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创新人格培育途径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ZeDongDaShaBi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的实际情况,发掘学生社团作为自发的学生群众组织,以其独特的组织特性为创新人格的培育提供了载体、营造了氛围、创立了空间,以求进一步拓展培育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创新人格;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71-02
  
  一、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教育的目标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造的世纪,各个国家的发展依赖的不再是经济资源,而是人能力的发挥和创造,尤其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育列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下,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普及已成为关系民族兴衰的紧迫使命。创新教育是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基础。从本质上讲,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即它要塑造并形成一种新的人格态势——创新人格。
  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其学生社团的建设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是教学活动有益的补充和延升扩展,可以给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同时也被赋予培育学生创新人格的重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人格教育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
  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首先,要破除创新的神秘感,要对创新有一个务实的价值观,不要一提创新就想起牛顿、爱因斯坦。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新的实验设计,新的解题思路设计、新的解题思路和新概念博文都是创新,只不过是小范围内的创新。其次,要破除学生创新的自卑感,不要认为创新都是科学家或是名牌大学生们做的事,作为高职学院的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给学生渗透人人都可以创新的理念。再次,要抓住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新想法、新做法或新设计等,进行简短的评价,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行为作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明确自己创新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抓住身边创新的典型事例,比如抓住学院学生在数学建模、电子竞赛中获得全国大奖的契机,分析这些创新行为给学校、社会带来的价值,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并且经常赞扬学生,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二)落实全人教育理念
  钱学森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而人的创新型成果往往在这些交叉点上出现,因此学科跨度越大,创新的成就也越高。他认为:“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自然科学的进步在人类征服自然、造福大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并没有带来人类人文精神的同步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已呈现极辉煌的时候,并没有出现人们所盼望的人文精神的高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新的危机。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大学生过分迷恋虚拟的网络世界及其学习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很多大学生片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失落甚至出现人格的残缺。在高职院校中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相统一的一代新人,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立足点,也是进行创新人格构建的重要内容。
  (三)培育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是一个人对一定的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一定活动的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人们钻研、创新的最好内驱力,索然无味、强迫性的学习、研究是对人的一种精神枷锁,而对于真正喜欢某一活动的人来说,再苦的事也其乐无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任何的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好奇心是与兴趣密切相连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产生探究的愿望,通过探究可以导致创新的实现。我们应当让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具有持续的稳定性并使之内化为其个性品质,这样才会有助于其日后成功。
  (四)要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和不怕挫折的精神
  创新决不是唾手可得的事情,创新需要坚定的意志。在常人看来创新是在瞬间发生的,但是创造和发明的背后,往往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当下,高职学生处于学与娱乐的矛盾中,有时枯燥的学习、研究要抵御外界精彩世界的诱惑。还有成长、学习研究道路中所遇到的困难等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对于创造者来说,失败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们要想成功,往往不仅要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艰苦,同时还要准备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中国的哲学家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有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精神,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二、学生社团培育学生创新人格的可行性分析
  (一)该校设立创业创新社团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该校大学生创业社团为例,自2006年起该校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KAB创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学院通过创建创业社团、开展创业实践等方式培育创业新星。一是成立创业社团——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依托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学院经管系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使之成为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商务合作、共享资源的创业学习互助社团,成为融创业学习与创业实践为一体的平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每期都举行商业企划书答辩,从中选择可行性的项目予以支持创业。二是定期举行创业演讲,邀请成功人士,特别是校园创业明星跟学生交流创业经验,形成了浓厚的创业氛围。三是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企划大赛,发现典型,扶持典型。
  (二)该校学生社团承载培育学生创新人格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一个区别于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正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它同时承载者培育学生创新人格的功能。
  从社团的生成上讲,促就学生创新人格的培育。该校学生社团成立时间不长,以及其性质、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内部系统的不成熟性,造就学生社团成员对固有中东西继承较少,而开拓、创新较多;学生社团组织生成的原动力——兴趣爱好造成学生社团成员更注重从自身感受和兴趣出发考虑问题。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来看,促就学生创新人格的培育。呈现出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偏人文型、或者偏技能型向人文型和技能型并重转变的趋势。近几年来,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逐渐由开始的“兴趣+娱乐”转变到现在的“兴趣+务实”。
  从学生社团的活动过程来看,促就学生创新人格的培育。学生社团活动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都体现了一个创新过程。学生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去设想,要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活动计划,在实践中要找到他人未使用的方法。参加学生社团的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尝试、大胆创新,才能最终创造出有创新性的活动成果。
  三、社团对培育高职学生创新人格的积极意义
  人格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主动顺应社会需求,培育学生的创新人格。除了学校课堂担负着创新性人才培养任务以外,课堂外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担任此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成为培育创新人格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的人格处于可塑时期,所以我们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创新人格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创新的人格的塑造可以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而发挥人的更深层次的潜在能力。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形成方式、性质、活动形式过程等无不透视出其在培育学生创新人格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讲,学生社团在创新人格培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大学生提供了创新活动的载体
  学生社团为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实践这一载体。创新意识只有在对陌生事物的大胆探索中才能得到培养,特别是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的实践环境,更能激发人最大的潜力,从而转变为无穷的创造精神。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人的开放性心理得到最大的释放,形成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启发人动脑筋,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能力。与实践相结合的社团活动才具有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学生社团能够紧抓实践环节,使学生把创新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环节,进而激发更强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创造灵感。当代大学生视野开阔、眼光敏锐,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社会意识空前高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现在各大高校都在探索利用学生社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举办各种创新性比赛,充分展示学生社团极大的创新能力。
  (二)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高校学生社团营造的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探索精神,它的激发和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的理解、宽容、支持和呵护”。高校学生社团使学生从单调的教室、图书馆里解放出来,使学生从高度紧张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在科学、文化氛围内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启迪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挥,使学生自主教育和自我发展成为可能,从而解放思想、启迪思维。
  (三)提供了提高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著名创造心理学家韦斯伯格说:“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高校社团文化以其独有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得以满足,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进心和探索精神,通过社团培养自身的审美、管理、鉴赏能力,这些积极的态度和精神内化为一种进取的力量,使学生提高了文化素质,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从而培养出一种内在的文化创新能力,并强化了创新人格的塑造。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c]//.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桑春红.创新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3]廖江华.创新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5):15.
  
  (责任编辑/许广东)
其他文献
摘要:法国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一部充满荒诞意识的剧作,简单枯燥的反戏剧情节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哲学内涵,在形象与抽象的和解断章中展示了人类生存境况的图景。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名为《存在与时间》,阐释存在与时间二者的相关命题,受其启发,围绕“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来解读《等待戈多》中关照人类生存和体现于时间叙述之中的生命荒诞意识。  关键词:《等待戈多》;存在;
期刊
摘要: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文学的里程碑。通过深入分析主人公哈克成长过程中三次内心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哈克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获得知识;其认识与道德都得到成长;最终成长为一名具有健全心灵和民主理想的人。同时我们提出青少年自我意识和思想上的冲突与其成长是不可分的。  关键词:哈克;内心冲突;成长;成熟  中图分类号:I106.4文
期刊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辅导员博客是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的媒介,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等方法,对辅导员博客的认知程度、辅导员博客的利用等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推动博客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辅导员博客;建设;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要:公民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南方雪灾、“5·12”地震灾害等公共危机事件促使我国公民意识崛起,但在事件过后,人们在常态的社会生活中能否继续保持和发扬公民意识值得探讨。城市社区是政府基层组织单位,具有与辖区公民“面对面”的互动优势,居民自治是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社区既面对政府,又面对辖区公民,与公民的日常生活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社区是培养公民意识的有效载体,是建立公民社会的基础:通过改善
期刊
摘要:干部教育培训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三点依据:学员差异化特点、多元化培训需求和成人的学习特点,并据此探讨教学实施的方案。  关键词:干部培训;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09-0141-03    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是一个由不同环节组成的系统,它可以描述为:适应环境与输入条件的要求,有明确的培训目标,选择翔实的培训
期刊
摘要:在指导本科生学位论文写作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改变选题喜欢“大”、“全”的偏向,培养他们从细微处着眼、从纵深处挖掘、积极探索问题的论文写作意识。以卢仝为例,通过把其诗歌结构方式分为“倾诉式”、“对话式”和“反问式”三类进行细致探讨,从而使本科生对于论文的写作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直观认识。  关键词:论文选题;卢仝;结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
期刊
摘要:从理论层面论证了和谐的内涵,并结合高校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高校贫困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使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建设和谐校园形成统一内在的认识。  关键词:贫困;和谐;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176-02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社会的变革发展,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政府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关注
期刊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形象运动,使政府形象成为一个世界性课题,政府形象传播也成了世界性的竞争。中国加入WTO后,在吸引外资和遵守贸易规则的要求下,不断地优化政府形象传播,塑造高效、民主、透明的政府形象。应用大众传播是一个国家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策略选择,中西方在应用大众传播存在差异,就在比较中西方政府形象传播策略选择,特别以用大众传播为例,分析中西方的差异,从
期刊
摘要:以中山学院为例,阐述了独立学院在留级生学籍处理上所作的留级试读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留级;试读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5-0224-01    留级生是指学习成绩不好,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达不到学校所规定的学分要求,按照学校学籍管理规定,需要跟随下一年级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兴起,降低了
期刊
摘要:从社会、经济、环境生态三个方面构建丽水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丽水市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并从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对丽水市在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各项效益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的驱动作用进行分析。丽水市工业化初期,土地利用环境生态效益值明显高于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各效益系统基本处于高度协调状态,进入工业化中期后,社会和经济效益增长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