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1注重读书
语文阅读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阅读不拓展,网络不运用等。因此,造成阅读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往往一篇课文教师讲完了,大部分学生居然还读不通课文,读不顺句子,弄不懂问题。这里讲的读书不仅仅是读教材上的课文,还要超越文本,在网络上进行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读书,不读书怎么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的教学片断时,让学生读了五遍课文后才开始讲:第一遍要求学生通过光盘阅读,图文并茂,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整体感知;第二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第三遍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第四遍要求学生品析课文,边读边想象文章的内容,移情人景;第五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得到培养。
2注重发现
爱因斯坦说:“往往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也有人说:“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发现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如在教学《荷花》一课的教学片断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光盘上的资料以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我发现荷塘里的荷花太美了!有的说,这些荷花把我们的祖国装点得如诗如画。“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课文里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发现作者观察一池美丽的荷花以后,重点抓住三种不同的姿态和不同的开放程度的荷花来进行描写,并且作者在用词造句上也是很讲究的,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写荷花不同的开放程度用了“全开的”,“刚开的”,“花骨朵儿”等。特别是“冒”和“挨挨挤挤”更富有情趣,具有拟人色彩,把荷花写活了,写动了,很有青春活力。学生的这种发现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发现不了作者的这么多值得吸取的东西。
3注重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故弄玄虚。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阅读相关资料后,再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的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提出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
4注重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强,我对这个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接受,对新的标准的理解比较到位。如我在教学《跳水》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船长的孩子为了追赶抢去他帽子的猴子而爬上了桅杆顶端,情势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他跳水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下来?于是学生在计算机上设计出众多的办法与船长的用开枪命令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演示,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情势下,只有船长的办法才是最佳的,管用的,其他的办法都无济于事。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将众多假设集中整理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5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如我在课文《斑羚飞渡》时,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①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②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1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6注重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沟通。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同时出示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并出示F1ash动画,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6.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①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②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③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在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和FlaSh动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回答。
6.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斑羚壮烈牺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描写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彩虹’为什么要在文中要多次出现呢?”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斑羚对美好生活和自由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着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同时出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和人类捕杀动物的图片。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临下课,我的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阅读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阅读时要能进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主旨。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具体形式,而通过多媒体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披文以为情”,“破文悟道”,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
1注重读书
语文阅读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阅读不拓展,网络不运用等。因此,造成阅读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往往一篇课文教师讲完了,大部分学生居然还读不通课文,读不顺句子,弄不懂问题。这里讲的读书不仅仅是读教材上的课文,还要超越文本,在网络上进行阅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读书,不读书怎么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要先靠平时多读,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来实现。如我在教学《荷花》一课的教学片断时,让学生读了五遍课文后才开始讲:第一遍要求学生通过光盘阅读,图文并茂,让学生对教材进行整体感知;第二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第三遍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第四遍要求学生品析课文,边读边想象文章的内容,移情人景;第五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有这样,读书才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得到培养。
2注重发现
爱因斯坦说:“往往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也有人说:“发现是成功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发现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只有发现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如在教学《荷花》一课的教学片断时,我让学生反复阅读光盘上的资料以后,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我发现荷塘里的荷花太美了!有的说,这些荷花把我们的祖国装点得如诗如画。“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课文里作者是怎样描写荷花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发现作者观察一池美丽的荷花以后,重点抓住三种不同的姿态和不同的开放程度的荷花来进行描写,并且作者在用词造句上也是很讲究的,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写荷花不同的开放程度用了“全开的”,“刚开的”,“花骨朵儿”等。特别是“冒”和“挨挨挤挤”更富有情趣,具有拟人色彩,把荷花写活了,写动了,很有青春活力。学生的这种发现是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发现不了作者的这么多值得吸取的东西。
3注重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故弄玄虚。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阅读相关资料后,再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的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呢?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提出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
4注重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这方面的意识还比较强,我对这个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接受,对新的标准的理解比较到位。如我在教学《跳水》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船长的孩子为了追赶抢去他帽子的猴子而爬上了桅杆顶端,情势十分危急时,除了船长用开枪的办法命令他跳水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下来?于是学生在计算机上设计出众多的办法与船长的用开枪命令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演示,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情势下,只有船长的办法才是最佳的,管用的,其他的办法都无济于事。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将众多假设集中整理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
5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为其换位,即由现实角色进入文章角色提供有利的心理条件准备。如我在课文《斑羚飞渡》时,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①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②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1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FLaSh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6注重换位思考,诱导思维
语文阅读中不能有任何限制,而应该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包括读者与主要人物之间、读者与次要人物之间、读者与四周环境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等等各个角度的沟通。这样学生才能全方位探究文章内涵,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甚至通过课文这扇窗户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教学《斑羚飞渡》时,在学生了解课文故事,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的前提下,我便向学生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是最让你感动的?并请谈谈原因。”这就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同时出示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6.1与主人公之间的换位。主人公往往是文章主旨集中体现的地方,是作者思想感情倾注的对象。所以首先要教会学生不仅要与主人公对话,更要与主人公进行换位。在学生讲到“镰刀头羊神态庄重地沿着悬崖巡视了一圈……悲哀地咩了数声”句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头羊,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心里会想些什么?”并出示F1ash动画,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6.2与次要人物的换位。次要人物在文章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他们在文中是主人公的陪衬,同时也起着突出文章主旨的作用。因此,与次要人物进行换位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斑羚飞渡》为例,有几类次要人物:①与老斑羚的换位。在学生提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走出来,进入老年斑羚的队伍”时,引导学生揣摩“如果你就是这几只壮年公斑中的一只,你会怎么想,是什么力量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②与小斑羚的换位。学生提到“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句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时,你就是那只被老斑羚用生命换来的小斑羚,你觉得该对老斑羚说点什么?”③与猎人和狗的换位。学生讲到“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句时,便可引发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这时,你就是这些猎人中的一个,想想在这目瞪口呆中应包含着怎样的复杂情感?如果你是一只猎狗,这时,你想对人类说点什么吗?”在这个过程中出示图片和FlaSh动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回答。
6.3与作者之间的换位。文章就好象作者精心雕塑的艺术品,因此,处处体现着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章。也只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结合自己已有生活体验,以课文为楔子,发现更多的知识。
如学生提到文末“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句时。我便进一步追问:“如果你是作者,为什么要在斑羚壮烈牺牲这摧人泪下的场面中,描写这美丽的彩虹呢?而且‘彩虹’为什么要在文中要多次出现呢?”通过让多个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学生终于理解了,这是将“美丽的彩虹”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体现了斑羚对美好生活和自由世界的向往。美丽的牺牲下蕴含着一个属于全人类共同的问题。
在进行了全方位换位后,我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动物或人类说点什么呢?”同时出示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图片和人类捕杀动物的图片。因为允许学生采取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三五成群现场编小品的,编舞蹈的,画画的,准备唱歌的……几分钟后再来一个成果展示,更是精彩纷呈,掌声不断。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远远超越了文本本身。
临下课,我的一句“这节课让你学到了什么?”又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阅读时要设身处地的站在人物的角度思考;阅读时要能进入角色,才能理解人物的思想;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就阅读方法而言,不管学生怎么概括,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已经理解了文章主旨。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具体形式,而通过多媒体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领悟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披文以为情”,“破文悟道”,从而准确解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