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高职学生创业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很多。据笔者调研,影响高职学生创业实践的主要因素为:大学生创业的经验不足;创业资金筹措困难;缺乏社会关系和没有好的创业方向下面就这些因素的形成略作分析。
【关键词】创业 教育
(1)创业经验不足。高职创业教育滞后,一方面,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师型”师资,但是当前既有一定理论修养又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十分缺乏。高职创业教育师资大多不具备创业或投资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运营管理,对学生的创业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学校基本无法提供集“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思想集聚、学生创业实践、创业项目研发、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创业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毕业前基本没有机会进行创业实践。最终导致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缺乏创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2)社会缺乏宽容的创业环境。传统文化存在一种保守、求稳的惰性。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高职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职业精神和冒险精神等,因而真正走出校园投入创业的学生不多。其次,创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标准门槛有点过高,创办企业审批手续比较繁琐、周期长、费用高、收费项目多;创办创业融资渠道有限;创业后续服务不足。大学生创业服务链有待逐步形成。如何建立一个让更多大学生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的环境,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家长不够支持、不理解。许多家长对孩子创业不够支持,总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害怕创业失败后,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
(3)缺乏社会关系。生意场,也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没有足够的人际关系网,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为在人际关系网上网织着很多关系,如人缘关系、业务关系,甚至还网织着办事的渠道、信息的来源等。然而,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些岗位和职能缺失,导致高职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社会的压力(即就业压力)很容易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影响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于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来就业,发奋学习是为了就业,社会实践是为了就业,考研也是为了就业。总之,一切都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忽略了其他能力的提高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增强,致使在构建社会关系网时感到茫然。
(4)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也制约着创业的步伐。学生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在对我校学生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其次,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缺乏必须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在我院举行“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评委发现许多参赛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疑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几个问题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不足。三是创业资金的使用也存在问题。高职生不能正确吸引和合理安排、使用风险投资。有部分高职生想办公司缺资金,为了得到资金,导致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还有部分毕业生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高职学生创业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创造创业实践机会,积累创业经验。一是建立预创业基地,积累创业经验。预创业平台是由高职院校、企业两方面各自发挥优势,提供相关资源,达到资源的协同运用与效能整合,为预创业者提供创业所需资源的平台。高职院校应作为运作主体,由企业辅助,以便使预创业平台的搭建减少对政策和企业的依赖,操作更灵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校内实训室办成能够孵化学生创业实体的预创业园。通过该平台,一方面为预创业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让预创业者接受创业理论学习,进行创业计划训练,模拟经营管理活动等,完成创业理论积累和创业实践。
2. 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高职院校应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与运作。创业基金的筹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首先是企业的捐助。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是接收学生实习、提供实习指导教师、设立奖学金等。在创业教育模式下,应引导企业更加关注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帮助,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尤其是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来扶持创业者。 其次是改革现行奖学金制度。奖学金制度作为我国“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励作用的发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现行奖学金的评奖过程过于重“智”,忽视了对学生其他素质的评价。在创业教育模式下,应分离出部分资金,用于资助自主创业,从而达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最后是学校应每年从就业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如高职院校应将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纳入就业工作的范畴。为了保证创业基金的良性运行,需要高职院校借鉴风险投资公司的模式,在管理上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在规避运作风险的同时,逐步回收扶持资金。
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网。大学生通常同时扮演很多角色,诸如班级成员、班团干部、党支部成员、社团成员、寝室成员、老乡会成员以及企业兼职人员等。可能需要处理很多类型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属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学校这个“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课程体系中要融入公关与交际心理学等课程,参与节假日市场促销活动,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和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
创业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方向的把握,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人脉的建立,同时还需要创业者具有创业的热情和坚韧的个性。高等学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和高校推动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
【关键词】创业 教育
(1)创业经验不足。高职创业教育滞后,一方面,创业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双师型”师资,但是当前既有一定理论修养又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学者型企业家”或“企业家型学者”十分缺乏。高职创业教育师资大多不具备创业或投资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运营管理,对学生的创业指导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学校基本无法提供集“创业知识教育、创业思想集聚、学生创业实践、创业项目研发、学生科研成果转化、创业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创业实践基地,学生毕业前基本没有机会进行创业实践。最终导致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缺乏创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2)社会缺乏宽容的创业环境。传统文化存在一种保守、求稳的惰性。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高职学生知识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职业精神和冒险精神等,因而真正走出校园投入创业的学生不多。其次,创业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标准门槛有点过高,创办企业审批手续比较繁琐、周期长、费用高、收费项目多;创办创业融资渠道有限;创业后续服务不足。大学生创业服务链有待逐步形成。如何建立一个让更多大学生跌倒了还能爬起来的环境,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家长不够支持、不理解。许多家长对孩子创业不够支持,总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害怕创业失败后,承担不起这个风险 。
(3)缺乏社会关系。生意场,也就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如果没有足够的人际关系网,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因为在人际关系网上网织着很多关系,如人缘关系、业务关系,甚至还网织着办事的渠道、信息的来源等。然而,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一些岗位和职能缺失,导致高职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社会的压力(即就业压力)很容易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体系,影响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于是,大学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来就业,发奋学习是为了就业,社会实践是为了就业,考研也是为了就业。总之,一切都是为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忽略了其他能力的提高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增强,致使在构建社会关系网时感到茫然。
(4)高职生的综合素质也制约着创业的步伐。学生存在强创业动机和弱创业实践的矛盾。在对我校学生调查问卷显示:明确表示:将来有创业打算的占85%。其中毕业后马上创业的占8%,三年后想创业的占42%,五年后创业的占25%,十年后创业的占12%,无创业打算的占13%。但学生毕业后真正创业的还不到1%。其次,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缺乏必须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在我院举行“挑战杯”创业大赛中,评委发现许多参赛者无法把自己的创意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缺乏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缺乏了解,分析时采用的数据经不起推敲,没有说服力等等,这些无疑反映出高职毕业生创业知识的缺乏。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暴露的几个问题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市场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管理和商业谈判经验不足。三是创业资金的使用也存在问题。高职生不能正确吸引和合理安排、使用风险投资。有部分高职生想办公司缺资金,为了得到资金,导致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还有部分毕业生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
高职学生创业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
1. 创造创业实践机会,积累创业经验。一是建立预创业基地,积累创业经验。预创业平台是由高职院校、企业两方面各自发挥优势,提供相关资源,达到资源的协同运用与效能整合,为预创业者提供创业所需资源的平台。高职院校应作为运作主体,由企业辅助,以便使预创业平台的搭建减少对政策和企业的依赖,操作更灵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把校内实训室办成能够孵化学生创业实体的预创业园。通过该平台,一方面为预创业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让预创业者接受创业理论学习,进行创业计划训练,模拟经营管理活动等,完成创业理论积累和创业实践。
2. 设立创业基金,扶持大学生创业。高职院校应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与运作。创业基金的筹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首先是企业的捐助。传统的校企合作方式主要是接收学生实习、提供实习指导教师、设立奖学金等。在创业教育模式下,应引导企业更加关注对学生创业的支持和帮助,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尤其是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来扶持创业者。 其次是改革现行奖学金制度。奖学金制度作为我国“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激励作用的发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现行奖学金的评奖过程过于重“智”,忽视了对学生其他素质的评价。在创业教育模式下,应分离出部分资金,用于资助自主创业,从而达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最后是学校应每年从就业经费中划拨部分经费。如高职院校应将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纳入就业工作的范畴。为了保证创业基金的良性运行,需要高职院校借鉴风险投资公司的模式,在管理上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在规避运作风险的同时,逐步回收扶持资金。
3.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网。大学生通常同时扮演很多角色,诸如班级成员、班团干部、党支部成员、社团成员、寝室成员、老乡会成员以及企业兼职人员等。可能需要处理很多类型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上下属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因此,高职院校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学校这个“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在课程体系中要融入公关与交际心理学等课程,参与节假日市场促销活动,开展各种调研活动和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
创业需要资金的支持,需要方向的把握,需要经验的积累,需要人脉的建立,同时还需要创业者具有创业的热情和坚韧的个性。高等学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营造鼓励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通过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各地和高校推动创业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新举措、新成效,宣传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通过组织大学生创业事迹报告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就业观、成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