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斯与《色彩构成》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语言研究中,色彩是最具感性的一种视觉形式。同一种色彩会产生无数的视觉感知,这种相对性使得对色彩系统地研究和应用,增加了一些理解的难度。包豪斯的第一位基础课教师约翰·伊顿写过一本《色彩构成》,1990年代初被翻译介绍到中国。阿尔伯斯在伊顿离开包豪斯之后继任基础课教师,并且第一个把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带到美国。在包豪斯的许多著名大师中间,阿尔伯斯虽不如克利与康定斯基等人那样引人注目,但是阿尔伯斯的科学理论和理性态度,表现在教学和《色彩构成》的写作中。而尤其重要的是,他又用自己的绘画实践印证着这些色彩理论,因此现在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应当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1963年《色彩构成》在耶鲁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当年被一些批评家所贬斥的观点,如今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宗旨。阿尔伯斯曾经指出:好的教学“与其说是给予正确的答案,不如说是提出正确的问题”。而问题式教学恰恰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式,不断地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思考能力的提高,使得他们能够独自面对世界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显然比从老师那里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重要得多。也因此,实验的教学是最具有启发性的,突破了安全的边界,也具备了创新的可能。而试错则更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出善识色彩的眼睛,更可以让我们对一些所谓的艺术戒律提出挑战,但是挑战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建立在基本常识的基础之上。就此书而言,我们也可以看出,由包豪斯延续的一种传统,就是理论并不脱离实践,所有包豪斯的基础教员,都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用他们自己的绘画创作来提炼和印证理论的有效,这一点尤其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在包豪斯教学基础之上开展的色彩研究所形成的《色彩构成》一书,就是阿尔伯斯绘画色彩实践的深切体会。阿尔伯斯从1950年开始创作方形礼赞,20年后在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个人回顾展,如今他的许多作品集中地陈列在大都会博物馆里。写这篇文章之前的半个月,我就站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阿尔伯斯的作品前,细细地加以体会。他在画中无休无止地探索限制在正方形里的色彩关系,尽管这些绘画是方块的形状,但是迷人的色彩突破了方块,而形成微妙的空间幻觉,散发出朦胧诗意的气息,这一点果然被诗人所感受到。诗人马克·斯特兰德说,阿尔伯斯的作品“色彩对图案表面安全而封闭的几何特性构成挑战时,就如同其本来的意图一样,会通过让人解除戒备心理的缓慢与精妙,以及令人愉快的美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这些色彩是如此的精妙,恰恰是通过具体的物质形式加以呈现,需要看原作加以体会。我几天前在研究生课程“艺术的色彩”讲授中,面对幻灯呈现的阿尔伯斯的绘画,既感到了语言形容的贫乏,更觉得难以呈现色彩那无比微妙的和谐和对比之美。
  色彩研究的难度在于,如何克服色彩的相关性和不稳定性来寻求色彩的基本规律。我仿佛看到了阿尔伯斯走进了教室,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色彩在艺术中是最具相对性的媒介。色彩的视觉感应和心理反应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印证了测不准原理的合理性存在。因此,阿尔伯斯在书中侧重的不是色彩的所谓事实,而是基于观察的“看”。也就是说,与其注重一个结论性的色彩研究,倒不如更注重一种研究的方法,因此阿尔伯斯在课程的最后提出色彩系统,并提出“在情景中思考”的教育方式,是十分新颖的。这种方法在整本书的构架中体现出来,就是力图论证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非简单地对单色加以定义,这形成了阿尔伯斯与伊顿和康定斯基在具体的色彩教学上的一些差异。但他们也有共同的理念和思想,有一些类似的色彩研究方法,就如同阿尔伯斯在书中写到的:“色彩的读取正如康定斯基对于理解艺术所要求的那样:重要的是‘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在阿尔伯斯的书里有着更多基础实践层面的呈现,甚至具体到彩纸的应用。而这种运用现成的彩纸进行色彩实验的方法,实际上仍然在现今的基础教学中运用着,在中央美院的形式基础课程色彩训练部分中,还有利用废旧画报的彩纸进行自画像撕纸拼贴的练习。
  但是色彩构成的学习最终是达到更加自由地应用,而不是将色彩构成仅仅理解为细致地填满色格。当年由包豪斯研究辗转经日本引入到中国的色彩构成教学,在教学中有了系统的样式,但是却忘记了目的,忘记了色彩的构成是实验和研究,观察和发现,来辨别色彩在不同的构成关系中其不同感觉的呈现。因此,在现今设计学院的基础教学中,对于色彩的训练,一方面是需要重新透彻地了解包豪斯的色彩研究和教学,一方面又要结合当今设计教育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延伸,阿尔伯斯的《色彩构成》的出版,有助于我们对第一点的落实。而第二点,还需要从事设计色彩教育的老师们展开新的实践与探索。
其他文献
在台湾,30岁以上的职场人士大概犹记得2003年一本叫《执行力》的书横扫书市的情景。作者赖利·包熙迪(Larry Bossidy)和瑞姆·夏蓝(Ram Charan),一个是绩效斐然的企业领导人,另一个则是声誉卓著的企管大师,两人将多年来的经验与思考精髓熔铸于这本书中,详细阐述如何让企业拥有执行力的步骤与观念。企管类书籍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四处可见,但《执行力》当年年度23万本的印量,至今仍为出版
期刊
有没有一家书店,是不需要在意营收、畅销排行榜、顾客喜好、利润等等而单纯“经营”的?这梦或许画得太大,令人想起电影《失恋排行榜》中男主角“洛”所开的那家二手唱片行“Championship Vinyl”,无赖似的依照自己的品味挑选唱片并推荐给顾客。许多独立书店便是这样诞生,但往往碍于经济因素还是得做些妥协。在“好样本事”里,却诞生了一种新的可能。  位于台北市东区的书店“好样本事”藏身于小巷弄间,虽
期刊
旅游,是为了脱离日常与寻求异质性的体验,必然是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人接触。但毋庸置疑的,如果有一个当地人陪伴,就有了迅速切入当地生活的通道,看到一般匆匆过客无法一下子撷取的背后故事与人情风物。  林可彤之于香港,就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香港,非“彤”不可!——带着希望游香江》里,她把自己断断续续在香港五年多的打拼生活和感受到的香江风情尽纳笔下,更借由6位好友的角度,告诉你香港人眼中的香港模
期刊
2012年1月份的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现代出版社的宣传品上印着的这一句“阅读现代,春暖花开”宣传语给北京冰天雪地的寒冬带去了徐徐暖风。  现代出版社,创办于1982年,原隶属于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后于2010年被归入中国出版集团。创办初期,出版社的主要图书类别是字典工具书,出版领域较为单一。然而现在,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现代出版社”就会发现,“漫画”是该社诸多出版物中的一个关键词。  一个本来
期刊
侦探小说源于欧美,传入亚洲后,在日本演变为“推理小说”,产生多种流派。中国于19世纪末开始引进、翻译推理小说,不过一直缺乏系统和规划性,且不受文学界、出版界的“待见”,几乎沦为“地摊文学”,难登庙堂。  这几年,推理小说渐已成为大陆读者追捧的类型文学。谈及大陆推理小说的兴起,“午夜文库”功不可没,而其背后的策划统筹者——不到三十岁的“午夜文库”副主编褚盟更是重要推手。  以推理为终生事业,俟机  
期刊
一所战时联合学府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宣告解散六十余年之后,仍然让人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情,让人缅怀不已,一方面可以说是历史的欣悦和丰碑,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现实的无奈与悲哀。关于这所由国立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组成的联合大学,美国学者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孜孜矻矻,锲而不舍,苦心经营,于1998年推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
期刊
多年前,一篇《如何在金融业内出类拔萃》的帖子风靡网络,成为大陆金融院校学生和金融圈内人士争相传阅的教材。这篇台湾大学期货研究社内训的经典文本指出:想要在金融圈内出类拔萃,必读罗马史,读罗马史首推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企业家王石、并购专家王巍多次表达对盐野七生女士的倾慕,并在企业界、金融业内的读者分享会上向大家推荐此书。无独有偶,在日本,这套书的出版首先引起商界震动,索尼集团董事长、日本钢铁公
期刊
在二月份的“台北书展”上,同为华美作家而风格各异的哈金和张翎,围绕“从海外人眼中看华美文学创作”的主题,侃侃而谈。  问:海外移民经验对你们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哈金: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我找不到跟汉语有关的工作,就只能用英语写作。用英语写作,就得注意到很多华文以外的东西,最起码英美作家或是其他用英文写作的作家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什么,我不能再重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写作又不太一样。其中有很多困
期刊
以往报品是出版社人员/经销商针对通路采购的非公开、行业行为。今年开春,“小小书房”举办的“报品趴”,将行业内的专业报品带入大众读者的视野,让报品成为出版社人员针对读者的公开活动,赋予了行之有年的报品新的内涵,也是台湾出版界行销活动上的一次创举。    台湾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对出版业界而言,透过独立书店“小小书房”全新策划的“报品派对”,却迎来了一阵春风,为生机开启了另一种可能。  包括大块、
期刊
对每位作家而言,“第一本书”无疑是写作生涯第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只是一篇篇文章的作者;在此以后,因为有了具体可见的成果,他们才是一本本书籍的“作家”。  台湾关于“作家第一本书”的活动,目前已知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爱书人》杂志策划的“我的第一本书”专栏。第二次是《文讯》杂志社于1987年举办“作家的第一本书”展览,第三次便是25年后的今天,2012年春天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办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