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进程,特别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这就要求课程教学方法要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以生命化教学策略的应用在教学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有效地结合了高中生活知识和实际生活,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以高中生物学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如何有效地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策略,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191
在傳统的高中生物学课中,知识与现实分离开来,教学与生活也是分离的,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充分,对学习的兴趣低以及难以理解和消化书籍中抽象逻辑的知识,因此学习效率一直很难提高。原因是有些老师忽略了生物知识来自生活,可以用来指导生活的概念。因此,如果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教师不妨树立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常识紧密联系起来,让熟悉生活案例的学生并融入课堂,使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从生活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生物知识。
1 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众所周知,在高中生物课中,基于教材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它会关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学生昏昏欲睡,并且完全不会对课堂感兴趣。教师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作为课程设计的切入点时,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上[1]。兴趣是所有活动的心理基础,可以使学生保持精神饱满,并能更快,更迅速地接收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开始时,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近的新鲜话题,使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很感兴趣,这节课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例如,当研究“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笔者列举了人类生长和生命衰老的自然现象,并在大屏幕上比较了一些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照片,学生看到后,发出阵阵惊叹,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容颜的变化,然后以这种现象为切入点,告诉学生在本堂课中学到什么,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刺激,并激发他们探索生活现象的热情。
2 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授课内容
当老师精心备课后,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导入情节时,学生的生活经历立即被唤醒。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即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提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过程真正的生活化[2]。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启发思维,保持思维始终活跃,并积极思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课堂知识的过渡和上升过程。
例如,当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教学时,从现实生活中特别关注的饮食和营养入手,提出了每个人都更加关注的一些问题。例如,营养专家一直主张早餐必须准时食用且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提出问题:可以使用本课的知识来解释吗?同时,许多人现在陷入减肥的误区,你知道减肥的误区有哪些?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为减肥人士设计更科学合理的计划?如何正确地喝水,可以使用各种饮料代替饮用水吗?这些饮料真的可以解渴吗?在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良好地喝水才能确保身体健康?这些问题确实基于现实生活,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问题,但它们与课堂知识紧密相关,这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书本知识非常有帮助[3]。
3 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实践
即使课堂有多精彩,如果没有详尽的课后总结和课外拓展,那么这堂课也不是很好的一堂课。因此,教师的课堂要做到有始有终,上完课后,老师可以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真地进行课后巩固,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一些实际的生活实践等,并在课堂上验证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加深记忆和理解的效果{4]。例如,在学习了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之后,学生了解到鸡蛋煮熟后,蛋清将固化并改变其结构特性,然后,懂得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环境下,蛋白质将改变其特性,活动中,学生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小的生活化实践,即仔细观察煮熟的鸡蛋,将鸡蛋放入冰箱的冰柜中,看看会发生什么,并尝试以简单的方式制作皮蛋,并享受生物知识带给生活的乐趣。这样的课后巩固生动有趣,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现实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例如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提供生活化的授课内容,布置生活化的课后实践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进而提高生物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桂梅,周庆萍,黄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1(06):114-116.
[2]惠秀华.论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课外拓展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35):32-33.
[3]闫礼.高中生物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86.
[4]陈鸯鸯.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17):61-62.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5-191
在傳统的高中生物学课中,知识与现实分离开来,教学与生活也是分离的,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充分,对学习的兴趣低以及难以理解和消化书籍中抽象逻辑的知识,因此学习效率一直很难提高。原因是有些老师忽略了生物知识来自生活,可以用来指导生活的概念。因此,如果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效率,教师不妨树立以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将抽象的生物知识与生动活泼的常识紧密联系起来,让熟悉生活案例的学生并融入课堂,使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从生活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生物知识。
1 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
众所周知,在高中生物课中,基于教材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它会关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让学生昏昏欲睡,并且完全不会对课堂感兴趣。教师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作为课程设计的切入点时,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活动上[1]。兴趣是所有活动的心理基础,可以使学生保持精神饱满,并能更快,更迅速地接收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开始时,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设计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导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近的新鲜话题,使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很感兴趣,这节课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例如,当研究“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时,笔者列举了人类生长和生命衰老的自然现象,并在大屏幕上比较了一些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照片,学生看到后,发出阵阵惊叹,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容颜的变化,然后以这种现象为切入点,告诉学生在本堂课中学到什么,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刺激,并激发他们探索生活现象的热情。
2 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授课内容
当老师精心备课后,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导入情节时,学生的生活经历立即被唤醒。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老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即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提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并实现教学过程真正的生活化[2]。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启发思维,保持思维始终活跃,并积极思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课堂知识的过渡和上升过程。
例如,当学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教学时,从现实生活中特别关注的饮食和营养入手,提出了每个人都更加关注的一些问题。例如,营养专家一直主张早餐必须准时食用且必须保证充足的营养。提出问题:可以使用本课的知识来解释吗?同时,许多人现在陷入减肥的误区,你知道减肥的误区有哪些?根据所学的知识,请为减肥人士设计更科学合理的计划?如何正确地喝水,可以使用各种饮料代替饮用水吗?这些饮料真的可以解渴吗?在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如何良好地喝水才能确保身体健康?这些问题确实基于现实生活,虽然都是生活中的小问题,但它们与课堂知识紧密相关,这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书本知识非常有帮助[3]。
3 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课后实践
即使课堂有多精彩,如果没有详尽的课后总结和课外拓展,那么这堂课也不是很好的一堂课。因此,教师的课堂要做到有始有终,上完课后,老师可以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认真地进行课后巩固,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做一些实际的生活实践等,并在课堂上验证相关知识,从而达到加深记忆和理解的效果{4]。例如,在学习了有关蛋白质的知识之后,学生了解到鸡蛋煮熟后,蛋清将固化并改变其结构特性,然后,懂得在高温、过酸或过碱环境下,蛋白质将改变其特性,活动中,学生通过课本提供的材料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因此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小的生活化实践,即仔细观察煮熟的鸡蛋,将鸡蛋放入冰箱的冰柜中,看看会发生什么,并尝试以简单的方式制作皮蛋,并享受生物知识带给生活的乐趣。这样的课后巩固生动有趣,自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结语
总之,高中生物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高中生物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现实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例如为学生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提供生活化的授课内容,布置生活化的课后实践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进而提高生物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桂梅,周庆萍,黄倩.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31(06):114-116.
[2]惠秀华.论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课外拓展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35):32-33.
[3]闫礼.高中生物实行生活化教学的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186.
[4]陈鸯鸯.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9(17):61-62.