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古今中外,无数人热衷于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人的思想、内涵、外在气质都会发生变化,也让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绪态度的表达幼儿特有的方式。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而教师是《指南》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贯彻《指南》的关键在于教师。
关键词:培养;理解;体验
一、先培养幼儿欣赏和感知音乐的美
在上音乐课前巧用小朋友喜欢的动作和游戏先来训练一些简单的节奏,由于幼儿年龄小,音乐知识掌握的很少,注意力又很难集中,因此对兴趣的调动和注意力的培养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教师在音乐活动开始前,就要巧妙地运用“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游戏形式来调练 幼儿的节奏感,这样不仅巧妙的训练了孩子的节奏感,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活动课打好了基础,并且会使孩子们兴趣浓厚,乐此不彼。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想办法一下子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创设环境,让小朋友尽快进入角色。小班幼儿喜欢玩游戏、爱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在教唱歌曲时,可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既增加了童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避免了單一的教唱形式。例如:在上歌曲《春天》时,带领幼儿在《春天》的乐曲声中幼儿扮演春天里的小动物和各种植物入场。如:小蜜蜂,小蝴蝶,小白兔,太阳、小草、小鸟、花,按照乐句表演。
二、 再如何让幼儿理解并记住那一大段歌词呢?
幼儿的知识积累很少,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力是很难掌握的。我在教新歌的教学课堂上会用漂亮的图画表现歌词的大意,因为图片既直观又形象容易让小朋友接受,所以我通常会在课前把新歌的歌词内容画成几幅画,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幼儿听。教师可以把歌词大意用色彩鲜艳的图画表现出来,一幅画就是一句歌词,这样小朋友既欣赏了美术,还记住了歌词,并且理解了歌词大意,为学唱歌曲打好了基础。例如:歌曲《春天》第一段第一句是“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可用太阳、白云、美丽的花草为背景,第二句是“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可画一棵弯着腰对着我们微笑的杨柳为背景,第二段第一句是“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可用美丽的花草为背景,再画上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第二句是“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可画一些花草为背景,再画上一只可爱又蹦蹦跳跳的小白兔上去,这样小朋友会很乐意地接受歌词,同时还培养了小朋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更渗透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有时我也会让小朋友来听我唱,注意我唱歌时都唱了什么,小朋友会很安静,认真的倾听,一般可以听两遍,然后他们会把听到的争先恐后的说出来,教师这时就把幼儿听到正确的话用笔画在黑板上,就会很兴奋,这时,老师再请小朋友听一次,听时注意听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小朋友又一次进入安静倾听,听完后大声地告诉我顺序,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反复中,他们对歌词的记忆已经很深了!例如:在上歌曲《春天》时,1.教师清唱歌曲的第一遍,请幼儿说说你听到些什么?2.教师范唱第二遍,可以边唱边画,3.教师边指图片边清唱,按照顺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可以让幼儿轻轻跟唱,4.教师带领幼儿边根据歌词内容边有节奏的朗诵1—2 遍,5.幼儿听音乐可以拍手轻轻的哼唱1-2遍,6.在《春天》的伴奏下,幼儿边唱边欢快地做动作。
三、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体验音乐
1、将教师“教”转化为幼儿“学”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大多考虑的是以怎样的方式教会幼儿。而这种方式幼儿是否感兴趣、能否帮助幼儿获取关键经验,以及是否考虑幼儿特有的学习特点等,难以兼顾。只有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才能使学习得到真正的优化。抓住活动的关键经验整合课程的运用,似乎将各自学科的特点逐渐淡化,但是无论哪种学科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关键经验。音乐活动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前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目标的设定以及环节的确定方面紧紧围绕幼儿将要获取的关键经验,才能保证活动中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在确定关键经验后,运用多种手段来充分体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获得经验。如《洋娃娃与小熊跳舞》在确定了感受歌曲欢快、愉悦、跳跃演唱的目标后,我们就采用了肢体动作、节奏器乐以及游戏表演等各种方式来感受这一目标。
2、将表象知识传授转换为情感支持体验的策略
幼儿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有人说:打动人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包含在音乐中的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活动之前,非常注重给予幼儿充分的情感铺垫。如:《摇篮曲》就是让幼儿在感受摇篮曲恬静、优美的曲风之前,让幼儿动手制作枕头娃娃。当幼儿怀抱自己的“宝贝”时,自然流露的深情与专注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
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对幼儿进行激励,如在《爱护小树苗》活动中,教师会说:“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小树苗呢?”“小树苗长高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以此来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身心如一的体验艺术带来的快乐正能量。
3、教师的角色身份随活动进程转换的策略
《指南》的教育建议强调教师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欣赏美。在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身份应该是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调整和转换的。
活动开始,教师要用激情带动孩子在活动初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情绪。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简洁的问题引领幼儿倾听音乐,让幼儿马上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教师的身份就是一个引领者,其问题提出的准确程度和各种提示性手势的运用,关系到幼儿能否准确地把握住音乐中的重点元素,顺畅地进入音乐的大门。
多样性的示范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活动中期,教师的示范要有所选择,不能仅靠随机进行。如在《摇篮曲》活动中,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同时,模仿睡觉的场景,幼儿会有不同的肢体表现,如双手抱娃娃、趴在地板上、2个小朋友相拥而坐……老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或分小组个别指导,即大大地提高了体验的深度,又开阔了创作思路。在活动激进时,教师要及时退出,观察幼儿的表现。
在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幼儿同乐的水平上,还要针对幼儿的表现促使其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要从合作者转移到观察者的身份上来,为最后的总结提升和有效引领打好基础。特别是在幼儿创造和表现的过程中,要做到眼里有孩子和孩子的表现。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可以适当发挥引领作用。每个活动后,教师都有必要将自己收集到的幼儿零散的表现信息进行整理,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的总结与提升一方面要围绕当前的活动目标和关键经验进行,将幼儿的表现条理化、有效化;另一方面,直指幼儿当前出现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总之,音乐课并不是简单地教唱歌曲,而是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小朋友对音乐的兴趣,且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素质教育,寓教于乐。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及时活跃活动气氛,让小朋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各种知识,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艺术教育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我们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 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参考文献:
[1]赵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对小班音乐活动的再思考[J].
[2]高博.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J].人民音乐,2016,(11):42-44.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关键词:培养;理解;体验
一、先培养幼儿欣赏和感知音乐的美
在上音乐课前巧用小朋友喜欢的动作和游戏先来训练一些简单的节奏,由于幼儿年龄小,音乐知识掌握的很少,注意力又很难集中,因此对兴趣的调动和注意力的培养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教师在音乐活动开始前,就要巧妙地运用“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游戏形式来调练 幼儿的节奏感,这样不仅巧妙的训练了孩子的节奏感,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活动课打好了基础,并且会使孩子们兴趣浓厚,乐此不彼。
由于幼儿年龄小,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所以教师一开始就要想办法一下子抓住小朋友的注意力,创设环境,让小朋友尽快进入角色。小班幼儿喜欢玩游戏、爱听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在教唱歌曲时,可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既增加了童趣,提高了教学效果,也避免了單一的教唱形式。例如:在上歌曲《春天》时,带领幼儿在《春天》的乐曲声中幼儿扮演春天里的小动物和各种植物入场。如:小蜜蜂,小蝴蝶,小白兔,太阳、小草、小鸟、花,按照乐句表演。
二、 再如何让幼儿理解并记住那一大段歌词呢?
幼儿的知识积累很少,对歌词的理解和记忆力是很难掌握的。我在教新歌的教学课堂上会用漂亮的图画表现歌词的大意,因为图片既直观又形象容易让小朋友接受,所以我通常会在课前把新歌的歌词内容画成几幅画,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幼儿听。教师可以把歌词大意用色彩鲜艳的图画表现出来,一幅画就是一句歌词,这样小朋友既欣赏了美术,还记住了歌词,并且理解了歌词大意,为学唱歌曲打好了基础。例如:歌曲《春天》第一段第一句是“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可用太阳、白云、美丽的花草为背景,第二句是“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可画一棵弯着腰对着我们微笑的杨柳为背景,第二段第一句是“蝴蝶姑娘飞来了蜜蜂嗡嗡叫”,可用美丽的花草为背景,再画上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第二句是“小白兔儿一跳一跳又一跳”可画一些花草为背景,再画上一只可爱又蹦蹦跳跳的小白兔上去,这样小朋友会很乐意地接受歌词,同时还培养了小朋友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更渗透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有时我也会让小朋友来听我唱,注意我唱歌时都唱了什么,小朋友会很安静,认真的倾听,一般可以听两遍,然后他们会把听到的争先恐后的说出来,教师这时就把幼儿听到正确的话用笔画在黑板上,就会很兴奋,这时,老师再请小朋友听一次,听时注意听顺序,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小朋友又一次进入安静倾听,听完后大声地告诉我顺序,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反复中,他们对歌词的记忆已经很深了!例如:在上歌曲《春天》时,1.教师清唱歌曲的第一遍,请幼儿说说你听到些什么?2.教师范唱第二遍,可以边唱边画,3.教师边指图片边清唱,按照顺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歌词,可以让幼儿轻轻跟唱,4.教师带领幼儿边根据歌词内容边有节奏的朗诵1—2 遍,5.幼儿听音乐可以拍手轻轻的哼唱1-2遍,6.在《春天》的伴奏下,幼儿边唱边欢快地做动作。
三、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体验音乐
1、将教师“教”转化为幼儿“学”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教师大多考虑的是以怎样的方式教会幼儿。而这种方式幼儿是否感兴趣、能否帮助幼儿获取关键经验,以及是否考虑幼儿特有的学习特点等,难以兼顾。只有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才能使学习得到真正的优化。抓住活动的关键经验整合课程的运用,似乎将各自学科的特点逐渐淡化,但是无论哪种学科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关键经验。音乐活动也是一样。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前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目标的设定以及环节的确定方面紧紧围绕幼儿将要获取的关键经验,才能保证活动中幼儿发展的有效性。在确定关键经验后,运用多种手段来充分体验,帮助幼儿理解作品,获得经验。如《洋娃娃与小熊跳舞》在确定了感受歌曲欢快、愉悦、跳跃演唱的目标后,我们就采用了肢体动作、节奏器乐以及游戏表演等各种方式来感受这一目标。
2、将表象知识传授转换为情感支持体验的策略
幼儿艺术活动是精神创造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有人说:打动人的并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包含在音乐中的感情。因此,我们在进行活动之前,非常注重给予幼儿充分的情感铺垫。如:《摇篮曲》就是让幼儿在感受摇篮曲恬静、优美的曲风之前,让幼儿动手制作枕头娃娃。当幼儿怀抱自己的“宝贝”时,自然流露的深情与专注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
其次,在活动的过程中强调对幼儿进行激励,如在《爱护小树苗》活动中,教师会说:“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护小树苗呢?”“小树苗长高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以此来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身心如一的体验艺术带来的快乐正能量。
3、教师的角色身份随活动进程转换的策略
《指南》的教育建议强调教师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欣赏美。在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身份应该是随着活动的进行而不断调整和转换的。
活动开始,教师要用激情带动孩子在活动初期,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幼儿情绪。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通过简洁的问题引领幼儿倾听音乐,让幼儿马上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教师的身份就是一个引领者,其问题提出的准确程度和各种提示性手势的运用,关系到幼儿能否准确地把握住音乐中的重点元素,顺畅地进入音乐的大门。
多样性的示范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活动中期,教师的示范要有所选择,不能仅靠随机进行。如在《摇篮曲》活动中,在让幼儿感受音乐的同时,模仿睡觉的场景,幼儿会有不同的肢体表现,如双手抱娃娃、趴在地板上、2个小朋友相拥而坐……老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或分小组个别指导,即大大地提高了体验的深度,又开阔了创作思路。在活动激进时,教师要及时退出,观察幼儿的表现。
在活动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与幼儿同乐的水平上,还要针对幼儿的表现促使其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要从合作者转移到观察者的身份上来,为最后的总结提升和有效引领打好基础。特别是在幼儿创造和表现的过程中,要做到眼里有孩子和孩子的表现。
活动接近尾声,教师可以适当发挥引领作用。每个活动后,教师都有必要将自己收集到的幼儿零散的表现信息进行整理,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的总结与提升一方面要围绕当前的活动目标和关键经验进行,将幼儿的表现条理化、有效化;另一方面,直指幼儿当前出现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总之,音乐课并不是简单地教唱歌曲,而是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小朋友对音乐的兴趣,且在活动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素质教育,寓教于乐。教师要有一颗童心,及时活跃活动气氛,让小朋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各种知识,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艺术教育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我们成人应对幼儿独特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 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参考文献:
[1]赵琼.《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对小班音乐活动的再思考[J].
[2]高博.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情感体验[J].人民音乐,2016,(11):42-44.
[3]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