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倾心交流的过程。本文由觅知音入手,通过相识、相知、相交三点阐述了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途径。
关键词 知音;吟诵;潜心涵泳;空白
中图分类号:TM923.3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195-01
总喜欢在闲暇时听一曲《高山流水》,那天籁般的琴声令我心醉。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感动着每一个人。于是由“知音”,我想到了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丰富生命的语文,想到了语文阅读。语文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如何引领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让文本与学生如知音般倾心交流呢,笔者就此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相识——入情吟诵,初识文本
清代唐彪曾说:“文章读之及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匆匆》时,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誦读,在读中倾听作者的心声。当学生认真朗读五六遍之后,写下“无奈、忧伤、彷徨、愁绪、不甘、矛盾、挣扎、迷茫、珍惜、热爱”等词语时,我们感受到最纯朴的语文对话。然后教师出示了朱自清写《匆匆》的背景,一下子将所有的情感引到源头,解开孩子心中的疑团。这种层层深入的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沉浸在文本中,相见相识。
二、相知——静思咀嚼,解读文本
入情吟诵,为学生与文本搭建了沟通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文本不再陌生,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引领学生将对话深入下去,静思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学生只有通过揣摩、推敲、咀嚼,才会深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这就是相知。怎样抓关键句咀嚼呢?
(一)追问,引学生深思
在教学《桥》一文,笔者采用两次追问,让学生在问中直击心灵。第一次追问“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尾,就意味把儿子推向死亡的危险之地,这似乎太残忍!”激发学生争论。第二次追问“难道老汉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引发学生深思:一个“推”字道出了老汉多深的父爱呀!一个“喊”字又包含着老汉多少复杂的情感:对儿子和妻子的愧疚与自责;失去儿子的痛不欲生;对村民的无愧……。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引领学生在揣摩咀嚼中感受“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这八个字的分量,使老汉大爱无疆的光辉形象渐渐丰满、清晰,还学生一个真实人,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句,笔者抓住“摩挲”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摩挲老师的胳膊,感受“摩挲”就是一点点轻轻的抚摸;回想生活体验,轻轻摩挲什么?被谁摩挲?学生由文字走进生活感受到妈妈摩挲我,是因为浓浓的爱;自己“摩挲”一本书,也是因为爱。一个“摩挲”通过反复咀嚼,咀嚼出噶唆对象鞍的珍爱,对和战友并肩作战的过去辉煌生活的深深怀念。
三、相交——巧补留白,再创文本
留白是作家为了情感的表达或者艺术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言尽而意无穷。巧补留白,就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补白的创造中,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得到共振,灵魂得到荡涤和升华。相交,知交,志趣相投,这就是语文教育,它能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让文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填补人物心理活动
有些课文由于行为、感情抒发、详略安排、叙述人称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作者不能连篇累牍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因此文章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教学时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对话,感悟人物的感受,感悟人物的情感,补充人物心理空白与文本直接对话。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时,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丰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邱少云崇高品质,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邱少云心理活动,有的写:我一定要坚持住,绝不能影响全局。烈火你烧吧!看看我们谁能胜利,我不怕你!有的写:我一定要严守纪律,要做到纹丝不动,否则我们就无法拔掉391高地这颗毒牙,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一定要坚持。还有的写:亲爱的妈妈,亲爱的战友,再见了,别为我难过,等战斗胜利给我送杯酒吧!这一句句感人的话语让我们的英雄一下子鲜活起来,从这些话语中也感受到学生对英雄发自肺腑的崇敬之情。
(二)巧补情感空白
有些文章中藏着深沉的丰富的情怀,或者一些微妙的情感,这些情怀只可意会,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情感的空白,引领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情感补白。
纵观上诉,我们发现当学生满怀深情地走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和作者、文本从陌生到相识,再到相知、相交,成为知音时,他们的情感相融,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享受着接受与创作的快乐,享受着语文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胡艳.把握切入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38.
关键词 知音;吟诵;潜心涵泳;空白
中图分类号:TM923.31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21-0195-01
总喜欢在闲暇时听一曲《高山流水》,那天籁般的琴声令我心醉。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感动着每一个人。于是由“知音”,我想到了蕴藏着精神的无限自由和丰富生命的语文,想到了语文阅读。语文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如何引领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让文本与学生如知音般倾心交流呢,笔者就此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相识——入情吟诵,初识文本
清代唐彪曾说:“文章读之及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匆匆》时,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只是让学生反复地有滋有味地誦读,在读中倾听作者的心声。当学生认真朗读五六遍之后,写下“无奈、忧伤、彷徨、愁绪、不甘、矛盾、挣扎、迷茫、珍惜、热爱”等词语时,我们感受到最纯朴的语文对话。然后教师出示了朱自清写《匆匆》的背景,一下子将所有的情感引到源头,解开孩子心中的疑团。这种层层深入的诵读,使学生在读中沉浸在文本中,相见相识。
二、相知——静思咀嚼,解读文本
入情吟诵,为学生与文本搭建了沟通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文本不再陌生,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引领学生将对话深入下去,静思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学生只有通过揣摩、推敲、咀嚼,才会深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温度,这就是相知。怎样抓关键句咀嚼呢?
(一)追问,引学生深思
在教学《桥》一文,笔者采用两次追问,让学生在问中直击心灵。第一次追问“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让他排到队尾,就意味把儿子推向死亡的危险之地,这似乎太残忍!”激发学生争论。第二次追问“难道老汉真的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引发学生深思:一个“推”字道出了老汉多深的父爱呀!一个“喊”字又包含着老汉多少复杂的情感:对儿子和妻子的愧疚与自责;失去儿子的痛不欲生;对村民的无愧……。在一次次的追问中,引领学生在揣摩咀嚼中感受“舍己为人,大公无私”这八个字的分量,使老汉大爱无疆的光辉形象渐渐丰满、清晰,还学生一个真实人,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
(二)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句,笔者抓住“摩挲”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尝试摩挲老师的胳膊,感受“摩挲”就是一点点轻轻的抚摸;回想生活体验,轻轻摩挲什么?被谁摩挲?学生由文字走进生活感受到妈妈摩挲我,是因为浓浓的爱;自己“摩挲”一本书,也是因为爱。一个“摩挲”通过反复咀嚼,咀嚼出噶唆对象鞍的珍爱,对和战友并肩作战的过去辉煌生活的深深怀念。
三、相交——巧补留白,再创文本
留白是作家为了情感的表达或者艺术的效果,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言尽而意无穷。巧补留白,就是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补白的创造中,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得到共振,灵魂得到荡涤和升华。相交,知交,志趣相投,这就是语文教育,它能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让文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填补人物心理活动
有些课文由于行为、感情抒发、详略安排、叙述人称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作者不能连篇累牍地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因此文章中形成了部分心理空白,教学时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对话,感悟人物的感受,感悟人物的情感,补充人物心理空白与文本直接对话。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中“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时,为了让英雄的形象更丰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邱少云崇高品质,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邱少云心理活动,有的写:我一定要坚持住,绝不能影响全局。烈火你烧吧!看看我们谁能胜利,我不怕你!有的写:我一定要严守纪律,要做到纹丝不动,否则我们就无法拔掉391高地这颗毒牙,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一定要坚持。还有的写:亲爱的妈妈,亲爱的战友,再见了,别为我难过,等战斗胜利给我送杯酒吧!这一句句感人的话语让我们的英雄一下子鲜活起来,从这些话语中也感受到学生对英雄发自肺腑的崇敬之情。
(二)巧补情感空白
有些文章中藏着深沉的丰富的情怀,或者一些微妙的情感,这些情怀只可意会,为读者设置下感情上的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情感的空白,引领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情感补白。
纵观上诉,我们发现当学生满怀深情地走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和作者、文本从陌生到相识,再到相知、相交,成为知音时,他们的情感相融,学生的思想被激活,享受着接受与创作的快乐,享受着语文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胡艳.把握切入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