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同时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他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常说的:“情道则理达”。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一定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加强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又要唤起、强化、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使情理交融,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从而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呢?
一、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 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 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 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 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 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 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 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 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 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 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 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 ,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 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周总理的 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 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 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以美冶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还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姐妹。”思想品德教育只有结合美的教育,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我在教授《我的劳动感受》时启发孩子领悟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孩子们对劳动者心灵美的敬佩之情。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跳舞、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孩子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孩子们边歌边舞,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孩子身上形成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三、以形育人
以榜样人物的光辉形象来培育我们的下一代,这也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运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有一句名言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坐标。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模范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作用?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讲述的事迹生动感人。在教授《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的要求,亲自采访了环保所的同志,并根据收集的先进事迹,塑造了“小于阿姨”的典型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做到树立榜样人物与联系班级实际相结合。我在介绍榜样人物的事迹之后,总要联系班级实际表扬一个或几个先进同学,哪怕是点滴的闪光思想或微不足道的榜样行为,都抓住不放加以宣扬。这样容易使道德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最后,要做到讲述榜样人物动人的事迹与分析榜样人物闪光的思想结合起来。因为孩子具有模仿性强的特点,他们总是先模仿榜样人物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再体会其内心思想;先从机械式的模仿再到独创性的模仿。教师有责任教育孩子尽快地从外部的、机械的、形式的模仿中摆脱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中分析出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揭示他们的道德动机,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去做的道理,进而转化为他们内在的需要,成为推动他们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又不能死守课堂,而应该主动适应、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走出课堂,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沟通,知行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一、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 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 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 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 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 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 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 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 》,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 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 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 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 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 ,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 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周总理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周总理的 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 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 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以美冶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还应该运用美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道德情操的陶冶。别林斯基有一句名言:“美和道德是亲姐妹。”思想品德教育只有结合美的教育,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人们常说:“鸟美在羽毛,人美在灵魂。”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着力刻画、揭示人的灵魂美——人的道德品质、精神境界、思想意识和志趣情操的美。我在教授《我的劳动感受》时启发孩子领悟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激发了孩子们对劳动者心灵美的敬佩之情。此外,我还经常运用艺术的手段,如唱歌、跳舞、绘画、听音乐等来熏陶孩子的心灵,强化道德意识,做到情理交融。孩子们边歌边舞,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积极的、健康的、高尚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陶冶之下,逐渐在孩子身上形成的。所以,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美育的渗透,是决不会取得成功的。
三、以形育人
以榜样人物的光辉形象来培育我们的下一代,这也是我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经常运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有一句名言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各种各样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坐标。如何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模范在品德与社会课上的作用?我认为,首先要做到讲述的事迹生动感人。在教授《绿色小卫士》一课时,我根据教学的要求,亲自采访了环保所的同志,并根据收集的先进事迹,塑造了“小于阿姨”的典型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做到树立榜样人物与联系班级实际相结合。我在介绍榜样人物的事迹之后,总要联系班级实际表扬一个或几个先进同学,哪怕是点滴的闪光思想或微不足道的榜样行为,都抓住不放加以宣扬。这样容易使道德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最后,要做到讲述榜样人物动人的事迹与分析榜样人物闪光的思想结合起来。因为孩子具有模仿性强的特点,他们总是先模仿榜样人物的外部的行为表现,再体会其内心思想;先从机械式的模仿再到独创性的模仿。教师有责任教育孩子尽快地从外部的、机械的、形式的模仿中摆脱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中分析出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揭示他们的道德动机,这样孩子才会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去做的道理,进而转化为他们内在的需要,成为推动他们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又不能死守课堂,而应该主动适应、主动参与社会生活,走出课堂,与火热的现实生活相沟通,知行统一。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