齐心协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抓师德建设,以师德魅力感染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四)收放结合,松紧适度,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发展自我以广阔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给学生以帮助、指导和必要的限制,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化有形为无形,化有意为无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的道德培养。
(五)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中学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现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总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但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的求实精神,兢兢业业,以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校园氛围,打造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283
[2] 王继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理论”新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29—30. [3] 王炼,葛祥伟. 论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探索,2005(6):96—98. [4] 文化.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当代教育2010(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