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政治课堂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认为政治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回归初心、回归生活、以人为本、循序渐进的过程,提出回归课程初心,摒弃浮躁功利,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回归生活本源,创设生活情境,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养分;回归课堂本真,激发主体参与,让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回归教育规律,遵循循序渐进,使学科核心素养水到渠成。
【关键词】高中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86-02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独特贡献及作用。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是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初心,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形态,才能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回归课程初心,摒弃浮躁功利,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对于教学来说,这个初心就是人的素养,培育素养才是教学的原因。这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做这样的思考:“我是教政治的,但我为什么教政治呢?”为了生计?为了学生应考?摒弃这些浮躁和功利,应该是为了学生在政治学科获得政治层面的认可、赞同和心理归属,思维层面的理性、自主和反思,公民层面的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这些素养才是政治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所在。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课堂学习的具体知识点,剩下的东西就是在学生心中打下烙印的品格和素养。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没有知识的教学,素养培育也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教育绝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素养才是最终目的。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应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中,笔者思考,除了完成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外,还能留给学生什么?于是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素材从四个层面做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政治认同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意识,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忠文化”“孝文化”的辩证分析,和“今天你忠了吗?孝了吗?”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精神方面,引导学生能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能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法治意识方面,可以对古代忠孝行为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人权意识。公共参与方面,善于利用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学生共同参与、继续书写。
二、回归生活本源,创设生活情境,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养分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品格和能力。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融入学生内心深处、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过程。那么,“教学如何走向学生内心,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个问题应由生活来回答,因为学生本是生活中的个体,生活才是教育他们的大熔炉,在生活中学习,形成的素养又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生活。生活给教学提供了天然的养分,教学如果脱离生活让人感觉空泛,太过高深使人感觉生疏,通堂说教让人不信服。回归生活,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挖掘、精选、提炼生活素材应用课堂,创设熟悉亲切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生融入生活发现其中的真、美、情、思,学生才会有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老师才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出种下一颗素养的种子,吸取生活养分,落地生根。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笔者创建了一个充满了生活和文化气息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选材,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如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乡味)—— 吃糯米饭,传统建筑(乡居)—— 赏干栏建筑,传统文艺(乡音)—— 唱壮族山歌,传统思想(乡魂)—— 悟天时、地利、人和等思想(具体如表 1 所示,见下页)。将一个文化大餐引入课堂,打开学生各种感官,去领略其中的味觉美、视觉美、听觉美、思想美,让学生吃出文化,赏出文化,听出文化,悟出文化。离开课堂,回到生活,学生依然能在新一轮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文化自信,并有去传承它的强烈愿望。生活就这样悄悄地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厚持续的养分。
三、回归课堂本真,激发主体参与,让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
课堂的本真是还学生精彩,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参与、尝试、探索,过程虽然曲折,有时还会处处碰壁,但只有真正经历过,学生才会由内到外认可赞同。学生在自己主动探索中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情感才会真正牢记,在此基础上学科核心素养才会内化于心,根深蒂固。老师应该退到引领、协同、帮手、矫正、提升的位置,否则老师精彩学生不精彩,也只是表面功夫,也是失败的。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中,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学生能够做到的放手让学生去做,暂时不能做到的创造条件让他达到”。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从开始的导入到结尾的习题讲解如表 1,都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他们主体作用。学生在参与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心灵的熏陶。
四、回归教育规律,遵循循序渐进,使学科核心素养水到渠成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目标,达到目标需要有一个一步步接近目标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循序”简单来说就是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人的发展顺序,“渐进”就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的基础之上。学生认知是一个低到高、浅到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情感激发是一个体验到感悟到认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章法,环节要连贯,教学内容要有内在逻辑顺序并分主次,教学呈现要科学,教学要有系统性等,方能有条不紊的实现教学目标,也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水到渠成。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将该课分为“体验—感悟—践行”三个篇章,在欣赏体验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中感悟包含在其中的思想,在素材呈現中感悟其特点和作用,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感悟正确对待它的态度,在总结提升增强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一切都顺理成章。内容上基本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重点突出,重点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引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启发思维,交流看法,达成共识。教学呈现由具体素材(视频、图片、文字、物件)作为载体,紧扣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教学,有理有据。教学宏观课的整体,把课的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明确目标、学情、资源、方法、重难点,确定师生双方的地位。综合各种要素,井然有序地进行,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学科核心素养 传统文化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B-0086-02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门学科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独特贡献及作用。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是学科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初心,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课堂,才是课堂教学应有的形态,才能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回归课程初心,摒弃浮躁功利,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我们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对于教学来说,这个初心就是人的素养,培育素养才是教学的原因。这也提醒教师在教学中应做这样的思考:“我是教政治的,但我为什么教政治呢?”为了生计?为了学生应考?摒弃这些浮躁和功利,应该是为了学生在政治学科获得政治层面的认可、赞同和心理归属,思维层面的理性、自主和反思,公民层面的规则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这些素养才是政治学科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所在。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的东西”。遗忘掉的东西就是课堂学习的具体知识点,剩下的东西就是在学生心中打下烙印的品格和素养。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没有知识的教学,素养培育也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教育绝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素养才是最终目的。在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应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中,笔者思考,除了完成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外,还能留给学生什么?于是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素材从四个层面做出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解读。政治认同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家乡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意识,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忠文化”“孝文化”的辩证分析,和“今天你忠了吗?孝了吗?”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精神方面,引导学生能辩证看待传统文化,能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能理性看待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法治意识方面,可以对古代忠孝行为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人权意识。公共参与方面,善于利用提问、讨论、发言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学生共同参与、继续书写。
二、回归生活本源,创设生活情境,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养分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品格和能力。这就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融入学生内心深处、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影响的过程。那么,“教学如何走向学生内心,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这个问题应由生活来回答,因为学生本是生活中的个体,生活才是教育他们的大熔炉,在生活中学习,形成的素养又能更好地指导未来的生活。生活给教学提供了天然的养分,教学如果脱离生活让人感觉空泛,太过高深使人感觉生疏,通堂说教让人不信服。回归生活,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挖掘、精选、提炼生活素材应用课堂,创设熟悉亲切情境,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生融入生活发现其中的真、美、情、思,学生才会有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老师才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出种下一颗素养的种子,吸取生活养分,落地生根。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笔者创建了一个充满了生活和文化气息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选材,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如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乡味)—— 吃糯米饭,传统建筑(乡居)—— 赏干栏建筑,传统文艺(乡音)—— 唱壮族山歌,传统思想(乡魂)—— 悟天时、地利、人和等思想(具体如表 1 所示,见下页)。将一个文化大餐引入课堂,打开学生各种感官,去领略其中的味觉美、视觉美、听觉美、思想美,让学生吃出文化,赏出文化,听出文化,悟出文化。离开课堂,回到生活,学生依然能在新一轮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文化自信,并有去传承它的强烈愿望。生活就这样悄悄地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丰厚持续的养分。
三、回归课堂本真,激发主体参与,让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于心
课堂的本真是还学生精彩,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参与、尝试、探索,过程虽然曲折,有时还会处处碰壁,但只有真正经历过,学生才会由内到外认可赞同。学生在自己主动探索中建构起来的知识结构、能力体系、价值情感才会真正牢记,在此基础上学科核心素养才会内化于心,根深蒂固。老师应该退到引领、协同、帮手、矫正、提升的位置,否则老师精彩学生不精彩,也只是表面功夫,也是失败的。
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中,笔者始终坚持这样的理念:“学生能够做到的放手让学生去做,暂时不能做到的创造条件让他达到”。在教学的所有环节,从开始的导入到结尾的习题讲解如表 1,都让学生充分参与,发挥他们主体作用。学生在参与中享受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心灵的熏陶。
四、回归教育规律,遵循循序渐进,使学科核心素养水到渠成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目标,达到目标需要有一个一步步接近目标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循序”简单来说就是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人的发展顺序,“渐进”就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循序渐进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的基础之上。学生认知是一个低到高、浅到深、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生情感激发是一个体验到感悟到认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章法,环节要连贯,教学内容要有内在逻辑顺序并分主次,教学呈现要科学,教学要有系统性等,方能有条不紊的实现教学目标,也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水到渠成。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将该课分为“体验—感悟—践行”三个篇章,在欣赏体验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中感悟包含在其中的思想,在素材呈現中感悟其特点和作用,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感悟正确对待它的态度,在总结提升增强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愿望,一切都顺理成章。内容上基本遵循教材的逻辑顺序,重点突出,重点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引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启发思维,交流看法,达成共识。教学呈现由具体素材(视频、图片、文字、物件)作为载体,紧扣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教学,有理有据。教学宏观课的整体,把课的教学看成一个系统,明确目标、学情、资源、方法、重难点,确定师生双方的地位。综合各种要素,井然有序地进行,最终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