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在2013年的18套试题中都考查了实词,每卷4个文言实词,一共考查了70余个实词可以看出,对文言实词考查得重点仍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等。对于通假现象,它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必须根据特定语境,并结合文意判断才能准确理解。
1.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文言文中,有本字作者却要写通假字,这个问题要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这是古人的一种写作习惯、一种社会风尚。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在《史记》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
其次,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猝无其字"因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如此写的人固然可以说的写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第三,古书经秦火后,被焚烧殆尽。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所记忆的背诵出来,写出来,重新"著之竹帛"。
第四,其实,古人好用通假,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就是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
2.通假字的类型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通假字的归类也是不一致的。举例来说,苏教版教材把所有的通假字归入到古今字与异体字范畴,一律用"同"来释义。而人教版教材对于通假字则处理的比较清晰,明确的把通假现象分文狭义通假与古今字、异体字两类,用"通","同"来区分。
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如 "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泪"和"涙"。
通假字: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3.在教学中如何辨析通假现象,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3.1 文言文教学中,在读音中辨析通假现象。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孟子.梁惠王上》
3.2 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通假现象具有普遍性。如: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2.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睥睨)(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1.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俱)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
2.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
①距关,毋内诸候。(距——拒)
②常在床蓐。(蓐——褥)
3.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
②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
4.辨析一个字是通假字或是古今字、异体字,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直接读古书,可明显发现有些字古代的确还没出现。
第二、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古今字等。
第三、通过查《说文解字》一书,认识古字和异体字。
第四、通过今人的注释用语识别今字。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只要我们弄明白其成因,及其与古今字、异体字等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通假现象,我们就能够对这种文言现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1.通假字产生的原因
文言文中,有本字作者却要写通假字,这个问题要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首先,这是古人的一种写作习惯、一种社会风尚。比如"早"字,司马迁也曾用过,但因古人经常习惯以"蚤"代"早",所以司马迁也未能免俗。在《史记》中共出现通"早"的"蚤"字64次,直接用"早"字才27次。
其次,唐代颜师古曾指出,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猝无其字"因而用了个同音字代替。清赵翼在其《陔余丛考》一书中说得更明白:"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如此写的人固然可以说的写别字,但后人效尤,积非成是,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第三,古书经秦火后,被焚烧殆尽。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汉代大多数的书籍是靠老年人将脑子里所记忆的背诵出来,写出来,重新"著之竹帛"。
第四,其实,古人好用通假,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上的原因,就是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夫古字通用,存乎声音。"他们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音即能表义。
2.通假字的类型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通假字的归类也是不一致的。举例来说,苏教版教材把所有的通假字归入到古今字与异体字范畴,一律用"同"来释义。而人教版教材对于通假字则处理的比较清晰,明确的把通假现象分文狭义通假与古今字、异体字两类,用"通","同"来区分。
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如 "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组成,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如"泪"和"涙"。
通假字: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借用的现象,又简称通假、通借、假借。那些被本字借来的字就叫假借字,又叫通假字、通借字、假字、借字、假音、借音。
3.在教学中如何辨析通假现象,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3.1 文言文教学中,在读音中辨析通假现象。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鸿门宴》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孟子.梁惠王上》
3.2 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通假现象具有普遍性。如: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披)
2.见其客朱亥,俾倪。 (俾倪——睥睨)(三)在结构中把握。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1. 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
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俱)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
2. 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
①距关,毋内诸候。(距——拒)
②常在床蓐。(蓐——褥)
3. 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
②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
4.辨析一个字是通假字或是古今字、异体字,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
第一、直接读古书,可明显发现有些字古代的确还没出现。
第二、通过读古注和清人笔记、札记,识别通假字、古今字等。
第三、通过查《说文解字》一书,认识古字和异体字。
第四、通过今人的注释用语识别今字。
通假现象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只要我们弄明白其成因,及其与古今字、异体字等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归纳通假现象,我们就能够对这种文言现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