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三年级,学生的作业和作文中会陡增出非常多的错别字,这种现象的出现让原本自觉优秀的孩子们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挫伤了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那么,三年级学生错别字陡增的原因何在呢?对此,我就此问题进行了长期观察,并多次请教三年级语文老师,寻找到了一些原因:
一、学习重点的转移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错别字陡增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低段到中段的鸿沟——从识字到句篇练习的转移
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生字词为主。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在认读汉字、学写汉字、组词和造句上。在课堂上,学生用一大半的时间学习分清汉字结构和如何书写漂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识记得特别牢固。加上一、二年级汉字笔画较少、识字量不大、形近字和同音字出现得少等现象,整个低段中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力度是不错的。但到了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发生了转变,学生不仅要应付比以往更多的生字词(这其中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同音字、形近字等),而且还要更多地学习阅读方法和作文方法,这让他们一下子无所适从。
(二)教师:教学重点的改变——从识字教学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转移
作文教学的出现也大大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内容编排来看,苏教版三年级教材比二年级每学期都增加了一个单元,这不得不让老师在课堂上缩减识字教学的时间。加上二年级中的写话教学完全是一个鸡肋,由于分段教学和部分二年级老师对写话训练未重视等原因,刚进三年级的学生语言运用上可能只停留在造句上,同时也不得不挪出更多的时间来教学作文,无意中又减少了识字教学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三年级语文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重点的转移是三年级学生出现错别字的一个重要成因,识字教学的手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仍不可放开。
二、学生的心理、习惯和汉字辨析的矛盾——错别字陡增的重要原因
(一)学生心理与汉字辨析的矛盾
学生心理特点:三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期,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影响识字写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如在教学 “满”“茫”两字时,必须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如若直接放手,学生易把结构写错;又如“舞”字不经强调,学生易把四竖写成三竖;“葱”“烧”“底”三字容易少写一笔等。2.感性认识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思维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三年级的孩子理性认识非常薄弱,归纳理解能力弱。他们在识字过程中对汉字的记忆是孤立的,并不能像成人一样在脑海中自动归类,因此,随着识字量的增多,他們就很难把所学过的孤立的符号一个个记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五六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成熟,学生能利用多种归纳方式学习汉字,作业中的错别字反倒减少了不少。这正是三年级成为错别字高发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3.思维定势。这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过的字影响生字的学习。如 “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飘”字学生易把左边部分写成“要”;“爬”字“爪”字会写成“瓜”字;写“晚”字受“兔”字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同音字、形近字之间的互相影响。如,整个三年级学生都很难搞清楚“在/再”“做/作”两组字;写“忧愁”时用单人旁的“优”,原因是对老师的优良等第很熟悉;“外/处”也常用错;把“眠”字写成“眼”字;写“怪”字时受“径”字影响等。
因此,书写汉字时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准确而完整的知觉,牢固的记忆,还要求具备精密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无疑是一种高要求。
(二)学生不良习惯对汉字学习的影响
另外,三年级学习内容增加,作业量增多,学生忙于完成作业,一些尚未稳固的学习习惯就会被动摇,在作业中会出现以下现象:1.急于求成。2.粗心大意。3.缺乏责任感。这些现象在学困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些,是他们的作业中错别字连绵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字量增加,同音字、形近字增多与学生缺乏归类意识和能力的矛盾——错别字陡增的催化剂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學生已积累了1500个字,要求会写的也约有1000个字,一方面,在这些汉字中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比例逐渐增大。如飘-漂、壮-状、厉-历、涛-滔、再-在、豪-毫都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贷-货、招-召、钓-钩、辫-辩等也是作业中的错别字常客。另一方面,三年级学生处在过渡阶段,他们的学习自控力和主动性不够,不会主动去归类自己的错别字,建立错题本等。即便有些学生有心,但是他们缺乏解决难题的毅力和科学方法,也无从下手。三年级学生错别字呈现高峰和他们缺乏归类意识和能力相关。
四、“多认少写”的教材编排模式——错别字陡增的催化剂
从语文书的编排上来说,每册语文书都分一类字和二类字,其中一类字要求会读会写,二类字只要求会读。这种“多认少写”的教材编排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强化了对一类字的记忆,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模式。但通过低中段生字表的比较会发现:学生进入中年级所学的大部分生字,与低年级所掌握的大量生字不是形近,就是同音,这虽是编者的好意——希望学生在识字与写字上能呈现螺旋上升。但在学生心里,他们自觉“认识”这些汉字,因此便不再像低段学习生字那样在脑海中进行字形拆分、重组的练习,甚至在老师讲解过程中也忽略听讲,使得这部分汉字只停留在记忆的泛化阶段,尚未建立字义、字音到字形的心理联系,临到书写时不是缺点少横,便是同音字形近字用错。
由此可知,三年级错别字陡增是有根可循的,只要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多发挥一些教育智慧,多和同伴探讨学习,肯定能帮助孩子减少错别字,重新建立孩子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减少家长的担忧,也提高老师批改作业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江苏】
一、学习重点的转移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错别字陡增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低段到中段的鸿沟——从识字到句篇练习的转移
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以学习生字词为主。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精力基本上都用在认读汉字、学写汉字、组词和造句上。在课堂上,学生用一大半的时间学习分清汉字结构和如何书写漂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也识记得特别牢固。加上一、二年级汉字笔画较少、识字量不大、形近字和同音字出现得少等现象,整个低段中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力度是不错的。但到了三年级,学习的重点发生了转变,学生不仅要应付比以往更多的生字词(这其中还包括越来越多的同音字、形近字等),而且还要更多地学习阅读方法和作文方法,这让他们一下子无所适从。
(二)教师:教学重点的改变——从识字教学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转移
作文教学的出现也大大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从内容编排来看,苏教版三年级教材比二年级每学期都增加了一个单元,这不得不让老师在课堂上缩减识字教学的时间。加上二年级中的写话教学完全是一个鸡肋,由于分段教学和部分二年级老师对写话训练未重视等原因,刚进三年级的学生语言运用上可能只停留在造句上,同时也不得不挪出更多的时间来教学作文,无意中又减少了识字教学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三年级语文学习内容的增加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重点的转移是三年级学生出现错别字的一个重要成因,识字教学的手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仍不可放开。
二、学生的心理、习惯和汉字辨析的矛盾——错别字陡增的重要原因
(一)学生心理与汉字辨析的矛盾
学生心理特点:三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期,他们的认知和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影响识字写字的心理因素主要有:1.感知不精确,辨析不准确。如在教学 “满”“茫”两字时,必须要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如若直接放手,学生易把结构写错;又如“舞”字不经强调,学生易把四竖写成三竖;“葱”“烧”“底”三字容易少写一笔等。2.感性认识仍占主导地位。学生的思维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三年级的孩子理性认识非常薄弱,归纳理解能力弱。他们在识字过程中对汉字的记忆是孤立的,并不能像成人一样在脑海中自动归类,因此,随着识字量的增多,他們就很难把所学过的孤立的符号一个个记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五六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逐渐成熟,学生能利用多种归纳方式学习汉字,作业中的错别字反倒减少了不少。这正是三年级成为错别字高发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3.思维定势。这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过的字影响生字的学习。如 “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 ”;“飘”字学生易把左边部分写成“要”;“爬”字“爪”字会写成“瓜”字;写“晚”字受“兔”字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同音字、形近字之间的互相影响。如,整个三年级学生都很难搞清楚“在/再”“做/作”两组字;写“忧愁”时用单人旁的“优”,原因是对老师的优良等第很熟悉;“外/处”也常用错;把“眠”字写成“眼”字;写“怪”字时受“径”字影响等。
因此,书写汉字时不仅要求学习者具备准确而完整的知觉,牢固的记忆,还要求具备精密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这无疑是一种高要求。
(二)学生不良习惯对汉字学习的影响
另外,三年级学习内容增加,作业量增多,学生忙于完成作业,一些尚未稳固的学习习惯就会被动摇,在作业中会出现以下现象:1.急于求成。2.粗心大意。3.缺乏责任感。这些现象在学困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些,是他们的作业中错别字连绵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字量增加,同音字、形近字增多与学生缺乏归类意识和能力的矛盾——错别字陡增的催化剂
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學生已积累了1500个字,要求会写的也约有1000个字,一方面,在这些汉字中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比例逐渐增大。如飘-漂、壮-状、厉-历、涛-滔、再-在、豪-毫都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贷-货、招-召、钓-钩、辫-辩等也是作业中的错别字常客。另一方面,三年级学生处在过渡阶段,他们的学习自控力和主动性不够,不会主动去归类自己的错别字,建立错题本等。即便有些学生有心,但是他们缺乏解决难题的毅力和科学方法,也无从下手。三年级学生错别字呈现高峰和他们缺乏归类意识和能力相关。
四、“多认少写”的教材编排模式——错别字陡增的催化剂
从语文书的编排上来说,每册语文书都分一类字和二类字,其中一类字要求会读会写,二类字只要求会读。这种“多认少写”的教材编排模式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强化了对一类字的记忆,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模式。但通过低中段生字表的比较会发现:学生进入中年级所学的大部分生字,与低年级所掌握的大量生字不是形近,就是同音,这虽是编者的好意——希望学生在识字与写字上能呈现螺旋上升。但在学生心里,他们自觉“认识”这些汉字,因此便不再像低段学习生字那样在脑海中进行字形拆分、重组的练习,甚至在老师讲解过程中也忽略听讲,使得这部分汉字只停留在记忆的泛化阶段,尚未建立字义、字音到字形的心理联系,临到书写时不是缺点少横,便是同音字形近字用错。
由此可知,三年级错别字陡增是有根可循的,只要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多发挥一些教育智慧,多和同伴探讨学习,肯定能帮助孩子减少错别字,重新建立孩子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减少家长的担忧,也提高老师批改作业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