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中职学校工作室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设计学校基于工作室的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服装工作室,从产品开发、挖掘服饰文化内涵、探究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等一系列活动对工作室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 工作室 服装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067-02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些职校的工作室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甚至与实际专业技能目标不符。学生在工作室里面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技能学习没有什么关系,教学与工作分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工作室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学生往往成为廉价劳动力,重复简单劳动,真正收获不大。
(二)实训项目来源单一
一些职校工作室的实训内容基本来自教材或者来自教师的自拟项目,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安排较少,对企业项目实际开发流程的考虑比较少,与市场接轨的环节相对匮乏,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相对单一。由于缺乏实战项目,学生的的团结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等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需求。
(三)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联系欠紧密
一些职校工作室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与企业密切结合,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工作室服务社会的方向定位没有较好地对接本地特色产业和引领产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不能适应本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
学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2014 年,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立了服装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开展校企交流合作,进一步挖掘民族服饰文化内涵,创新民族服饰产品设计,将本地区的民族服饰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提高学生民族服饰品创新设计能力,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开阔视野,拓展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服装工作室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工作室是一个集接单、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五位于一体的教学工作场所,借助这个平台,在系主任的策划下,工作室指定专人管理,主要负责管理规划、制度制订和兴趣小组教学安排。工作室对设备、教师、学生实行分级管理,并培训服装设计、工艺、手工、展演不同方向的教学团队负责承接项目、分解任务、开展教学、校企合作。工作室业务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教学团队设计开发新产品任务,二是接受社会订单任务,三是工作室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发的产品项目。
(一)营造氛围,构建企业真实工作环境
工作室包括产品设计室、产品生产室、产品营销中心。产品设计室设有电脑设计间、制版间、业务洽谈间、样品陈列展柜等;产品生产室设有 50 多个生产工位、三十余种服装缝纫设备以及物料存储间;产品营销中心有展示橱窗、陈列展示柜、3D 试衣镜、试衣间、收银系统等。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了解市场,熟悉企业和市场的运行机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产品、商品之间的关系,为日后进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产教融合,开发创新产品,提高实战工作能力
1.将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与企业生产任务融合,学生专业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合一;依托校企共建的“服装工作室”进行基础技能实训,一年级学生在专业基础实训中生产出民族绣品、民族饰品、家居用品等简单的作品;二年级学生在服装工作室中进行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实训,真正达到生产和实训的融合,使学生“作品产品化”,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能力。
2.工作室建设三年来,先后与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企业合作,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开发一系列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服饰、家居产品。同时还与本地企业合作,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工作室工作,进行“绣织坊”品牌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开发 150 多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手工服饰家居产品。
3.工作室同时也承接部分校企合作订单项目,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实训作品就是工作室订单产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具体项目,按照企业订单项目的要求完成设计、打版、制作全流程,锻炼学生制作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挖掘服饰文化内涵,探究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
1.民族服饰文化走进校园。服装工作室收集广西主要少数民族服饰衣、裤、裙等元素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开辟一条民族服饰文化长廊,展示我区各少数民族服饰实物和文字图片,专业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展现民族文化精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服饰,展示民族服饰魅力。
2.民族服饰技艺走入课堂。服装工作室邀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谢秀荣和其他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向师生传授仫佬族刺绣技艺和白裤瑶刺绣技艺;邀请西南民艺社创始人、国内著名民艺专家王增业先生做专题讲座,指导师生民族手工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室教学团队赴贵州三都学习调研马尾绣技艺,赴罗城、南丹等地开展仫佬族、白裤瑶服饰技艺调研,等等。通过过各种活动,将本地区的服饰文化融入产品设计、融进专业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创新设计能力显著提升。
3.民族服饰产品走进市场。工作室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手工产品。产品把壮锦图案面料、仫佬族传统的“马尾绣”、宁明花山壁畫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与时下流行元素相结合,具有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民族服饰手工产品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上柜销售,在南宁老木棉·匠园销售,在南宁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创意集市上销售,还在学校“绣织坊”实体店和微店中销售。 此外,工作室组织学生举办每周一次的创意集市、搜品小超市等多种售卖活动,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明码标价,在校内实体店和微店销售,商品出售成交后按一定比例得到属于自己的销售收入,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自主创业意识。
4.民族服饰展演走向社会。面向社会举办各类民族服饰展演活动,民族服饰技能作品展,弘扬本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举办体现民族风情的“服饰文化节”、服装形象设计进社区等活动;参加 2016 年中国东盟服饰文化展南宁国际时装周;参加 2017 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壮民族服饰展;自 2014 年以来连续 6 年举办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饰文化节,140 多套民族系列设计作品登台亮相,得到全区职业院校服装专业师生的广泛好评。
1.服装工作室立足区域经济与民族文化特色,对探究区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民族服饰技艺,创新民族服饰产品,创建并打造区域特色的“绣织坊”品牌,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打造了良好声誉,多所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组团来校参观学习。
2.学生通过在服装工作室参与民族服饰产品的研发制作,学到更多的民族技艺,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并热爱民族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服饰技艺,将来可以为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服务。同时,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服装工作室为教师实战教学提供了平台,专业教师在“工作室”中顶岗实践,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并随着市场的变化掌握行业实际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最新的市场动态,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教师的责任感、教研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都得到提高。
【基金项目】2016 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创新,产教融合’服装工作室的建设实践”(GXZZJG2016A033)。
【作者简介】汪 薇(1971— ),女,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服装高级技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服装职业教育。
(责编 罗汝君)
【关键词】民族地区 工作室 服装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B-0067-02
一、广西中职学校工作室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一些职校的工作室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甚至与实际专业技能目标不符。学生在工作室里面从事的工作与专业技能学习没有什么关系,教学与工作分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工作室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学生往往成为廉价劳动力,重复简单劳动,真正收获不大。
(二)实训项目来源单一
一些职校工作室的实训内容基本来自教材或者来自教师的自拟项目,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安排较少,对企业项目实际开发流程的考虑比较少,与市场接轨的环节相对匮乏,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相对单一。由于缺乏实战项目,学生的的团结协作能力、专业技能和创业意识、创新能力等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实际工作需求。
(三)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联系欠紧密
一些职校工作室在教学实践中缺乏与企业密切结合,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工作室服务社会的方向定位没有较好地对接本地特色产业和引领产业,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不能适应本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工作室的民族地区中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学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2014 年,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建立了服装工作室,依托工作室,开展校企交流合作,进一步挖掘民族服饰文化内涵,创新民族服饰产品设计,将本地区的民族服饰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提高学生民族服饰品创新设计能力,培养自主创业意识,开阔视野,拓展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服装工作室的教学组织与管理
工作室是一个集接单、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五位于一体的教学工作场所,借助这个平台,在系主任的策划下,工作室指定专人管理,主要负责管理规划、制度制订和兴趣小组教学安排。工作室对设备、教师、学生实行分级管理,并培训服装设计、工艺、手工、展演不同方向的教学团队负责承接项目、分解任务、开展教学、校企合作。工作室业务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教学团队设计开发新产品任务,二是接受社会订单任务,三是工作室与社会企业合作开发的产品项目。
三、工作室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策略
(一)营造氛围,构建企业真实工作环境
工作室包括产品设计室、产品生产室、产品营销中心。产品设计室设有电脑设计间、制版间、业务洽谈间、样品陈列展柜等;产品生产室设有 50 多个生产工位、三十余种服装缝纫设备以及物料存储间;产品营销中心有展示橱窗、陈列展示柜、3D 试衣镜、试衣间、收银系统等。学生在校期间了解企业,了解市场,熟悉企业和市场的运行机制,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产品、商品之间的关系,为日后进企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产教融合,开发创新产品,提高实战工作能力
1.将校内专业技能实训与企业生产任务融合,学生专业作品与企业生产产品合一;依托校企共建的“服装工作室”进行基础技能实训,一年级学生在专业基础实训中生产出民族绣品、民族饰品、家居用品等简单的作品;二年级学生在服装工作室中进行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实训,真正达到生产和实训的融合,使学生“作品产品化”,在真实工作任务的完成中掌握专业能力。
2.工作室建设三年来,先后与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博物馆等企业合作,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开发一系列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服饰、家居产品。同时还与本地企业合作,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工作室工作,进行“绣织坊”品牌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开发 150 多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手工服饰家居产品。
3.工作室同时也承接部分校企合作订单项目,教学与生产相融合,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对接,实训作品就是工作室订单产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具体项目,按照企业订单项目的要求完成设计、打版、制作全流程,锻炼学生制作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挖掘服饰文化内涵,探究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
1.民族服饰文化走进校园。服装工作室收集广西主要少数民族服饰衣、裤、裙等元素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开辟一条民族服饰文化长廊,展示我区各少数民族服饰实物和文字图片,专业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展现民族文化精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服饰,展示民族服饰魅力。
2.民族服饰技艺走入课堂。服装工作室邀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谢秀荣和其他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向师生传授仫佬族刺绣技艺和白裤瑶刺绣技艺;邀请西南民艺社创始人、国内著名民艺专家王增业先生做专题讲座,指导师生民族手工产品的开发设计;工作室教学团队赴贵州三都学习调研马尾绣技艺,赴罗城、南丹等地开展仫佬族、白裤瑶服饰技艺调研,等等。通过过各种活动,将本地区的服饰文化融入产品设计、融进专业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大增强,创新设计能力显著提升。
3.民族服饰产品走进市场。工作室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广西金壮锦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民族服饰手工产品。产品把壮锦图案面料、仫佬族传统的“马尾绣”、宁明花山壁畫作为主要设计元素与时下流行元素相结合,具有浓郁的广西民族特色。民族服饰手工产品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上柜销售,在南宁老木棉·匠园销售,在南宁壮族“三月三”文化活动创意集市上销售,还在学校“绣织坊”实体店和微店中销售。 此外,工作室组织学生举办每周一次的创意集市、搜品小超市等多种售卖活动,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明码标价,在校内实体店和微店销售,商品出售成交后按一定比例得到属于自己的销售收入,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自主创业意识。
4.民族服饰展演走向社会。面向社会举办各类民族服饰展演活动,民族服饰技能作品展,弘扬本地区民族服饰文化。举办体现民族风情的“服饰文化节”、服装形象设计进社区等活动;参加 2016 年中国东盟服饰文化展南宁国际时装周;参加 2017 中国壮乡·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壮民族服饰展;自 2014 年以来连续 6 年举办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饰文化节,140 多套民族系列设计作品登台亮相,得到全区职业院校服装专业师生的广泛好评。
四、工作室服装专业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1.服装工作室立足区域经济与民族文化特色,对探究区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民族服饰技艺,创新民族服饰产品,创建并打造区域特色的“绣织坊”品牌,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打造了良好声誉,多所中职学校服装专业教师组团来校参观学习。
2.学生通过在服装工作室参与民族服饰产品的研发制作,学到更多的民族技艺,动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更好地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并热爱民族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服饰技艺,将来可以为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服务。同时,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3.服装工作室为教师实战教学提供了平台,专业教师在“工作室”中顶岗实践,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并随着市场的变化掌握行业实际的工作流程、技术方法、最新的市场动态,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教师的责任感、教研能力、综合设计能力也都得到提高。
【基金项目】2016 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创新,产教融合’服装工作室的建设实践”(GXZZJG2016A033)。
【作者简介】汪 薇(1971— ),女,硕士研究生,高级讲师,服装高级技师,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服装专業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服装职业教育。
(责编 罗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