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研究以开放性问题让被访自由回答,并通过对文字资料的编码和内容分析,采用质化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寻普通人真实的家庭幸福观。经编码处理的家庭幸福观归为16个类别,其中强调和谐团结的为最多,健康平安和收入无忧分列第二和第三,只有3%的被访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要素。聚类分析结果将家庭幸福观的表述组合归为“感觉良好型”(感受取向)、“和谐相处型”(关系取向)和“经济安全型”(条件取向)三类,其中认同关系取向的最多,将经济条件视作家庭幸福要素的约1/3,快乐主义幸福观在现实世界中不占主流。质化和量化资料均未支持普通人的家庭幸福观为物欲主义、经济利益所主宰,但家庭的经济背景较差者更多地认同幸福的经济安全要素,家庭生活也更少幸福感。
〔关键词〕 家庭幸福观;经济要素;快乐主义;物欲主义;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1-0095-09
一、研究背景
古往今来有关幸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哲学和思想界。有研究概括说,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大体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论幸福观和完善论(或自我实现/道德论/意义论)幸福观。〔1〕前者反映了幸福感由愉悦或快乐构成的研究取向,他们从人类所具有的“趋乐避苦”的心理和自然倾向出发,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最终目的,快乐是最高的或绝对的善;快乐原则得到了实现,人就是幸福的。后者反映了幸福感不仅由愉悦和快乐构成,同时强调人类潜能实现的研究取向,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心理学领域的幸福感测量也被认为源于快乐论和实现论的两种传统〔2〕,其中Diener等(1997)发展出的对总体生活满意度以及某侧面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积极情感的存在以及低频率或低强度的消极情感等多维结构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赖福的包括自我接受、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驾驭、独立自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等6个心理维度作测量的“心理幸福感”被广泛采用〔3〕。近来的大量研究显示了不同取向的幸福感测量存在着整合的趋势。〔4〕此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估。〔5〕
关于经济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不同研究的结论似并不一致。但据我们对各种研究的比较分析发现:1.宏观样本即以地区和年代比较为目的的研究呈现了不一致的结果,当收入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幸福感暂时的升高或降低,尤其当收入不能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时,幸福感会降低,但从整个时间维度来看,可逐渐适应新的收入等级,从而削弱收入变化对幸福感的影响。〔6〕2.微观样本即考察不同个体的收入和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显示了高收入者的幸福感显著高于低收入者的结果〔7〕,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呈现了类似的结果,如对山东省威海市城市居民的研究结果显示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正相关;对868位北京居民的分析结果显示,物质条件状况满意度的评价对幸福感的影响为最大,其他依次为对工作、家庭生活状况、生活安逸、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正相关〔8〕。
上面我们简述了幸福感研究的概貌,接下来将对幸福观幸福感是以个人心理体验为特征的一种主观福利指标,表达的是对自己是否幸福的感受评价,即回答“您觉得自己幸福吗”;而幸福观反映了当事人对幸福的基本态度或观点,回答的是“您认为幸福是什么”。该文主要对幸福观加以研究。的研究作一大致回顾。目前国内的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幸福感而对幸福观的研究不多,有关幸福观的研究多为对国外哲学家、思想家的阐释〔9〕。其实,本土最早对幸福进行综合性论述的可追溯到《尚书•洪范》,提出寿、富、康宁、攸好德(爱好美德)、考终命(善终正寝)是幸福的五大要素,其中寿不仅排在首位,而且康宁、考终命也和寿有关〔10〕。之后,诸子百家虽各有论述,但长期在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以道德理性满足为乐的道义论幸福观,寿命、富贵被认为是外在的、天命的,唯有“攸好德”是在我者,可以通过追求获得。在佛教伦理和宋明伦理思想中,这种观点愈发走向看破红尘、戒绝尘欲、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极少数除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共同特征在于,幸福不具独立意义而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德行才是其体系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轻视物质幸福,颂扬精神幸福;轻视个人幸福,重视整体幸福。〔11〕
由于幸福观的研究大多限于学理上的论证或梳理,经验研究十分匮乏。有研究描述了经济因素在总体幸福观中的地位,如对深圳特区35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幸福观的调查结果报告,在14项选择中,身体健康(58.3%)、事业成功(57.5%)、家庭温暖(48.2%)、自由自在(28.7%)、受到理解和尊重(25.4%)是排在前五位的构成幸福的目标;同时有82.3%的大学生赞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者认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正视金钱和幸福的关系。〔12〕对成都356名青年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认同幸福的目标取向依次为身体健康、事业成功、有一个温暖的家、自由自在和受到理解和尊重,仅有9.9%的青年农民工认为“有钱就是幸福”,赞同“钱越多越幸福”观点的只占8.7%,但82.3%的青年农民工赞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13〕有学者对67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幸福观的调查也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幸福的理解基本一致,认为家庭温暖、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以及有知心朋友是幸福的。〔14〕
就家庭幸福观而言,国内的探讨多为议论性、科普性文章〔15〕,即使是最新的研究也如此〔16〕。相关的经验研究只有两项。一项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南京不同城区的931位居民所作的“家庭幸福重要因素”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列出12项夫妻恩爱的重要因素让被访对象选择(最多选2项),统计结果表明“夫妻恩爱”是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达48%),其次是“平安健康”(占42%),第三是“家人关系”(25%),“家庭富裕”(22%)位列第四,第五位是“孩子懂事”(15%),“满意职业”居第六,“邻里和睦”在“事业有成”和“住房宽敞”前,居第七。〔17〕该研究还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被访更多地认同夫妻恩爱、家人关系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青年人和企业职工更多地选择“家庭富裕”。另一项是对广州一中学377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40%的被访首肯自己的家庭是幸福家庭,36.34%为一般家庭,不幸福家庭仅占0.27%。在回答什么是“幸福家庭”时,夫妻忠诚(不应该有第三者)排第一(97.6%),夫妻常常相互关心居第三(91.7%),家庭成员不赌博、酗酒分别列第二(92.5%)和第五(88.8%),实行计划生育为第四(88.9%),而认同家庭幸福最重要的是“经济收入高”的占37.5%,排序较靠后,另有22.8%的被访认为“经济收入一般”①的家庭也会幸福,但认为家庭经济平等是幸福家庭主因的更多些(52.5%)。〔18〕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
鉴于以往无论是对家庭幸福观还是总体幸福观的定量研究,均由研究者给出封闭式的答案供被访选择,加上由于缺乏成熟的标准量表,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置题项,不仅难以避免主观性和诱导性,同时也限制了被访者的自由表达和选择。至于哲学家、思想家们流派纷呈的幸福观,对普通大众来说,常常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什么样的家庭是幸福”的直接表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话语分析,学术界鲜有涉及和研究。为了了解普通人对幸福家庭的实际想法和质朴概括,我们采取从现实中归纳提炼的研究策略,以开放式提问的方法,来探究日常生活中家庭幸福的内涵和意义。开放式问题因其自由填答的特性,会造成编码和统计分析的困难,但同时也提高了资料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本研究是将开放性问题的质化资料与定量统计资料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数据资料来自2008年完成的对上海城乡1200个家庭、兰州城乡100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按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从上海9个区/县22个街道/镇43个居/村委会、兰州4个区县10个街道/镇33个居/村委会中选取家庭,并以家庭中20-65岁成员的生日离7月1日最近者为访问对象,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入户进行访问。②我们主要通过“您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和幸福的”这一开放性问题,让被访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自由回答,访问员按其原话逐字逐句地如实记录。我们将开放式回答的文字表述进行了分类编码,除了未答或回答“不知道”、“讲不清楚”、“哪有幸福美满的,哪家没有点事,就这样混着”、“一切都好”的14份问卷,以及难以归类的如“平平淡淡”、“有文化的家庭幸福,一有文化就有道理了,有修养了”、“大家都知足,知足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各项顺利”、“有耶稣掌管的家才是最美满幸福的”等18份,共32份问卷被剔除外,进入本研究的有效问卷为2168份,有效回答率达98.5%。
三、研究结果
(一)现实世界普通人家庭幸福观的特征
为了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我们首先通过归纳编码,将被访者对家庭幸福的界定大致划为16个类别,分别是和谐团结、工作稳定、居住舒适、经济无忧、健康平安、子女出息、尊老爱幼、体贴互助、关爱恩爱、尊重平等、理解沟通、快乐分享、包容体谅、信任忠诚、道德责任和邻里和睦。各类别表述的代表性回答见表1。
表1显示的各类表述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回答,显然比16个简单编码更具体,内在涵义更丰富些,叙述也更生动些。尽管对开放性问题的计算机编码过程类似于一个封闭性问题的多项选择,但两者的不同在于封闭性问题是事前由研究者预设的,而开放性问题是调查后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整理的,是基于现实的归纳、提炼。因此,两者具有不同方法论含义的差异。〔19〕
由于对开放式问题的编码类似复选题,被访者可以同时从多个维度来对什么是家庭幸福作出定义,因此,这16种表述并非完全独立或相互排斥。为进一步探究这16种表述究竟是如何组合的,以及什么样的组合更多些,我们使用聚类分析技术将家庭幸福观表述组合类似的个案归为某一类型。其中由于使用“邻里和睦”表述的只有33人,所占比重仅为1.5%,故弃之而未进入最终的聚类分析过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家庭幸福观的被访者被分为三类,我们分别命名为“感觉良好型”、“和谐相处型”和“经济安全型”。表2是这三类家庭幸福观的频数分布以及与15项表述的交互分类情况。
对开放式问题编码的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了普通人对“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的认知和归纳具有如下特征:
1. 家庭幸福观内涵的多元性和复合性
对被访者所表述的家庭幸福观的编码归纳结果表明,只有16%的人在回答什么样的家庭是美满幸福时,只提到一项因素,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家庭幸福由多种要素组成,最多的涉及到9项具体表述,其中提及2-3项的为最多,分别占33%和29%。
尽管聚类分析技术将家庭幸福观类似的被访归为三大类型,但每类组合中除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表述外,不少人还选择了其他表述。为便于阅读理解,我们把聚类分析结果表中超过20%比例的都加粗并增添了下划线,表明该类别的被访者在回答“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时较多地采用这样的表述。举例来说,聚集在“A. 感受取向”的609位被访中,44%强调了家人间的体贴互助带来的温馨感,42%认为相互间的尊重平等更重要,35%提到了理解和沟通;在“C. 条件取向”即被归为“经济安全型”的683位访问对象中,81%的人认为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愁吃穿、收入无忧,15%谈到了工作稳定、事业有成,同时,还有49%的人强调家人的健康、平安,36%提到了和谐相处、关系融洽是前提。
家庭幸福观的多样性和复合性还反映在认同某一要素的被访,同时还表述了另外的不同含义的见解,由此被归入不同的幸福观类型。我们仅以“1. 和谐团结”的表述为例,第二竖栏的“3%”说明被归为“感觉良好型”的被访者中有3%的人在家庭幸福观表述中提到了“和谐团结”,第三竖栏的“100%”表明聚集在“和谐相处型”的个案中,100%都强调了“和谐团结”的重要性,第四竖栏的“36%”反映了即使在“经济安全”认同类型中,也有36%的被访者将和谐团结作为家庭幸福的要素。
2. 认同家庭关系和谐是幸福要素的为最多
那么,对家庭幸福观各种表述的频数分布又如何呢?从单项因素看,被访者认同“和谐团结”是家庭幸福要素的为最多,高达53%,遥遥领先于其他表述;“健康平安”和“收入无忧”分列第2和第3,分别占31%和27%,排在第4位的是“尊重平等”,为23%。①从组合因素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被归入“和谐相处型”的占40%,仍排在第1位,该类型被访中100%都提到家和万事兴,一家子和和美美才幸福。
3.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现实世界中不占主流
从单项因素看,研究对象将个体的快乐感受视作家庭幸福的相对较少,其中只有“尊重平等”达到23%,进入第4位,“体贴互助”和“理解沟通”分别占21%和17%,排序第5和第6,强调“相互关爱/夫妻恩爱”和“快乐分享”的分别只占12%和11%。从组合因素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市民把家庭幸福定义为感觉良好型的少于关系和谐型和经济安全型,约占28%;同时,感受取向类的被访,更多地以家人间的良性互动如体贴、关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相互沟通、理解,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彼此信任、尊老爱幼等来表述自己的家庭幸福观,较少把个人所体验到的轻松、开心、浪漫、分享,或被欣赏、被爱等快乐感觉视作幸福的缘由。可见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现实世界并不占主流,抑或反映了中国人在向外人(调查员)表述有关爱和幸福等涉及个人私密感受时的方式更间接、含蓄?
4.1/3被访认同经济安全是家庭幸福的条件
描述性统计结果报告,67%的被访在表述家庭幸福的主要因素时,未提及与经济有关的工作稳定、住房宽敞和收入无忧等;而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32%的被访认同经济安全是家庭幸福的前提之一。我们之所以将条件取向的这类取名为“经济安全型”,主要是因为该类型的被访除了强调收入、住房和职业等经济类关键词外,另有49%的人提到健康、平安,36%涉及家庭的和睦、团结,而尊老爱幼、子女出息也都被19%的被访所认同,涉及其他表述的分别占2%-9%。
(二)金钱在家庭幸福观形成和幸福感认知中的作用
1.只有少数人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源泉
从定量分析的结果看,2168位研究对象中只强调职业、收入和住房条件而未涉及其他任何表述的只有70人,占被访总数的3%,大多数人在述说经济是幸福基础的同时,都提到了其他非经济因素。这不仅反映了普通人对家庭幸福涵义认知的复合性,而且也说明多数人都认同,只是工作稳定、收入高或住房条件好,还难以保证家庭幸福。
质化资料的文字内容也反映了普通人在回答“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时所显示的金钱对家庭幸福的意义。下面的资料显示,确有个别人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源泉,但在更多被访的视野中,除了经济基础外,家人的身体健康、彼此的同甘共苦、相互分担和家庭的和睦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有钱就好了,钱决定一切,没钱啥都不行,有钱生活就好,生活和睦是靠钱来的,钱是基础。依靠经济,钱多生活好,好处多。”(154,男,40岁,高中,城市)
“啥都有,啥都不缺,钱儿要多,娃们把国家公务员考上,工资拿上,这就幸福了。我光希望娃以后楼房能住上,小家庭过上,姑娘(把)公务员考上,女婿也有工作,有楼房住,就行了。”(777,女,37岁,小学,农村)
“同甘共苦,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爱着彼此。而且要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宝宝围绕着。最主要的是全家身体健康,最实际的是赚多多的钱。”(915,女,25岁,高中,农村)
“首先全家身体健康,能关心对方,能互相理解像朋友一样,没有架子,钱么,越多越好,经济上要比较宽裕。”(648,男,24岁,大专,城市)
“相互理解,体贴关心,爱护,有事大家互相分担;经济能力能有所提升,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孩子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样就)应该是一个美满幸福的家。”(444,女,43岁,大专,城市)
“四菜一汤就是幸福美满的,天天吃肉就是美满的,全家人娃娃们好,妻贤子孝就是美满。”(949,女,45岁,初中,农村)
2.生活无忧是普通人家庭幸福的基线
那么,人们是否认同钱越多就越幸福,中国人的家庭价值是否如一些学者或传媒渲染的那样,为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所主宰?对质化资料的话语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也有个案将“家庭富裕”、“钱越多越好”当作幸福的象征,但更多的表述都集中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没有经济压力”上,甚至仅限于不要“穷得要饭”,只要“吃饱喝好”、“有碗牛肉面吃”、“有房住”,而不是山珍海味、汽车、别墅,大富大贵:
“精神上,三口之家要家庭和睦,要天天见上面,见不上面就不好了。物质上,物质水平好才行。精神、物质上共同有才好,有钱天天闹不行,不闹、家里和善。但穷得要饭也不行。”(15,男,49岁,研究生,城市)
“吃饱喝好就好,种那点地,物价这么多(高),城里工人工资涨了,我们就这一点点收入,肥料一袋子二氨涨成200多(元)。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啥都涨,一点没减轻,能怎么美满幸福呢?”(669,男,44岁,初中,农村)
“……无忧无虑,没有经济压力。我要有了钱,需要钱解决的问题就解决了。生活压力,整天到晚要想好多问题,柴米油盐要想到的。经济压力决定了一切。”(2,男,50岁,高中,城市)
“……就多挣些钱、收成上多一些就好嘛。一家人和和睦睦嘛,朝好里过,尽量挣些钱,把家里维持好。经济来源有,一家人能吃上、喝上就好。”(869,女,38岁,小学,农村)
“把房子给盖全咯,能围个院子,几年后升个二层小楼,媳妇子娶上,我把孙子抱上,姑娘找个好婆家,我就感到美满了。”(973,女,57岁,文盲,农村)
“我们这样的日子就可以了,有饭吃,日子能过,想买啥、吃啥就买啥、吃啥,每天醒来有碗牛肉面吃就行了,轻松过日子。身体健康,有个好身体比有几百万好多了,要求不高。”(9,男,52岁,大专,城市)
一心追求物质需求和欲望、赤裸裸地表达“金钱第一”价值观的被访不多,或许也有社会暗示的因素在起作用,因为主流意识形态一向反对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一些人羞于谈钱或经济基础;而“有钱能使鬼推磨”、“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等社会恶俗、不良现象等的负面印象,也使“钱是万恶之源”、“金钱不是万能的”被一些人所认同;此外,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紧张、焦虑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负,不少人由此也宁愿少一些压力,“钱多就多用,少就少用”,只求“心理平衡”、“知足常乐”(难怪“经济安全型”类别的被访中有49%同时提到“健康平安”),或在提及钱时主要限于“有钱大家用”和“经济不是主要的”:
“首先就是家庭和睦,这是第一点,再就是经济上的一些,最重要是够用就行了,不会因为经济上的一些……而麻烦,觉得就是互相关心吧……并不是说赚很多钱,去忙碌,反而把自己弄得很累。”(285,男,24岁,大学,城市)
“大家开开心心,小人读书好,没什么别的负担,不愁吃穿,心理平衡就是幸福。若钱多但老吵架也不开心。钱多就多用,少就少用,只要全家开心,和睦相处。”(603,男,39岁,小学,城市)
“互相忠诚、尊重、信任,无论夫妻、父母、小孩都一样。夫妻共患难,安居乐业,物质生活水平能达到啥水平就啥水平,多了也是烦恼,人要知足常乐。”(12,男,54岁,初中,城市)
“全家和睦,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出去玩,有事共同商量,有钱大家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659,女,27岁,高中,城市)
3.“业有所就”是生活无忧的保障
随着社会流动的频繁和社会分化的增加,职业不稳定已成为常态,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甚完善,普通人在表述生活无忧时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稳定”:“有稳定的收入”、“工作稳定”、“经济稳定”、“生活稳定”,其中最多的是“工作稳定”、“有固定的工作”、“工作有保障”、“不要下岗”等对“业有所就”的期盼:
“孩子考上个学,找上个工作这就幸福了,农村咯这些没工作的都不幸福。”(950,男,40岁,小学,农村)
“住房宽敞些,经济宽裕些,我们俩都是下岗工人,希望有个安定的工作。”(99,女,49岁,初中,城市)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下岗都有工作,三个人关系融洽,夫妻应该感情专一,妻子体贴贤惠,丈夫应当通情达理,应该帮助操持家务,相互信任宽容理解,出去旅游转转,卡拉OK、走亲访友,经济不好,说啥都是闲的,双方有固定的工作,有上顿没下顿是无稽之谈。”(7,男,39岁,大专,城市)。
“工作有保障,老人有镇保,没有后顾之忧。”(1045,女,41,初中,农村)
(三)家庭经济背景对幸福认同的影响
那么,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会对被访的家庭幸福观有影响呢?我们将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在排除其他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后,考察家庭的经济背景对被访幸福观的净影响。
关于经济背景的测试变量,尽管我们询问了被访及其配偶的年收入,但其他成年人如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有的家庭还有祖父母、外婆、姨、舅、兄妹/嫂子、妹夫等)的经济收入难以正确估计,因而缺乏完整的全体家庭成员的总收入指标,故我们分别用“家庭经济压力”和“家庭经济地位认同”两变量作替代,前者询问“在过去1年中,您家有没有面临下面所列的经济困难、限制或压力”,并将其中“平时或到月底时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家庭日常开销”、“因日常开销/交学费/医疗费而向亲戚/朋友借过钱”、“有病不看医生/推迟看病/手术”和“因为家人下岗/失业/待业/经营亏本而降低了家庭生活水平”(0-2分别表示从没有到严重)等4项相加计总值(4变量的信度Alpha系数为0.82);后者询问“和我国社会上一般家庭比较而言,您家的收入是比较低还是比较高”(1-5分别表示从“低很多”到“高很多”),该变量是被访对自己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经济地位的认同,其中隐含的被访心态(如知足常乐还是攀比心理)或许会对家庭幸福观起作用。我们假设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被访,有更大的概率认同经济基础对于家庭幸福尤为重要。
此外,教育程度、地区等常被认为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变量,我们假设文化背景越接近现代化的被访的家庭幸福观更少条件取向,更关注感受取向。
我们同时还控制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并假设女性通常更多地提及经济基础,离过婚的被访更看重家庭人际间良性互动的感觉。提出前一个假设的依据是,一些择偶标准的研究都表明女性更多地关注对方的职业、收入等经济条件〔20〕,后一个假设基于有婚姻失败经历者通常对家庭人际关系互动不良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验和教训。
我们将感受取向、关系取向和条件取向这三种家庭幸福观的类型作为因变量,建立3个逻辑回归模型来估计家庭经济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对家庭幸福观的影响(见表3)。
逻辑回归的分析结果大致验证了我们的基本假设:
1.家庭经济压力较大的被访更多地首肯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更少地强调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
2.社会文化背景越接近现代化,家庭幸福观越注重个人的快乐感受而提及收入、住房等世俗条件的概率更小,如生活在市区的被访关注个人快乐感受的概率比是郊县的2倍,强调经济基础的发生比是郊县的58%。
3.有过婚姻失败经历者认同感受取向幸福观的比值比是对照组的1.8倍,而首肯条件取向幸福观的比值比是对照组的57%。
4.与我们的假设不符的是,女性的家庭幸福观为经济安全条件取向的发生比是男性的81%,属于个人感受取向的发生比是男性的1.3倍。也就是说,我们不宜以女性在婚前关注对方经济、社会背景的多于男性,而推断婚后的幸福观也更多是经济安全型的。其实,不少研究都显示,女性往往更敏锐地觉察到婚姻互动的不足,对配偶温柔、体贴和家庭责任心等的评价较低,更多地对婚姻失望和不满,认为自己不幸福〔21〕,这或许是女性更多地认同家人间的互信、互爱和个人的快乐感受对幸福的重要性,并较少强调职业、收入等经济基础是家庭幸福基石的缘故。
四、小结
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对幸福观多有精辟论述且流派纷呈,但关于家庭幸福观的论述则凤毛麟角。而社会学领域涉足家庭幸福观研究的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经验研究通常由研究者给出封闭式的答案供被访选择,难以了解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想法。本研究将“您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和幸福的”这一开放性问题自由回答的文字资料加以编码、归纳,采用质化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走近普通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探寻他们真实的家庭幸福观。
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人对“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和幸福的”的认知和归纳,既不如哲学家、思想家论述得那么深邃、透彻,奢谈生命意义、终极目标、快乐至善或自我实现;也不像一些学者或媒体所推断的那般物欲主义、金钱至上。他们在表述自己的家庭幸福观时,不是千篇一律地在研究者事前所设计、所框定的项目中选择,而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朴实概括,描绘了2000多幅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家庭幸福观的生动图景。
鉴于家庭幸福观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我们对质化资料加以编码整理的量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家庭幸福观表述组合类似的个案整合为感受取向、关系取向和条件取向三类。
对经整理后的量化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普通人在表述家庭幸福观的含义时,认同家人关系和谐的为最多,将经济安全视作家庭幸福重要条件的占1/3左右。
对质化资料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只有3%的被访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要素,多数提及经济安全的被访,只是把基本生存条件或生活质量的提升,当作家庭幸福的基础而已。而在那些文字资料的字里行间所频繁出现的“找上个工作”、“不要下岗”、“工作稳定”、“工作有保障”等关键词,反映了在市场竞争激烈、社会风险增加背景下的家庭经济焦虑,以及对政府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期待。社会学家陆学艺前不久提议,“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应该再加上“业有所就”,并放在第一,这是民生之本,就像农民要有田种一样,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就业,一切就无从谈起。〔22〕
尽管本研究的质化和量化资料都未能支持普通人的家庭幸福观为物欲主义、经济利益所主宰,但农村的、家庭经济压力大(诸如日常经济拮据、家人下岗/失业/待业、付不起学费、医药费等)的被访更多地首肯经济基础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性,并不表明处于社会经济位置较低群体的价值观更世俗、境界更低,而是更直观地折射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基本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3〕,恩格斯也曾指出:“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24〕。本研究对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也支持了这样的结果,即家庭经济压力较大、认为自己家庭收入地位低于一般水平的被访,有更大的概率认为家庭不美满幸福,但假如家庭成员的心态较为乐观,被访则将有更多的幸福感因篇幅关系,且并非本研究的重点,故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未列入,需要者可向作者索取。。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强化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力度,从“关爱家庭”、“以人为本”出发,给予家庭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底层群体对改善自己的困境更有信心,从而更有效、实在地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Ryan, R. M., & Deci, E. L.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pp. 141-166.
〔3〕Diener, E.D, Suh, E. & Oishi, C. 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97,3,p.68;Ryff, C. 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adult lif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8 (4), pp. 99-104.
〔4〕陈秀丽,冯维.西方心理学幸福感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3);Ryff,C.D.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7, pp. 1069-1081.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
〔6〕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
〔7〕Campbell, A.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6,31, pp. 117-124;Veenhoven, R. The utility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8,20(3), pp. 334-354;Diener, E.d., & Diener, R. B.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57(2), pp. 119-141;Lever, J.P. Pover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exico.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4, 68(1), pp. 1-20.
〔8〕邢占军.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J〕.新东方,2004,(11);黄志良.威海市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5);王华强.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3).
〔9〕张羽佳.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9);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J〕.哲学研究,2003,(5);仰和芝,张德乾.试论斯宾诺莎的幸福观〔J〕.江淮论坛,2004,(4);史修永.现代性困境与人的幸福——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幸福观比较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6,(3);钱宁.爱与知识的伦理底蕴——罗素的幸福观分析〔J〕.兰州学刊,2008,(7);王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J〕.学理论,2009,(16);丁智琼.“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9,(3);何安峰.论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
〔10〕沈利华.中国传统幸福观论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1〕史天经.幸福观念:从传统到现代〔J〕.理论学习,2003,(2);赵军政.中华民族幸福观管窥〔J〕.安康师专学报,2003,(6).
〔12〕肖玲.深圳特区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2005,(5).
〔13〕李志强.对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幸福观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
〔14〕李志,张旭东.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1,(2).
〔15〕纪生.家庭幸福的基石〔J〕.中国健康月刊,1992,(6);宋协娜.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幸福观〔J〕.理论前沿,2006,(20);王敬川.建立幸福家庭要坚持“八互”〔J〕.新农村,2005,(7);月美.吵架:家庭幸福润滑剂〔J〕.中国健康月刊,2003,(9);宗豪.婚姻动机与家庭幸福〔J〕.福建论坛,1985,(3);王秀华.现代社会婚姻稳定家庭幸福的道德要素〔J〕.福建论坛,2003,(10).
〔16〕高延春.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新要求〔J〕.理论探索,2009,(1);杨丹.享乐还是牺牲——女性婚姻家庭幸福伦理观的现代反思〔J〕.理论界,2008,(12);孙继忠.论构建社会和谐的家庭幸福观〔J〕.湘潮(理论),2008,(7).
〔17〕沈汉.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探析〔J〕.学海,1994,(5).
〔18〕姜捷.中学教师的“幸福家庭”态度研究分析〔J〕.中国校医,2003,(5).
〔19〕李煜.开放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应用〔J〕.社会学,1996,(1).
〔20〕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的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53-55;韩荣炜.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J〕.西北人口,2002,(1);邱幼云.理性选择视角下初婚者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以对厦门市的调查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3);种道平,王绪朗.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J〕.青年探索,2003,(5);谯珊.民国时期青年学生择偶观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05,(6).
〔21〕Vaillant, C.O. and Vaillant, G. E. Is the U-curv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illusion? A 40-year study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3,55, pp. 230-239; Waldron, H. and Routh, D.K.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child on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78, 43, pp. 785-788; 徐安琪. 婚姻关系评价: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春季号.
〔2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N〕.学习时报,2010-08-30.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责任编辑:何 频)
〔关键词〕 家庭幸福观;经济要素;快乐主义;物欲主义;开放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1-0095-09
一、研究背景
古往今来有关幸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哲学和思想界。有研究概括说,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上大体存在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快乐论幸福观和完善论(或自我实现/道德论/意义论)幸福观。〔1〕前者反映了幸福感由愉悦或快乐构成的研究取向,他们从人类所具有的“趋乐避苦”的心理和自然倾向出发,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最终目的,快乐是最高的或绝对的善;快乐原则得到了实现,人就是幸福的。后者反映了幸福感不仅由愉悦和快乐构成,同时强调人类潜能实现的研究取向,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
心理学领域的幸福感测量也被认为源于快乐论和实现论的两种传统〔2〕,其中Diener等(1997)发展出的对总体生活满意度以及某侧面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积极情感的存在以及低频率或低强度的消极情感等多维结构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赖福的包括自我接受、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驾驭、独立自主、生活目标、个人成长等6个心理维度作测量的“心理幸福感”被广泛采用〔3〕。近来的大量研究显示了不同取向的幸福感测量存在着整合的趋势。〔4〕此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估。〔5〕
关于经济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不同研究的结论似并不一致。但据我们对各种研究的比较分析发现:1.宏观样本即以地区和年代比较为目的的研究呈现了不一致的结果,当收入发生变化,可能引起幸福感暂时的升高或降低,尤其当收入不能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时,幸福感会降低,但从整个时间维度来看,可逐渐适应新的收入等级,从而削弱收入变化对幸福感的影响。〔6〕2.微观样本即考察不同个体的收入和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大多数都显示了高收入者的幸福感显著高于低收入者的结果〔7〕,国内的一些研究也呈现了类似的结果,如对山东省威海市城市居民的研究结果显示了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正相关;对868位北京居民的分析结果显示,物质条件状况满意度的评价对幸福感的影响为最大,其他依次为对工作、家庭生活状况、生活安逸、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状况的满意度;对老年人的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呈正相关〔8〕。
上面我们简述了幸福感研究的概貌,接下来将对幸福观幸福感是以个人心理体验为特征的一种主观福利指标,表达的是对自己是否幸福的感受评价,即回答“您觉得自己幸福吗”;而幸福观反映了当事人对幸福的基本态度或观点,回答的是“您认为幸福是什么”。该文主要对幸福观加以研究。的研究作一大致回顾。目前国内的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幸福感而对幸福观的研究不多,有关幸福观的研究多为对国外哲学家、思想家的阐释〔9〕。其实,本土最早对幸福进行综合性论述的可追溯到《尚书•洪范》,提出寿、富、康宁、攸好德(爱好美德)、考终命(善终正寝)是幸福的五大要素,其中寿不仅排在首位,而且康宁、考终命也和寿有关〔10〕。之后,诸子百家虽各有论述,但长期在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要是以道德理性满足为乐的道义论幸福观,寿命、富贵被认为是外在的、天命的,唯有“攸好德”是在我者,可以通过追求获得。在佛教伦理和宋明伦理思想中,这种观点愈发走向看破红尘、戒绝尘欲、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极少数除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共同特征在于,幸福不具独立意义而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德行才是其体系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轻视物质幸福,颂扬精神幸福;轻视个人幸福,重视整体幸福。〔11〕
由于幸福观的研究大多限于学理上的论证或梳理,经验研究十分匮乏。有研究描述了经济因素在总体幸福观中的地位,如对深圳特区35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幸福观的调查结果报告,在14项选择中,身体健康(58.3%)、事业成功(57.5%)、家庭温暖(48.2%)、自由自在(28.7%)、受到理解和尊重(25.4%)是排在前五位的构成幸福的目标;同时有82.3%的大学生赞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者认为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能正视金钱和幸福的关系。〔12〕对成都356名青年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同样显示,认同幸福的目标取向依次为身体健康、事业成功、有一个温暖的家、自由自在和受到理解和尊重,仅有9.9%的青年农民工认为“有钱就是幸福”,赞同“钱越多越幸福”观点的只占8.7%,但82.3%的青年农民工赞同“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13〕有学者对67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幸福观的调查也发现,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幸福的理解基本一致,认为家庭温暖、事业成功、身体健康以及有知心朋友是幸福的。〔14〕
就家庭幸福观而言,国内的探讨多为议论性、科普性文章〔15〕,即使是最新的研究也如此〔16〕。相关的经验研究只有两项。一项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对南京不同城区的931位居民所作的“家庭幸福重要因素”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列出12项夫妻恩爱的重要因素让被访对象选择(最多选2项),统计结果表明“夫妻恩爱”是家庭幸福的最重要因素(达48%),其次是“平安健康”(占42%),第三是“家人关系”(25%),“家庭富裕”(22%)位列第四,第五位是“孩子懂事”(15%),“满意职业”居第六,“邻里和睦”在“事业有成”和“住房宽敞”前,居第七。〔17〕该研究还显示,文化程度较高的被访更多地认同夫妻恩爱、家人关系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青年人和企业职工更多地选择“家庭富裕”。另一项是对广州一中学377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3.40%的被访首肯自己的家庭是幸福家庭,36.34%为一般家庭,不幸福家庭仅占0.27%。在回答什么是“幸福家庭”时,夫妻忠诚(不应该有第三者)排第一(97.6%),夫妻常常相互关心居第三(91.7%),家庭成员不赌博、酗酒分别列第二(92.5%)和第五(88.8%),实行计划生育为第四(88.9%),而认同家庭幸福最重要的是“经济收入高”的占37.5%,排序较靠后,另有22.8%的被访认为“经济收入一般”①的家庭也会幸福,但认为家庭经济平等是幸福家庭主因的更多些(52.5%)。〔18〕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
鉴于以往无论是对家庭幸福观还是总体幸福观的定量研究,均由研究者给出封闭式的答案供被访选择,加上由于缺乏成熟的标准量表,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设置题项,不仅难以避免主观性和诱导性,同时也限制了被访者的自由表达和选择。至于哲学家、思想家们流派纷呈的幸福观,对普通大众来说,常常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对“什么样的家庭是幸福”的直接表述、他们的真实想法和话语分析,学术界鲜有涉及和研究。为了了解普通人对幸福家庭的实际想法和质朴概括,我们采取从现实中归纳提炼的研究策略,以开放式提问的方法,来探究日常生活中家庭幸福的内涵和意义。开放式问题因其自由填答的特性,会造成编码和统计分析的困难,但同时也提高了资料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本研究是将开放性问题的质化资料与定量统计资料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数据资料来自2008年完成的对上海城乡1200个家庭、兰州城乡100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该调查按分层多阶段概率抽样方法从上海9个区/县22个街道/镇43个居/村委会、兰州4个区县10个街道/镇33个居/村委会中选取家庭,并以家庭中20-65岁成员的生日离7月1日最近者为访问对象,由经过培训的访问员入户进行访问。②我们主要通过“您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和幸福的”这一开放性问题,让被访者根据自己的认识自由回答,访问员按其原话逐字逐句地如实记录。我们将开放式回答的文字表述进行了分类编码,除了未答或回答“不知道”、“讲不清楚”、“哪有幸福美满的,哪家没有点事,就这样混着”、“一切都好”的14份问卷,以及难以归类的如“平平淡淡”、“有文化的家庭幸福,一有文化就有道理了,有修养了”、“大家都知足,知足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各项顺利”、“有耶稣掌管的家才是最美满幸福的”等18份,共32份问卷被剔除外,进入本研究的有效问卷为2168份,有效回答率达98.5%。
三、研究结果
(一)现实世界普通人家庭幸福观的特征
为了对开放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我们首先通过归纳编码,将被访者对家庭幸福的界定大致划为16个类别,分别是和谐团结、工作稳定、居住舒适、经济无忧、健康平安、子女出息、尊老爱幼、体贴互助、关爱恩爱、尊重平等、理解沟通、快乐分享、包容体谅、信任忠诚、道德责任和邻里和睦。各类别表述的代表性回答见表1。
表1显示的各类表述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回答,显然比16个简单编码更具体,内在涵义更丰富些,叙述也更生动些。尽管对开放性问题的计算机编码过程类似于一个封闭性问题的多项选择,但两者的不同在于封闭性问题是事前由研究者预设的,而开放性问题是调查后根据研究对象的回答整理的,是基于现实的归纳、提炼。因此,两者具有不同方法论含义的差异。〔19〕
由于对开放式问题的编码类似复选题,被访者可以同时从多个维度来对什么是家庭幸福作出定义,因此,这16种表述并非完全独立或相互排斥。为进一步探究这16种表述究竟是如何组合的,以及什么样的组合更多些,我们使用聚类分析技术将家庭幸福观表述组合类似的个案归为某一类型。其中由于使用“邻里和睦”表述的只有33人,所占比重仅为1.5%,故弃之而未进入最终的聚类分析过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不同家庭幸福观的被访者被分为三类,我们分别命名为“感觉良好型”、“和谐相处型”和“经济安全型”。表2是这三类家庭幸福观的频数分布以及与15项表述的交互分类情况。
对开放式问题编码的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了普通人对“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的认知和归纳具有如下特征:
1. 家庭幸福观内涵的多元性和复合性
对被访者所表述的家庭幸福观的编码归纳结果表明,只有16%的人在回答什么样的家庭是美满幸福时,只提到一项因素,大多数被访者认为家庭幸福由多种要素组成,最多的涉及到9项具体表述,其中提及2-3项的为最多,分别占33%和29%。
尽管聚类分析技术将家庭幸福观类似的被访归为三大类型,但每类组合中除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表述外,不少人还选择了其他表述。为便于阅读理解,我们把聚类分析结果表中超过20%比例的都加粗并增添了下划线,表明该类别的被访者在回答“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时较多地采用这样的表述。举例来说,聚集在“A. 感受取向”的609位被访中,44%强调了家人间的体贴互助带来的温馨感,42%认为相互间的尊重平等更重要,35%提到了理解和沟通;在“C. 条件取向”即被归为“经济安全型”的683位访问对象中,81%的人认为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愁吃穿、收入无忧,15%谈到了工作稳定、事业有成,同时,还有49%的人强调家人的健康、平安,36%提到了和谐相处、关系融洽是前提。
家庭幸福观的多样性和复合性还反映在认同某一要素的被访,同时还表述了另外的不同含义的见解,由此被归入不同的幸福观类型。我们仅以“1. 和谐团结”的表述为例,第二竖栏的“3%”说明被归为“感觉良好型”的被访者中有3%的人在家庭幸福观表述中提到了“和谐团结”,第三竖栏的“100%”表明聚集在“和谐相处型”的个案中,100%都强调了“和谐团结”的重要性,第四竖栏的“36%”反映了即使在“经济安全”认同类型中,也有36%的被访者将和谐团结作为家庭幸福的要素。
2. 认同家庭关系和谐是幸福要素的为最多
那么,对家庭幸福观各种表述的频数分布又如何呢?从单项因素看,被访者认同“和谐团结”是家庭幸福要素的为最多,高达53%,遥遥领先于其他表述;“健康平安”和“收入无忧”分列第2和第3,分别占31%和27%,排在第4位的是“尊重平等”,为23%。①从组合因素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被归入“和谐相处型”的占40%,仍排在第1位,该类型被访中100%都提到家和万事兴,一家子和和美美才幸福。
3.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现实世界中不占主流
从单项因素看,研究对象将个体的快乐感受视作家庭幸福的相对较少,其中只有“尊重平等”达到23%,进入第4位,“体贴互助”和“理解沟通”分别占21%和17%,排序第5和第6,强调“相互关爱/夫妻恩爱”和“快乐分享”的分别只占12%和11%。从组合因素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市民把家庭幸福定义为感觉良好型的少于关系和谐型和经济安全型,约占28%;同时,感受取向类的被访,更多地以家人间的良性互动如体贴、关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相互沟通、理解,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彼此信任、尊老爱幼等来表述自己的家庭幸福观,较少把个人所体验到的轻松、开心、浪漫、分享,或被欣赏、被爱等快乐感觉视作幸福的缘由。可见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现实世界并不占主流,抑或反映了中国人在向外人(调查员)表述有关爱和幸福等涉及个人私密感受时的方式更间接、含蓄?
4.1/3被访认同经济安全是家庭幸福的条件
描述性统计结果报告,67%的被访在表述家庭幸福的主要因素时,未提及与经济有关的工作稳定、住房宽敞和收入无忧等;而聚类分析结果也显示,32%的被访认同经济安全是家庭幸福的前提之一。我们之所以将条件取向的这类取名为“经济安全型”,主要是因为该类型的被访除了强调收入、住房和职业等经济类关键词外,另有49%的人提到健康、平安,36%涉及家庭的和睦、团结,而尊老爱幼、子女出息也都被19%的被访所认同,涉及其他表述的分别占2%-9%。
(二)金钱在家庭幸福观形成和幸福感认知中的作用
1.只有少数人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源泉
从定量分析的结果看,2168位研究对象中只强调职业、收入和住房条件而未涉及其他任何表述的只有70人,占被访总数的3%,大多数人在述说经济是幸福基础的同时,都提到了其他非经济因素。这不仅反映了普通人对家庭幸福涵义认知的复合性,而且也说明多数人都认同,只是工作稳定、收入高或住房条件好,还难以保证家庭幸福。
质化资料的文字内容也反映了普通人在回答“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时所显示的金钱对家庭幸福的意义。下面的资料显示,确有个别人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源泉,但在更多被访的视野中,除了经济基础外,家人的身体健康、彼此的同甘共苦、相互分担和家庭的和睦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有钱就好了,钱决定一切,没钱啥都不行,有钱生活就好,生活和睦是靠钱来的,钱是基础。依靠经济,钱多生活好,好处多。”(154,男,40岁,高中,城市)
“啥都有,啥都不缺,钱儿要多,娃们把国家公务员考上,工资拿上,这就幸福了。我光希望娃以后楼房能住上,小家庭过上,姑娘(把)公务员考上,女婿也有工作,有楼房住,就行了。”(777,女,37岁,小学,农村)
“同甘共苦,相互尊敬,相互信任,相互爱着彼此。而且要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宝宝围绕着。最主要的是全家身体健康,最实际的是赚多多的钱。”(915,女,25岁,高中,农村)
“首先全家身体健康,能关心对方,能互相理解像朋友一样,没有架子,钱么,越多越好,经济上要比较宽裕。”(648,男,24岁,大专,城市)
“相互理解,体贴关心,爱护,有事大家互相分担;经济能力能有所提升,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孩子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样就)应该是一个美满幸福的家。”(444,女,43岁,大专,城市)
“四菜一汤就是幸福美满的,天天吃肉就是美满的,全家人娃娃们好,妻贤子孝就是美满。”(949,女,45岁,初中,农村)
2.生活无忧是普通人家庭幸福的基线
那么,人们是否认同钱越多就越幸福,中国人的家庭价值是否如一些学者或传媒渲染的那样,为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所主宰?对质化资料的话语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也有个案将“家庭富裕”、“钱越多越好”当作幸福的象征,但更多的表述都集中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没有经济压力”上,甚至仅限于不要“穷得要饭”,只要“吃饱喝好”、“有碗牛肉面吃”、“有房住”,而不是山珍海味、汽车、别墅,大富大贵:
“精神上,三口之家要家庭和睦,要天天见上面,见不上面就不好了。物质上,物质水平好才行。精神、物质上共同有才好,有钱天天闹不行,不闹、家里和善。但穷得要饭也不行。”(15,男,49岁,研究生,城市)
“吃饱喝好就好,种那点地,物价这么多(高),城里工人工资涨了,我们就这一点点收入,肥料一袋子二氨涨成200多(元)。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啥都涨,一点没减轻,能怎么美满幸福呢?”(669,男,44岁,初中,农村)
“……无忧无虑,没有经济压力。我要有了钱,需要钱解决的问题就解决了。生活压力,整天到晚要想好多问题,柴米油盐要想到的。经济压力决定了一切。”(2,男,50岁,高中,城市)
“……就多挣些钱、收成上多一些就好嘛。一家人和和睦睦嘛,朝好里过,尽量挣些钱,把家里维持好。经济来源有,一家人能吃上、喝上就好。”(869,女,38岁,小学,农村)
“把房子给盖全咯,能围个院子,几年后升个二层小楼,媳妇子娶上,我把孙子抱上,姑娘找个好婆家,我就感到美满了。”(973,女,57岁,文盲,农村)
“我们这样的日子就可以了,有饭吃,日子能过,想买啥、吃啥就买啥、吃啥,每天醒来有碗牛肉面吃就行了,轻松过日子。身体健康,有个好身体比有几百万好多了,要求不高。”(9,男,52岁,大专,城市)
一心追求物质需求和欲望、赤裸裸地表达“金钱第一”价值观的被访不多,或许也有社会暗示的因素在起作用,因为主流意识形态一向反对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一些人羞于谈钱或经济基础;而“有钱能使鬼推磨”、“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等社会恶俗、不良现象等的负面印象,也使“钱是万恶之源”、“金钱不是万能的”被一些人所认同;此外,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紧张、焦虑成为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重负,不少人由此也宁愿少一些压力,“钱多就多用,少就少用”,只求“心理平衡”、“知足常乐”(难怪“经济安全型”类别的被访中有49%同时提到“健康平安”),或在提及钱时主要限于“有钱大家用”和“经济不是主要的”:
“首先就是家庭和睦,这是第一点,再就是经济上的一些,最重要是够用就行了,不会因为经济上的一些……而麻烦,觉得就是互相关心吧……并不是说赚很多钱,去忙碌,反而把自己弄得很累。”(285,男,24岁,大学,城市)
“大家开开心心,小人读书好,没什么别的负担,不愁吃穿,心理平衡就是幸福。若钱多但老吵架也不开心。钱多就多用,少就少用,只要全家开心,和睦相处。”(603,男,39岁,小学,城市)
“互相忠诚、尊重、信任,无论夫妻、父母、小孩都一样。夫妻共患难,安居乐业,物质生活水平能达到啥水平就啥水平,多了也是烦恼,人要知足常乐。”(12,男,54岁,初中,城市)
“全家和睦,一起吃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出去玩,有事共同商量,有钱大家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659,女,27岁,高中,城市)
3.“业有所就”是生活无忧的保障
随着社会流动的频繁和社会分化的增加,职业不稳定已成为常态,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甚完善,普通人在表述生活无忧时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稳定”:“有稳定的收入”、“工作稳定”、“经济稳定”、“生活稳定”,其中最多的是“工作稳定”、“有固定的工作”、“工作有保障”、“不要下岗”等对“业有所就”的期盼:
“孩子考上个学,找上个工作这就幸福了,农村咯这些没工作的都不幸福。”(950,男,40岁,小学,农村)
“住房宽敞些,经济宽裕些,我们俩都是下岗工人,希望有个安定的工作。”(99,女,49岁,初中,城市)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要下岗都有工作,三个人关系融洽,夫妻应该感情专一,妻子体贴贤惠,丈夫应当通情达理,应该帮助操持家务,相互信任宽容理解,出去旅游转转,卡拉OK、走亲访友,经济不好,说啥都是闲的,双方有固定的工作,有上顿没下顿是无稽之谈。”(7,男,39岁,大专,城市)。
“工作有保障,老人有镇保,没有后顾之忧。”(1045,女,41,初中,农村)
(三)家庭经济背景对幸福认同的影响
那么,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否会对被访的家庭幸福观有影响呢?我们将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在排除其他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后,考察家庭的经济背景对被访幸福观的净影响。
关于经济背景的测试变量,尽管我们询问了被访及其配偶的年收入,但其他成年人如父母(公婆/岳父母)、子女及其配偶(有的家庭还有祖父母、外婆、姨、舅、兄妹/嫂子、妹夫等)的经济收入难以正确估计,因而缺乏完整的全体家庭成员的总收入指标,故我们分别用“家庭经济压力”和“家庭经济地位认同”两变量作替代,前者询问“在过去1年中,您家有没有面临下面所列的经济困难、限制或压力”,并将其中“平时或到月底时没有足够的钱来应付家庭日常开销”、“因日常开销/交学费/医疗费而向亲戚/朋友借过钱”、“有病不看医生/推迟看病/手术”和“因为家人下岗/失业/待业/经营亏本而降低了家庭生活水平”(0-2分别表示从没有到严重)等4项相加计总值(4变量的信度Alpha系数为0.82);后者询问“和我国社会上一般家庭比较而言,您家的收入是比较低还是比较高”(1-5分别表示从“低很多”到“高很多”),该变量是被访对自己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经济地位的认同,其中隐含的被访心态(如知足常乐还是攀比心理)或许会对家庭幸福观起作用。我们假设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家庭经济地位相对较低的被访,有更大的概率认同经济基础对于家庭幸福尤为重要。
此外,教育程度、地区等常被认为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变量,我们假设文化背景越接近现代化的被访的家庭幸福观更少条件取向,更关注感受取向。
我们同时还控制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人口统计变量,并假设女性通常更多地提及经济基础,离过婚的被访更看重家庭人际间良性互动的感觉。提出前一个假设的依据是,一些择偶标准的研究都表明女性更多地关注对方的职业、收入等经济条件〔20〕,后一个假设基于有婚姻失败经历者通常对家庭人际关系互动不良的前因后果有更深的体验和教训。
我们将感受取向、关系取向和条件取向这三种家庭幸福观的类型作为因变量,建立3个逻辑回归模型来估计家庭经济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对家庭幸福观的影响(见表3)。
逻辑回归的分析结果大致验证了我们的基本假设:
1.家庭经济压力较大的被访更多地首肯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更少地强调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
2.社会文化背景越接近现代化,家庭幸福观越注重个人的快乐感受而提及收入、住房等世俗条件的概率更小,如生活在市区的被访关注个人快乐感受的概率比是郊县的2倍,强调经济基础的发生比是郊县的58%。
3.有过婚姻失败经历者认同感受取向幸福观的比值比是对照组的1.8倍,而首肯条件取向幸福观的比值比是对照组的57%。
4.与我们的假设不符的是,女性的家庭幸福观为经济安全条件取向的发生比是男性的81%,属于个人感受取向的发生比是男性的1.3倍。也就是说,我们不宜以女性在婚前关注对方经济、社会背景的多于男性,而推断婚后的幸福观也更多是经济安全型的。其实,不少研究都显示,女性往往更敏锐地觉察到婚姻互动的不足,对配偶温柔、体贴和家庭责任心等的评价较低,更多地对婚姻失望和不满,认为自己不幸福〔21〕,这或许是女性更多地认同家人间的互信、互爱和个人的快乐感受对幸福的重要性,并较少强调职业、收入等经济基础是家庭幸福基石的缘故。
四、小结
尽管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对幸福观多有精辟论述且流派纷呈,但关于家庭幸福观的论述则凤毛麟角。而社会学领域涉足家庭幸福观研究的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经验研究通常由研究者给出封闭式的答案供被访选择,难以了解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真实想法。本研究将“您认为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和幸福的”这一开放性问题自由回答的文字资料加以编码、归纳,采用质化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走近普通人的内心精神世界,探寻他们真实的家庭幸福观。
研究结果表明,普通人对“什么样的家庭才是美满和幸福的”的认知和归纳,既不如哲学家、思想家论述得那么深邃、透彻,奢谈生命意义、终极目标、快乐至善或自我实现;也不像一些学者或媒体所推断的那般物欲主义、金钱至上。他们在表述自己的家庭幸福观时,不是千篇一律地在研究者事前所设计、所框定的项目中选择,而是以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朴实概括,描绘了2000多幅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家庭幸福观的生动图景。
鉴于家庭幸福观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我们对质化资料加以编码整理的量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把家庭幸福观表述组合类似的个案整合为感受取向、关系取向和条件取向三类。
对经整理后的量化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均表明,普通人在表述家庭幸福观的含义时,认同家人关系和谐的为最多,将经济安全视作家庭幸福重要条件的占1/3左右。
对质化资料的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只有3%的被访将金钱视作幸福的唯一要素,多数提及经济安全的被访,只是把基本生存条件或生活质量的提升,当作家庭幸福的基础而已。而在那些文字资料的字里行间所频繁出现的“找上个工作”、“不要下岗”、“工作稳定”、“工作有保障”等关键词,反映了在市场竞争激烈、社会风险增加背景下的家庭经济焦虑,以及对政府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期待。社会学家陆学艺前不久提议,“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应该再加上“业有所就”,并放在第一,这是民生之本,就像农民要有田种一样,城镇居民如果没有就业,一切就无从谈起。〔22〕
尽管本研究的质化和量化资料都未能支持普通人的家庭幸福观为物欲主义、经济利益所主宰,但农村的、家庭经济压力大(诸如日常经济拮据、家人下岗/失业/待业、付不起学费、医药费等)的被访更多地首肯经济基础在家庭幸福中的重要性,并不表明处于社会经济位置较低群体的价值观更世俗、境界更低,而是更直观地折射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基本需求。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23〕,恩格斯也曾指出:“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24〕。本研究对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也支持了这样的结果,即家庭经济压力较大、认为自己家庭收入地位低于一般水平的被访,有更大的概率认为家庭不美满幸福,但假如家庭成员的心态较为乐观,被访则将有更多的幸福感因篇幅关系,且并非本研究的重点,故家庭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未列入,需要者可向作者索取。。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强化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力度,从“关爱家庭”、“以人为本”出发,给予家庭更多的社会支持,使底层群体对改善自己的困境更有信心,从而更有效、实在地提升市民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邢占军,黄立清.西方哲学史上的两种主要幸福观与当代主观幸福感研究〔J〕.理论探讨.2004,(1);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Ryan, R. M., & Deci, E. L. On happiness and human potentials: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hedonic and eudaimonic well-being.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52, pp. 141-166.
〔3〕Diener, E.D, Suh, E. & Oishi, C. 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dia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997,3,p.68;Ryff, C. D.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adult lif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5,8 (4), pp. 99-104.
〔4〕陈秀丽,冯维.西方心理学幸福感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3);Ryff,C.D.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57, pp. 1069-1081.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5〕邢占军.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2,(3).
〔6〕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1).
〔7〕Campbell, A.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6,31, pp. 117-124;Veenhoven, R. The utility of happines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8,20(3), pp. 334-354;Diener, E.d., & Diener, R. B. Will money increase subjective well-being?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2,57(2), pp. 119-141;Lever, J.P. Pover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Mexico.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4, 68(1), pp. 1-20.
〔8〕邢占军.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J〕.新东方,2004,(11);黄志良.威海市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3,(5);王华强.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3).
〔9〕张羽佳.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3,(9);张荣.奥古斯丁的基督教幸福观辨正〔J〕.哲学研究,2003,(5);仰和芝,张德乾.试论斯宾诺莎的幸福观〔J〕.江淮论坛,2004,(4);史修永.现代性困境与人的幸福——弗洛伊德与马尔库塞幸福观比较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06,(3);钱宁.爱与知识的伦理底蕴——罗素的幸福观分析〔J〕.兰州学刊,2008,(7);王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J〕.学理论,2009,(16);丁智琼.“快乐即幸福”与“有德即幸福”——伊壁鸠鲁学派与斯多亚学派幸福观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9,(3);何安峰.论德谟克利特的幸福观〔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2).
〔10〕沈利华.中国传统幸福观论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6).
〔11〕史天经.幸福观念:从传统到现代〔J〕.理论学习,2003,(2);赵军政.中华民族幸福观管窥〔J〕.安康师专学报,2003,(6).
〔12〕肖玲.深圳特区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与分析〔J〕.青年研究,2005,(5).
〔13〕李志强.对成都地区青年农民工幸福观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
〔14〕李志,张旭东.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幸福观的调查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1,(2).
〔15〕纪生.家庭幸福的基石〔J〕.中国健康月刊,1992,(6);宋协娜.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幸福观〔J〕.理论前沿,2006,(20);王敬川.建立幸福家庭要坚持“八互”〔J〕.新农村,2005,(7);月美.吵架:家庭幸福润滑剂〔J〕.中国健康月刊,2003,(9);宗豪.婚姻动机与家庭幸福〔J〕.福建论坛,1985,(3);王秀华.现代社会婚姻稳定家庭幸福的道德要素〔J〕.福建论坛,2003,(10).
〔16〕高延春.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新要求〔J〕.理论探索,2009,(1);杨丹.享乐还是牺牲——女性婚姻家庭幸福伦理观的现代反思〔J〕.理论界,2008,(12);孙继忠.论构建社会和谐的家庭幸福观〔J〕.湘潮(理论),2008,(7).
〔17〕沈汉.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探析〔J〕.学海,1994,(5).
〔18〕姜捷.中学教师的“幸福家庭”态度研究分析〔J〕.中国校医,2003,(5).
〔19〕李煜.开放问题在社会科学的应用〔J〕.社会学,1996,(1).
〔20〕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的青年择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53-55;韩荣炜.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J〕.西北人口,2002,(1);邱幼云.理性选择视角下初婚者择偶标准的性别差异——以对厦门市的调查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3);种道平,王绪朗.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J〕.青年探索,2003,(5);谯珊.民国时期青年学生择偶观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05,(6).
〔21〕Vaillant, C.O. and Vaillant, G. E. Is the U-curv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an illusion? A 40-year study of marriag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93,55, pp. 230-239; Waldron, H. and Routh, D.K. The effect of the first child on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78, 43, pp. 785-788; 徐安琪. 婚姻关系评价: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春季号.
〔2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N〕.学习时报,2010-08-30.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责任编辑:何 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