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高三学生,所面对的压力直接来自高考,而高三的历史课大部分是复习课,其包括的内容千头万绪,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把应试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选择好的复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才能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但怎样科学地复习基础知识呢?如果我们还像上新课一样,从头到尾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就会索然无味,感觉就像吃“炒冷饭”,这样的做法无疑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更不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我担任的几年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一向是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割舍:
1.基础知识纵横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温习旧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增强概括归纳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横的方面可以设立“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与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何异同”的小专题,在纵的方面可以设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确立起来”的小专题;复习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时,纵的方面可以设立“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开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三者之间的比较”的小专题,在横的方面同样可以设立“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之比较”的小专题。当我们在讲到某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也应从纵横两方面讲解。如关于“南京惨案”,从纵的角度看,它是帝国主义20世纪20年代干涉中国革命的具体表现,从横的角度看,它又能说明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又如关于“安史之乱”,从纵的角度看,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一个缩影,从横的角度看,它集中体现了唐朝兴衰的实质。用设立小专题的方法去复习基础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础知识线索化。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按三步进行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含的信息量较大,又比较零碎,如果在复习时不能用一条线索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起来,学生就会有一种感觉:课堂听得清清楚楚,课后忘得一干二净。因为零碎的知识点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我们大脑各个角落,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难度我们只有找到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把单个的珍珠一个个串起来,学生听起来才会感到线索明朗、思路清晰,才容易理解记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节时,就应抓住两条线索来讲,即袁世凯怎样一步步建立独裁统治与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制而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斗争;又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变革时,就应注意交织着奴隶制的逐步瓦解和封建制的初步形成两条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可以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纲举目张之效果。将历史知识串起来,这是复习的第一步。复习时,我们更需要注意深化基础知识,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如在复习辛亥革命这一章时,应围绕三条线索来讲,即围绕帝国主义、袁世凯、旧官僚的活动进行讲解,使学生自己认识和总结出一个结论,即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革命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在复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确立两条线索来讲:一条是经济线索,即这场危机在美国、德国爆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另一条是政治线索,即美国、德国因各自的国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克服这场危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这样讲解,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大大上升,学生自身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和升华。
3.基础知识热点化。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才能真正体现历史的价值。在历年的高考中,高考试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题型体现出来。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趋势,来分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并且能够透过现象,发现历史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不断地成熟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学习历史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在复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我们一定要将其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如讲19世纪中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它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时,我们就要想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它又对中国的各方面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讲到美国的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就应联系到目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它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有何不同?在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应联系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和地位,以及当前中国实施的科教兴国策略;当我们复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时,我们可以联系当前的“台湾问题”和“一国两制”政策来讲等等。把过去的历史与当前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就变为有血有肉的历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不仅仅代表过去,还会影响我们的今天和未来,学生会切实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基础知识问题化。
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光靠教师一张嘴两只手,无法取得好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复习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在每节课,我都注意设计一些较好的小结,把课堂知识化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设问的时候,切入点上要注重“标新立异”,具有综合性和逆向思维的特点,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挥。如:我们复习完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一章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蒋介石不发动内战,他会成为中国民族英雄吗?”在复习完文化大革命这一章时,也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毛泽东不逝世,文化大革命会结束吗?”在讲完三国时期的历史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国时代与秦汉相比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在复习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又设想了这样一问题:“如果德国先于美国研发成功原子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能取得二战的胜利吗?”在复习完戊戌变法后,我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慈禧太后支持变法,戊戌变法会取得成功吗?中国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总之,把已经发生的历史,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祖国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在要求教育创新的今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历史课堂提问也应有新的举措,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为了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课堂提问应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样?
总之,高三历史的复习方法因师因生而异,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应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
但怎样科学地复习基础知识呢?如果我们还像上新课一样,从头到尾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就会索然无味,感觉就像吃“炒冷饭”,这样的做法无疑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更不适应高考的需要。在我担任的几年高三历史教学中,我一向是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割舍:
1.基础知识纵横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温习旧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整理,增强概括归纳能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横的方面可以设立“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与中国所处的历史背景有何异同”的小专题,在纵的方面可以设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确立起来”的小专题;复习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时,纵的方面可以设立“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鸦片战争后的对外开放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三者之间的比较”的小专题,在横的方面同样可以设立“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之比较”的小专题。当我们在讲到某一个历史事件时,我们也应从纵横两方面讲解。如关于“南京惨案”,从纵的角度看,它是帝国主义20世纪20年代干涉中国革命的具体表现,从横的角度看,它又能说明大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又如关于“安史之乱”,从纵的角度看,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历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一个缩影,从横的角度看,它集中体现了唐朝兴衰的实质。用设立小专题的方法去复习基础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基础知识线索化。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按三步进行复习,在第一轮复习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所含的信息量较大,又比较零碎,如果在复习时不能用一条线索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起来,学生就会有一种感觉:课堂听得清清楚楚,课后忘得一干二净。因为零碎的知识点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我们大脑各个角落,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难度我们只有找到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把单个的珍珠一个个串起来,学生听起来才会感到线索明朗、思路清晰,才容易理解记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一节时,就应抓住两条线索来讲,即袁世凯怎样一步步建立独裁统治与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制而进行了一系列不懈的斗争;又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变革时,就应注意交织着奴隶制的逐步瓦解和封建制的初步形成两条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可以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纲举目张之效果。将历史知识串起来,这是复习的第一步。复习时,我们更需要注意深化基础知识,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如在复习辛亥革命这一章时,应围绕三条线索来讲,即围绕帝国主义、袁世凯、旧官僚的活动进行讲解,使学生自己认识和总结出一个结论,即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革命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在复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确立两条线索来讲:一条是经济线索,即这场危机在美国、德国爆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另一条是政治线索,即美国、德国因各自的国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克服这场危机,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这样讲解,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也大大上升,学生自身的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和升华。
3.基础知识热点化。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只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才能真正体现历史的价值。在历年的高考中,高考试题总是以不同的形式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通过不同的题型体现出来。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趋势,来分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种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并且能够透过现象,发现历史的本质,使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不断地成熟起来,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也是学习历史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所以,在复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我们一定要将其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如讲19世纪中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它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化时,我们就要想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它又对中国的各方面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讲到美国的西进运动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时,我们就应联系到目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它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有何不同?在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我们应联系到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和地位,以及当前中国实施的科教兴国策略;当我们复习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时,我们可以联系当前的“台湾问题”和“一国两制”政策来讲等等。把过去的历史与当前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就变为有血有肉的历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不仅仅代表过去,还会影响我们的今天和未来,学生会切实感受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就是明天的历史,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基础知识问题化。
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光靠教师一张嘴两只手,无法取得好的复习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复习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在每节课,我都注意设计一些较好的小结,把课堂知识化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设问的时候,切入点上要注重“标新立异”,具有综合性和逆向思维的特点,才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挥。如:我们复习完中国的抗日战争这一章时,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蒋介石不发动内战,他会成为中国民族英雄吗?”在复习完文化大革命这一章时,也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毛泽东不逝世,文化大革命会结束吗?”在讲完三国时期的历史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三国时代与秦汉相比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在复习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又设想了这样一问题:“如果德国先于美国研发成功原子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能取得二战的胜利吗?”在复习完戊戌变法后,我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慈禧太后支持变法,戊戌变法会取得成功吗?中国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吗?”总之,把已经发生的历史,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重新进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祖国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在要求教育创新的今天,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历史课堂提问也应有新的举措,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为了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课堂提问应沿着这样一条主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样?
总之,高三历史的复习方法因师因生而异,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应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完成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